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动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初中物理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进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能量转换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认识,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了解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动能和势能的奥秘,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性;(2)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公式,学会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动能和势能;(3)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能量守恒定律;(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5)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采用以退为进、以点带面、以动带静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2)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生活;(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动能和势能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即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如力的作用、功的概念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3节动能势能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动能和势能概念,以及运用能量转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能量转化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2.运用实验、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

2.收集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验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初中物理_第十八章第1节电能 电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八章第1节电能 电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

举例说明。

电功的计算:W=UIt 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1.手电筒和家用白炽灯的电流差不多,相同时间内白炽灯消耗的电能比手电筒多;2.空调和白炽灯的工作电压相同,但流过空调的电流大,相同时间内空调消耗的电能多;3.同一用电器工作时间越长,消耗电能越多。

和逻辑推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件上演示下面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题:我们教室中的日光灯接在220 V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182mA,计算这只日光灯每天使用5 h消耗多少度电?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限时训练(10钟)让学生限时做当堂达标检测学生限时做当堂达标检测培养解题能力课堂总结(3分钟)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能利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吗?3.你会利用电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电功或电能吗?拓展:如何利用电能表的参数测量较小的电能。

提示:可以利用电能表上的600revs/(kW·h)参数。

例如电能表转盘在某段时间内转过了n转,则电路消耗了多少电能?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认识电能表、电能的单位及计算。

2.可以利用电能表的某段时间内读数的差值来测出电路消耗的电能。

3.电功的大小可以利用W=UIt计算。

学生讨论:根据600revs/(kW·h)的表示的意思,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则消耗的电能为:。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利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布置(1分钟)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学大部分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电流和电路,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学习,让学生对电路的结构有了比较好的理解,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多次用到电源和用电器,学生对于电能的来源和应用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再加上现在家用电器的普及,学生对于电流做功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初中物理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第一节《能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中能存在的几种形式●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能量转移与转化的方向性【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自然界有各种形式的能,如化学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内能、原子能等。

回忆能、机械能、内能的定义,化学能:是由于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能量例如:燃料燃烧核能:是由于核反应,物质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的能量原子弹、氢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就是来源于核能(指导学生填写学案中的活动1)观看课本图P194,20-4说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1)山顶上的石块;(2)滚动的足球;(3)加热后的物体;(4)牛奶、面包、水果;(5)导线中的电流。

(二).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取暖、照明、出行等都需要能量。

我们所需要的能量都是谁提供的呢?(煤、石油、天然气、电)。

进一步分析利用能源时需要发生的变化而引入能的相互转化。

2、分析下列各事例中能量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________________摩擦生热________________用电暖气取暖________________电风扇转动________________重物由高处落下________________灯泡通电发光________________观看演示能的转化和转移(三).能量守恒定律演示单摆摆动过程:小球在运动时能量的守恒。

初中物理_动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动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动能【学习目标】1.知道能量、动能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会用动能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过程】一、能下面关于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量B. 具有能的物体都在做功C. 不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D. 能够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二、动能1.概念:2.动能大小的衡量方法: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4.实验:(1)研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研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速度与质量哪一个对动能的影响大?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6.动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同样的道路,对不同的车型限制的车速不一样?7.本节课开始的视频:彗星幢地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达标检测】1.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具有的能越多,它做的功越多B、物体有了能就一定正在做功C、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D、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具有的能无关2.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填“有”或“没有”.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___________;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____________;③被拉弯的钢板尺.3.阅读图中剪报,然后填空:本报讯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馒头的质量虽小,但是从飞驰的列车上,飞出的馒头由于惯性,具有很大的,就会具有很大的动能,就可以把人砸伤.4、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___ 时的动能大.5、正在工作的洒水车匀速行驶时,它的动能(发生\不)变化?动能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大/小).学情分析通过实例引人动能的概念,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集合10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集合10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集合10篇)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

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

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纠正检测中出现的错题,复习掌握功和机械能的基本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错题进行分析、探讨、纠正,并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对易错点知识进行限时检测,同时训练解题的速率与效率。

【教学过程】一.将答案投影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查错题,并将错因总结在下表中。

二.典型错题归类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相关错题1、5、9知识点: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力和距离垂直。

