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陶器
第三章设计概论(原始社会陶器)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之陶瓷
我国的陶器究竟始于何时?还难以定其上限时期,随着考古的不断发 掘,还会不断有新的认识。根据距今约8000年前在河南新乡裴李岗、河北武安 磁山遗 址中出土的陶器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陶器可知,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能利用可塑性粘土,将其加水调合,手捏成 坯体,干烧后再用火烧成陶器。至于是否用窑烧成,迄今无发掘资料实证,但 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瓦族保留的原始制陶方法启示,可能在 新石器时代 初期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此种烧陶方法 现统称为“无窑烧陶”。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期间,始发现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 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
《花瓣型彩陶盆》—以点定位,大花瓣纹的组合利用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现藏北京故 宫博物院。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 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 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 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 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 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装饰:旋涡纹、葫芦纹、锯齿纹 表现手法:多效法、双关法 风格:秀丽精巧 代表作:《彩陶菱形纹罐》—多效法的应用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 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 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 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 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 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 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 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中国原始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原始彩陶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遍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据研究,彩陶的成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捏制法这是最早的手工制陶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容易的方法。
这种方式比较粗糙,成型不规则,但方便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小型陶塑,而在制作日常器皿时较少使用。
泥片贴筑法和捏制法一样,也是一种较早使用的手工制陶方法,是用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陶垫外面,一块一块地敷贴成一个陶器形状。
原始陶器鉴赏
彩绘一般都在器物的外部。有一部分彩绘是陶器烧成后再绘声绘色上 去的,所以彩色较易剥落。有的彩绘前先在陶器表面施工一层白色或红 色陶衣。彩绘丰富且别具风格,有圆点纹、圆圈纹、窄条纹、三角纹、 水波纹、菱形纹、漩涡纹、弧线纹、连弧纹、花瓣纹、八角星纹、平行 折线纹、回旋勾连纹、带状网纹等。器形也多有特色, 主要有鼎、豆、 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岭罐等。早期以红陶 为主,晚期灰黑陶的比例上升,红陶烧成温度达1000℃,白陶约为900℃。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三足器、平底器、圈足器为多,这也是一个重要特 征。
甑
❖ 甑(汉语拼音zēng)是 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 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 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 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 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甗
❖ 甗(汉语拼音:yǎn, 粤音“演”)是中国 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 可分为两部分,下半 部是鬲,用于煮水, 上半部是甑,两者之 间有镂空的箅,用来 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2.陶器起源时间及制陶技术
1)时间: 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 遗址中,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2)制陶技术:大致有捏塑法与贴敷法。
泥条盘筑法: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 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 缝;或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 打,使器壁均匀结实,然后入窑烧制。
半坡文化变体鸟纹盆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 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 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 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 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 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 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 的典型特征。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中国原始陶器,是指距今约7000年至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陶器。
这些陶器多为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原始陶器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陶作为其中的一种陶器类型,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赞誉。
彩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不同颜料进行装饰,并通过烧制使颜料与陶器表面融为一体。
这种独特的装饰方式使彩陶在中国原始陶器中独树一帜。
彩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首先,陶匠需要选择合适的黏土,经过混合、搓揉、磨蹭等一系列手工操作,使黏土成型。
然后,在陶器表面进行涂色,常用的颜料有红色、黑色、白色等。
彩陶的图案则主要使用几何形状、人物、动物等元素,通常通过印压、镂刻等方式完成。
最后,将已上色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1000℃之间。
经过多次烧制和上釉,彩陶才能呈现出它独特的色彩魅力和光泽。
彩陶的出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彩陶往往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图案,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崇拜;而人物图案则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
通过对彩陶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彩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物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彩陶代表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高度成就,它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同时,彩陶的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尤其是在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以彩陶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与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所采用的方式存在鲜明的对比。
