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弹性材料与塑性材料浅析经过一学期,弹性与塑性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结束了。
学习完弹性与塑性力学以后,我对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弹性材料与塑性材料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首先谈一下有关弹性理论的基本知识。
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在研究对象上,弹性力学同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材料力学基本上只研究杆状构件;结构力学主要是在材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杆状构件所组成的结构,即所谓杆件系统;而弹性力学研究包括杆状构件在内的各种形状的弹性体。
弹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弹性物体在外力和其它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也称为弹性理论。
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和某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化工、航天等工程领域。
弹性体是变形体的一种,它的特征为: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变形,当外力不超过某一限度时,除去外力后物体即恢复原状。
绝对弹性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在外力除去后的残余变形很小时,一般就把它当作弹性体处理。
弹性力学所依据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变形连续规律、应力-应变关系和运动(或平衡)规律,它们有时被称为弹性力学三大基本规律。
弹性力学中许多定理、公式和结论等,都可以从三大基本规律推导出来。
连续变形规律是指弹性力学在考虑物体的变形时,只考虑经过连续变形后仍为连续的物体,如果物体中本来就有裂纹,则只考虑裂纹不扩展的情况。
这里主要使用数学中的几何方程和位移边界条件等方面的知识。
求解一个弹性力学问题,就是设法确定弹性体中各点的位移、应变和应力共15个函数。
从理论上讲,只有15个函数全部确定后,问题才算解决。
但在各种实际问题中,起主要作用的常常只是其中的几个函数,有时甚至只是物体的某些部位的某几个函数。
所以常常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就可求解。
数学弹性力学的典型问题主要有一般性理论、柱体扭转和弯曲、平面问题、变截面轴扭转,回转体轴对称变形等方面。
[工学]第五章 弹塑性模型理论
第五章 弹塑性模型理论5.1 概述弹塑性理论可以分为两种,塑性增量理论和塑性全量理论。
塑性增量理论又称塑性流动理论,塑性全量理论又称塑性形变理论。
在塑性增量理论中,将物体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变ij ε分为两部分:弹性应变e ij ε和塑性应变p ij ε。
塑性应变增量ij d ε的表达式为e p ij ij ij d d d εεε=+ (5.1.1)式中,弹性应变增量d e ij ε可以用广义虎克定律计算,塑性应变增量d p ij ε可以根据塑性增量理论计算。
塑性增量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1) 屈服面理论;(2) 流动规则理论;(3) 加工硬化(或软化)理论。
在塑性形变理论中是按全量来分析问题的。
它在盈利状态和相应的应变状态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塑性形变理论实质上是把弹塑性变形过程看成是非线性弹性变形过程。
严格说,在弹塑性变形理论的应用是有条件的。
严格讲,只有在等比例加载条件下,应用塑性变形理论可以得到精确解。
所谓等比例加载是指在加载过程中,各应力分量是按同一比例增加的。
严格的等比例加载是很难满足的,在土工问题中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在简单加载条件下应用塑性形变理论分析有时也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近些年来建立的土体弹塑性模型大部分是根据塑性增量理论建立的。
本章主要介绍塑性增量理论,在最后一节简要介绍塑性形变理论。
5.2 屈服面得概念首先讨论理想弹塑性材料。
理想弹塑性材料受力到什么程度才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呢?在简单拉伸时,问题是很明显的。
当应力等于屈服应力σs 时,塑性变形开始产生。
σs 值是可以在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上找到的。
然而在复杂应力状态时,问题就不是这样简单了。
一点的应力状态由六个应力分量确定。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显然不能任意选取某一个应力分量的数值作为判断材料是否进入塑性状态的标准。
因此需要在应力空间或应变空间来考虑这一问题。
在土塑性力学中,常用的应力空间有三维主应力空间、p 、q (或σm ,σ1-σ3)应力平面、以及132σσ+,132σσ-应力平面等。
第四章 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第二部分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第五章弹塑性体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4-1塑性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塑性力学是有三大部分组成的:1) 塑性本构理论,研究弹塑性体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2) 极限分析,研究刚塑性体的应力变形场,包括滑移线理论和上下限法;3) 安定分析,研究弹塑性体在低周交变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安定性问题。
塑性力学虽然是建立在实验和假设基础之上的,但其理论本身是优美的,甚至能够以公理化的方法来建立整个塑性力学体系。
塑性力学是最简单的材料非线性学科,有很多其它更复杂的学科,如损伤力学、粘塑性力学等,都是借用塑性本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的。
4-2关于材料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假定材料性质的假定1)材料是连续介质,即材料内部无细观缺陷;2)非粘性的,即在本构关系中,没有时间效应;3)材料具有无限韧性,即具有无限变形的可能,不会出现断裂。
常常根据材料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的σ-ε曲线,将弹塑性材料作以下分类:硬化弹塑性材料理想弹塑性材料弹塑性本构理论研究的是前三种类型的材料,但要注意对于应变软化材料,经典弹塑性理论尚存在不少问题。
变形行为假定 1)应力空间中存在一初始屈服面,当应力点位于屈服面以内时,应力和应变增量的是线性的;只有当应力点达到屈服面时,材料才可能开始出现屈服,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
因此初始屈服面界定了首次屈服的应力组合,可表示为()00=σf(1)2) 随着塑性变形的产生和积累,屈服面可能在应力空间中发生变化而产生后继屈服面,也称作加载面。
对于硬化材料加载面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将不断扩张,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加载面就是初始屈服面,它始终保持不变,对于软化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加载面将不断收缩。
因此加载面实际上界定了曾经发生过屈服的物质点的弹性范围,当该点的应力位于加载面之内变化时,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是线性的。
