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理解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3.了解声音的速度和传播距离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性绳、木棍、蜡烛、探究箱等。
2.教学辅助工具:PPT、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问答、故事、图片等形式介绍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呈现(20分钟)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可利用实验箱模拟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特点。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何区别。
三、理解(30分钟)1.利用PPT和课件讲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动源的关系,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理解高频率声音和低频率声音的区别。
2.介绍声音的频率与音高的关系,并通过听觉实验来验证。
3.讲解声音强度和响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体验不同强度声音的效果。
四、拓展(20分钟)1.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声音的制作与探究实验。
每组用不同材料制作乐器,探究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五、归纳(10分钟)1.学生在PPT或黑板上总结声音的特性,包括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距离、频率、强度等。
2.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六、小结(1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为什么有些人的声音会听起来更大、更响亮?2.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做一次简单的复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练习(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b.高频率声音和低频率声音的区别是什么?c.什么是声音的强度和响度?d.什么因素影响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能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声音特性因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特性的三个方面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难点频率和振幅的概念。
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其差异,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1. 音调演示钢尺振动实验,让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高低。
介绍频率的概念,强调音调由频率决定。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音调不同的声音。
2. 响度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其差异。
进行敲鼓实验,改变敲击力度,观察鼓面振动幅度和声音响度的变化。
引入振幅的概念,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同时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音色用播放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声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特性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布置作业(2 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在讲解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有些紧张。
在学生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例题,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频率、振幅等物理量描述声音的特性,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频率、振幅等物理量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频率发生器、音叉、鼓、锣、尺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2. 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频率、振幅下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特性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量描述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特性》2. 内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生活中一个声音现象,分析其音调、响度、音色。
(2)某同学用频率发生器产生1000Hz的声波,声音的响度为50dB。
请计算该声音的振幅。
2. 答案:(1)示例:汽车的喇叭声。
音调:低沉;响度:较大;音色:独特。
(2)振幅:A = 2 × 10^(5) 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二、教学对象:初中物理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4. 实验: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5. 课堂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奇妙。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解释乐器的发声机制。
3. 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如笛子、鼓等,观察和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
第二课时: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并区分。
2. 讲解:详细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第三课时: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
2. 讲解:简要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第四课时:实验: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2. 讲解: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
第五课时:课堂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声音特性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2. 音调:频率的影响3. 响度:振幅和距离的影响4. 音色:材料和结构的影响5. 声音特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各种材料制成的容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案第一课时:声音的定义和传播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音调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音调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音调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音调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频率变化对音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频率下音调的变化。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课时:响度一、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响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响度的有趣现象。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响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振幅和距离与响度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振幅和距离变化对响度的影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及特性。
2.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实验装置:鸣叫器、光电门、音叉、弦线、雷达图表等。
3.实验器材:示波器、功率放大器等。
4.音响设备、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10分钟)1.利用鸣叫器来示范声音的产生,并告诉学生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展示音叉的实验来说明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
3.利用示波器展示声音波形,并解释波长、频率、振幅等概念。
Step 2 声音的特性(20分钟)1.让学生观察弦线的振动实验,并解释声音的频率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通过展示各种乐器的实际演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色特性。
3.通过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音。
Step 3 声音的接收与应用(30分钟)1.利用光电门实验来演示声音的接收过程,并介绍声音的强度概念。
2.展示雷达图表,并解释声纳的原理及应用。
3.通过展示声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对生物的影响。
4.通过介绍声波探测器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Step 4 声音的保护与评价(20分钟)1.介绍噪音的概念,并阐述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噪音源,让学生了解噪音的产生原因。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噪音的干扰,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噪音防护方法。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声音的好坏,并了解声音评价的一些指标。
Step 5 实验与讨论(20分钟)1.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实验,如音量的调节、音色的改变等。
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与现象。
3.进行综合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与声音特性相关的问题。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音的基本参数;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声音的传播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铃、棉线、吉他弦、听筒等;2. 实验材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 教学课件:声音的特性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声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探究】1. 利用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电铃产生声音材料:电铃、电源、导线步骤:接通电路,使电铃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用棉线传播声音材料:电铃、棉线步骤:将一端系在电铃上,另一端由同学拿着,留出一段距离。
学生拉动棉线,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用吉他弦传播声音材料:吉他、吉他弦步骤:学生弹奏吉他,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问: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有没有特定的速度和方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介质中传播,并解释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1. 教师针对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传播特性。
提示学生填写声音传播实验记录表,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方向和传播介质等信息。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并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拓展】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声音的科普视频,展示声音的应用与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2. 要求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以便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学习。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1)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基本概念,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2. 学会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重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电子琴、尺子、粉笔等。