彩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手工技艺,注重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的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陶器中的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章原始陶器工艺
纹 饰:
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
鸟纹的应用更多,此外,在武山西坪发现陶壶上描绘类似蜥蜴动物纹也很有特色。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其特色。
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第一节 陶器工艺
一、陶器的产生 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及手工业的出现
以及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两个步骤: 1、泥塑。 (物理变化) 2、火烧。 (化学变化)
二、陶器的种类和分布
按使用用途分为:水器,饮食器,贮藏器,炊煮器等。 按装饰类型分为:彩陶,黑陶,灰陶,几何印纹陶。
制陶工艺;纺织工艺;编织工艺;木工工艺
• (一)仰韶文化(黄河流域) • 仰韶村 • 半坡村:陶窑及彩陶(人面鱼纹装饰)
(二)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饲养家畜;
种植水稻;木结构房屋;制陶; 纺织;雕塑与装饰艺术。
三 .石器工艺
(一)、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 (二)、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划分
1、旧石器 早期: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丁村人 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
彩绘特点: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代表作品: 《波折纹彩陶罐》《单耳环形 器》
人形纹彩陶罐 青海乐都出土
带盖菱形纹陶壶 青海乐都出土
人形纹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有头、 身、双手、双足,手、足有五指,双手伸举, 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 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
扩胸状神人纹罐厂型。
(1).马家窑类型 器物造型:新颖、优美 装饰纹样:柔和流畅,常见有条纹、宽带纹、圆点纹、弧线纹、方 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旋纹、旋涡纹、波浪纹及鱼纹、人面纹、 蛙纹等. 彩绘特点:仍为黑色.内彩比其他类型发达 代表作品: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上的一件彩陶盆内。还绘有集体 人物的舞蹈纹样.生动地反映广光民们在劳动之暇.下拉手欢乐歌 舞的情景.是一件很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舞蹈史上也重要舞地蹈位纹。彩陶盆
原始时期的陶器
原始时期的陶器、图形文字与房屋设计一.原始时期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1夏代的陶器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还有少量白陶器。
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
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
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
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商代的陶器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1)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
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
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中国原始陶器
活着界所有文明的初期时期,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期,最先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原始时期的彩陶装饰纹饰能够追溯到那时先民的生活痕迹,也能够在作品中感知到他们对生活的热衷和对信仰的忠诚。
史前的彩陶文化是人们集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产物,尽管受到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的制约,但人们尽可能使彩陶图案构图均衡对称,色调明快,反映出那时人们期望生活安宁幸福的心态。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那时的人们居住方式比较固定,有别于游牧民族,对生活用具的需求也油但是生,人们开始利用身旁熟悉的物质去制造所需物品。
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它的前身是最一般只是的泥土,用泥经水湿润后,塑造成必然的形状,待干后用火加热到必然温度,就成了十分牢固的陶器。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发觉了火,也会利用火去烧烤食物,取暖的同时在夜晚燃起火堆来驱逐野兽,火堆在地上,久而久之地上的泥土经长时刻与火接触,很自然地变硬,这一现象被咱们人类发觉。
初期人类明白了软软的泥与火的结合能形成这么一种牢固器体,就开始用泥塑造成各类形状的物品和火结合制成陶器,由这人类的文明向前迈进了一步。
陶器的显现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要紧特点之一,它增强了初期人类居住的稳固性,丰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样选用粘土,通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发觉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份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新颖;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和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贯穿了九个省,是咱们民族、咱们先人的一个发源地,咱们称它为“母亲河”,陶器的发觉地大多数都是沿黄河流域散布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陶的演变过程
陶的演变过程陶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原始社会的手工制陶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陶瓷,陶器的演变历程中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原始陶器原始陶器是人类最早的陶器,它的制作方式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泥土捏成所需形状,然后晾干或用火烤制即可。
这种陶器的制作方式非常原始,但它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原始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了制造工具的能力,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青铜时代的陶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陶器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轮盘制陶,这种制陶方式大大提高了陶器的制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各种工具和器具来装饰陶器,使其更加美观和实用。
唐代的陶器唐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唐代,人们开始使用高温烧制技术,使陶器的质量和美观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唐代的陶器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和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成为了唐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特征。
现代陶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陶瓷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陶瓷的制作方式已经从手工制作转变为工业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陶瓷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现代陶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瓷器、陶器到现代的陶瓷餐具、装饰品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陶器的演变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从原始社会的手工制陶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陶瓷,陶器的演变历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陶器也成为了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美丽和实用性,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
