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台风的结构和发生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详解今夏气候成因及特点 2013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详解今夏气候成因及特点2013-8-29 23:41 阅读(2) 转载自Chenzhs 赞评论转载(3)分享(1)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感谢自己开通黄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详解今夏气候成因及特点今年夏季,在我国天气的“舞台”上,高温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主角”,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热浪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饱受炙烤,多地旱情严峻、河道断流、水库干涸。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8月22日,全国有8105万亩耕地受旱,有664万人、22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当季节转换,南方高温逐渐退出公众视野之时,东北地区的汛情又让人捏了把汗。
嫩江、松花江和黑龙江干流水位持续超警戒水位,堤防长期高水位挡水,多地险情频发,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极端天气频发,印象中的“北旱南涝”气候格局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人们不禁要问,今年的天气到底怎么了?带着这些疑问,本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的丁一汇研究员,详解为何今年夏天我国气候会如此异常。
极端高温来势汹汹令人措手不及今年7月1日以来,我国南方多地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高温热浪天气。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从全国范围看,本次高温热浪将持续到8月底,待季节转换之后才可能完全消退。
本次高温热浪过程呈现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极端性突出等特点。
据国家气候中心资料显示,7月1日至8月14日,高温天气覆盖了我国江南、江淮、江汉、黄淮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
其中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8.8天,较常年平均(13.5天)多出一倍以上,平均最高气温达35.6℃,均为1951年以来最多(高)。
我国中东部地区有305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浙江新昌极端最高气温达44.1℃。
有477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为历史同期最多。
一时间,“中国好烤箱”遍布各地,“烧烤模式”也成为了公众对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最好注解。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
12.1 雷暴和强风暴结构模式
在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强风暴或强雷暴模式与一 般雷暴模式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有一支倾斜 的上升气流,倾斜方向或沿盛行风方向,或逆盛行风方向, 使降水质点主要在上升气流的外面下降,而不致因降水拖带 作用使上升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可以达到很强的强度(20~ 30ms-1);(2)这种风暴能自己组织起来,使上升气流和 下沉气流长时期共存,而不像一般雷暴那样互相干扰。从而 可维持稳态结构,生命期达几小时,比一般雷暴生命史长得 多;(3)风暴得移动方向与平均风有明显得差异或偏离, 一般移向平均风的右侧。所以这种风暴也叫右移风暴。但是 也有一些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4) 可以造成很激烈的天气,如冰雹、暴雨、大风、龙卷等。
图12.2 (a)强风暴雷达回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b)龙卷雷暴近地 面气流平面分布图。粗线包围区是雷达回波。冷锋的符号代表流入暖空 气与流出冷空气的边界,并且画出了锢囚性阵风锋。细点阴影区代表上 升气流的低层位置。FFD与RFD(见文中说明)由粗点阴影区表示。T是 龙卷位置,相对于风暴的气流也给在图上(Lemon与Doswell,1979)
图12.1 超级单体的结构模式。细箭头:一个雹块的轨迹
在雷达观测上强风暴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在风暴的后方有钩 状回波,其前部有回波墙,回波墙之前为无回波窟窿或弱回 波区。在最前面是向前伸展的悬垂体(云砧),其中最主要 的特征是钩状回波和无回波窟窿。图12.2a是强风暴雷达回 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钩状回波中有强的上升气流,这是 龙卷常常形成的地区。目前主要就是根据强风暴中这种钩状 回波的特征来确定龙卷发生的位置和时间。钩状回波区的下 方常常是一个中尺度低压区,它有强的辐合。根据雷达观测, 这种钩状回波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作为一个悬垂物出现 于风暴后方,以后不断增长,相对于风暴呈气旋式旋转,最 后形成一钩状回波,整个过程约30分钟。图12.2b是产生龙 卷的强雷暴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可以看到在这种超级单体中 下沉流出是很重要的。前侧的下沉气流(FFD)由向下游的 平流与凝结物蒸发造成,它作为一种强低层旋转从动力上使 局地气压降低,吸引上方的空气下降,并产生风暴尺度的锋 面。这种锋面在中气旋中心处相交。龙卷一般产生在后侧下 沉气流(RFD)前方的上升气流中。随着RFD向前推进,冷 空气注入“锋面”锢囚点的上升气流中,以此使气旋减弱。
