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承载力测算研究

合集下载

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严 然1,2,田 红2(1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

针对济南城市发展的现状,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子系统中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2006—2012年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承载力与社会承载力持续上升,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影响较为显著,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制约着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大幅度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提高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综合指数法;城市可持续发展;济南[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2-0102-04 [作者简介]严然(1987-),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公共产品及服务短缺等社会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济南市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的高度集聚虽然在济南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拥挤状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慢,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升级,同时出现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 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 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 之内。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浙江省11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浙江省11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浙江省11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摘要: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在城市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之上,以浙江省1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用熵值法确定权重,从经济发展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五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关键词:浙江省;综合承载力;熵值法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面临着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

城市是人口分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集中区域,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未来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综合承载力将承载力概念同城市研究区域结合在一起,是经城市规模、城市容量等概念引申而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

从宏观角度看,它既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物质层面的承载能力,又包括城市影响力、包容力、吸纳力、带动力等非物质层面的承载能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对其人口、经济、社会等活动的承载能力。

综合承载力区别于其他承载力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包括城市的硬承能力,还包括了软承能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在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协调程度。

一般来说,城市综合承载力包括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经济承载力和城市社会承载力等四个方面。

近些年来,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集聚、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加大等“城市病”问题逐渐凸显,这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

2、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承载力”的本质内涵,在坚持科学性、层次性、全面性、可量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五大原则的基础之上,基于浙江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五方面来构建浙江省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分别建立二级指标体系,下面就各个指标的内涵进行阐述。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城市承载力。

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面临一定压力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转、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承载力的评价、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等实际问题出发,为读者分析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关键任务,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和城市经济承载能力。

1. 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环境的质量、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拥堵程度、生活成本高低等。

2. 城市社会承载能力:城市社会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人口、城市社会组织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人口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指的是流动人口。

城市社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社会组织数量、社会组织种类等;城市公共服务可以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3. 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城市经济承载能力评价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增长等方面进行。

其中,城市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城市经济结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结构等。

以上评价指标并非全面,未来的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以科技和社会进步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完善评价指标,形成更加严谨、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二、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城市承载力的提升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

本章将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环保科技等角度分析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变革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西安城市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

西安城市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
对 优越 程度 进行定 量描 述 , 行 一级 指标 和 二级 指 进
标 权重 的确 定 ; 次 , 算灰 色关联 系数 和灰 色加权 其 计
关 联 度 。加 权关 联度 函数为 :
善 r ’… ( 2 ’
是指标 r 的权 系 数 。r表 示子 序 列 与母 序 f 列各个 时 刻上所 有关联 系数 r 的加 权平 均 值 , 表示 各个 比较 体系 与评 价 体 系之 间 的关 联 度 , 即相 似程 度 。r值 越 大 , 明该 方 案 与理 想方 案 的接 近 程 度 说
口及经 济社 会活 动 的 承 载 能力 。罗 亚 蒙认 为 , 市 城
承 载力包 括 两种 : 是 战略意 义上 的城市 承载力 , 一 二 是 技术层 面 上 的城 市承 载力 。城市综 合 承载力 是一 个具 有“ 能力 ” 内涵 的综 合性 概 念 , 括 了城 市 的硬 包
件 承载力 ( 源 、 境 、 础设 施 ) 软件 承 载力 ( 资 环 基 和 科
优势 就难 以发 挥 。
二、 城市承载力评价体系 的构建与研究 方 法
1 .指标体 系的构建

城 市 承 载 力 的 内涵
“ 承载 力” 词 最 早 出 自生 态 学 , 作 用 是 用 来 一 其
遵 循综 合性 、 统 性 、 学性 、 态性 、 比性 、 系 科 动 可 可操作 性 的原则 , 并依 据城 市 承载 力 的结 构 , 建 4 构 个 一级 指标 、1 二级 指标 的城 市 承载力 综 合评 价 2个
的进 一步 深人 , 中一 天水 经济 区 的的确立 , 安 国 关 西 际化 大都 市建 设 的推 进 , 咸 新 区现 代 田园都 市 理 西
念 的提 出 , 安作 为 西 部龙 头 的战 略 地位 进 一 步 夯 西 实 , 究 西安 城市承 载力 意义 重 大 。 研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的 意 义。本 文 以 海峡 西 岸 经 济 区为研 究 背景 , 以城 市 土地 综 合 承 载 力 的基 本 内涵 为基 础 , 合 区域 特 点 , 立 相 关评 结 建 价指 标 体 系 , 用 多指 标 综 合评 价 法对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所 包含 的 2 地 市 的 市 辖 区进 行 研 究 , 据 评 价 结 果 将 2 利 0个 依 0
三 、 市土地 综合 承载 力评价 城
( ) 一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 市 土 地 综 合 承 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设 置 必 须 遵 循 综 合 性 、 统性 、 次 性 等原 则 , 体 现 区域 特 殊性 原 则 , 时 系 层 要 同
二、 城市 土地综合 承载 力的 内涵
J Tour s i m Today
J当 代 旅 游
海峡西 岸经济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 分析

