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经典诵读计划
一、学习意义
1、《增广贤文》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诵读,领会
文中的思想和人生智慧。
2、诵读《增广贤文》对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的继承和发扬意义深远。
3、诵读《增广贤文》对迎接校园文化展示活动有着重要意
义。
二、学习目标
1、促进学生把握正确的做人、做事规律方法,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加深
理解。
3、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4、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学习内容
《增广贤文》从“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四、学习形式
老师讲解,学生诵读。
五、学习重点
背诵原文,理解原文含义,联系实际。
六、学习时间
每天早晨7:50—8:00,平均每次10分钟。
七、具体安排
本学期共17周。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语句,熟读成诵;2、学生能品味经典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典语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典音乐)简单介绍《增广贤文》:是由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二、授新课1、出示原文。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
(2)个别试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小组来。
(4)按节拍读。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
为你的诵读配上合适的节拍,先试一试。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同学们充满韵味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韵律之美,它的内在之美你们领会到了吗?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意思都明白了,谁现在能够试着来背一背?没事的,通过一些小游戏我们很快就会背过的!高低音(师生、同桌互背)找个别背计时背(4人一组)三、理解思考:1、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通过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
播放视频故事《负米孝亲》四、融汇贯通:1、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2、可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做的呢?做个家务活给父母要钱,一说就是我替你干了什么什么。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第一章:导入《增广贤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阅读《增广贤文》的开篇,感受其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2. 朗读并解析《增广贤文》开篇的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古代的谚语和俗语。
2. 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3. 朗读《增广贤文》开篇篇章,如“人之初,性本善”等。
4. 解析开篇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增广贤文》中的篇章进行阅读,并简要阐述其寓意。
第二章:学习《增广贤文》中的智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广贤文》中的篇章,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几篇经典篇章,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2.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篇章的寓意,领悟人生智慧。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增广贤文》中的智慧。
2.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几篇经典篇章,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寓意。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篇章中的重要人生智慧。
第三章: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思考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选取《增广贤文》中涉及道德观念的篇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篇章的道德观念。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
2. 选取《增广贤文》中涉及道德观念的篇章,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道德观念。
3. 设计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道德观念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第一章:简介《增广贤文》1.1 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作者1.2 探讨《增广贤文》的价值和影响1.3 分析《增广贤文》的文学特点第二章:学习《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2.1 分析《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特点2.2 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解读《增广贤文》的篇章2.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第三章:品味《增广贤文》的词句之美3.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经典词句3.2 学习欣赏《增广贤文》中的修辞手法3.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第四章:领悟《增广贤文》的人生智慧4.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人生哲理4.2 学习如何将《增广贤文》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4.3 分享自己从《增广贤文》中学到的人生智慧第五章:传承与创新《增广贤文》5.1 探讨如何传承《增广贤文》的文化价值5.2 学习如何将《增广贤文》融入现代生活中5.3 探索如何创新性地发展《增广贤文》文化第六章:深入解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与寓言6.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故事与寓言6.2 学习如何从故事与寓言中提炼人生哲理6.3 练习运用故事与寓言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第七章:《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7.1 探讨《增广贤文》中的道德观念7.2 学习如何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7.3 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道德价值第八章:《增广贤文》中的友谊与人际关系8.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友谊与人际关系的描写8.2 学习如何从《增广贤文》中汲取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8.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观念改善人际关系第九章:《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9.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念9.2 学习如何尊重自然和珍爱生命9.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自然与生命观念进行思考和创作第十章:《增广贤文》在教育中的应用10.1 探讨如何将《增广贤文》应用于教育实践中10.2 学习如何利用《增广贤文》进行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10.3 分享教育实践中运用《增广贤文》的心得与经验第十一章:《增广贤文》中的家庭与亲情11.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家庭与亲情的描述11.2 学习如何从《增广贤文》中汲取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11.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家庭观念来增进亲情关系第十二章:《增广贤文》中的励志故事与典范12.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励志故事和典范人物12.2 学习如何从励志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勇气12.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励志元素来激发个人潜能第十三章:《增广贤文》中的智慧与谋略13.1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智慧和谋略13.2 学习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3.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智慧谋略来进行决策和规划第十四章:《增广贤文》中的经济与财富观念14.1 分析《增广贤文》中对经济与财富的观念14.2 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经济与财富问题14.3 练习运用《增广贤文》中的经济与财富观念来指导实际生活第十五章:《增广贤文》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5.1 分享教学实践中应用《增广贤文》的经验和效果15.2 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15.3 反思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增广贤文》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增广贤文》的背景介绍、篇章结构分析、词句之美品味、人生智慧领悟、传承与创新探讨等多个方面。