对应训练:(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2).船在水面上匀速行驶,受到重力、浮力、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其中()A.重力对船做功 B.浮力对船做功C.牵引力对船做功D.没有力对船做功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相关错题2、3、10。

知识点: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由速度和质量共同决定。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举高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通常认为在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

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即减小的能必定转化为增大那个能。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隐含条件(如光滑、不计阻力等),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对应训练:(3)、空中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不变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4)、篮球落到地面又弹起来,接触地面时被压缩,然后恢复原状,若不计一切阻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B.压缩过程中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减小C.恢复过程中动能增加,弹性势能减小D.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机械能减小3、功和功率的相关计算相关错题4、7、11、15、19、知识点:(1) W=Gh=FS=Pt P=W/t=Fv(2)应用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初中物理_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功概念,对功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力、距离),但对于能量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如能量是什么?如何反映能量大小?……,他们对能量的认识甚至来源于影视,如《变形金刚》中的“能量块”,他们对新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需要借助于具象思维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任务是结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在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优势,再现具体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形成物理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初三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因此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符合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目的教学形式好奇心强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呈现图片、音视频、实物展示具象思维成熟在具象思维基础上促进抽抽象逻辑思维一定发展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问题串引导提供支架支撑动手能力强手脑并用,协调发展分组实验效果分析:从发生重大事件—地震引发的海啸入手,借助旧知—功,引入能量的概念,采用多种形式展现生活中的能量表现,从而归纳出物理概念,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等,并进行探究、展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因地制宜的进行德育渗透,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机械能是本章学习了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之上,引入的初中物理学习的第一种形式的能量,是相对简单的一种能量,也为后面学习内能、电能等其它形式的能做了铺垫,因此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既是功这一知识点的人延伸与升华,也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形式的能奠定了基础,包括:一、内容相似性的迁移,如: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做功多少来衡量;二、方法的迁移,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因此这一部分知识起到承前接后的重要作用。

8.3动能和势能学习目标1、通过现象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得出动势能的概念并能记住3、通过探究总结影响动势能的因素并能说出4、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团结协作完成任务教学重点动势能的概念、探究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 能概念的建立、探究动势能的影响因素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老师的启发引导,体会物理五环节学习方法 现象——究因——猜想——探究——归纳五环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注意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使用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因素的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如滑滑梯、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而提问: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那么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能。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解释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的结论。

(二)势能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势能的概念,指出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和形变程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势能大小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成正比的结论。

环节三: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能和势能知识进行解释,如跳伞运动员跳伞的过程、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等。

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能够说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动能及其影响因素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后反思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动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Ek12mv,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2(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洁、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化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v212mv 外力做功W=Fs=ma×2a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Ek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初中物理_11.3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11.3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案:B
7.(2013年荆门市中考题)有一种运动叫蹦极,如图1所示是蹦极运动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住运动员,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拉力相等的点,C点是蹦极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运动员从O点到C点的运动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则()
B.弹簧的弹性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C.弹簧越长,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D.对于给定的弹簧来说,它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答案:D
2.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B.被举得高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大
C.质量相等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D.质量相等的物体,速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图2
答案:大于逐渐增大
(2)在上升过程中,小球的质量不变,高度逐渐变大,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逐渐增大。
10.(2013年庆阳中考题)如图3所示,甲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乙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演示实验:
①运动的小球推动物体做功
②被高举的小球对物体做功
③被压缩的弹簧将物体弹起做功
同时提出问题:“运动的小球、被高举的小球、被压缩的弹簧有什么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说一个物体具有能,是不是说它一定做了功或正在做功?比如:挂在树枝上的苹果,虽然它没有下落做功,但是它能够做功吗?它具有能量吗?
图5
动能和势能学情分析
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汇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4篇汇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一篇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在《追寻守恒量》,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是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首先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物理的所有章节,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时我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问题引领、总结知识─知识应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课堂效果较好。

不过通过反思,我认为在这节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导学案》《动能和动能定理》以及之前几节学过的内容,所以这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来,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被动的在学。

因此,我要加强课前的督促和检查。

2、应加强实验探究在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时,本节课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没有通过实验实际操作,如果事先准备好实验器材,让学生当堂实验,效果会更好。

3、语言要精练课堂语言较流利,但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部分内容讲解过于详细,无疑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后要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好尺度。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我会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学情,让“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第二篇1.教学预设的科学性是指“程序化问题”的设计上。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这节课,从“能量”这个概念出发,根据生活现象归纳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三种能量,本节课重点探究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