自然灾害第一讲台风、寒潮
寒潮定义及形成原因
寒潮定义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伴 有雨雪和霜冻等天气。
形成原因
寒潮是由于极地或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天 气变化。其形成与地球大气环流、极地涡旋以及地形等多种因素有关。
寒潮强度与等级划分
03
台风、寒潮对人类社会影响
农业生产受损情况分析
农作物受灾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洪涝灾 害会导致农作物倒伏、水淹、病 虫害等,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
质量。
畜牧业受损
台风和寒潮都会对畜牧业造成不利 影响,如饲料短缺、圈舍倒塌、动 物疫病等,导致畜牧业生产下降。
渔业受损
台风和寒潮对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养殖设施损坏、养殖品种死亡、 捕捞作业受阻等方面,给渔业生产 带来严重损失。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加强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 知和理解水平。
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公众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 能力。
推广应急避险知识
广泛宣传应急避险知识,包括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紧急疏散路线的规划、应急避险场所 的选择等,提高公众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寒潮强度
寒潮强度通常通过降温幅度、风速、雨雪量等指标来衡量。 一般来说,降温幅度越大、风速越高、雨雪量越多,寒潮强 度越强。
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等。不同等级 的寒潮对应着不同的防御措施和应对建议。
影响我国寒潮路径及频率
社会影响
寒潮造成交通受阻、供暖不足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 寒潮还对能源供应、医疗卫生等领域造成一定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台风张pptPPT课件
• 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在此空 气急速旋转,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 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成为破 坏力最强的地带,因此,台风警报中,总是预 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 最大风力.
台风的形成
•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C以 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 总是产生在太平洋上,从它的位置来说,经常产生在 北纬5~20度的热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 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 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 台风防范措施
•
1.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
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
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公众应密切关注媒
体有关台风的报道,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 2.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 品等,以备急需.
探究活动
• 1.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
• 2.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
• 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增 强
1.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热力条件:比较高 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源 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 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 偏向力作用.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律如何 • ③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 ④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
径,你能说出影响台风路径改变的因素吗
点拨
• 1.台风在西太平洋生成后多向西北方向移 动
14-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中国大暴雨选例分析
图14.54 三场暴雨与四个无雨区平均TBB分布 (单位:K)与850hPa风矢场
图14.55 在30°N/115°E的高度 (a) 和水平散度(单位:10-6s-1)(b)
图14.51 1954年7月重庆、宜昌、汉口、南京各站每天 降雨量和一天四次地面气压的时间剖面图。曲线为气压 值;方框为降水量
图14.52 1954年7月沿30度纬圈11个站地面24小时变压 的时间剖面