国学教案《增光贤文》
国学教案《增广贤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增广贤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修身齐家》主要内容:学习“修身齐家”的理念,理解“修身”是“齐家”的前提。
2. 第二课《治国平天下》主要内容:学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理解“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
3. 第三课《孝道为先》主要内容:学习“孝道为先”的理念,理解“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第四课《友谊之道》主要内容:学习“友谊之道”的理念,理解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谊价值观。
5. 第五课《勤奋学习》主要内容:学习“勤奋学习”的理念,理解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成就。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理念。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文意,培养阅读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每个章节的理念。
4. 实践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将所学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发言、作业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增广贤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增广贤文》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文本,方便阅读和理解。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增广贤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诚实守信》主要内容:学习“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理解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2. 第七课《礼仪之道》主要内容:学习“礼仪之道”的要求,理解礼仪是人际交往的纽带。
3. 第八课《智慧与勇气》主要内容:学习“智慧与勇气”的内涵,理解智慧与勇气是面对困难的保障。
4. 第九课《人与自然》主要内容: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教案主题:增广贤文教学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由来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故事。
2. 分析、学习和讨论增广贤文中的文章和格言。
3. 阅读和解析增广贤文中的故事篇章。
4. 分组进行对增广贤文进行表演或改编创作。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故事,提出学习增广贤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学习和分析(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增广贤文进行学习和分析。
学生们可以讨论故事的主题,其中的道理和教训。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步:阅读和解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增广贤文中的故事篇章,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解析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可以讨论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教育意义。
第四步:创作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篇增广贤文进行改编创作或者进行表演。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将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表演来展示出来。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请他们解释他们对增广贤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增广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分析的结果。
2. 学生对增广贤文故事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创作和表演的创意和表现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比较其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
2. 学生可以选择对增广贤文中的某个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写作一篇相关的论文或长篇报告。
教学资源:1. 增广贤文的书籍或资料。
2. 音频或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增广贤文的故事和情节。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3.掌握《增广贤文》中的经典故事和寓言,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诲。
4.通过讨论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增广贤文》的部分篇章或精选故事。
2.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电脑。
3.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源。
4.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增广贤文》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显示《增广贤文》的封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该书的名称和主题,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2: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增广贤文》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如清代袁枚编纂,收录了许多经典故事和寓言。
解释《增广贤文》的作用是启迪智慧,培养品德。
步骤3:特点分析(15分钟)通过展示和翻阅精选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增广贤文》的特点。
如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富含道德教诲。
第二课时:阅读与思考步骤1:小组分工(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故事进行阅读和讨论。
步骤2:阅读与解析(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的故事,进行默读,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然后,共同解析故事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诲。
步骤3:小组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就故事的主题和教育意义展开讨论,并准备简短的实例或情景来说明故事中的道德准则。
第三课时:写作与展示步骤1:写作准备(15分钟)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或格言,根据所选内容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感悟。
步骤2:写作指导(20分钟)提供写作指导和模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写作中。
步骤3: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并理解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意见。
第四课时:扩展活动步骤1:创作寓言(20分钟)鼓励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寓言,可以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并准备用图画或演讲形式进行展示。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教案标题:增广贤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寓言故事,并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a. 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出版背景;b. 解释《增广贤文》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寓言故事a. 选择几个典型的寓言故事,如《鸟鼠同穴》、《狐鸣鱼跃》等;b. 分析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c.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a. 讨论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和重要性;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增广贤文》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和重要性,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3. 教师讲解:详细介绍《增广贤文》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出版背景,强调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的概念。