( 建 师范 大 学 福
洋 , 飞鸿 施
地 理 科学 学 院 , 州 30 0 ) 福 5 0 7

要 : 市 土地 综 合 承 栽 力对 于城 市 土地 集 约 利 用 、 市 土地 利 用 高效 化 以及 城 市 可持 续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 大 城 城
我 国对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的研 究 起 步 于 8 O年 代 初 , 要 主
用特点又要体现市辖 区土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 。
借 鉴 相 关 研 究 成 果 , 合 2 市 实 际情 况 , 建 评 价 指 结 0地 构
标体系( 如下 页 页 表 1 : ) ( ) 市土 地 综 合 承 载力 评 价 方法 二 城
个地 市分 为 三 个承 载 力级 , 对相 关 结 果进 行 了分析 。 并

我国主要城市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

我国主要城市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
C = C lC e / s (r + r ) 2 () 3
“ 资源 承载力 ”应 该是 “ 绝对 资源承载力 ”,主要指一个 国
家或地 区资源 的数量和 质量 ,对 该空间 内人 口的基本生存和
发展 的支撑能力 。然而 随着科技进 步和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 ,

定 区域 内人们 的生 活和生产对 区域 内已有 自然资源存量 的
我国主要城市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分析
■ 文 / 春霞 何伦 志 聂
自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城 镇 化 进 程 加 快 ,特 别是 城
镇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重 由1 9 年 的3 . 8 上升 至2 0 年 的 99 4 7% 08 4 . 8 ,每 年 上升 1 1 百 分点 ,是城 镇化 发 展 最快 的 十 56% .个 年。在快速 的城镇化进程 中 ,直辖 市和省会城市 发展更快 , 有必要研 究这 些城市 的发展 质量 ,即城 市人 口、资源 、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权重 。
4 数 据 的处 理 .
方面是 因为资源 的承 载力必须是 一定时期 内,确定 区域 内
( )指标 的标 准化处理 。公式为 : 1
l S/j i= iT i l 2 3 , 1 =,, … 1 () 4
的资源所承 载的人 口,另一方面 ,我 国城 市的管理体制 存在 “ 市管县 ”或 “ 市管镇 ”,若不 划定城市 的边界 ,就 导致资
源 的统计 口径混乱 。二是必须重 新选取城 市的资源 。因为城
其 中 : i 某项 二级指 标的相 对资源 承载力 指数 ,S 为 1为 i 某二 级指 标的标准值 ,T为某二级指标 的现状 值。当1 <1 0 i i .
[】 5 王树 新 . 口社 会 学 [ 】 中 国劳 动社 会 保 障 出版社 , 人 M.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指标。

