科学社会主义-3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课件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96746848d7c1c709a14504.png)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提出了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著 名论断。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 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 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 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 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 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第722页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本讲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从学说到现实的,即研究社 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 实践的飞跃。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一般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之前,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开始了由理 论到实践; 二是指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之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实践。 我们侧重研究的主题是指第二个方面,所指的是由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 是继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以后,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 次巨大的历史飞跃。
第一国际成立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斗争的领导中 心,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使马 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指出: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同 资产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光辉的顶 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872年国际总委员会迁到美国,几乎停止了活动。 1876年宣告解散。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https://img.taocdn.com/s3/m/d6ab509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4.png)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科学社会主义,明确社会发展规律,坚信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2.科学精神:通过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比,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3.公共参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力量。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五环教学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创立(一)目标与导学:阅读课本P11-13找出下列知识点(学习要求:借助课本自主完成,同桌之间交流,统一答案)(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空想社会主义的背景、阶段、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评价(3)三大工人运动及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内容、评价(二)自学与探究1、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与评价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补充评析。
(四)教师进行重难点点拨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阶段、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评价(1)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2)阶段:(3)评价: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三大工人运动及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fa76a6bd33687e21ae45a936.png)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课 课时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课 课时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819d99ab84ae45c3a358c06.png)
课时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标要求] 1.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分析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
2.政治认同: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探究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代表人物莫尔、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试判断: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提示×。
空想社会主义者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2.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表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试判断: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提示×。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并没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议题: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
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三条指导原则
![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三条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50390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1.png)
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三条指导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们两人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恩格斯研究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恩格斯有三条对于社会主义具有原则指导意义的论断。
(一)要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1874年,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提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页)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就表明,实践社会主义,要采取科学态度。
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看待,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一再出现由于对基本原理的不正确理解而产生偏差的现象。
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其中就包含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不正确理解。
比如,将按劳分配中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以后译为“资产阶级权利”)误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而大加批判,导致否定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原则。
这是深刻的教训。
怎样科学地研究社会主义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作过论述。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同上第4卷第681页)恩格斯具体讲了他们研究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
他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点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同上第676页)恩格斯强调的是,研究社会主义问题,不能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不能脱离实际,要在实践过程中推进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在这方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内,也有深刻的教训。
主要是,脱离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特点,教条式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原则,或是随心所欲地搞“创造”,结果是,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遭受严重挫折,甚至走向失败。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fa77466bd97f192379e954.png)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要素。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生产关系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1).共同劳动(劳动方式)(2).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3).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4).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3. 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1)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3)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在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4. 原始社会的解体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私有制的产生,使少数占有较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者成为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日益陷入贫困境地)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奴隶社会1. 阶级的产生(1)含义: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科学社会主义第3章第3专题
![科学社会主义第3章第3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ad508a680203d8ce2f2448.png)
7、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朝鲜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朝鲜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在 国家统一领导下有计划经营管理国民经济, 国家统一领导下有计划经营管理国民经济,是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合乎规律的要求, 义经济发展合乎规律的要求,必须把个别企业的独立 性和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性和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要接受国家的领导和 监督。 监督。 从1996年起,在农村一些地区开始实行由以往的 1996年起, 年起 作业班负责制改为分组承包制的示范, 作业班负责制改为分组承包制的示范,并降低上交国 家的粮食指标,也允许农民个人养猪、 蜂等, 家的粮食指标,也允许农民个人养猪、鱼、鸡、蜂等, 还允许种自留地,其产品农民自由处理。2002年 还允许种自留地,其产品农民自由处理。2002年7月, 在金正日的亲自推动下,朝鲜推出了以提高农业产量、 在金正日的亲自推动下,朝鲜推出了以提高农业产量、 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运动。 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运动。
朝鲜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土被分裂为北南两部分, 朝鲜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国土被分裂为北南两部分, 双方至今仍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对立、 双方至今仍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上对立、矛盾和冲 突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是朝鲜国情的最大特点。 突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是朝鲜国情的最大特点。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①朝鲜劳动党在1970年以前把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主 朝鲜劳动党在1970年以前把马列主义作为社会主 1970 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要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 要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但认为马列主义 具有“历史局限性” 朝鲜劳动党确立了“ 具有“历史局限性”。朝鲜劳动党确立了“主体思 坚持走"主体的社会主义" 想”。坚持走"主体的社会主义"即"朝鲜式社会主 义"道路,并在此前提下,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了建 道路,并在此前提下, 立经济开发区、主张吸收外资等社会主义改革。 立经济开发区、主张吸收外资等社会主义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及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及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146b17dcfc789eb172dc898.png)
另一方面,提 供横向认知人类社 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框架。
资本+主义
主义
• 主,镫中火主也, 其形甚微而明照一 室。
• 某某主义指以某某 为最高理想和准则。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作为最高理想和 行为原则的社会(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现实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 原则及主要内容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
科学本质上是对规律的把握!