2. 阅读与分析:选择一则寓言故事,如《鸟鼠同穴》,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理解,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如何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应用到生活中的讨论。
2. 分析讨论:选择另一则寓言故事,如《狐鸣鱼跃》,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讨论如何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四课时:1. 总结归纳:回顾《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与学生讨论其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互动,巩固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
国学教案《增光贤文》
国学教案《增广贤文》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增广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启蒙读物,汇集了大量的格言、警句、寓言和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增广贤文》,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增广贤文》的编写背景和特点1.3.2 《增广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1.3.3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名句进行分析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章:道德观念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增广贤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2.2 教学内容2.2.1 《增广贤文》中的家庭伦理观念2.2.3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寓言和故事进行分析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人生哲理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增广贤文》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人生智慧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3.2.1 《增广贤文》中的人生感悟3.2.2 《增广贤文》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3.2.3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名句进行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人生感悟。
第四章:传统文化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增广贤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4.2.1 《增广贤文》中的诗词歌赋4.2.3 选取《增广贤文》中的传统习俗进行分析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文化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五章:阅读与思考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年级增广贤文教案
五年级国学课教案《增广贤文》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教学目标:1、理解几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弘扬国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里的内容。
二、新课:1、师范读。
2、学生练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句子意思。
5、师讲析句子含义:(一)、“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师:“堪”怎么解释?(能够、可以)意思是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
(二)、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师:“犹”、“岂”、“枉”的意思?(怎么、白白地、度过)意思是莺花最怕春光逝流过,我们怎么可以让人白白度过大好时间呢?(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师:阿魏指的是什么?(一种药用植物。
)意思是黄金没有(不容易)造假,阿魏无真(容易造假)。
喻义常见的东西不容易作假,人们易被不熟悉的东西欺骗。
黄金虽然贵重,但分布广泛,且特征明显(比一般金属软,且重得多,不生锈)很容易与其它物质区分,几乎人人都认识,很难作假。
阿魏是稀有药材,过去靠从西亚进口,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阿魏"是什么,见过真阿魏的人更少。
阿魏呈胶质,用动物皮和树胶可以做出与真阿胶演色、比重、形态完全一样的假阿胶。
三、交流:1、组织讨论交流,你有那些感悟?(团结、珍惜时间)2、老师讲小故事,学生再深入理解。
(故事一、某落头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
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
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
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
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
(完整版)《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诵读教案邵莹莹教学目标: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增广贤文》的前六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第七章:人情世故篇。
二、学习:人情世故篇。
下面我们来学习《增广贤文》人情世故篇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先打开课30页默读一遍。
好,学习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分三步来学习。
(课件展示)(一)字正腔圆知读音,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
(二)二读贤文知其意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相处长了才了解人心。
简评:此句是讲的人心的好坏需要时间来检验,就像马的优劣需要遥远的路途来检验一样。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用远水救火是难办到的,再好的亲戚也不如近处的邻居有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对故乡的东西倍感美好;对同乡的人倍感亲切。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幼羊跪着吃奶,小乌鸦会衔食哺母,只禽与兽都知报恩,而人更应知父母恩,刻尽孝道。
6、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人最渴是送一滴水就像送甘露一样,人酒醉后再添酒就不应该了。
三、再读贤文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国学教案《增光贤文》
国学教案《增广贤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基本内容,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增广贤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讨论名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第二课:孝道为先,仁爱为本学习《增广贤文》中关于孝道和仁爱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 第三课:诚实守信,礼仪待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诚实守信和礼仪待人。
4. 第四课:智慧与勤奋,成功之道学习《增广贤文》中关于智慧和勤奋的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5. 第五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增广贤文》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激发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增广贤文》中的名句和故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名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实践法: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激发保护环境的行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增广贤文》文本:提供《增广贤文》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增广贤文》的内容。
3.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4. 户外活动器材:准备户外活动所需的器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
增广贤文全册教案
增广贤文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