这一部分内容是中考的一个重点知识点,中考中常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因此,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非常契合中考考点。

本节课中,老师以生动的视频引入课题,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

然后通过小组展示课前预习,对能量进行分类概括,并提出问题,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以生为本,注重小组合作,加上老师的巧妙引导,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学生探讨活跃,展示积极。

对于部分学生实验不严谨,在老师的引导和其他同学的指正下,成功突破了本次实验的难点,与中考考点契合,非常厉害!接着对影响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中,学生吸取经验,迅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整体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物理课。

一、课堂设计前的思考:从老师角度:通过这节课,我想给学生什么?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初步建立能量观念,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不同状态下的物体具有哪些能量,并比较其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的实验能力能够得到锻炼,思维习惯能够得到提升。

学习质量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维习惯。

学生得到老师想给的东西,最有效的方式是真正的参与,将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

从学生角度:通过这节课,我能剩下什么?从来学校到现在,创新展示课、挂钩课也上过几节,之前上课前,思考的最多的是这节课怎么看起来好看,而非学生怎么样才能剩下更多的东西,个人思考的重点偏了。

但是经历了线上学习以及面对着现在的学生学习质量,在准备这节课前,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结合学生的现状,挖掘课堂的深度,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多剩下点东西。

教师想给学生到学生真正得到,需要一座桥梁,而桥梁就是良好的学习设计。

二、学习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需要学习新的概念——能量,物理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讲,一直是一个难题,其次本节课有3个实验,实验能力也是现在学生非常欠缺的,而物理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能否学好物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验能力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实验的设计能力(科学思维),二、实验的操作能力(科学探究),三、实验的交流评估(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交流评估建立应有的物理观念。

初中物理_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与势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初中物理_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动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动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第一节动能》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功与能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

动能是能的有关概念中最基础的一个,既是物理学的基础,又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了解能量、知道动能”。

可以看出课标对本部分知识的终结性要求是“了解与知道”水平。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感知、了解能量含义,定性引入动能的概念,经历实验过程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概念,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不追求严密性,通过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能的概念即可。

在进行动能的教学中,从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能够做功,因此具有能量,分析实例引入动能概念,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然后用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物理研究方法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学生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通过一些科学活动认识了解了生活中的能量,对能量这个名词比较熟悉,如电能、光能等,但对能的概念的物理内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所以本节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本节教学在应加强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了解控制变量、转换等研究方法,渗透比较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概念建立等科学方法,经历实验设计、操作,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三、学习目标1.了解能的含义;2.知道动能;3.经历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了解物理研究方法在本节中的应用,进一步学习理解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初中物理_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进行新课】一、能量根据课件展示:具有能量的事例。

流动的河水.....能够推动皮艇做功高举的重锤.....能够把地面砸个坑拉弯的弓....能够把箭弹射出去提问:流动的河水.....、举高的重锤.....、拉弯的...弓.等是否做功、对谁做功了?从而引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举出实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种类很多,从而引出最简单能量的初步概念。

(板书)一、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越大。

)能的单位:焦( J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能量的现象进行总结,并从生活中找出类似的现象使知识顺利迁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师启发能说明什么物理问题?通过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节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能量的不同形式1、动能继续出示物体由于运动对外做功具有能量的图片共同特点:它们的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引导学生比较其共同特征(运动)得出动能的定义。

(板书)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这类具有能量的共同特征——运动请同学小组内讨论举出物体具有动能的实例,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跟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播放两段视频“外国货车撞击实验”和“车窗扔出一只矿泉水瓶,代价一万八”。

引导学生根据由于物体具有动能所产生的现象来判断其大小,进一步强化“转换法”。

猜想:(在所举的事例中,继续利用动能所产生的现象或破坏力来比较判断做功是否一样,让学生总结体会到做功多少不同,说明动能不同,也就是能量是有大小的。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证明自己猜想的?老师适时地进行提示和完善得出结论然后投影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伽俐略斜面小车实验中相关步骤,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让小车每次从同一高度自由滚下,到坡底具有相同的速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动能教学设计评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动能教学设计评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动能教学设计评课篇一:动能评课《动能》评课本节课的引入较新颖。