造成持久性多雨或少雨的因素,是由于大气环流出 现了反常现象。在1954年7月江淮流域洪水时期, 北半球出现了非常稳定的环流形势,这就是说,一 些主要的高空槽、脊系统是持续地出现在某些特定 的地区。这种环流形势从一天到另一天,或者从这 星期到下一星期,变化甚小。即使有时环流形势出 现暂时的破坏,但在短时间后,又重建原来的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地面上的锋带和气旋路径以及降雨 带便有集中和稳定的趋势,因而引起严重的涝灾。
图14.51是该年7月重庆、宜昌、汉口、南京每日降 雨量和一天四次地面气压的时间曲线。在该月有8-9 个低气压扰动经过这些站。从850和700hPa分析看, 在该年7月在长江流域先后有7次东西向切变线(静 止锋)重建。图14.52给出沿30度纬圈11个站地面 14.52 30 11 24小时变压的时间剖面。图中斜线区是负变压区。 可以看出:先后有七次东西走向负变压区出现,与7 次静止锋相对应。在54年7月长江下游地区曾出现8 场强降水过程,这与1954年7月静止锋上8次低气压 扰动活动相对应。
图14.53 1991年(a)第一次梅雨期(5月18~26日)、(b) 第二次梅雨期(6月2~19日)和(c)第三次梅雨期(6月30 日~7月13日)的500hPa高度场距平(单位:gpm,距平值 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阴影区正距平大于20gpm)。 (国家气候中心孙颖博士提供)
知解台风
31届会议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西北太平 洋和我国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 的名字命名。由l4个成员,每个成员提供l0个名 字,共140个。 命名程序按照(表3)从上至下,从左到右顺序, 循环使用。如果某一个台风给当地造成重大经济 损失及人员伤亡。它将被载人史册,并退出国际 台风命名序列永不再用,并由提供国提交新的热 气旋名字以补空缺,如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 麦莎和龙王。
------台风略谈
上师大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师范) 汪春磊
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 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 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 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 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使 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 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 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
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 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 台风的移
动路径
台风形成后
•
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 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 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OOkm~1000km,高度 可达15km~20km, 外围区有螺旋状云带和 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 区,平均宽8km~19km,台风眼的天气表现 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 •
台风所引发的灾害
• 一为暴雨和洪水 • 二为强风与海浪
• 三为风暴潮(气象海啸)
台风对人类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 人类生命的考验
台风对人类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第十讲台风的结构和发生发展ppt-第十讲台风的结构和发
从气候观点看,下面一些参数与台风形成有关:
(1)海面温度和暖水层厚度。很早以来就已经
知道26.5℃的海面温度是台风形成的临界温度;
(2)
(e /对p流 不0) 稳定。因为深对流对于
成熟台风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应有强的对流不
稳定。但是热带大气无论冬夏都是条件不稳定
的。
(3)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台风形成。因为相对 湿度低时,对流将受到中层干空气的侵蚀而减弱,同时气 柱内总水汽的辐合量(因而也是总潜热释放量)减少; (4)低层绝对涡度。这与低层相对涡度有关。观测表明, 相对涡度的变化与台风发展之间有明显的相关,这个参数 是与台风加强相关最好的一些参数之一。 (5)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弱垂直切变有利于台风的发展, 因为在这种“不通风的”条件下相对于移动扰动的温湿平 流很小,整个扰动的温度和湿度可以显著增加,大大超过 环境值; (6)高空辐散场。当高空存在着辐散场时有利于台风加 强,这已为许多观测事实所证明。但台风的高空辐散场也 可以是台风发展的结果,因为扰动初始发展和高空增暖可 使大尺度环境形成一种辐散流场,因而不能把这个因子简 单地与台风形成联系起来。
(3)更加重视台风的变性(ET)(Extratropical Transition)与登陆的研究。在ET和台风登陆过程 中要研究的新问题是能量获得、垂直切变的增大、 冷空气侵入和锋生、中低纬度间环流的相互作用等。
(4)利用卫星和雷达等资料的同化技术应用也有明 显的进展。但是根据陈联寿,在热带气旋形成与运 动的理论方面并没有新的突破。关于热带气旋强度 与结构变化的预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本节只着重 讨论台风的结构和形成问题。
成熟期台风温度和湿度场特征是:在对流层