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

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

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

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 市综 合承载 力 的研 究进 展
( 一) 城市 综合 承载力 的内涵 国 内外 学术界 对城 市综合 承载力 内涵 的理解 尚 未达成 共识 , 为 了弄清 其背景 和实 质 , 以期 在实 践 中
增长给人类带来 的警示 与惩罚。因此 , 研究城市的 更好地应用 , 有必要深刻分析其发展演变历程 和国 综 合承 载力 , 转变 城市 发展模 式 , 使 城市 经济 在承 载 内外学 者 的研究 成果 。“ 承 载力 ” 最 早是 生态学 中的 力 的阈值 内发展 , 是 城 市 面 临众 多 约束 下 可 持 续发 概念 , 即在 特定 环境 ( 生存空间、 食物 、 阳光等 ) 条件 展 的必 然选 择 。《 国 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第 十 二个 五 下某 一物种 个体 在某 个 区域 中可生 存 的最大 数 量 。 年规划纲要》 指出 , 实施主体功能 区战略, 即要优化 帕克 和伯 吉斯 也提 出 了 承载 力 的概 念 , 认 为 一 个地
定¨ J 。马尔萨斯著名 的《 人 口原理》 反映了人 口承 载力 的概念 , 并进 一步 指 出 , 人 口的增长 必然 受 限于 生 活 资料 的多寡 , 首次 发 现 了环境 条 件 对 人类 社 会 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1 9 4 8年 , 土地承载力的明 确定义 由美国学者威廉 ・ 福格特给出 , 即土地承 载 力 是指 土 地 为 复 杂 的 文 明 生 活 提 供 服 务 的 能 力 。 1 9 7 0年 以前 的研究 主要 为 承 载力 的静 态研 究 , 1 9 7 0 年 以后学 者 们 对 承 载 力 的研 究 开 始 从 静 态 转 向动 态, Mi l l i n g t o n R和 G i r d R从 各 种 资 源 ( 土地、 水、 气候 、 能 源等 ) 对人 口数 量 的限制 方 面 人手 , 通 过 应 用 多 目标 决策 分析 方法 , 计算 了澳 大 利 亚 的土 地 资 源承载力 j 。同时期 , 研究也从人类经济活动与资 源环 境相协 调 的角度 出发 , 评 价 一 个城 市 或 地 区 的 承载能力并为该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 的依 据 。承载力 被定 义为在 环境 系统不 发 生 明显 退 化或 明显 破坏 的情 形 下 增 长 的 能力 。2 0世 纪 中 叶 以来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 的飞速发展 , 全球 性人 口膨胀 、 资源短缺 、 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日 益突 出, 城 市发展 和 资源 环境 之 间的 矛盾 引起 人 们 越来 越多的关注 , 促进了承载力研究范 围的延伸 。当可 以确定环境阈值时, 可 以在实践中运用承载力 方法 进 行研 究 。例如 , 如果 承载力 阈值 已经确 定 , 就可 开 展土地 、 基础设施、 交通 等承载能力评估 。近年来 , 承载力 的研 究范 围进 一 步 扩 大 , 逐 步扩 展 到 了 环境 科 学 与可持 续发展 领 域 , 在 理 论 与方 法 方 面 日益成 熟 。学 者对城 市综 合 承 载力 进 行 研 究 , 认 为城 市 犹 如航海 的船 只 , 它 的承载 能力 是有 限的 , 如果不 科学

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探索

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探索

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探索引言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承载力问题也逐渐浮现。

城镇化的进程不仅带来了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还给城市环境、资源能源、社会管理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城镇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愈加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通过探索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深入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什么是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城市化是以城市为载体,以资源集约化、捕捉经济增长动能、市场化、人口聚集为特征的城乡转型过程。

城镇化在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城村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承载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承载力,是指城市或地区能承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数。

城市承载力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承载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承载力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的供应量不足、垃圾处理难题、水土失衡等等。

这些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资源承载力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资源产生压力,如电力、水资源、土地等。

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出现资源匮乏、资源降级等问题。

社会承载力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和变化的社会文化形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生产、管理、消费、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城市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解决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承载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如何解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的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等。

政府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城镇化中的主要责任,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全面、系统、有计划的支持。

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第一篇范文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首都北京而言,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北京“新两翼”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数据对其综合承载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北京“新两翼”城市概述北京“新两翼”城市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向东翼和西翼扩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其中,东翼包括通州、副中心等地区,西翼包括门头沟、房山等地区。

北京“新两翼”城市的建设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二、基于卫星数据的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处理和分析卫星数据,获取北京“新两翼”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等空间信息。

然后,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新两翼”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

三、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构建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等指标;2. 水资源状况: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3. 能源供应:包括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结构、能源利用率等指标;4. 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绿化覆盖率等指标;5. 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指标;6. 经济发展: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增长率等指标;7. 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和覆盖率。

四、北京“新两翼”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本文将根据评价结果,对北京“新两翼”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

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测度与评价滨州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山东半岛北翼的一个地级市。

作为全省唯一的黄河入海口城市,滨州市在历史上曾是黄河入海的主要港口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滨州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口规模也日益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逐渐凸显,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城市管理压力不断增加。

