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3.1复习笔记一、社会与社会系统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20.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1)按较为普遍的看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2)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包括两个部分:①现金补偿,又称“收入保障”。
其又可分为: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依据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②提供服务,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又称为“实物补助”。
(3)美国将社会保障分为五个部分。
包括:①老年、伤残、死亡;②疾病与生育;③工伤;④失业;⑤家属津贴。
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1)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案”,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2)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在议会提出了疾病保险法。
俾斯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度的创始人,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
(3)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颁布了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活动的兴起。
这一年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真正起始。
(4)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被称为是社会保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撒切尔政府对难以为继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以此标志着西方社会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反思。
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1)就业保障制这是一种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
①职工享受养老金和其他保障项目主要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②通常由国家通过立法来实行,具有强制性;③其资金来源有三部分:雇主和雇员按照雇员的工资以一定比例交纳,这是主要来源;政府也承担其中一部分资金。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居委会,继而在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分别抽取 25 人作为样本(4×4×25=400)。
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先抽取 4 个街道。将 21 个街道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口规模和累计规模排列出来,
并给出每个街道的选样范围,如表 3-3 所示。
表 3-3
序号
人口(万) 街道名称
(PSU围 中选号码
强调客观实在性和
实验、操作化、 涂尔干及当代美
真实现实的存在, 二元论、客观主
实证范式
演绎和定量方 国社会学的定量
以及规律的可获得 义、科学主义
法
研究
性
强调相对性,以及 调和的二元论、类实验、参与、
韦伯及格尔兹的
解释范式 意义的有限可理解 交互主体的客 描述和定性分
研究
性
观主义
析
主张历史实在论,
马克思主义及法
18.61~19.90 :
19.91~21.70 21.008014
: :
53.61~54.80
54.81~56.60
合计
56.67
第二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街道。首先计算抽样间隔。在规模为 56·67 万的总
体中,抽取 4 个 PSU,抽样间隔的计算是 K 一 56.67/4=14.1425(万)。在 1~K 的范围
质编制出来的。
第4页共5页
表 3-4
使用人户抽样表要求首先对问卷进行编号,在进入被抽中的家庭后,调查员要询问该家 庭中所有符合调查要求的家庭成员的年龄,比如,某次调查的一个例子是:“请问您家 18~ 65 周岁的成员(含 18、65 周岁,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财产共享的家庭成员)有几位?” 然后,请调查员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从年龄最大的一位开始,按年龄大小顺序记入随机 数表。问卷编号的尾数与最后一位家庭成员的序号交叉,所获得的随机数字,即是被抽中的 家庭成员的序号,该家庭成员即是被访对象。比如,用一本编号为“0204”的问卷进入一 户有 3 位成员符合抽样条件的家庭,表中序号 3 和问卷尾数 4 交叉处的随机数字为 2,则 序铡为 2 的家庭成员即是将要访谈的对象。使用人户抽样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挑选 问卷进入被访者家庭,否则就会破坏人户抽样的随机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第四章社会构成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①孔德(“社会学之父”)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第一,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 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考研真题 详解 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学院
运行
详解
学习
教材
过程
社会
真题
部分 代码
生活
社会学
年 问题 概论
习题
方法
第版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
02 导系列·社会学类》编 委...
06
2012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05
2013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1年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2年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 学院社会...
2012年中央财经 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社会学...
2011年北京科技 大学社会学理论 (代码8...
第八章 社会网络 与社会群体
第九章 家庭、婚 姻、性与社会性 别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一章 社 区
第十二章 社会制 度
第十三章 社会分 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五章 城市 化
第十四章 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代
化
第十六章 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
第十七章 社会问 题
04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 观分析
目录
05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 观分析
07
附录 10套名校考研 真题及详解
06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 会建设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学习辅导资料。郑杭生主编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标准社会学教材之一。本书遵循第4版的 章目编排,共分为25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章) 后习题详解,对第3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 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答:(1)社会的涵义①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
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
《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古籍中的“社”有时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③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社会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
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a.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视点,提出了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b.不少社会学家也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区分,比如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将社会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类型将会历史地创新与发展。
(2)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以人为主体a.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一的个人;b.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单个人不可能发生角色关系,也无法谋生,因而不能创造社会;c.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群体状态,包括家庭、家族、邻里、民族等等。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a.人是特殊的自然,由于人的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属性的驱使,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因而需要在一定生产力状态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之源和解决其它方面的物质条件;b.在这层意义上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文化与社会运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什么是文化?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此外,对于文化概念,还有以下理解:(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答:文化主要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又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1)整合的功能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
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影响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却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对于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2)英克尔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①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提出了争取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问题。
②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越来越复杂、越分越细微,系统里有小系统,部门里有小部门,因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要。
③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3)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社会学的史前阶段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着社会思想。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
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
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
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
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图3.1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2.社会学的解释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1)概念和变量
①概念
a.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b.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
c.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变量
a.变量,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
b.变量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
二是自变量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2)假设
①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
②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
③假设分为研究假设和虚无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
(3)变量测量和分析
①测量就是运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
②变量测量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变量。
③测量主要是为分析服务的,当测量出某种社会指标之后,可以通过变量分析来探讨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
④变量分析是指研究者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常常需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检验
①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②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
如果能够在显著度都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
③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检验和方差检验。
3.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提出问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理论导向,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因此,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即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能够解答的。
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问题能切合实际;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的意义:
①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
②通过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①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针对性,即收集到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也就是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要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
①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有: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