原始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及其效果
原始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及其效果
原始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方法制作陶器,其中最主要的成型方法包括手工成型、轮成和模压成型。
本文将介绍
这三种成型方法及其效果。
手工成型是最原始的陶器成型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手工将陶土揉捏成
所需形状的方法。
手工成型的优点是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而
且成本低,适合制作小型的陶器。
但是,手工成型的缺点也很明显,
它需要手工揉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成型的精度和一致性
较差,不适合制作大型的陶器。
轮成是一种比较高效的陶器成型方法,它是通过使用陶轮将陶土成型
的方法。
轮成的优点是成型速度快,成型精度高,适合制作各种大小
的陶器。
而且,轮成还可以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形状,如碗、盘、壶等。
但是,轮成的缺点也很明显,它需要使用陶轮,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且成本较高,不适合制作大量的陶器。
模压成型是一种比较新的陶器成型方法,它是通过使用陶模将陶土成
型的方法。
模压成型的优点是成型速度快,成型精度高,适合制作大
量的陶器。
而且,模压成型还可以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形状,如花瓶、
酒瓶等。
但是,模压成型的缺点也很明显,它需要使用陶模,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且成本较高,不适合制作小型的陶器。
总的来说,手工成型、轮成和模压成型都是制作陶器的有效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根据陶器的形状、大小、数量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成型效果。
原始陶器
陶器——远古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农耕社会。
陶器在广义上包括所有经由人的创作,将粘土塑形,经火烧,并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器物。
陶器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步,它对不同时期人类生活都有一个具体的体现。
因为陶器具备三维造型,平面装饰和功能设计三种艺术语言,所以它是远古人类造型艺术的完整体现,也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艺术精神。
一,陶器的三维造型——陶器与雕塑雕塑是三维立体的,它强调的是空间和体量。
人类在最初制作陶器的方法与早期雕塑手法相同,即手捏成型。
早期陶器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大多是碗,壶等日常用品,但在造型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比如四霸文化双足罐,大汶口文化狗形壶。
在功用方面也有用于审美和娱乐的器物,比如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像,陶猪,陶牛舍等等。
这些实物充分表明陶器在起初使用的是“塑”的语言,后世的杰出陶艺成就都是这一语言的延续和发展。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佛像,各类摆件,明器,玩具等等。
由于陶艺的出现比雕塑晚许多(人类雕塑活动始于打制石器的出现),因此它被视为雕塑艺术的延伸。
在后来的发展中,雕塑一直是陶艺的凭借语言之一,而陶艺也为雕塑拓展了材料空间。
由此看出,三维造型是陶艺与生俱来的特点。
二,陶器的平面装饰——陶器与绘画当人类把用于记事或象征的图形刻画,描绘在陶器之上时,绘画与陶艺的结合便开始了。
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描绘手段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平面性。
在远古陶器中就出现了很多美丽的绘画纹饰。
有写实倾向的图案,也有抽象的几何线条。
写实倾向的杰出案例是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
陶缸外壁绘有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
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
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
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
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陶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美学追求,还记录了社会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阶段,陶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对社会形态、生产力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解释说明以及结论。
引言将概括介绍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并简要描述了文章的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概述与解释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
通过探讨起源与演变、技术与创新以及社会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期加深对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理解,并揭示其对原始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
最后,我们将探讨未来陶器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2. 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2.1 起源及演变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陶器是由土壤和水混合制成,并用火进行烧制而成。
早期的陶器形态简单,通常为小型容器,如壶、碗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陶器文化逐渐演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和技术来改进陶器的制作方法。
他们掌握了选材、捏塑、模具制作、胎质处理以及装饰等技巧。
同时,人们还不断改良烧窑技术,使得陶器更加坚固耐用。
2.2 技术与创新在原始社会中,陶器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技术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凭借对材料属性和工艺流程的理解,人们逐渐提高了陶器的品质和功能。
例如,在陶器表面装饰方面,人们开始使用纹槽或印花等技术,以增加陶器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此外,还出现了彩绘、鐫刻和浮雕等装饰手法,为陶器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和风格。
此外,在陶器的功能方面,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设计。
他们发展出各种形状不同、用途各异的陶器,如储存粮食的罐、保温作用的壶等。
这些创新使得陶器在原始社会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并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求。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国陶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使用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一阶段:原始陶器制作(约公元前8000年- 公元前2500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和有限的资源,掌握了基础的陶器制作技术。
最早的陶器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居住遗址中,其主要特点是粗糙、简单而原始。
第二阶段:彩陶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 - 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彩色的颜料,装饰他们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外观更加精美。
同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也对陶器制作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青花瓷的兴起(约公元10世纪)在唐朝和宋朝时期,青花瓷开始流行起来。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它是通过在瓷器表面涂抹蓝色颜料,然后用瓷器上的花纹刻画出来的。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第四阶段:瓷器的繁荣(约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贸易的重要商品。