对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测度与评价,是指对滨州市经济能力和人口规模的综合测量和分析,以判断其发展状况和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它旨在揭示滨州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评估滨州市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为政府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程度,即压力下的经济容量。

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其人口规模的极限。

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经济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等方面;人口承载力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承受力、城市基础设施承受力和社会服务承受力等方面。

在滨州市的实际情况下,经济承载力主要表现为滨州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

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分配情况;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状况;社会承载力包括就业率、经济薄弱群体救助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情况。

人口承载力则主要表现为滨州市在人口数量、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承受能力。

人口数量承受力包括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情况;城市基础设施承受力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社会服务承受力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府服务和社会保障情况。

为了全面评价滨州市经济人口承载力的状况,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测度和评价:一、资源承载力分析。

对滨州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其资源承载能力,并针对资源不足和浪费情况提出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对策。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引言:西北干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西北干旱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运用“三生空间”视角,探索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路径。

一、综合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旨在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与环境健康之间的统一。

西北干旱区城市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三生空间”视角的提出与意义“三生空间”分别指城市生态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和城市经济空间。

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应该注重平衡和协调这三个方面的要素。

在西北干旱区中,推进“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三、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性与提升路径城市生态空间的构建是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要充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四、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性与提升路径城市社会空间的良性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应注重人文关怀,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安全感,也是提升城市社会空间的关键路径。

五、城市经济空间的重要性与提升路径城市经济空间的优化布局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城市可通过采取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升城市经济空间的发展水平。

此外,推进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城市群,也是提升城市经济空间的重要路径。

六、政府的引导与民众的参与要实现西北干旱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政府在规划、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地的 需求 很 难 满 足 4基 于 相 对承 载 力 分 析 的 河南 省 可 持 续 发 展 建议
() 7 5 . 3: ~ 8 5 [] 艳 , 友 兆 , 2梅 刘 梁流 涛. 于 相 对 承 载 力 的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I. 江 基 J长 1
流域 资 源 与 环境 .081() 4 ~ 4 . 20 . 3: 1 3 5 7 3
质 出版 社 .0 3 20 .
总量 动 态 平衡 的 前 提 下 . 持稳 定 的 相对 土 地 资 源 承 载力 保
4- 力发 展 经济 . 2大 提高 相 对 经 济 发 展 承 载 力
『1 秋 玲 , 鸳 鸯, 丹斌 等. 南 省 土 地 资 源 生 态 安 全 理 论 、 法 与 实 践 5常 康 魏 河 方
关键 词 : 市群 ; 市 承 栽 力 ; 合 评 价 ; 标 体 系; 西北 部 湾 经济 区 城 城 综 指 广
Re e r h n s a c o Ur a b n S nt e i Ca r i Ca ct Ev l a i n f t Ur a Ag l m e a i n f y h tc r y ng pa iy a u to o he bn g o r to o Gua g iBebu GUI o m i ne n x i fEc no c Zo
然 资 源 、 济 发展 和 人 口总 量处 在一 个 较 为 协 调 的 状 态 周 口市 经
群 快 速 发 展 的重 要 机 遇 . 建 以郑 州 为 中心 、 阳 为副 中心 , 他 构 洛 其 省辖 市 为支 撑 , 中小 城 市 相 协 调 , 能 明 晰 、 合 有 序 的 城市 体 大 功 组
平 漯 产 业 发展 带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作者:万统帅,李燕,周依典,曾丽婷,李奥,陈艳丹来源:《商业经济》 2021年第8期[作者简介] 万统帅(1994-),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万统帅,李燕,周依典,曾丽婷,李奥,陈艳丹(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翼并行”已演变为新常态。

如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减缓经济下行压力俨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联通内外的关键枢纽,昆明市的经济韧性建设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围绕“抵御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运用线性加权法、灰色关联度对昆明市城市经济韧性展开实证测度,找寻影响其经济韧性演变因子。

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多元、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推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策略,希翼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韧性;新常态;昆明市[中图分类号] F29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1)08-0042-03一、引言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一方面通过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因越来越多的人口、技术、信息、经济活动等的聚集,极大地增加了城市危机发生的风险,这对城市承载力、突发公共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能力均提出巨大挑战。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还对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冲击与扰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速下跌6.8%,调整季节因素环比下降9.8%,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1]。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外部冲击,如何提振城市经济活力、增强经济韧性已然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政策界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广东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度测算