只有当应力点再次达到该加载面时,才可能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弹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弹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R1100112课程名称中文名:弹塑性理论英文名:E1asticandP1asticMechanic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修读类别任选学分 2.0 学时32(理论)开课学期第6学期开课单位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教研室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后续有关专业课无程和教学环节主讲教师/职称郭树起/教授、张存/讲师考核方式及各环期末考试(100%)节所占比例教材及主要参考建议教材:”《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4版),徐芝纶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o《塑性力学引论》,王仁、黄文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建议参考书:(1)《弹性力学》(第5版)上册,徐芝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弹塑性力学引论》,杨桂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o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弹塑性理论》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弹性体由于外力载荷或者温度改变,物体内部所产生的位移、变形和应力分布等,为解决工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做准备,但是并不直接作强度和刚度分析以及材料超过弹性范围后力学行为。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平面、空间问题和材料进入塑性后的力学分析方法,培养学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知识目标:课程目标1:确立学习任务和方法,认识弹塑性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及基本假定。
课程目标2:学习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理解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的判定依据,建立平面问题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及应力边界条件,利用微元体受力平衡给出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运用圣维南原理给出小边界上的应力边界条件,理解并应力函数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过程。
课程目标3:运用逆解法、半逆解法给出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运用逆解法及半逆解法计算矩形梁的纯弯曲问题、简支梁受均布荷载问题。
课程目标4:学习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理解并空间问题的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及应力边界条件,利用微元体受力平衡给出物体内任意一点的应力状态。
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课件
。
材料屈服强度影响规律
屈服强度定义
材料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反映了材料抵抗塑性变 形的能力。
屈服强度对弹塑性行为的影响
屈服强度越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强,进入塑性阶段所需 的应力水平越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差。
屈服强度的影响因素
材料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温度、应变速率等都会影响屈服强度 的大小。
材料弹性模量影响规律
弹性模量定义
01
材料在弹性阶段内,应力与应变之比,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
形的能力。
弹性模量对弹塑性行为的影响
02
弹性模量越大,材料的刚度越大,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弹性
变形越小,进入塑性阶段所需的应力水平越高。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03
材料的晶体结构、化学成分、温度等都会影响弹性模量的大小
弹性阶段
材料在受力初期表现出弹性行为,应 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卸载后无残余 变形。
屈服阶段
当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材料进入塑 性阶段,应力不再增加但应变继续增 加,卸载后有残余变形。
强化阶段
材料在塑性阶段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 ,随着塑性应变的增加,屈服强度逐 渐提高。
理想弹塑性模型
无强化阶段的弹塑性模型,屈服后应 力保持恒定,应变无限增加。
通过实验测定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硬化模量等参 数,为模拟提供准确数据。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金属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型,进行加载、 卸载等模拟过程。
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弹塑性本构模型在金属 材料行为模拟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例二: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损伤评估
损伤模型选择
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特点,选择合适 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如塑性损伤模
弹塑性详解
弹塑性的未来发展
智能材料
未来弹塑性材料将与智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集成,实现自主监测和自适应调节,提高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性能应用
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等领域,弹塑性材料将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关键部件的抗冲击和耐疲劳能力。
仿生设计
从生物体的运动机理中吸取灵感,开发出更高效、协调的弹塑性机构,应用于机器人、生化假肢等领域。
制造工艺控制
弹塑性理论在冲压、挤压、锻造等成形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预测工件变形、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生物医学应用
医疗器械和义肢设计需要利用弹塑性分析,确保其能适应人体组织的变形特性,提高舒适度和功能性。
弹塑性的重要性
1
提高结构安全性
弹塑性能够增强材料和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有效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提高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弹塑性的影响因素
应力-应变关系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主要取决于其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最大强度等关键参数。
材料成分与微观结构
