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要学会根据迁入率迁出率大小判断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特点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③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知识点二: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1)原因: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晚婚晚育甚至不愿意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水平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等。

2、人口增长过快(1)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带来的问题: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②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3)解决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是⾼⼀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为了⽅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吸引作⽤平原地区城市⽤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较集中,连成⼀⽚城市由⼏⽚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的⽣产⽣活,各⽚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率⾼,⽅便⽣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地分散,各⽚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地理必修⼆第⼆章知识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呈同⼼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和迁移,成同⼼圆状⾃核⼼向外扩展成都东京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烟台多核⼼模式城市并⾮依托单⼀核⼼发展,⽽是围绕着⼏个核⼼形成中⼼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地价⾼、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的郊区出现新核⼼,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重庆未来"⽥园城市"以⼈为中⼼,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以⼈为本、⼈与城市协调发展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地租⽔平(直接因素)⾼低历史⽂化(北京市); 社会因素:种族宗教(⿊⼈区、唐⼈街)、知名度、⾏政因素(上海陆家嘴⾦融贸易区、外⾼桥保税区等)。

地理高一第二章重点知识点

地理高一第二章重点知识点

地理高一第二章重点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形状,称为地球球体。

然而,地球并非完全规则的球形,其形状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引力的因素影响,使得地球赤道和地球极点的半径不同。

地球的尺度可以通过地球的周长和地球的直径来表示。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而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第二节: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内核位于地球的中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包围着内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

地幔位于外核之上,包含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第三节: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不是整体连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地球板块分布在地球表面,每个板块都可以自由地相对移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大类。

大陆板块主要由陆地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板块造成的推动力驱动的。

第四节: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人文环境主要指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改变,如城市化、工业化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差异和挑战。

因此,了解并合理利用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地理高一第二章重点知识点的学习,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尺度、层次结构和地理环境等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还能够指导我们在地球上的活动和生活。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1、类型:________模式、________模式、_________模式2、影响因素:__________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占地面积____,是城市的主要职能质量上________与______住宅区的分化;位置上是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_____,与高坡、文化区联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____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配套设施缺乏,环境____ 商业区占地面积___,呈____状或____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__________两侧或___________.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_______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分布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便捷处OA:_________ AB__________ BC__________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①划分标准:___________规模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_________;50万~100万人口:__________;20万~50万人口:_________;20万人口以下:__________。

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第三节城市化一、概念、标志、意义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城市化2、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不仅带来________形态的变化,还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___________发展的必然结果,是_________进步的表现。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区位分析: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2城市化的意义P36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一)1. 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 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 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二)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2)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三)城市化的意义(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吉哈德斯·墨卡托是一位创新的地图学家,它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5)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二)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三)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档高一地理必修二进行到第二章时,对知识点的归纳也成为学习重点之一。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一)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列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2、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①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②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状由交通因素影响。

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4、土地付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着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其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

住宅区付租能力一般,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

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搜所以一般分布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区。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③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昔日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④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主要区域: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住宅区、文化区。

其中,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服务种类和级别: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化:
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方面:资源、交通条件等。

以上是对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以及影响城市的区
位因素等方面。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归纳复习地理最重要的一步是归纳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归纳(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档高一地理必修二进行到第二章时,对知识点的归纳也成为学习重点之一。

下面是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一)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列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2、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①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一般有五个同心圆构成,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

②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其形状由交通因素影响。

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4、土地付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着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其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区。

住宅区付租能力一般,所以分布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

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搜所以一般分布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区。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社会因素,其中包括居民收入、本地知名度以及种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③历史因素,包括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昔日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④行政因素,国家政策和行政规划会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1
、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8(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