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主要内容:
生产目的 终极目标 经济
政治 文化
科学社会主义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向共产主义过渡
生产资料公有、有计划的调节指导 生产、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自然、 按劳分配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政权 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
再 见!
生产资料私有制 利润最大化
生产规模 盲目扩大
残酷剥削 工人
商品相 对过剩
生产资料公有制
有计划的 调节生产
公平分配
供求平衡
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
内容: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 本?
资本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增值作为最 高理想和行为原则的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d937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5.png)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想。
它旨在通过改革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民主和经济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公正和各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经济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引发了对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阶级的分化和剥削,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变革,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私人资本家手中,导致财富不均和社会不公。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通过国家的调控和社会的参与,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共享。
分配公正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手段,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减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平等性。
除了经济制度的改革,科学社会主义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竞争和利益驱动导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科学社会主义提倡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通过提供教育、文化、健康等公共服务,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具体的实践。
例如,苏联在20世纪初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中国也在20世纪中叶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力量更加强大和复杂。
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浮现,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和调整来解决。
3-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3-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bb8cb16a76e58fafab0034d.png)
[规律]
“新材料、新情境”式试题的解题技巧是:
(
(1)读清题目要求。(2)找准关键词,进行信息筛选,一定要 注意题目提供材料的历史背景,要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 下去思考问题。(3)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的关联点。
)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巴黎公社的背景、成立、措施及意义 (1)背景 ①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②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装。
(2)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意图是(
)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三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从材料信息看,文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项。A、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应的信息。B项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 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答案] D
3-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3-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1cf193e10661ed9ad51f3ef.png)
专题3 第3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一、选择题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指出:“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的。
当每个人可以假借法律去拼命捞钱,那就不管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财富,所有的财富总是落在少数人手里,被他们分掉,其余的人就变成穷困不堪。
……因此,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人若拥有私有财产,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②财产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③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消除私有制的根本途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如果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幸福是不可能达到的。
”表明①符合题意。
“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
”表明②③符合题意。
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故④不符合题意。
2.就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言,下列哪一事件明显区别于其他三个事件()A.理学、心学的兴盛B.巴黎公社的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垄断组织的出现[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心学、巴黎公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垄断组织,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提供的角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
理学、心学都是唯心主义的,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巴黎公社是工业革命时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事件,也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当时苏俄国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D项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三项都违背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3.(2011·北京·23)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①《共产党宣言》②《资本论》③《四月提纲》④《人民宪章》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文献。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4160a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3.png)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
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合理性。
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和对共产主义的展望。
在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中,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在对共产主义的展望中,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和人类的美好未来,激励了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和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
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中,科学社会主义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在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中,科学社会主义支持了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斗争,支持了各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事业,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阶段,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和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和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acf9038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71.png)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1.教学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理论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3.学时数:3学时4.教学方法:讲授5.教学内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19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发展为现实,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作为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一种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设计,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对立物的身份出现,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最初形态。
从16世纪产生到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轫于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最初发展阶段的16-17世纪。