广东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度测算

广东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度测算作者:裴振鸿叶蔚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第22期摘要:進入21世纪以来,海岸带城市经济规模和社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较大承受压力。

本文通过使用PSR模型构建海岸带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经熵值法客观赋权后,采用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横向分析2010、2015、2018年广东沿海经济带14座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纵向分析2009-2018年4座典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和障碍因素。

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承载力基本处于良好水平,粤东粤西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深圳、珠海、汕头、湛江4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变化,2015年后承载力逐步恢复;从障碍度测算结果来看,主要单项障碍指标包括自然保护区个数、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主要分类障碍系统是响应子系统。

基于评价结论,提出相关的决策措施。

关键词:广东沿海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PSR-TOPSIS模型;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2.0150引言广东沿海经济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提出规划建设的经济发展区域,其范围包括广东省沿海陆域及相关海域,总面积约为12.09万平方公里,以珠三角区域为核心,连接东西两翼。

由于具备区位优势突出、资源储量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等特点,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前景广阔。

沿海城市群是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活力引擎,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加快,粤东粤西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一体化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广东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存在较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压力不断加大,广东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国内学者针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颇丰,例如熊永柱、杨静对海岸带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和评价概念模型进行探讨,丰富和发展海岸带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理论;叶蔚等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污染防治机制中提出构建沿海城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张绪良等、崔昊天等运用PSR模型对局部区域的海岸带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in g
t
he fu
t
n
da
m e n
ta
o
l fa
thr
c
to
r
tha t
r e s
tr i
c
ts
the to
r s
s c a
le
B
e
o
f
u
r ha
n
de
n
v e
lo p m
e n
t

Ba
s e
d

o n
A R IM A
m o
de l fo
t h is t
t ic le
ha
this
fo
a r
r e c a s
测方法

种 时 问序列 预
。 ,
如果
直不 回头


城 市 的可持续 发 展基 础 就会坏掉
义 称 为 1) o x

-
je
n
k in
s
模 型 或 者博 克思 詹 金 斯 法

那么
什么 是 城 市 经 济 承 载 力 呢 ? 所 谓 城市 经 济 承 载 力是

它是 是

种精 度较 高 的时 间 序列 短 期预 测 方 法
m o
; e m
p lo y m
t
n u m
be
r
o
f
e e
in du s tr i
l
s e c
to
rs ;
the
o
p t im
u m
p o p u la tio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

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城市承载力是指城市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承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评价城市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深入研究地理条件对城市承载力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一、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指标。

在经济方面,人均GDP、就业率、产业结构等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音等。

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全面衡量一个城市的承载力。

二、地理条件对城市承载力的影响地理条件是城市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地形地势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

山地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会限制城市的扩张和发展。

其次,气候因素对城市的承载力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干旱的地区可能会对城市供水产生挑战,而气候潮湿的地区可能面临洪水的威胁。

再者,地理条件还会影响城市的资源供给。

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支撑城市的发展,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限制城市的增长。

三、地理条件与城市承载力指标的关系地理条件与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以环境指标为例,地理条件对水质和空气质量等有直接的影响。

地理条件好的地区更容易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而地理条件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环境质量。

同样,地理条件对经济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地理条件不佳的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优化城市承载力的策略优化城市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条件和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政府应根据地理条件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

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人口分布。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质量。

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市政设施承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

城市市政设施承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

03
力方面的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实践应用,不断优化和完 善创新测度方法,确保其科学 性和实用性。
结合新型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前景
01
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支持,为市政设施承载力研究 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02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具有强大的能
力,有助于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结合新型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市政设施承载
实施措施
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城市交通规划、 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改造老旧小区等,以 提升市政设施承载力。
某市市政设施承载力提升的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成效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对某市市政设施承载力提升的 成效进行了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 估结果表明市政设施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验总结
市政设施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政策
通过对市政设施承载力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 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有助于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通过对市政设施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从而 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
有助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结了某市市政设施承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包括科 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创新管理等,这些经 验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06
研究展望:市政设施承载 力研究的未来方向
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
市政设施承载力研究与城市 规划、环境科学、社会学等 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获得 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作者:曹秀丽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13期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国家发展新形势、新战略要求下的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内容,以期对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首先,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进行界定。