材料的化学成分、晶粒大小、相组成等微观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其宏观力学性能和弹塑性行为。
应力状态与几何形状
零件或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几何形状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影响弹塑性响应和失效模式。
工程应用
20世纪中后期,弹塑性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在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进展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弹塑性分析方法不断创新,在复杂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工艺优化中展现强大的潜力。
弹塑性的基本原理
数学描述
弹塑性通过应变-应力关系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材料在力学作用下的变形行为。这些模型结合了材料的弹性特性和塑性特性。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弹塑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分析技术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弹塑性理论是研究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特性的理论。
弹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而塑性是指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形。
弹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是具有弹塑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其力学行为。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主要包括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弹性理论是最基本的弹塑性理论,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弹性变形,而不发生塑性变形。
弹塑性理论则是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塑性变形的概念,它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既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也可以发生塑性变形。
塑性理论则是假设岩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只发生塑性变形,而不发生弹性变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和变形计算。
通过建立合适的弹塑性模型,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合理预测,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其次,弹塑性理论可以用于岩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通过对岩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弹塑性行为进行试验研究,可以获取岩土材料的力学参数,为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弹塑性理论还可以用于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分析技术是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具体计算方法。
弹塑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弹塑性反分析等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有限元法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有限元模型和弹塑性本构关系,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数值模拟。
弹塑性强度折减法是一种基于强度折减原理的弹塑性分析方法,通过将岩土体的强度参数按照一定的折减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对岩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进行估计。
弹塑性有限元法基本理论与模拟方法
用于模拟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 ,如流体机械、航空航天和化 工等领域。
电磁场
用于分析电磁场问题和电气设 备性能,如电机、变压器和天 线等。
声学
用于模拟声音传播和噪声控制 问题,如声学器件和声学环境
等。
04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原 理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离散化方法
有限元离散化
将连续的物理场或结构体离散为有限个小的单元体, 每个单元体之间通过节点相互连接。
结构强度分析的模拟
结构强度评估
通过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可以对结构的强度进行评估,预测结构在不同载荷下的响应, 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疲劳寿命预测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可以模拟结构的疲劳载荷历程,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为结构的维 护和更换提供依据。
结构优化设计
通过模拟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可以优化结构设计,降低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在平衡方程中考虑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以确保模拟的准确性和收 敛性。
弹塑性有限元法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的处理
01
根据实际情况,将边界条件转化为节点约束或单元载荷的形式。
初始条件的设置
02
在非稳态问题中,需要考虑初始条件的设置,以模拟问题的初
始状态。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实施
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弹塑性 有限元法在各个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如机械、航空航械设计中,弹塑性有限元法可用于分析各种复杂结构 的应力分布、变形和疲劳寿命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 全性。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弹塑性有限元法可用于分析飞行器结构 在各种载荷下的响应,优化结构设计,提高飞行器的性能 和安全性。
第五章塑性理论
硬化材料:
加卸载准则
理想塑性材料:
5.3 流动法则
流动规则用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或塑性应变增量张量的各个分量间的比 例关系。塑性理论规定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是由应力空间的塑性势面g决定。在应力 空间中,各应力状态点的塑性应变增量方向必须与通过该点的塑性势面相垂直。所 以流动规则也叫做正交定律。这一规则实质上是假设在应力空间中一点的塑性应变 增量的方向是惟一的,即只与该点的应力状态有关,与施加的 应力增量的方向无关,亦即
5.2 屈服准则
屈服面是应力空间内弹性状态与弹塑性状态之间的分界面。
f (ij , k) 0
k为状态参数,与硬化/软化参数有关
5.2 屈服准则