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谁来说说我们上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和道理?那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1、领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1、“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中“求”、“恨”、“止”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师:知足者常乐,终身不为金钱受侮辱;凡事要有节制,适可而止,这样一辈子也不会遭到耻辱了。
2、“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两句话中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师:有福的人受伤害无非是损失点钱财,XXX的人受伤害却要自己去顶。
差错虽很小,但造成的后果却很大。
3、讲故事,XXX、故事一:XXX,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XXX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XXX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2、听完故事,请学生结合故事,说说故事说明了什么?3、故事二:西汉时期,XXX奉XXX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
可XXX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
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介绍增广贤文教案
介绍增广贤文教案教案标题:《增广贤文》教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教案目标:1. 了解《增广贤文》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其对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1. 了解《增广贤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本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复习《增广贤文》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
2.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堂展示材料,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增广贤文》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他们对《增广贤文》的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增广贤文》的背景和特点,解释其对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分析《增广贤文》中的典故和寓言,解释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三、阅读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阅读《增广贤文》中的一篇文章。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互相讨论答案,并进行课堂展示。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增广贤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增广贤文》的读后感,表达他们对于其中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认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增广贤文》中的道德准则,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增广贤文》中的其他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善良品质。
增广贤文教案
增广贤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增广贤文》。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知道浪费可耻、勤俭是美德。
激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知道浪费可耻、勤俭是美德。
激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1、两张图片的对比:勤俭■浪费勤俭节约-看到这张图片,你想说什么?他们有哪些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铺张浪费■看到这张图片,你想说什么?对他们的做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2、引出《悯农锄禾日当午》过渡■延伸习惯的养成农民伯伯汗滴禾下土啊,我们丰衣足食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节约粮食,生活中不铺张浪费,简朴的生活是良好习惯之一。
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品性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要从小养成简朴的的好习惯。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出示课题《增广贤文》2、出示第一句:由俭入奢(she)易,由奢入俭难。
为什么?看文意,学生自读、理解从简朴到浪费容易,从浪费到简朴难。
3、出示第二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看文意,学生自读、理解。
如果我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先自读、再分排比赛背诵(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正音(3)、齐读,读正确流利。
(4)、分排进行背诵比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1、“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喜欢吗?那要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认真想J学习毛泽东勤俭节约小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出示图片进行对比,大家讨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节约、简朴的?我们要怎样做?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勤俭,才能振兴国家。
增广贤文教案5
教学内容: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增广贤文》里的一些名言,谁愿意背一背。
看到你们都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津津有味地来背一背,好吗?(学生背)你喜欢哪一条和大家说一说。
二、谈话导入1、前面,大家已经学习积累了很多名言名句,那通过学习,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校本课程《增广贤文》(板书)。
三、讲解新课(一)、讲解: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1、我们学习的这一句名言就是:(出示)谁来读读。
2、交流自学。
你对这句话都有怎样的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就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开始吧。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3、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
即便人心如铁石,也会在如炉的官法中溶化。
4、如何运用。
想一想,什么时候能用上这句话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二)、讲解: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1、引入:大家一定熟悉这句话,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名言,(出示)谁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2、读出不同语气。
这句话说的是积善不够积恶有余的人必定会遭殃。
3、结合自身,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三)、讲解: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1、看故事,明道理。
(齐臣隰斯弥有次拜见田常,两人一同登上田氏家中的高台,举目四望,但见三面畅通无障,向南望时,却见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视线,田常变得一言不发。
隰斯弥回家后让人砍伐那些树木。
斧子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急忙制止,不让砍伐了。
管家人问他为什么剐定的主意却又变化了,隰斯弥回答说:“有句古谚道:‘察见渊鱼者不祥。
’田常正在筹划着篡国大事,这是他不想让人知道的,我如果表示出能察知人之隐微,那我的处境就太危险啦。
不伐树,我没有任何罪过;而察知人的隐秘之事,那却是不得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国学课教案《增广贤文》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教学目标:1、理解几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弘扬国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里的内容。
二、新课:1、师范读。
2、学生练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句子意思。
5、师讲析句子含义:(一)、“两人一条心,有钱堪比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师:“堪”怎么解释?(能够、可以)意思是两个人一条心,日子越过越好;反之则越过越穷,一事无成。