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将闪烁着微光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进入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到19世纪前半叶,英、法两国已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社会变革过程,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纷纷继之而起。
在这一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趋激烈。
与此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最重要的阶段。
以三大空想家的理论为最高成就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天才的预测和积极的结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2fb5c0016fc700abb68fcc6.png)
社会党政府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 民主论坛为首的政府 南共联盟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民主党为首的政府
值得注意:这场剧变决非社会主义自我完善 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东欧8国的剧变,有3波浪潮:
第一,波兰、匈牙利掀起剧变第1波浪潮。
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在罢工浪潮中建立。
第三,广泛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把工业品 的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挂起钩来。 在外交上
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独立自主
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4年),自治制度首先在工
厂和企业内部发展; “工人自治”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
体制,它把行政分权与政企分权相结合,在保 持总的国家控制的基础上,引进了部分市场协 调机制。
第一,尽可能消除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因素,结 束与西方的冷战,减轻苏联的战略负担,为改 革创造缓和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消除以往游离于 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对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三,确立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关系,使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仅仅并且完全 通过和平竟赛与和平竟争的方式进行”。
第一、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
政治影响
(高度集权 的政治体制)
一党制 等级制—— 特权阶层
第二、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计划 经济体制
所有制关系:由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实现农业集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 转变。
经济管理体制上:采取指令性计划、行政 手段。
1990年4月, 匈牙利第二 回合大选中, 民主论坛获 胜,安塔尔 组阁,成为 自由匈牙利 的总理。
科学社会主义第3讲
![科学社会主义第3讲](https://img.taocdn.com/s3/m/e6c0723231126edb6f1a10cd.png)
第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 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这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 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 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当前,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改 变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状态,建设 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工作重点要转向市场机制存 在缺陷或失灵的领域,把社会管理放到 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公共服 务,包括扩大劳动就业,改善教育和公 共卫生条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强 社会安全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 一般规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已刻不容缓,这也是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
当前,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 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 一要义。强调发展,而且强调更好 更快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 心。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 为了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需要的 满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发展依 靠人,必须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高人的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 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 求提出来的。 对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依 据,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高中模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中模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2c72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8.png)
高中模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着眼于现实社会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而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高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当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内容和历史背景,以及对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而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只有消除剥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4. 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它是一个没有剥削和阶级的社会,实现了人类共同富裕和自由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基于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人民民主,主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
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 社会主义的国际视野。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 • (一)唯物史观 • 是将辩证唯物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后所得到 的必然结果。 • ——认为由人的物质需要所导致的物质生产和随之 而来的产品交换,是整个社会生活和一切社会制度的 客观基础。从而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的论证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总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性。 • (二)剩余价值学说 • 1.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 2.明确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 3.揭穿了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虚伪性
• • •
• • •
2.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被迫的分工将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的 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2)消灭了‚城乡‛、‚工农‛和‚体脑‛ 等‚三大差别‛,社会成员都成为了有共产主义 觉悟的新人。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国家彻底消亡。 (5)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们将成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三)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阶段理论 • 两阶段——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高级阶段。 • 1.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1)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 (2)社会生产由国家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 品生产,没有货币和市场。 •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4)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渐消亡。 • 政治国家消亡,作为生产的组织和领导者的国家职 能(非政治的国家)仍将保留。
四、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 • •
(一)阶段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1.阶段理论的内容(哥达纲领批判) 存在三个时期或阶段——革命转变时期(短暂 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共产主 义社会高级阶段。 • 2.阶段理论的意义 • (1)涉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2)不能超越历史,也不能落后于现实,只 有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其发展阶段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才能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少起弯路, 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 (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华) • 1.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 ——国家政权 • 2.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 • ——暴力革命 • (当然也不完全排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采用各种非暴力革命的可能性)。
• • • • • •
• • •