弹性 f (ij , k) 0 塑性 f (ij , k)=0 ? f (ij , k)>0
f f T f T k 0
k
5.2 屈服准则
➢压硬性 ➢等压屈服特性 ➢剪胀性 ➢应变软化特性 ➢与应力路径相关性
5.1 基本原理
塑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1、屈服准则(Yield criterion ) 屈服面是应力空间内弹性状态与弹塑性状态之间的分界面。
2、硬化(软化)规律(Harding/Softening rule) 硬化规律是确定加载过程中屈服面位置和大小变化的规律。
3、流动准则(Flow rule) 流动准则用来确定塑性加载过程中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
不硬化
5.4 硬化规律
等向强化 是指屈服面以材料中所
作塑性功的大小为基础在尺寸上 扩张。
随动强化 假定屈服面的大小保持不变而仅 在屈服的方向上移动,当某个方向的屈服 应力升高时,其相反方向的屈服应力应该 降低。
在随动强化中,由于拉伸方向屈服应力的 增加导致压缩方向屈服应力的降低,所以在 对应的两个屈服应力之间总存 的差值,初 始各向同性的材料在屈服后将不再是各向同f (σ, Ro ) 0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岩土工程是研究土体和岩石力学行为以及相关工程问题的学科。
在岩土工程中,土体和岩石常常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从而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是指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土体和岩石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能力。
而塑性变形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始形状的能力。
为了研究土体和岩石在弹性和塑性阶段的力学特性,人们提出了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是将弹性理论与塑性理论相结合,用于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受力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弹塑性理论首先研究土体和岩石的弹性行为。
弹性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能力。
弹性理论利用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来描述土体和岩石的弹性行为。
常见的弹性理论有胡克定律、泊松比理论等。
这些理论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弹性应力、应变和变形。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土体和岩石常常会出现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指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外力后,无法完全恢复原始形状的能力。
塑性行为涉及到土体和岩石内部颗粒的移动和变形,因此塑性变形的研究要比弹性变形复杂得多。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土体和岩石的弹塑性行为,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方法。
弹塑性理论与分析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弹性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加载或卸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模型有Cam-Clay模型、Mohr-Coulomb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状态,从而得到土体和岩石的强度参数和变形特性。
2.弹塑性本构关系:弹塑性本构关系是描述土体和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力学行为的数学方程。
本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
常见的本构关系有弹性本构关系、弹塑性本构关系等。
这些本构关系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弹性和塑性变形。
3.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和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弹塑性力学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涵盖了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和一些应用领域。
一、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1. 弹性力学理论弹性力学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及其恢复过程。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弹性力学理论通过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弹性模量是弹性力学的重要参数,表征了材料的刚度。
2. 塑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研究材料在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变形行为。
当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是立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力学理论包括弹塑性本构方程的建立和塑性流动规律的描述。
3. 弹塑性力学理论弹塑性力学是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综合应用。
它考虑了材料在弹性和塑性行为之间的转换。
在某些情况下,材料可以同时表现出弹性和塑性特性。
弹塑性力学理论利用不同的本构关系来描述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二、弹塑性力学的应用1. 材料工程弹塑性力学在材料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材料的弹性行为和塑性行为,可以确定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从而指导材料的选用和设计。
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弹塑性力学理论也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材料的变形行为。
2. 结构工程在结构设计和分析中,弹塑性力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行为与材料的弹性和塑性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考虑弹塑性行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的地基和土壤材料往往存在复杂的弹塑性特性。
弹塑性力学可用于分析土壤的沉降和变形行为,以及地基的稳定性。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力学理论也可以用于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
4. 金属加工金属的塑性变形是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弹塑性力学理论可以用于研究金属的屈服和流动行为,从而指导金属的模具设计和加工工艺的优化。
总结:弹塑性力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综合了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