下部是冷湿的,对流层中上部是暖湿的,到平流 层下部是冷干的。这种温湿结构主要与深厚积云 对流的作用有关。
中短期天气预报的进展
这个关系是同时期的,不是落后的。在作预报时,
用各层形势场的数值预报结果代入预报方程就可得
到每天的要素预报。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数值预报的
误差不可避免的全部进入这种统计方法的预报结果 中去。即它认为数值预报是完全对的,因而它与数
值预报模式的改进关系很大。一般当数值模式有改 进时,PP方法也有改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方法不适用概率预报。 其优点是由于用了较长时间的资料样本,所得到的
有二种主要的统计预报方法,一种是经典统计方法 (CS)。它需要得到初条件与某个以后时刻条件之 间的统计后延关系。例如用这种关系可直接由今天
的观测资料预报明天或后天的天气。这种方法完全
不考虑数值预报或动力模式的结果,是一种纯统计
方法。统计预报方法很多,这包括:概率天气预报 方法、分类预报(是/否预报,多类预报)、相关回 归预报(一元或多元回归,逐次回归,事件概率回
归等),判别分析(二元与多元判别,逐步判别),
时间序列分析(平稳分析,谱波分析)、谱分析与 过滤技术等。
第二种是统计-动力预报方法,这又包括完全预报 法(PP)和模式输出统计方法(MOS)。完全预报 法是建筑在数值预报模式能作出较好的环流型预报 的条件上。如同CS方法中一样,它用长期实测历史 资料(气象要素和各层形势场)统计得到局地天气
与数值预报方法平行发展的还有经验统计方法和统 计—动力方法,它们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仍起着重 要的作用。
19.1 天气预报方法的分类
天气预报方法总的可分为两类:一是经验方法,也 称主观预报方法。主要依据天气图、卫星和雷达资 料以及各种经验规则和统计图表由预报员综合作出。 因而预报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够客观和定量,但它有重要作 用。本节不讨论这种预报方法。第二类是客观预报 方法。这包括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近三十年来, 统计预报又与数值预报相结合发展成统计-动力 (或数值)预报方法。
台风“玲玲”登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分析
台风“玲玲”登陆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分析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具有强风、大雨、风暴潮等致灾因子,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2021年9月台风“玲玲”登陆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变性过程。
玲玲于2021年9月3日上午从菲律宾东北部产生,成为今年第13号台风。
在经过南海、台湾海峡后,于9月6日5时30分在福建福州市闽清县丽江镇附近沿海地区登陆。
此次登陆造成重大损失,至少有6人死亡,失踪1人。
在台风登陆前后,我们观测到的空间结构特征如下:一、热带辐合带热带辐合带是指赤道附近的区域,其上空大气上升,形成云层和强降雨。
风场环绕着热带辐合带转动,形成台风的初始结构。
玲玲产生于热带辐合带上,其轨迹受到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
二、中心对称性在台风的起始阶段,由于自转角速度和水平风速的差异,台风呈现出一个对称的云旋转结构。
随着台风发展,中心对称性逐渐被破坏,起伏的海面和山脉对风场的影响导致台风呈现不规则形状。
三、台风眼在中心对称性破坏后,台风眼逐渐形成。
眼是台风中间一片相对平静的区域,天空晴朗、湍流减小。
台风眼的出现标志着台风发展的一定阶段,同时也预示着较强的台风风力即将到来。
四、风暴潮风暴潮是指台风引起的海面异常高的现象。
风暴潮往往由台风外围向陆地推进,形成较强的风浪。
风暴潮的高度和不规则性取决于台风海面吹向陆地的方向和地形。
一、陆地效应随着台风登陆,风场受到陆地摩擦的影响而减弱。
陆地表面的起伏高度和地表覆盖特征影响着风场的结构,同时还产生了瞬变性的降水和风速。
二、圆眼结构到椭圆眼结构玲玲到达福州前,它的台风眼呈现出完美的圆形结构;但登陆时,它的眼变形成一个长轴与风场方向垂直的椭圆形。
这是因为海陆边界的地形、陆表的覆盖及陆地地表温度梯度对风场结构的影响。
由于玲玲自西向东移动,加之台风外围环流影响下的西南风,导致福建地区沿海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风暴潮,有些地方的海水甚至淹没了风暴防护堤。
而玲玲的山洪暴发则导致内陆水体增大,严重地影响了福建内陆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
台风成因知识点归纳总结
台风成因知识点归纳总结1. 热带海洋的热力供应热带海洋地区的热力供应是台风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些地区的海水温度很高,通常在26°C以上。
热带海洋的热力供应是台风产生的基础,热带海洋地区的热力供应是台风产生的基础。
2. 热带气旋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它是由热带地区海洋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形成的。
热带气旋的生成需要以下条件:温暖的海水、充足的空气湿度、大气垂直温度梯度小、大气垂直运动不稳定等。
3. 积累的潜热热带海洋上升气流引起的水汽凝结释放出潜热,这种潜热是台风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使得台风能够不断增强。
4. 积极的辐散层积极的辐散层是台风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热带地区,由于海水的热力供应,大气热力对流强烈,形成了积极的辐散层。
这种辐散层能够增强台风的对流强度。
5. 海洋环流海洋环流对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海洋上升气流引起的海洋环流能够不断供应热力,使得台风得到持续的能量供应。
6. 大气环流条件大气环流条件对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条件通常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的大气环流条件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7. 受地转偏向的影响热带气旋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螺旋形的结构。