(二)、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师:“犹”、“岂”、“枉”的意思?(怎么、白白地、度过)意思是莺花最怕春光逝流过,我们怎么可以让人白白度过大好时间呢?(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师:阿魏指的是什么?(一种药用植物。
)意思是黄金没有(不容易)造假,阿魏无真(容易造假)。
喻义常见的东西不容易作假,人们易被不熟悉的东西欺骗。
黄金虽然贵重,但分布广泛,且特征明显(比一般金属软,且重得多,不生锈)很容易与其它物质区分,几乎人人都认识,很难作假。
阿魏是稀有药材,过去靠从西亚进口,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阿魏"是什么,见过真阿魏的人更少。
阿魏呈胶质,用动物皮和树胶可以做出与真阿胶演色、比重、形态完全一样的假阿胶。
三、交流:1、组织讨论交流,你有那些感悟?(团结、珍惜时间)2、老师讲小故事,学生再深入理解。
(故事一、某落头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
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
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
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
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
折断十根箭时,三个儿子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才能办。
但等到二十根箭时。
没有哪个儿子能办到。
首领对三个儿子说,你们看自己折断箭。
如果把这二十根一根一根折断,是不是能容易。
而要一下子折断二十根箭,是不是就很难甚至办不到。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父亲希望你们无论是谁当了首领,其他兄弟都应当服从他而不是拆他的台。
三兄弟听了很感动,发誓在父亲百年之后,一定不为了首领之位而自相残杀。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3、再读原文,感悟文意4、指导背诵四、总结:《增广贤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
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熟读成诵,把我国优美的文萃传承下去。
第2课时教学内容: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增广贤文》的原文及译文。
明白书中讲的道理。
2、通过资料的扩展,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温馨的港湾,同时,家里也会有客人的到来,那我们做为主人,应该怎样接待客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话。
二、自学诗句,感悟诗意1、领读“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三、讨论交流,理解诗意1、“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这句话中的“顾”、“恐”和“痴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师:主人见客人来了不去打招呼,恐怕这只能是愚人。
这是讲接人待物方面的,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在家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如何迎接宾客,那么外出的时候,才知道你要拜访的地方缺少主人的关心。
2、“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又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见解呢?师:闹市可以发财,但是清净之地才是安身立命的佳处,来的时候像风雨一样轰轰烈烈,但是离开的时候(死亡)就像细微的灰尘一样,轻且静。
这句话是说,人要能够享受清净与淡泊,这样才能说是人生的升华形式,钱财、利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
人就是轻清于世的,要看清自己,甘于淡泊。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1、那我们联系实际,来说说,如果客人来访,那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什么?师:1、有人敲门,应回答“请进”或到门口相迎。
2、客人进来,应起立热情迎接。
如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并向客人致歉。
3、敬茶须用双手端送,放在客人右边。
如果是夏天酷热,要递扇子,或开电扇。
4、吃饭时来客,要热情邀请客人一同进餐。
客人吃过饭后,要送上热毛巾,并另换热茶。
5、接受客人介绍对方时,姓名职务必须逐字清楚;须先将年轻者向年老者介绍。
6、客人来时,如自己恰巧有事不能相陪,要先打招呼,致以歉意,并安排家属陪着,然后再去干自己的事。
7、客人坚持要回去,不要勉强挽留。
8、送客应到大门外,走在长者后面。
9、分手告别时,应招呼“再见”或“慢走”。
3、让我们牢记这些吧,下面请大家自由背诵。
点人背,分组背,全班背五、教师小结1、把今天所学的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2、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第3课时教学内容: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首先请认真听老师讲《苏东坡积极求学》的故事,然后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非常聪明,6岁就进入私塾。
有一天,一个从京城来的人拿了一首诗给苏东坡的老师看,诗里写的是当时著名学者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情。
苏东坡踮着脚尖也跟着看,他好奇地问老师:“这些都是什么人啊?”老师说:“小孩子别问大人的事情。
”苏东坡听了不高兴地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是天上的人,那我就不用知道了;如果他们是地上的人,那我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就不能问呢?”老师听他这么一说,感到惊奇,于是回答道:“这些都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是最杰出的人,很受人们尊敬。
”苏东坡听了,很受鼓舞,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做那样的人。
他写了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1岁时,苏东坡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
当时的主考官恰好是欧阳修。
欧阳修非常欣赏苏东坡的文章,惊喜地说:“读苏东坡的文章,不知不觉竟然兴奋地流汗,真是痛快极了!老夫我应该为他让出一条路来,让他出人头地。
”果然,苏东坡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奋发志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老师讲故事,理解第二句话的由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
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
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
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
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
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
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
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
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思。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
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
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三、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学习苏轼,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志向。
第4课时教学内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教学过程:一、明——明确学习内容1、出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增广贤文》中的三句话。
二、知——知晓文章本意1、领读。
2、自由读一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分组读。
5、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知道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先自己说,再同座互相说一说。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思是过去的人不会见到今天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耀过过去的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先来后到,先入为主。
不要说他来得早,有人比他更早。
三、思——深入思考理解1、“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中的“行”、“更”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老师讲《枕戈待旦》的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
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
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
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
“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
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