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宋词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剖析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共鸣。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用词、修辞等。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姜夔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词。

1.2掌握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创作特色。

1.3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扬州慢》全词。

1.2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诗词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2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扬州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

1.2介绍诗词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理解诗意。

2.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合作讨论3.1分组讨论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讲解《扬州慢》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2分析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5.课堂练习5.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5.2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

6.课后作业6.1背诵《扬州慢》全词。

6.2写一篇关于《扬州慢》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教材:《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材。

2.多媒体课件:扬州美景、姜夔简介等。

3.课后习题:关于《扬州慢》的鉴赏文章。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词,掌握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学生应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1背诵《扬州慢》全词: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词《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

2023最新-《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

2023最新-《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案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

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

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

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

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

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

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

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姜夔以及南宋时期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扬州慢》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生词和难点的理解与运用。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扬州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音韵律。

(2)学生自学生词和难点,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点,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扬州慢》。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一、整体把握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

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

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3. 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2. 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法2. 诵读法3. 比较法4. 讨论法5. 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导读1. 作者生平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

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

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

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

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把握诗文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的历史情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2)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3)联系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扬州慢》的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词和难点,教师辅导解答。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分析诗歌的美感。

5. 想象对比: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比古今扬州的变迁,体会作者的情感。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扬州的历史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历史文化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3. 调查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情况的评价;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价;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鉴赏,掌握词中手法。

2、涵咏咀嚼,体会词人情感。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江南水乡,有这样一个迷人的所在,它时而温柔而多情,时而缠绵而婉转,它就像一个浪漫而朦胧的梦,摇曳在千百年的诗风词韵里,这里就是美丽的扬州,正所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然而八百年前,当年仅21岁的词人来到这里,心中却产生了别是一般滋味,这个词人就是姜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扬州慢》,一起来领略他笔下的别样扬州。

(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文本初探1、小组内互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点评。

2、出示易错字音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戍角悲吟予怀怆然自度此曲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豆蔻词工学生齐读,记忆。

3、小序诗词是浓缩的艺术,他尤其讲究凝练而传神,那作者在词前设置了这63个字的小序,到底是想传达给我们什么内容呢?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明确】时间地点所见之景所听之声所生之情这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共同为我们传达出一种悲悲切切、低回感伤的情绪,下面大家带着这种情绪,来齐读小序。

三、品味鉴赏作者到底是因何而悲,他又是如何用手中的笔来描摹他心中的旷世情愁的呢,下面让我们深入文本,品味鉴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你所选出的词中的最喜欢语句。

四名学生上黑板展示,下面的学生口头交流,学生评点。

【名句鉴赏】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讨论:旧版课本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的注释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

《扬州慢》语文教案范文

《扬州慢》语文教案范文

《扬州慢》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会从意象和修辞的角度分析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扬州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观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意的理解和表达。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准确把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熟悉《扬州慢》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扬州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

3. 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扬州的兴趣,可简要介绍扬州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

(2)引导学生关注扬州的慢生活节奏,引出《扬州慢》这首诗。

2. 朗读和背诵(10分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背诵,加强记忆。

3. 诗意理解和表达(15分钟)(1)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意象和修辞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春风十里扬州路”、“烟花三月下扬州”等。

(2)教师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5.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诗意理解、意象分析和修辞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扬州慢》这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背诵全词,积累名句,增 加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
STEP 02
STEP 01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言词 汇的积累。
STEP 03
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 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和作 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中蕴含的深沉 感慨和爱国之情,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外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姜夔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相关的 书籍资料,加深对诗人和作品的理解。
Part
06
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课题:《扬州慢》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扬州战后的破败景 象,表达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战 争的厌恶
课文解析:重点词句的解析,如“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 实,思考如何在当代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
感受词人运用语言的 艺术魅力,激发学生 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Part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
通过对《扬州慢》一诗的 深入解读,理解诗歌的背 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 法,如比喻、象征、意象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形成共识。
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
诗歌的艺术魅力。
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比较阅读
提供其他描写扬州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 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扬州风情。
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借鉴《扬州慢》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写 一篇描写自己家乡或熟悉的地方的散文或诗歌。

4.2 扬州慢 教案

4.2  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词句大意,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词眼“空城”“惊”等词语,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一、导入新课中国有一座城市被称为“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胧,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个城市正是扬州。

宋孝宗淳熙三年,有一位年轻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他眼中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那时的扬州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连月亮都满是悲凉?今天我们就回溯历史,一起来看姜夔的《扬州慢》。

二、诵读感悟1.播放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节奏并正音。

姜夔kuí荠jì麦初霁jì黍shǔ离戍shù角窥kuī江怆chuàng然豆蔻kòu3.指生读。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致把握词的大意。

翻译:扬州,位于淮河东边,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

在竹西亭这个美好的地方,我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我初次到达此地时的情景。

春风曾经吹遍扬州十里,如今却只剩下荠菜和麦子,一片青翠。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后,扬州的池苑荒废了,古老的树木被砍伐,人们至今仍不愿提及那场战争。

随着天色渐晚,凄凉的号角声在城中回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残破的氛围。

杜牧曾经用优美的诗句赞扬过扬州,如果他今天重游此地,一定会为扬州的残破而感到震惊。

即使有如“豆蔻”般精巧的词语和描绘青楼美梦的诗意,也难以表达出此时深沉而悲怆的情感。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无损,桥下的江水波涛汹涌,月色凄冷,整个城市显得格外寂静。

我怀念桥边的红芍药,但每年花开时,又有谁来欣赏这些花朵呢?三、整体分析,把握感情1.思考: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扬州城的状态? 围绕这个词你能设计哪些问题呢?明确:空2.小组讨论。

《扬州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意境美2.掌握对比、虚实结合、用典和拟人等手法及其作用3.提高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并学会迁移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进入诗境,体悟意境美2.合作探究,从对比手法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置身诗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同类题材的课堂练习,巩固并强化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体会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情感2.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难点:学习并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安排一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朗诵视频及配乐、学案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幻灯片自动播放扬州美景图和诗句,教师边讲解)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都,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人徐凝也曾咏叹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座千古风流的扬州城,它的魅力和风情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几百年后,到了南宋词人姜夔所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整体感知1. 齐读小序: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预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梳理)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注意读音和字义的点拨)补充理解:“黍离之悲”: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有关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5篇

有关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5篇

有关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5篇有关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5篇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下面给大家分享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欢迎阅读!扬州慢语文备课教案篇1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情景默写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9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