2. 学具:每组一个调音笛、尺子、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美感,进而引入声音的特性。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调音笛、尺子等学具,观察和体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4. 知识巩固:讲解声音传播条件,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发声体材料和结构3. 声音传播条件:固体、液体、气体4. 声音应用实例:音乐、通信、医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2)举例说明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音调与振动频率成正比,响度与振幅成正比,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
(2)如:音乐中的音阶、音色变化;电话通信中的声音传递;医学检查中的超声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环保问题,如噪声污染、听力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特性的定义及其关系2. 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3.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取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点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一、声音特性的定义及其关系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大特性。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精选4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新授课u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u 学问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试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音调的凹凸是由物体振动频率打算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分。
教学预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制造学习氛围,使同学产生剧烈的探究愿望)(约4 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2.叙述:同学们刚才观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昂扬;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宏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老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1.观赏乐曲,受到剧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同学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肯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分钟)老师活动同学活动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试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凹凸不同的音符。
叙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掌握音调、响度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振幅的关系。
3. 能够区分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音色的辨别。
2.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 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 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 多媒体显示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声音源,如窗户、电风扇、讲台等,让学生注意到声音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吗?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实验一:调整钢尺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二:改变橡皮筋的振幅,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三: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观察音色的变化。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提问:声音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影、通信等。
4. 拓展学习:邀请音乐老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在音乐演奏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初中物理 声音的特性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决定因素。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尺、音叉、闹钟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听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
2. 学生分享对声音特性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钢尺和塑料尺的振动情况,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响度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教师讲解音色的决定因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差异。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2. 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3.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特性的知识,如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掌握了它们的决定因素。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
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
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教学为主,探究教学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
教学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
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
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
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教学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
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
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了解声音的特性教案

了解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学习声音的基本特性,如频率、波长、振幅、声速等;3.探究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声音来实现创新创意。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特性;2.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1.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2.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声音的基本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或气体震荡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振幅、声速等。
(1)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中正弦波波峰经过某一点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频率越高,所发出的声音就越高调,反之,频率越低,所发出的声音就越低调,如图1所示。
(2)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一个正弦波的波长,单位为米(m)。
波长越短,频率就越高,反之,波长越长,频率就越低,如图1所示。
(3)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波形图中与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单位为分贝(dB)。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反之,振幅越小,声音就越小,如图1所示。
(4)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4米/秒,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
2.声音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1)传播:声音从声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如图2所示。
(2)反射:声音遇到平面的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如图3所示。
(3)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声波路径的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射,如图4所示。
(4)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分为构成干涉和消除干涉两种,如图5所示。
(5)衍射:当声波通过一个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如图6所示。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
3.创造性思维除了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和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过程中的特性,我们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声音的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振幅与响度的关系;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 了解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辨不同物体的音色差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关系的理解;音色的分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叉、鼓、吉他、音响、麦克风、示波器、频率发生器。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片段,让学生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
2. 理论讲解:a. 音调:介绍音调的定义,通过音叉振动频率的变化演示音调的高低;b. 响度:讲解响度的概念,通过鼓的敲击演示振幅与响度的关系;c. 音色:分析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特色,引导学生分辨音色差异。
3. 例题讲解:a. 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频率的波形,解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 演示不同振幅的鼓声,让学生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音色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3.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4. 不同物体的音色差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b. 举例说明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 分析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音色特点。
2. 答案:a.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b.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c. 例如:小提琴的音色清脆,大提琴的音色浑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音色的分辨仍存在困难。
声音的特性教案 (6)

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3.掌握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声音的特性。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2.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
3.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黑板。
2.幻灯片或教学PPT。
3.实验器材:音叉、音叉支架、弦、实验电路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认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呈现不同场景中产生的声音,让学生观察、感受声音,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声音的认知和观察结果,并进行汇报。