这种螺旋形的结构使得台风生成和发展更加有序。
8. 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海洋上升气流引起的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了台风的能量供应,使得台风得到持续的发展。
总结以上各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台风是由热带地区海洋上升气流的作用下,经过热带气旋生成并得到持续发展的一种强烈气旋。
热带海洋的热力供应、热带气旋、积累的潜热、积极的辐散层、海洋环流、大气环流条件、受地转偏向的影响、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并发展成台风。
因此,了解台风成因对于预防和减轻台风的影响至关重要。
15丁一汇高等天气学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和天气过程的影响
由太阳接受到的大部分辐射通过大气在地面被吸收。 如果这种吸收面在某些地方被抬高或具有一定的坡 度,则可以产生强的热力环流。例如山谷风或坡风 就是这种情况。在坡风情况下,由水平温差产生的 浮力将引起气层向上加速或向下加速,这种加速度 将一直继续到摩擦阻力等于浮力的时候,最后建立 起稳态的坡风。大尺度山脉的加热作用将在下节讨 论。
图15.3 40天平均加热率(Q1/cp,K•d-1)。(a)和40 天平均干燥率(Q2/cp,K•d-1);(b)沿32.5。N的东西 剖面。这是对1979年5月末到7月初的平均
图15.4是沿92.5。N通过高原东部Q1和Q2的经向剖面。 在高原东部上空有强加热,最大值5.4K/d-1位于 350hPa,相应水汽汇的峰值为4.1K/d-1位于450hPa。 Q1和Q2的峰值在高度上是分离的,这表明存在着积 云对流。在高原以南,是非常深厚的强加热层,这
在1979年初夏高原西部。凝结加热对高原东部的热 量收支是很重要的,特别在夏季雨季之后。
表15.3 青藏高原西部热量和水汽收支的比较(单位:W/m2)
<[QR]> [LP] [SH] <[Q2]> [LP] [LE] <[Q1]>
Luo和 101
-77
Yanai
(39天
平均)
9
(169)* -22
因为很高,这种抬高的感热源可用于直接加热对流 层中上部大气。与西部相比,高原东部的SH要小得 多,但它在6月之前,仍超过LP。这表明在季风或 雨季到来之前,高原上以感热加热为主。在夏季(7 和8月),LP略大于SH。由于SH分量占优势,净加 热E在高原西部是很大的,结果西部地区对整个高
原净热平衡的贡献为主,而高原东部的贡献则要小 得多。
第十一讲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和环流条件
第十一讲 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 展的天气和环流条件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对流和降水活动是大气中的主要气象现象之一,它 们是在大尺度条件影响下,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气系 统造成的。因而属于中尺度气象学的内容。中尺度 气象学主要是研究25~50km水平尺度的天气现象和 天气系统(又称中-系统)。它介于大尺度(或中尺度,即250~2500km)和小尺度(或中-尺度,即 2.5~25km)系统之间。主要是指强风暴等有组织的 雷暴或对流系统。而对于其中个别雷暴积云单体或 一些孤立的小雷暴则属于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 气象学还包括其它一些天气现象或天气系统的研究, 如山脉背风波、海陆风、锋面中的中尺度结构,强 斜压区,高低空急流中的风速中心,热岛效应和严 重空气污染区等。这些问题也很重要,近年来日益 引起人们的注意。本章只讨论与降水和对流有关的 中尺度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
重力流,重力波 影响单体/MCS增长 影响临近对流
中尺度气压场 浮力作用 动力作用(风暴分 裂,传播) 斜压涡度产生 阵风锋的水平涡度
涡旋倾斜/伸长 涡旋崩溃 垂直涡度产生 中气旋 (超级单体,MCS中涡旋) 龙卷
(Johnson与Mapes,2003)
11.2 风垂直切变的作用
在1940年代,一般认为风垂直切变阻碍雷暴或积雨 云发展的,因为在切变作用下垂直发展的云向下风 方倾斜,而不能直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流上升 的路径加长,环境空气混合入对流空气的作用增强。 另外相继的对流空气不容易走相同的路径以形成有 利于以后对流上升的环境。因而通过这些作用使对 流受到抑制。这种看法曾由一些云的观测和雷达回 波观测所证实,所以风垂直切变当时被看作是对积 云的一种“破坏力”,从理论上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郭晓岚根据线性理论研究了迭加在层结流体中切变 气流上的扰动特征,也指出垂直切变对雷暴有抑制 作用。浅井通过数值试验得到,在平行于具有切变 的风的垂直剖面中,对流发展会受到抑制。 Kuettner把“云街”的成因归于风的垂直剖面的曲 率对对流的产生造成动力阻碍作用的结果。
台风过境知识点总结高中
台风过境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台风的形成1、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1)海水温度高(2)海水温度变化不大(3)粘度大于0.35(4)形成中纬度大气运动系统图上的高压脊(5)纬向纯经向风向性连续性、遮断连续性、刀面因子0.5的等难线方正启建2、台风形成的过程(1)孕育集结阶段(2)旋风形成阶段二、台风的成因1、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亚季节天气现象之一,一般常见在夏秋季节热带气旋有设气候变化、寇气世北亚热带时、天气让杨与诗相仿器为人类生活及生产带人巨大危害台风2、台风是大气环境不利作用的结果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中细胞分布呈横向分布,其中高压在赤道附近,低压在中纬度,尤其在大陆边缘海为增力低压带。
台风发生时海洋和气象环境及其相近地区地形的状态与风气能指标有重大关系3、台风是暖核涡旋涡旋是气象学概念,指气流呈持续旋转状态。