当材料中的应力状态处于某一个屈服面上时,如果因加荷 使它发生超越这个屈服面的应力变化,就会在材料中同时 引起新的弹性与塑性变形,形成新的屈服面。加荷使屈服 面膨胀、移动或改变形式,这些改变取决于材料的应力历 史与应力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软化)
等向硬化:屈服面大小不同
运动硬化:屈服面位置发生移动
剑桥模型
物态边界面
正常固结的饱和重塑黏土的孔隙比e和它所受的 力p与q之间存在一种固定关系,这一关系反映在 e-p-q空间中就形成了物态边界面
原始各向等压固结线AC(VICL)
在p
1
2
条件下的
3
e
p曲线
VICL表达式: e ea0 ln p
VICL回弹曲线:
Mises破坏条件
f
*
J2
k2 f
Mohr-Coulomb 破坏条件
cn
tan
f Drucker-Prager *
破坏条件
I1
J2 kf
屈服面:
定义:
特征
理想简单塑性材料:材料进入屈服状态,就可以认为材料 破坏了,屈服面与破坏面重合
加工硬化材料:屈服应力随荷载的提高与变形的增大而提 高,因此屈服面不同于破坏面,不是一种固定的面
1 2
3
应力不变量
3 I12 I2 I3 0 I1 1 2 3 I2 1 2 2 3 31
I3 1 2 3
偏差应力
sij ij ij (I1 / 3)
偏差应力不变量
E-V弹性模型 K-G弹性模型 南京水科所模型 剑桥模型 KW模型 LD模型 罗威剪胀模型
《弹塑性力学》课件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是研究材料在 不同应力状态下表现出的弹塑性性质 ,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和优化材 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弹塑性行为模拟的方法包括分子 动力学模拟、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之间的关系,预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工程实践中,由于材料和结 构的复杂性,弹塑性力学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非线性 行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的确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 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提高模拟精度和可
靠性。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将 弹塑性力学与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 推动工程实践中的弹塑性力 学应用不断发展。
《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性力学基础 • 塑性力学基础 • 材料弹塑性性质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和 塑性范围内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与材料内部应力、应变 的关系。
塑性
材料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屈服准则
描述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应力条件。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01
描述受力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平衡关系。
几何方程
02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屈服准则
03
确定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
弹塑性理论
4.1.2 弹塑性理论1)塑性含义[47~49]及与弹性的关联塑性是一种在某种给定载荷下,材料产生永久变形的材料特性,对大多的工程材料来说,当其应力低于比例极限时,应力一应变关系是线性的。
另外,大多数材料在其应力低于屈服点时,表现为弹性行为,也就是说,当移走载荷时,其应变也完全消失。
由于屈服点和比例极限相差很小,因此在有限元程序中,假定它们相同。
在应力一应变的曲线中,低于屈服点的叫作弹性部分,超过屈服点的叫作塑性部分,也叫作应变强化部分。
塑性分析中考虑了塑性区域的材料特性。
当材料中的应力超过屈服点时,塑性被激活。
塑性应变的大小可能是加载速度快慢的函数,如果塑性应变的大小与时间有关,这种塑性叫作率无关性塑性,相反,与应变率有关的塑性叫作率相关塑性。
大多的材料都有某种程度上的率相关性,但在大多数静力分析所经历的应变率范围,两者的应力-应变曲线差别不大,所以在一般的分析中,常规认为是与率无关的。
塑性材料的数据一般以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形式给出。
材料数据可能是工程应力(PA0)与工程应变(),也可能是真实应力(P/A)与真实应变nLll( )0。
大应变的塑性分析一般采用真实的应力、应变数据,而小应变分析一般采用工程的应力、应变数据。
2)塑性准则(1)屈服准则对单向受拉试件,可以通过简单的比较轴向应力与材料的屈服应力来决定是否有塑性变形发生,然而,对于一般的应力状态,是否到达屈服点并不是明显的。
屈服准则是一个可以用来与单轴测试的屈服应力相比较的应力状态的标量表示。
因此,知道了应力状态和屈服准则,程序就能确定是否有塑性应变产生。
屈服准则的值有时候也叫作等效应力,一个通用的屈服准则是Von Mises 屈服则,当等效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应力时,将会发生塑性变形。
可以在主应力空间中画出 Mises 屈服准则,见图 4.5。
图 4.5 Mises 屈服准则在 3-D 中,屈服面是一个以1 2 3为轴的圆柱面,在2-D中,屈服面是一个椭圆,在屈服面内部的任何应力状态,都是弹性的,屈服面外部的任何应力状态都会引起屈服。
弹塑性理论基本知识
主应力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主应力矢量为 P 1e1 2e2 3e3 , 把 P 分解为球张量和偏张量两部份: P S Q ~
~ ~ ~
P(e1 e2 e3 ) 由Q ~ ~ ~ ~ 知表征应力球张量的单位矢量n 与三个主应力坐标轴的夹角相等, n 1 (e1 e2 e3 ),
2. 应力变换公式 nm lni lmj ij 取任意一个斜面,设其外法线上的单位矢量为ni, 它的三个分量是方向余弦,即:
ni cos(n, ei ) lni (i 1,2,3)
2 2 3 n n n 且有 1 2 3 1
2
ni mi
1
3
设该斜面上的应力矢量为 Pi ,斜面的面积为△S,△S 在X1OX2内投影为△S3,在X1OX3内投影为△S2,在X2OX3内 X 0 得到: 投影为△S1。由四面体的平衡条件 X 0
I 2 ( 1 2 2 3 3 1 ) I 3 1 2 3
因为主应力和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即用主平面上的主应 力描述一点的应力状态不随坐标系而变化),因此 在坐标变换时也保持不变,故称 I1, I 2 , I3 分别为应力张 量的第一、第二、第三不变量
x y
2
sin 2 xy
3.主应力和主应力张量不变量 主应力: 主平面(剪应力为零的平面)上的正应力。 设任一主平面的外法线方向为ni(i=1,2,3)
由 Pj n i ij n j n i ij (ij ij )n i 0
( 11 )n1 21n2 31n3 0 12 n1 ( 22 )n2 32 n3 0 n n ( )n 0 23 2 33 3 13 1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
⑾.静力边界条件
◆ 一个客观的弹塑性力学问题,在物体边界上 任意一点的应力分量和面力分量必定满足这 组方程。
◆ 面力分量指向同坐标轴正向一致取正,反之 取负。
.
*
◆ 当边界面与某一坐标轴相垂直时,应力分量 与相应的面力分量直接对应相等。
.
*
2、几何假设——小变形条件
(1)在弹塑性体产生变形后建立平衡方程时,可以 不考虑因变形而引起的力作用线方向的改变;
从而使得平衡条件与几何变形条件线性化。
(2)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略去相关的二次及二 次以上的高阶微量;
假定物体在受力以后,体内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 的,即体内各点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的原始尺寸,而 且应变( 包括线应变与角应变 )均远远小于1。根据 这一假定:
.