其次,以郑州城市为案例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

最终,分析郑州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现状基础上,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new situation and new strategies, urban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Zhengzhou, includ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studied, therefor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irst of all,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s defined. Secondly,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 cas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s constructe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of Zhengzhou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关键词: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郑州城市;指标体系;对策建议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apa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Zhengzhou city;index system;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F299.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3-0003-030 引言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由联合国于1972年提出,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 产业
城市经济承载力测算研究
□文 / 张 鑫 1 闫珍丽 2
(1.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2.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 将城市的经济承载力简要 是就业岗位的承载力,缺少就业岗位就说 GDP 总量 / 人均 GDP
地定义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在经济社会 明没有现实的经济承载力。
受能力”。城市经济承载力是城市承载力 情况、产业发展水平等都不同,所以城市 本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一般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是从对资源承 的承载能力也不尽相同;第三,以一个城 公式为:
载力、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研究演 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我们研究一个城
人口承载力 = 就业需求量×(1+ 平
二、城市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方法
是统计年鉴指标中的总抚养比,即非劳动
伟等认为,城市经济承载力是在当前的技
从现有研究情况来看,目前以人口为 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但是,总
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在确保环境的可持 承载对象的城市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方法 抚养比实际上是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
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经济总量对城市 主要有以下几种:
Hale Waihona Puke 引用到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上,表示一个生 一,城市的范围应该以城市辖区为界。因
(二)就业人口承载力模型法。这个方
物环境内各种资源(光、热、水、植物等)能 为在现阶段的研究情况下,以城市辖区为 法是利用区域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人
维持这一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在已有的 界更能详细地描述一个城市的实际承载 口实际上是由劳动获得的成果来供养的,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 2003~2012 年 元、95,900 元。
通过表 1,可以得到乌鲁木齐市辖区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乌鲁木齐市经济承载力测算结果。 的平均抚养系数为 1.476。据此计算,2012
(一)用人口 - 经济承载力模型法测 根据 2012 年乌鲁木齐市辖区 GDP 总量 年乌鲁木齐市经济承载力为 268.2 万人,
四、结论
现乌鲁木齐市辖区 GDP 总量呈直线上升 乌鲁木齐市现实城市经济承载力处于富
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事实上就是
的趋势,逐年递增。因此,根据此数据,采 余的状态,还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
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发展
用 R 语言程序中建立线性模型,我们可
同时,根据上述的预测结果,可以得 质量。由于城市经济承载力的研究时间较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年 5 月号下(总第 489 期)
5
城市经济承载力测算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鑫, 闫珍丽 张鑫(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 闫珍丽(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依 据 新 疆 统 计 主要参考文献: 年鉴的数据,我们可 [1]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群承 以得 到 乌 鲁 木 齐 市 载力研究[J].城市问题,2012.9. 10 年的人口就业数 [2] 施海燕. 区域经济承载力评价研究 量,同样基于 R 语言 [J].新西部,2008.8.
2009 146.57
以得到乌鲁木齐市辖区 GDP 总量直线趋 到 2015 年和 2020 年乌鲁木齐潜在城市 短,目前其概念内涵也不够统一,测算方
势方程为 y=-889005.7+444.3x,同时据此 经济承载力为 849 万人和 884 万人。
法也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
推测 2012 年、2015 年、2020 年乌鲁木齐
其中,e 表示经济承载力指数,ES 表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对乌鲁木齐市辖区
另一类是以资源环境作为主体,把经 示区域经济人口承载力,PP 表示人口数