注意正确认识马恩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测: 恩格斯的两句话非常重要: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 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 到什么程度。‛ •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 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 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 会。‛
五、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预测 • 1.同时胜利思想 •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 发生和胜利,而是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要在 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陆续取得胜利。理 由是: • (1)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 础。 • 所以只能在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 (2)一国革命容易受到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 • 2.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条件 • 只可能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 帮助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 丁峡谷‛)。
3.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对敌人的专政,对人民的民主。 ——需要暴力但不能只看到暴力(其实质 更在于无产阶级特有的组织纪律性和社会主义 的劳动组织,要注意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 2.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职能 • ——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 •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设新社会。
• (3)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 • 首先是由其劳动条件所决定的: • 机器大生产→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 其次,共同的命运和际遇,使其互相同情、互相支 持、互相团结。 • 所以,无产阶级是最大公无私、最具有远大政治理 想、最具有革命精神、最能代表被剥削阶级和被压迫 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 • 2.历史使命 • 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 • (1)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 (2)共产主义的创建者 • ——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资本主义制度的 本质所决定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改变不了“两个必然” • 1.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部分质变): • (1)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国有、合作、股份等。 • (2)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民主管理、利润分享、免 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福利等。 • (3)社会生产有序性增加:国家干预、宏观调控、 信息技术进步等。 • 但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变,社会基本矛盾没 有变。 • 2.新变化自身即昭示了“两个必然”的规律性 • (1)单一私人占有→社会占有; • (2)劳动价值受到尊重,贫富差距缩小→社会主义 化; • (3)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缓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
•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思想 • 1.列宁“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根据及内涵 • 1)理论根据: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 其实质就是垄断。而垄断将导致腐朽,所以帝国主义 也是腐朽的资本主义。 • ——帝国主义必将引起的三大矛盾: •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B:帝国主义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 C: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 盾。 • 2)具体内涵: •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统治链 条上出现薄弱环节;
• •
•
• •
• •
B: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化, 人民除了革命别无出路; C: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充分,不可能在资 产阶级的领导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D: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虽少,但革命性强,且有 农民同盟军,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所以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 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 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胜利‛。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十月革命的 胜利证明了其正确性。
§1-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 • 1.客观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 19世纪中叶:大工业发展→基本矛盾激化→经济 危机→社会灾难。 • 社会灾难→寻找原因→反思社会本质→揭示社会 发展规律。 • 2.社会政治条件: 工人运动的发展 • 一方面:工人运动→政治要求→工人阶级的历史 地位和使命 • 另一方面:工人运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 (二)马恩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 理解马恩过渡时期理论应掌握以下几点: • 1.过渡时期的概念:从夺取政权开始,从私 有制→公有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 主义社会形态转变的一种质变。 • 2.经济上:两种经济结构,即两种所有制成 分并存且彼此斗争时期。 • 3.政治上:存在着多个阶级和阶级斗争,需 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 4.时间上:起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 点——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
• 2.经过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密、科学的论证 • (1)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 • 从唯物史观出发进行论证: •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2)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两大不可解决的矛盾:尖 锐对立的阶级矛盾;无限扩大的生产力与相对缩小的 社会购买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 •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 资本主义发展的自身,就在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 造条件(即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本身就是对其自身 的不断否定)。 • 总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更迭的终极原 因,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的 必然结果。
• 3.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条件
•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 → 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 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 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 新变化: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劳动方式和职 能有所变化;在工人中出现了一些消极意识。 • 但这些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的本质特 性和历史使命。
作业: 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谈谈社会主义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4.明确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 5.论证了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6.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 §1-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两个必然”的理论 所谓‚两个必然‛理论,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关 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理论。 “两个必然”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处于最基本、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 (一)“两个必然”的提出与论证 1.在《共产党宣言》中被明确提出
• (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理论来源 • 1.德国古典哲学 • (1)黑格尔的辩证法 • (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等人的劳动价值说和肤浅 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催生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 说。 • 3.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 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的学 说而确立起来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 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 1.阶级特性 • (1)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 ——因为: • 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有远大前途。 • 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 ( 2)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 ——因为: • 它一无所有,无后顾之忧,最具革命精神。 • 它受剥削最重、压迫最深,最具反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