*
五、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假定物质充满了物体所占有的 全部空间,不留下任何空隙。
(2)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的假设:假定物体内部各点 处,以及每一点处各个方向上的物理性质相同。
1、物理假设:
(3)力学模型的简化假设: (A)完全弹性假设 ;(B)弹塑性假设。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立求解固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规律的 基本方程和理论; 2.给出初等理论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以及对初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 3.确定和充分发挥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4.为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强度、振动、稳定 性、断裂等力学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理论上可证明:当一点的应力状态确定时,经推导 必可求出三个实根,即为主应力,且主应力彼此正交。
.
弹塑性力学基础与材料变形分析
弹塑性力学基础与材料变形分析弹塑性力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响应。
材料的变形分析则是根据弹塑性力学理论,对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探讨材料变形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1. 弹性力学基础在弹塑性力学中,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可恢复变形。
弹性力学的基本定律是胡克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线性弹性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即应力等于弹性模量与应变的乘积。
除了胡克定律,还有切应力与切变变形之间的关系由牛顿黏性定律给出。
2. 塑性力学基础与弹性力学不同,塑性力学是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可恢复变形的力学学科。
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是流变学,它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蠕变行为。
塑性变形通常会导致材料内部的晶格滑移和塑性畸变。
在材料受到足够大的应力时,塑性变形将取代弹性变形。
3.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是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结合,用于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同时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的情况。
在弹塑性力学理论中,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采用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来表示。
应力-应变本构关系通常是非线性的,可以根据具体材料的特性进行模型建立。
常见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有弹塑性理想化塑性模型和弹塑性可生长模型等。
4. 材料变形分析方法材料变形分析是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预测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常用的材料变形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研究材料的应力分布、应变分布和位移分布等来揭示材料的本构特性和变形机理。
材料变形分析方法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材料变形分析的应用材料变形分析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械设计中,通过材料变形分析可以预测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量,以及材料是否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指导设计者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
此外,材料变形分析也可以用于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变形加工工艺的优化和材料损伤分析等方面。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实例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实例一、本文概述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行为。
该方法结合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元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结构在静力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分布以及破坏模式。
本文将对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计算实例来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分析流程和方法,掌握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技巧,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二、弹塑性理论基础弹塑性分析是结构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同时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情况。