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用 济总量或规模作为承载对象来定义。例 量。所以上述公式也可表达为:
人口 - 经济承载力模型法、就业人口承载 如,施海燕等认为,区域经济承载力是指
平均抚养系数 = 非就业人口数量 / 值,x 为年份。据此可以推算出 2012 年、
平均抚养系数一般是相对稳定的,选
就业人口数量
2015 年、2020 年全国 14 个副省级城市辖 取 2002~2011 年乌鲁木齐市辖区非就业
三、乌鲁木齐市经济承载力测算
区 人 均 GDP 分 别 为 60,468 元 、73,755 人口数量与就业人口数量比值。(表 1)
城市与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 区单位从业人员数与私营和个体从业人 阔的研究空间。因此,研究乌鲁木齐市的
相当,基本上都是出于国内二三线水平的 员数之和。其中,单位就业人员为在各级 城市承载力除了要明确所承载的对象外,
城市,且人口经济发展模式都和乌鲁木齐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 还要明确界定城市的范围,科学的明确城
学术研究中,各位学者总结的城市综合承 力;第二,强调不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城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需求量是一个地区
载力概念上,“承载力”最终被解释为“承 市随着时间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 人口承载力的最重要基础,所以一个区域
载能力”、“阈值”、“最大负荷”或者是“忍 不同,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城市的就业 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就基
算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经济承载力
预测值和全国 14 个副省级城市辖区人均 e=257.8/268.2=0.96<1,也说明乌鲁木齐市
1、乌鲁木齐市辖区的 GDP 总量和预 GDP 预测值,我们可以得到 2012 年乌鲁 现实城市经济承载力虽然还处于相对富
测值。本文选取乌鲁木齐市辖区 2002~ 木齐市现实城市经济承载力为 814 万人, 余的状态,但已经接近临界状态。2015 年
化而来的参考。对区域或城市经济承载力 市的经济承载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 均抚养系数)
概念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抛开这个前提条
公式中,就业需求量为一、二、三产业
一类是以经济水平或经济总量为主, 件,那么我们的研究目的也就不存在了。 就业需求量之和,平均抚养系数一般用的
把人口作为承载对象来定义。例如,郭志
2、乌鲁木齐市人均 GDP 标准值选用。 型— ——城 市 经 济 承 载 力 = 就 业 需 求 量 × 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所以研究也更加复
通过本文的前一部分确定的人均 GDP 标 (1+平均抚养系数),根据能够获得的统计 杂,本文也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它的现
准选取的原则,选取 14 个省会城市,这些 数据,乌鲁木齐市就业人口数量为城市辖 实和潜在城市经济承载力,所以还有更广
(二)依据就业人口承载力模型法测 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
市辖区 GDP 总量分别为 4,925.9 亿元、 算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经济承载力。按照本 市中各项资源与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和
6,258.8 亿元、8,480.3 亿元。
文的第二部分讨论的就业人口承载力模 人们的需求标准。同时,由于乌鲁木齐市
市经济承载力。
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它除了受其物质基 处于临界状态。
础— ——区域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外,还受这
这个模型虽然计算简便,但我们在应
关键词:城市经济承载力;测算方法;
个区域内的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人口数 用时,除了在测算某一区域或城市未来某
人口 - 经济承载力模型法;就业人口承载
量与素质、产业结构的特点、交通发展的 一时期经济承载力时,要对该区域 GDP
总量为主体,以人口为承载对象来定义。 均 GDP 应是选用与本地或城市经济总量
收录日期:2014 年 3 月 11 日
即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 相当的多个区域或多个城市的人均 GDP
一、城市经济承载力的概念
展在满足人们一定需要下所能够承载的 值,同时还要选取比本地发展水平相对超
承载力最初是物理中的概念,后来被 人口数量。同时,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第 前的地区来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阈值。
85.31
1.718086977 程序 可 以 得 到 乌 鲁 [3]冯晓华,曹轩.城市经济承载力构成要
2010 144.93 2011 140.56
88.65 103.04
1.634856176 1.364130435
木齐 市 辖 区 就 业 人 素的比较分析— ——兼论武汉市经济承载 口数 量 的 直 线 趋 势 力的提升策略[J].学习与实践,2009.3.
口和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经济承载力就 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 = 区域 口与就业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应
4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年 5 月号下(总第 489 期)
经济 / 产业
的。所以,根据就业需求量测算地区经济 市、西安市、昆明市、银川市。取这些城市 方程为 y=-8480.975+4.269x,依据这个方
阳市、长春市、长沙市、南宁市、海口市、贵 辖区的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个体就业人员 标准的测算,乌鲁木齐市 2012 年的经济
阳市、兰州市、西宁市、乌鲁木齐市、南昌 为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持有城镇 承载力已经为 814 万人,还能够容纳更多
表 1 2002~2011 年乌鲁木齐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情况
力模型法
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某个阶段具有相 总量和相 应 的 人 均 经 济 指 标 (如 人 均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对的稳定性。
GDP)进行预测外,还应该注意一定标准
原标题:城市的经济承载力测算研
本文认为,城市经济承载力应以经济 下的人均指标的正确选取。本文认为,人
究—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2007 123.03
99.28
1.239222401
2008 131.24
95.7
1.3713688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