暖核涡旋是指在垂直方向,最冷空气被完全遮断后仍然以暖空气为中心,即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所产生的核心在下温度最高。
对空气呈晋一一构旋而叶—直、风机生暂还的旋台风有暖核涡旋,冷的气流在温暖的气流的包围下会呈现出对流的形态。
4、台风形成需要有中纬度的大气运动带来高压脊的形成在台风生成过程中,中纬度的大气运动会使得高压脊在一定地区形成,台风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形成。
高压脊的形成往往会为台风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环境。
5、台风是一种大规模的低压,有着巨大的能量台风是一种巨大的低压气旋,相较于一般的气旋而言,它的规模要大得多,在台风的半径范围内,都有强风和暴雨,能量也非常巨大。
因此,台风的到来往往能够给地区带来较为严重的破坏。
二、台风的特点1、旋流性、涡旋型台风2、暖壳涡旋(气旋)3、分散因子代表单向的环境地形条件4、东南气流型台风在我国多见台风往往伴有强风、暴雨,破坏力较大,对航运、渔业、农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5、热带气旋与中纬度气旋的区别热带气旋是温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密闭特性的风暴或风圈。
天气学分析:第10章-台风
台风垂直结构
二、台风的定位
已编号的台风出现在150~180°E之间的洋面时,每天进行两次 定位(00及12世界时);当进入150°E以西洋面时,每天进行四次 定位(00,06,12,18世界时);当进入国家气象中心的台风警 报发布区(15°N以北,130°E以西的海域)后,每天再增加两次定 位(09,21世界时)。
图10.3 发展中的热带风 暴(或弱台风)环流中 心位置
(b)环流中心在强对流云K内部
(a)半环状螺旋云带(弧度<60°)
(b)环状螺旋云带(弧度>60°)
(c)开半螺旋云带 (d)双环螺旋云带(外环或次要一环弧度>60°)
(e)中心为圆形强 对流云带(围绕眼区 或环的密植强对流区)
图10.4各种螺旋云带
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绿宝石
最近发现的 一种动物
2006年的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4人 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台湾、中国东南部总共造成672 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台湾、中国东南 部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16号强台风“象神”(Xangsane),在菲律宾、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国总共 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22号超强台风“榴莲”(Durian),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总共造成于819人死 亡,经济损失之大无法估计
2005年的9号强台风“麦莎”(Metsa),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大损失 2005年的14号超强台风“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Longwang),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 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台风的形成及演变
台风的形成及演变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
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
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
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水龙卷”水龙卷 (waterspout)是一种偶而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这张照片则是一幅较清晰的水龙卷影像。
动力强迫对台风次级环流的作用
动力强迫对台风次级环流的作用
孙子平;丁一汇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本文导出无量纲的台风次级环流方程,然后用11年综合台风资料,计算了动力强迫的次级环流。
通过计算,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积云动量垂直混合和涡旋动量水平通量是主要的动力强迫因子。
(2)积云动量垂直混合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可促进大尺度低空辐合,因而可加强由CISK机制所说明的正反馈过程。
(3)Ekman抽吸与积云动量垂直混合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这是台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反馈过程。
【总页数】1页(P293)
【作者】孙子平;丁一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4
【相关文献】
1.2008年台风“风神”强迫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 [J], 毕明玉;沈新勇;袁媛;丁治英
2.包含超梯度力作用的台风次级环流诊断方程 [J], 蒋昱鑫
3.爆发性发展台风附近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 [J], 姚秀萍
4.大气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的调配及平均经圈环流的仿真模拟 [J], 吴国雄;蔡雅萍
5.热岛效应强迫下的中尺度环流的动力特征及极限风速的一种解析表达 [J], 李小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