著名的明代瓷器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绿釉瓷器,而清代则以粉彩瓷和釉里红瓷为代表。
第五阶段:现代陶瓷制作(19世纪至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陶瓷工艺受到了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工艺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
然而,在当代,很多陶艺家也开始注重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性和独特性,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陶器的类型和特点
原始陶器的类型和特点
原始陶器是古代人类在文明发展初期所创造的最早的陶瓷器物。
在人类历史上,原始陶器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入农耕文明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以下是原始陶器的类型和特点。
1.早期原始陶器:
早期原始陶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还相对简单,主要形式为手卷边陶器和散发接缝陶器。
手卷边陶器是指陶器口沿没有直接修整而是由手指捏制成波浪状。
散发接缝陶器则是通过将陶泥片拼接在一起制成。
这些早期原始陶器形制简单,多为盆、罐等容器,并以红陶为主要材料。
2.中期原始陶器:
中期原始陶器出现在约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制
陶技术和工具。
这一时期的原始陶器形式更为丰富,除了容器外,还出现了一些器物如鼓形陶器、陶制日晷等。
材料上,除了红陶外,还开始使用黏土进行彩绘和制作不同颜色的陶器。
3.晚期原始陶器:
晚期原始陶器出现在约距今3000年至2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
和工具得到了显著改进。
陶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容器类,还有雕塑类和人物摆件。
陶器的装饰技法也趋于成熟,彩绘、雕刻和印花等工艺在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来说,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制作简单、形式多样、装饰独特。
它们反映了古
代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展示了当时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原始陶器的发
展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世的陶瓷艺术和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原始陶器
中国陶器发展史许多外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瓷器。
对瓷器的种类和产地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有多少人对瓷器的前身——陶器有了解吗?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最开始,陶器只是人们用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的。
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
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
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
那时出现的一些陶器,器型庄重,文饰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原始陶器的三种制作方法
原始陶器的三种制作方法手工捏塑是最早的陶器制作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使用最简单的工具,如双手、木棍和木板。
首先,陶工把泥土放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然后用手捏成想要的形状。
他们可以用指尖挖凹陷或添加附属品来装饰陶器。
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陶器,但是由于人工有限,制作出来的陶器通常在形状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轮盘制作是一种更加精确和高效的陶器制作方法。
它使用一个旋转的轮盘,陶工将泥块放在轮盘上并使用手指或工具塑造。
轮盘可以通过踩踏或手摇来旋转,使陶工能够以更均匀和持续的方式塑造陶器。
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大量统一的陶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生产。
模具制作是在原始陶器制作中出现比较晚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模具来制作陶器,模具是用石膏、黏土或木制成的,可以复制相同的形状。
首先,将泥土放入模具中,并用工具将其压实,然后将其取出,使其干燥和硬化。
模具制作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确和一致的陶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复杂的装饰。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制作陶器的第一步都是准备泥土。
泥土是由粘土、砂土和黏土等组成的混合物。
然后,泥土需要被加水搅拌,并通过过筛去除杂质。
接下来,制作陶器的最关键的步骤是塑造,可以使用手工捏塑、轮盘制作或模具制作。
然后,陶器需要经过干燥和烧制的过程才能变得坚硬和耐用。
总的来说,手工捏塑、轮盘制作和模具制作是原始陶器制作的三种主要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制作需求和技术水平。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陶器制作始终需要经过准备泥土、塑造、干燥和烧制等基本步骤。
这些制作方法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发展陶器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陶器(原始社会
陶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原始社会半坡类型器型:圆底、平底盆纹样:直线构成分类风格庙底沟类型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样:曲线构成流行地域: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仰韶文化地位(意义):我国远古彩陶的代表人面鱼纹盆(半坡)赏析:圆形的人面被黑白图形分隔开来,显得神秘安详,代替耳朵的是一对呈三角形的鱼。
整个画面神秘奇特,妙趣横生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庙底沟)赏析:造型因素在动感和神态的表现中负有勃勃生机。
彩陶石岭下型(与庙底沟相似)马家窑型波澜壮阔、循环往复、具有韵律、节奏分类半山型风格造型优美马厂型没有了精心制作的耐心马家窑文化流行地域: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位(意义):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代表作:舞道彩纹陶赏析:反映了当时生活情节,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形象的某些特征,而且能使用其表达一定审美及思想。
黑陶:流行地域:山东龙山龙山文化风格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有“蛋壳陶”之称。
奴隶社会(先秦)西周之前(包括西周):白陶器: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白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西周以后,至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坚固美观,制造简便。
商中期-战国:原始青釉(原始青瓷):陶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飞跃。
秦汉时期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规模宏大,气势宏大。
秦朝风格:1、伟美2、较高的写实技巧——大而不空,远视其势,近观其质。
陶塑陶俑特点:数量巨大,出土范围广。
下层人形象,“视死如视生”的厚葬观念汉朝西汉:济南无影山:表现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第一次发现杂技题材的陶俑代表东汉:四川成都天迥山:击鼓说唱佣:下层人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越窑南方地区:浙江瓯窑↓婺州窑青瓷施釉均匀、明德清窑朗、雅致代表:青瓷莲花尊北方地区:河北景县封氏赏析特点:莲花尊上下仰覆两对莲花相对构成其优美形象,花瓣尖微微翻卷,显得皎洁、丰润、充满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器发展史许多外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瓷器。
对瓷器的种类和产地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有多少人对瓷器的前身——陶器有了解吗?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最开始,陶器只是人们用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的。
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