老师事先拍下班级2位学生打篮球的视频,这样同学们在学习之初就加大了兴趣。

通过打篮球中的冲撞引出课题内容《动能》。

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

接下来的新课主要围绕动能的影响因素展开。

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实验来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地很清晰巧妙。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实验的指令和目的非常明确,学生能够准确地按照老师的意图进行实验。

看的出,本堂课是经过精心研究和备课的。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清晰的。

在教学录像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节在教学设计上科学合理、在教学各个环节上衔接顺畅、在教学目标上完成较好的物理课,为执教教师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析、态度认真、方法恰当等出色表现鼓掌叫好。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多处体现了这一理念。

比如:学生打篮球、车撞鸡蛋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再成功的课都会有得有失,有不足之处:教学无激情,有“演戏”之感。

初看本节课非常成功,感觉一切都按教师的预设程序进行。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过于完美的课堂程序的深层存在一定的问题,真正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激情的,甚至有时需要生成“意外”。

以上只是本人粗浅的认识,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经验和教学方法篇二:动能定理评课评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一课动能定理是《共和能》一章知识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动能定理在处理各种动力学问题中有广泛的运用。

做为一个工作时间不长的年青教师在本课的设计思想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较高理念,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将教材中一个能的学生推导发现的过程,设计成实验谈及定性的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猜想,在利用理论推导验证猜想,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本课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物理过程的较高的推演和总结归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动能
【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动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会用动能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过程】
一、能
下面关于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量
B. 具有能的物体都在做功
C. 不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
D. 能够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
二、动能
1.概念:
2.动能大小的衡量方法:
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4.实验:
(1)研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研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速度与质量哪一个对动能的影响大?
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6.动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为什么同样的道路,对不同的车型限制的车速不一样?
7.本节课开始的视频:彗星幢地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达标检测】
1.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具有的能越多,它做的功越多
B、物体有了能就一定正在做功
C、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
D、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具有的能无关
2.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填“有”或“没有”.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___________;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____________;
③被拉弯的钢板尺.
3.阅读图中剪报,然后填空:
本报讯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馒头的质量虽小,但是从飞驰的列车上,飞出的馒头由于惯性,具有很大的,就会具有很大的动能,就可以把人砸伤.
4、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___ 时的动能大.
5、正在工作的洒水车匀速行驶时,它的动能(发生\不)变化?
动能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大/小).
学情分析
通过实例引人动能的概念,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学生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对能量这个名词已很熟悉,如光能、风能、水能、电能等。

但对能的概念的物理内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

对对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更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所以,本节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差距,发挥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作用是
很有必要的。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动量、能量的概念,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有了较好的认识。

能将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升融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并逐步走向成熟。

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用时较多。

学生对于简答题,抓不到要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不够。

教材分析
本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的概念,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不追求概念的严密性,通过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起能量的概念即可。

在进行动能、的教学中,教材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能够做功,因此具有能量。

教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认知上的冲突,并能主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既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还包含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探究,让学生加深对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理解。

理解动能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
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测评练习
1.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具有的能越多,它做的功越多
B、物体有了能就一定正在做功
C、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
D、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具有的能无关
2.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填“有”或“没有”.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___________;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____________;
③被拉弯的钢板尺.
4.阅读图中剪报,然后填空:
本报讯5月29日晚6时,从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旅客列车经过上海铁路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k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侧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钱金虎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馒头的质量虽小,但是从飞驰的列车上,飞出的馒头由于惯性,具有很大的,就会具有很大的动能,就可以把人砸伤.
6、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___ 时的动能大.
7、正在工作的洒水车匀速行驶时,它的动能(发生\不)变化?
动能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大/小).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针对能的概念很抽象的特点,着重寻找教学的直观点---与实际联系的切入点,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通俗化。

在每一个模块中都是先让学生或感观,或体验,再来完成本模块的学习任务,再从生活或生产中举例,并通过有效的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将方法的获
得、能力的提升融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注重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每位学生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滋味,并逐步走向成熟。

成功之处:尽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体验实验的基本步骤。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

失败之处:探究影响动能因素的实验由于引导不到位,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另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够熟练,实验方案的设计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实验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方面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课标分析
《动能》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在学生学过了功的基础上,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

本节课是学习能量知识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在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教材注重研究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