在弹塑性分析中,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特性。
当材料受到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材料将发生塑性变形,这种变形在卸载后不能完全恢复,从而导致结构的永久变形。
弹塑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塑性力学、塑性理论和弹塑性本构关系。
塑性力学主要研究塑性变形的产生、发展和终止的规律,它涉及到塑性流动、塑性硬化和塑性屈服等概念。
塑性理论则通过引入屈服函数、硬化法则和流动法则等,描述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本构关系则综合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力、应变和应变率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中,通常需要先确定材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然后结合结构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情况,建立结构的弹塑性平衡方程。
通过求解这个平衡方程,可以得到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和应力分布。
弹塑性分析在结构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和抗震性能等方面。
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为结构设计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即为弹塑性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结构在弹塑性阶段行为的理论框架和工具。
在接下来的计算实例中,我们将具体展示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轧制过程的滑动摩擦 2.1 滑动摩擦的基本机理:
a) 接触面的局部粘结:变形区存在分子吸引力,并产生局部粘连 b) 接触表面的机械咬合:轧件轧辊的表面并非绝对光滑,而是有许多小的 峰谷; 轧辊表面的凸起压入变形金属的表面, 与变形金属形成机械咬合。 c) 中间物质的剪切: 2.2 冷轧时的润滑摩擦 由于油和金属的吸附作用, 在轧辊和轧件的表面上油的流动速度与吸附表面 相同。 由于油的高度不断减少, 在油楔内后面油层的流动将受到前面油层的阻碍, 并迫使沿上下表面流入油楔内的润滑油不断地从油楔中流出。 摩擦是保证轧制过 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同时又给轧制过程带来诸如力能消耗增加、轧辊磨损 以及工件变形不均等不利影响。 三.咬入和稳定轧制时的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由于在轧制过程的个不同阶段,摩擦条件完全不同,因此摩擦系数具有相同 的数值,在咬入阶段轧件的前棱与轧辊相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压力较低,此外在 咬合时特别是在咬入角接近极限数值的情况下, 轧辊和轧件产生短时间的打滑的 现象是经常地, 这将造成轧件前棱的明显磨损,因此在咬入时将附着有氧化皮及 其其他中间物质的可能性很,变形金属与轧辊的接触面比较纯净。 为了确定变形区内摩擦系数的平均数值和摩擦力的分布以及极限咬入角的 数值,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测定摩擦力的方法: 3.1 最大咬入角方法 思路:用很小的推力,将轧件送向旋转的轧辊,并在此时使轧辊的辊缝尽可 能小,然后逐渐抬升上辊,使辊缝增大,刚好实现咬入。 首先把轧辊辊缝调整为零, 把一块试件放在入口导板上,将其用木块推入入 口处。开动轧机,慢慢抬起轧辊,同时保持试件前端与上下辊面接触,直到觉察 试件颤动,并刚好咬入为止。 测量轧后轧件的厚度及辊径。计算出最大咬入
������ ������ ������
1.金属的化学成分及组织对塑性变形抗力的影响 1) 对于各种纯金属, 原子间结合力大, 滑移阻力大, 变形抗力也大。 2) 同一种金属,纯度愈高,变形抗力愈小。 3) 合金元素的存在及其在基体中存在的形式对变形抗力有显著影响。 原因:a 溶入固溶体,基体金属点阵畸变增加;b 形成化合物;c 形成第二相组织,使σ ������ 增加。 4) 合金元素使钢的再结晶温度升高,再结晶速度降低,因而硬化倾 向性和速度敏感性增加,变形速度高σ ������ ↑。 5) 某些情况下改变合金的某主要成分的含量不会引起变形抗力的太 大变化。 2.组织对塑性变形抗力的影响。 1)基体金属原子间结合力大,σ ������ 大。 2)单相组织和多相组织单相 单相:合金含量越高,σ ������ 越大。原因:晶格畸变。 3)晶粒大小 d↓,变形抗力↑。 3.温度对塑性变形抗力的影响
1
变形抗力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1) 变形抗力↓例:Cu 2) 情况较复杂,如:钢 随着温度↑,屈服应力↓,屈服延伸↓,至 400℃消失。 <300℃:抗拉强度↑,塑性↓;>300℃:抗拉强度↓,塑性↑。 变形抗力降低的原因 1) 软化效应:发生了回复和再结晶 2) 其他变形机构的参与 a) 温度升高,原子动能大,结合力弱,临界切应力低, 滑移系增加,由于晶粒取向不一致对变形抗力影响减 弱。 b) 温度升高,发生热塑性。 c) 晶界性质发生变化,有利于晶间变形,有利于晶间破 坏的消除。 d) 组织发生变化,如相变。 硬化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总效应决定于: a) 回复和再结晶的软化作用; b) 随温度的升高,新塑性机构的参与作用; c) 剪切机构(基本塑性机构)特性的变化。 4 变形速度对塑性变形抗力的影响 影响因素:塑性变形过程,软化过程,热效应。 1) 每种金属在设定温度下都有其特征变形速度 特征变形速度:变 形速度↑,变形抗力↑。 2) 变形速度↑,变形物体热效应↑。 3) 原因:①为完全实现塑性变形的时间不够。②为实现软化过程的 时间不够:变形产生硬化回复和再结晶产生软化硬化速率超过软 化速率使变形抗力升高。 5 变形程度的影响 1) 变形程度↑,晶格畸变↑,阻碍滑移,变形抗力↑。 2) 通常变形程度在 30%以下时,变形抗力增加显著。当变形程度较 大时,变形抗力增加变缓。