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
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
那时出现的一些陶器,器型庄重,文饰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主要纹饰有动物纹(包括鱼纹、蛙纹)、几何纹、陶器基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
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
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
马家窑文化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其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见彩图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见彩图螺旋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甘肃永靖出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
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
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
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
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
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
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
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
温度1000℃左右。
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可以见到的是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
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
齐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890—前1620年。
是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它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
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
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
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
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
有泥质、加砂陶,早期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
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洪涛。
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
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
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河姆渡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
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
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
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还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出现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陶器。
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
因粘土里含有铁的成分,焙烧时氧化成三氧化二铁,陶器就呈现土红、砖红或红褐色,故此得名。
红陶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大溪文化以及东南地区的山背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红陶一般不占主要地位,如山东的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窑建造不够完备,烧成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气氛,致使出现杂色陶器,红陶往往和红褐色陶同时出现。
红陶的使用延续整个新石器时代,但进入夏、商时代后,就逐渐衰落。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
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
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
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简单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
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
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
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
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在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
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考古中,发现了一种从所未见的史前遗存,其色泽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黄河中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
通过这次发现,学界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文化以首次发掘遗址所在地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豫、鲁。
历史上,黑陶的出现竟然在彩陶之后,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让学者们一时不得其解。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都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
终于在1989年,黑陶的制作工艺被诠释破译。
当时,我们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
黑陶制作让我们体会通过“熏陶”成品、成性的过程。
黑陶由于通过传统的工艺成品,故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凝重舒适,宁静而致远。
黑陶经历岁月与呵护,其愈黑、愈亮更现黑陶价值空间。
秦源黑陶秉承黑陶工艺黑、薄、光、细四个特点,运用传统工艺手法结合现代审美观点,在艺术制作上保持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罄”的尊贵本色而不失创新求索。
秦源黑陶这土与火的艺术诠释着古老文明,演绎着力与美的结晶。
印纹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色彩一般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印纹软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所以胎质坚硬,呈灰色。
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
制作法为手制、模制、轮制。
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由于它分布广泛而且很有特色,有人将出有这种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为华南印纹陶文化。
白陶“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白陶”是指器胎的外表里面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是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
商代晚期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
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白陶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因为做工考究从而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物品。
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则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
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
其实,还有一种我们很熟悉很特殊的陶器,那就是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