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1.通过幻灯片或教学PPT,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包括以下内容:–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方式:以振动方式传播。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方式:分子振动传递。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m/s。
2.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概念,可以与其他传播速度做对比,例如光速、汽车速度等。
第三步:介绍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程度,与频率有关。
–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强度,与振幅有关。
–音色:指声音的质地或特点,是由谐波成分决定的。
2.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通过示意图、声音示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音叉、弦等实验器材,设计以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一:观察不同频率音叉产生的声音音调。
–实验二:观察不同振幅音叉产生的声音音量。
–实验三:观察不同材质弦产生的声音音色。
2.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探究。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3教案名称: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3.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声速、共振等。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1.声音的特性;2.声音的共振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提问:声音是什么?大家都听说过悦耳的音乐声、人们的说话声等,这些都是声音。
我们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举手回答。
2.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力拉紧橡皮筋,然后松手,会发出声音。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橡皮筋发出声音呢?3.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用手机播放音乐,逐渐将手机靠近一个空瓶口,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四、声音的特性(30分钟)1.频率和振幅:向学生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并通过图示和示例进行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频率和振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声速:向学生介绍声速的概念,并进行示例说明。
提问学生关于声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共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共振现象。
通过实验向学生介绍共振现象,并进行解释。
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倒入相同的水,用勺子敲一只杯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4.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振现象对声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声音的特性,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拓展: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其他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案:声音的特性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传播、速度、强度和频率。
一、导入(约10分钟)1.师生问答:什么是声音?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
2.提问: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吗?为什么?老师再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知识讲解(约20分钟)1.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中的分子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并以此方式传播。
讲解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声音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介绍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3.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与声音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介绍声音强度的计量单位分贝(dB)。
三、实验演示(约20分钟)1.实验一:声音传播的实验a.准备材料:一个空的水杯、一根细绳b.实验步骤:-将一只捏住水杯的硬纸板部分,用绳子穿过硬纸板。
-手持一端的绳子,用力摇动。
让学生观察绳子的振动。
-提问:绳子的振动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c.教师解释:摇动绳子引起水杯的振动,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形成声音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实验二:声音的强度实验a.准备材料:一个橡皮筋、一个橡皮球、一个音频仪器(如手机或录音笔)b.实验步骤:-将橡皮筋固定在一固定的地方,橡皮筋的另一端挂上橡皮球。
-用手对橡皮球施加不同的力度进行振动,让学生观察橡皮球的振动。
-通过音频仪器录制橡皮球振动时的声音。
-翻转橡皮筋,重复以上步骤。
-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声音的强度。
c.提问:橡皮球振动时声音的强度有变化吗?分析橡皮球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四、小组讨论(约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声音的频率进行讨论。
2.提供问题引导:-什么是声音的频率?-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如何?-什么是音调?-低音和高音有什么区别?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和分享知识。
五、总结(约10分钟)1.请几位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声音的频率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节自我检测:
1、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
叫。
3.下面情况中不能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的是()
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住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B.听小骨损伤C.听觉神经损坏D.鼓膜破损
4.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5. 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噶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6. 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A.传导声音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修复人耳中损坏的部分D.以上说法都正确
7.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8.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第三节课堂检测:
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的缘故。
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
2、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4、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______。
5、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6、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大
C、频率很高
D、振动时间长
7、一个声源在振动,但是人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一定是声源与人耳之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8、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
9、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和音色
D、响度、音色和音调
10、人们在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一特性来判断?(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1、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第三节课下作业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频率越大,响度越大B.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不同发声体它们的音色不同D.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2010年广州市)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5.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
A.60次
B.1800次
C.3600次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6.比较声音在海水、空气、铁管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D.空气、海水、铁管
7.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
A.宇航员带有头盔,影响声音的传播B.宇航员说话的声音不大
C.月球上没有空气D.无线电波传播的速度大
8.人们能分辨出乐器中的钢琴、手风琴的声音的原因是它们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大小不同9.男低音高歌一曲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_,“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_,女高音低声伴唱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_,“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_。
10.利用水下探测装置“声纳”寻找鱼群,若在“声纳”发出声音1s后接收到回声,
=1500m/s)
鱼群距离“声纳发生器”的距离为(v
声水
A.1500m B.3000m C.750m D.2250m 11.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人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
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
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
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和音色
C .声音的音色
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12.我们唱的每一首歌,都有各自的调,这个调指的是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振幅
13.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利用的声学原理是
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B .声音的反射
C .声音在墙内的传播
D .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现象
14.声音的响度表示的是
A .声音的音质
B .声音的高低
C .声音的大小
D .以上均正确
15.悠扬的琴声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而产生的;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表明_______能够传声。
即使演奏同一首乐曲,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声也很容易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
16.乐音中有三要素,在下列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要素:
①“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_______大.
②“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_______好.
③“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_______高.
17.如图1所示,在发声着的音叉旁边放一个
小乒乓球,它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18.如图2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著作权与使用申明:
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
图 1 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