角值。再按照书上的公式计算咬入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与最大咬入角之间的关系 μ ������ =max(tg(μ a)) μ a——摩擦系数 3.2 强迫制动法
1
在轧件的后方作用一个驱动力 Q,强迫轧件在轧辊间停止下来,在开始打滑 的瞬间测定制动力 Q 及其轧制力 P.按照书上的公式进行计算。 3.3 轧制力矩法 同时测定作用在轧辊的轧制力矩 M 及其压制力 P,通过改变压下量或增大后张力 Q,使前滑区 s 不断减少当 s=0 时,轧辊表面上的摩擦力便指向同一个方向,因 此可根据测定的前滑 s 等于零的轧制力矩 M 和压制力 P 的数值, 按照书上的公式 计算系数。 3.4 极限压下量 思路:根据实测轧制压力,计算平均单位压力作为实测的平均单位压力。同 时选择恰当的平均单位压力公式,代入适当的金属变形抗力及摩擦系数值,使实 测的平均单位压力与计算的平均单位压力一致。 用轧制楔形轧件或减少轧辊开口度的方法增大压下量和咬入角, 在极限的情 况下, 轧件相对轧辊打滑,根据测得的极限压下量按照书上的公式计算极限咬入 角。 3.5 前滑区 思路:测出稳定轧制过程的前滑值 Sh,由芬克前滑公式计算出中性角,代 入三个特征角公式中, 求得摩擦角。 采用楔形件, 将轧件送入固定辊缝的轧辊中, 由于沿轧件长度上,压下量逐渐增大,直至轧卡为止,此时变形区属于全后滑。 轧制时,轧件高度方向受压缩的一部分金属,一部分向纵向流动,一部分线横向 流动,向纵向流动的金属形成延伸,它以中性面为分界线,向前后流动,因而轧 制时轧件进入辊缝的速度小于该处轧辊圆周线速度的水平分量, 而轧件出口速度 大于该处轧辊圆周速度,形成轧制过程的前、后滑。 3.6 直接测定法 测定稳定轧制过程的前滑数值 s,按照 7—19 和 7—13 计算摩擦系数值 α2 βs 2α - 4γ 四.热摩擦系数的确定 4.1 热轧是各因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1.1 表面接触状态和接触条件 : 润滑本身的特征艾克隆德研究了热轧低碳钢(0.15%C)咬入时的摩擦系数: μ e=k(1.05-0.0005t) (不低于700℃)
1
3) 冷加工: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产生加工硬化。 4) 热加工:若变形速度高,回复和再结晶来不及进行,也会加工硬 化。 ‘ 三 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应用模型 ������������ = ������������ ������ ������������ = ������������
������ ������������
对于冷硬光滑表面铸铁辊 k=0.8;对于钢轧辊,k=1.0,t 为轧件温度℃。
1
斯米尔诺夫式: 考虑因素:轧件温度,轧辊表面粗糙度、轧件化学成分以及轧辊速度 。 μ e =[0.7935-0.000356t+0.012(Ra)1.5]k1k2 Ra——轧辊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μ m。 k1=1-(0.348+0.00017t)C C——钢中碳含量百分数。
当轧件温度增加时摩擦系数μ 增加。
20 a(t 20) 0.5
μ 20—在 20℃稳态轧制时的摩擦系数; t—轧件温度,℃; a—取决于轧辊表面光洁度的修正系数: 光滑辊面 a=0.0011~0.0015;粗糙辊面 a=0.0035~0.0073 4.1.3 轧制速度的影响 随着轧制速度的提高,摩擦系数降低,特别是在 2~2.7 m/s 的区间内,随着速 度的提高摩擦系数降低的很快, 在速度增大至 5 m/s ,摩擦系数几乎降低一倍, 用带刮痕的轧辊轧制,摩擦系数比用光滑轧辊大 0.3~0.4 倍。在润滑条件下,油 膜厚度与轧制速度成正比,因此当轧制速度增加时,摩擦系数下降。 4.1.4 含碳量的影响 轧件含碳量的增加摩擦系数降低。在 1100°~1200°的温度区间内含碳量影响较
式中������������1 ——温度 t1 时塑性变形抗力的特征值; ������������2 ——温度 t2 时塑性变形抗力的特征值; a ——温度系数。
轧制过程的滑动摩擦
一.滑动摩擦的种类 无论是在机器或金属加工中, 润滑剂对于摩擦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润滑 的厚度和存在情况,可将滑动摩擦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摩擦。 1.1 四种摩擦状态: a) 干摩擦:在轧辊与轧件两洁净的表面之间,不存在其他物质。在机械设 计中,通常把未有经过人为润滑的摩擦状态当作"干摩擦"处理。 b) 边界摩擦: 在接触表面内,仅存在有润滑剂吸附层的润滑摩擦成为吸 附润滑摩擦。 c) 液体摩擦:在轧件与轧辊之间存在较厚的润滑层(油膜) ,接触表面不 再直接接触。 d)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和半液体摩擦) : 半干摩擦: 干摩擦与边界摩擦的混合部分区域存在粘性介质薄膜,这是 在润滑表面之间,润滑剂很少的情况下出现的。 半液体摩擦: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物体之间有一个润滑层,但没有把接触表 面之间完全分隔开来。在进行滑动时,在个别点上由于表面凹凸不平处相啮合, 即出现了边界摩擦区或干摩擦区。
变形速度的影响关系式:
变形程度的影响关系式:������������ = ������������ ������ 变形温度的影响关系式: 对于热变形:������������ = A������ ������ ������ ������ ������ −������������ 其中 A,n,m,B---取决于变形材料和变形条件的常数,由试验确定。 库尔那科夫温度定律: ������������1 = ������������2 ������ ������ (������2−������1)
K2 取决于轧辊速度,轧制速度增加使轧制时的摩擦系数减小。 钢轧辊:μ =1.05-0.0005t-0.056V 铸铁辊:μ =0.92-0.0005t-0.056V 磨光钢轧辊和冷硬铸铁辊:μ =0.82-0.0005t-0.56V 随轧制速度的增加,咬入摩擦系数下降。 实验轧制 3.9mm 厚 0.3%C 碳钢试样,蓖麻油润滑,轧辊表面粗糙度为 0.2~ 0.4μ m: 轧制速度在 0-0.15m/s, 咬入摩擦系数下降很快; 轧制速度 0.15m/s 时, 咬入摩擦系数随轧制速度的增加缓慢下降。 4.1.2 轧件温度的影响 摩擦系数 u 由轧制温度 t、轧辊类型和其表面条件函数计算; 1.铸铁和粗加工钢轧辊;u=1.05-0.0005t 2.冷硬光滑钢轧辊; 3.磨光钢轧辊; u=0.8(1.05-0.0005t) u=0.55(1.05-0.000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