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作者:唐惠忠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3期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后的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約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衣锦还乡:衣,穿;②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
用作使动的人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为鱼肉;②幕天席地:幕、席,以……为幕、以……为席。
二、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比如:假公济私:公、私,公家的名义、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陛: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三、成语中的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现;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釜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比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利益、失去的利益。
四、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的。
比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地、像虎一样地。
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的。
比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的。
比如:①上蹿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的。
比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或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成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常用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读、朗读。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游戏互动: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填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成语。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成语的使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
【导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
⽤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是很好的⽅法。
详细的内容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这样就使⽂字变得⾮常简洁。
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1.表⽰处所或⽅位 这样的活⽤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
例如: 草⾏露宿:在草中穿⾏,注意“草”作“⾏”的状语,不作主语,不能翻译成“草在⾏⾛”哦。
当然,草不能⾏⾛,⼀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不过,如果说成“蛇⾏”,那就有可能发⽣混淆,是“蛇在⾏⾛”作主语,还是“像蛇那样⾏⾛”作状语?这就要根据上下⽂判断了,这种情形请参见下⾯的第3种类型。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风餐露宿⽳居野处 旭⽇东升管窥蠡测 2.表⽰⼯具或依据 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或“按”。
例如: 管窥蠡测:“管”作“窥”的状语,翻译成“⽤⼀根细管”来窥视天空,不是“细管窥视天空”哦,没有拟⼈⼿法的。
模仿上⾯的分析,说说下⾯的加粗字的⽤法。
⼝诛笔伐不可⾔宣 颐指⽓使车载⽃量 3.表⽰状态或⽅式 可译为“像……⼀样”。
这是最容易发⽣混淆的⼀种,因为前⾯的名词常常是动物类的,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可以作动词的状语,需要借助具体语境做判断。
例如: 蚕⾷鲸吞:“蚕⾷”,不是“蚕在吃桑叶”,⽽是“像蚕那样⼀点点吃掉桑叶”,“蚕”作状语⽽不作主语。
主语是谁?主语是被省略掉了的,爱谁谁! 呵呵,请找出下⾯成语中⽤作状语的字吧: 蝇营狗苟狼吞虎咽 虎踞龙盘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龙争虎⽃ 兔起鹘落⿏窃狗盗 抱头⿏窜不⽢雌伏 ⿁哭狼嚎风流云散 风驰电掣雷厉风⾏ 波诡云谲⼟崩⽡解 鳞次栉⽐声誉鹊起 川流不息烟消云散 星罗棋布冰清⽟洁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年、岁”⽤作状语,表⽰动作⾏为的频繁,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这种⽤法现代汉语中依旧存在。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010-03-09 09:38:06| 分类:|举报|订阅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字号 所谓词类活⽤,就是只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定的语⾔习惯灵活运⽤,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
例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进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在这⽤做使动⽤法,后⾯加了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
本来形容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后⾯不能跟宾语,⽽在这由于语⽤习惯灵活运⽤为使动。
词类活⽤在古汉语中⽐较普遍,但就整个成语系统来说,⼜属于⼀种特殊的现象!本⽂共涉及到235个成语,都有词类活⽤现象,是在查阅了6000多个成语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的。
⼤体⽽⾔,成语中的词类活⽤可分为七种类型,以下分别作以分析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
名词活⽤为⼀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常见的语法现象,⼤致有六种条件。
本⽂⼀⼀列 举出来,并且对其中某些成语从语源⽅⾯试加论析。
1、副词后⾯的名词⽤作动词。
例如“不期⽽遇”“未⾬绸缪”“莫名其妙”“⽆偏⽆党”,这四个成语中的“期、⾬、名、党”原本皆为名词,但因为有否定副词“不、未、莫、⽆”的修饰⽽活⽤为动词,意思分别是“约定⽇期”、“下⾬”、“说出”、“偏私”。
词类成语还有: 不谋⽽合不⽑之地不速之客横⾏不法不名⼀钱 2、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不是修饰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例如“囊萤照读”,语出唐欧阳询等《艺⽂类聚》卷九⼗七引《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学⽽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练囊盛数⼗萤⽕,以夜继⽇焉。
”其中囊本为名词“⼝袋”,和名词“萤”连⽤,活⽤为动词,释为“⽤囊装”。
再如⾷租⾐税,语出《史记·平淮书》:“是岁⼩旱,上令官求⾬,⼘式⾔⽈:‘县官当⾷租⾐税⽽已,今弘⽺令吏坐市列肆,败物求利。
亨弘⽺,天乃⾬。
’”名词“⾐”与“税”连⽤,“⾐”活⽤为动词,意思是“穿⾐”。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
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例: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
“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
这里作纠正讲。
用法令、法则纠正。
《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
”“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
“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
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
《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
衫:穿衣。
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
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
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
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
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
《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
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
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
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
形,形状。
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后,方位词。
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固定的意思。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成语,但了解其中每个汉字的词类和词性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成语中各种词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成语中的应用。
1. 名词在成语中,名词通常用于指代具体的事物、人或动物。
例如:一鸣惊人,一见钟情,半途而废,百发百中等。
这些都是用名词来表达成语意思的典型例子。
上述成语中的名词还可以被修饰或追加修饰语,以完整表达成语的意义。
2. 动词在成语中,动词经常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行为或动作。
例如:坐井观天,玩火自焚,步步为营等。
这些成语说明动作的情况,强调动作的影响或风险等。
此外,许多成语使用动词在现在时或过去时中表示瞬间或过去的行为,例如:怒气冲天,走马观花,弄巧成拙等。
3. 形容词在成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某个特定的状态或性质。
例如:风雨同舟,高枕无忧,勇往直前等。
这些成语使用形容词来形容人、事或物的状态或属性。
形容词可以用于随后的修饰语,增强成语意义的表达。
4. 助词和连词助词和连词在成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起到把各个词汇结构组合在一起的作用。
例如:横扫千军,人心惶惶,我行我素等。
这些成语中都包含助词和连词,它们用于将词语组合构成成语的固定结构。
在许多成语中,助词和连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时间序列和因果关系。
在成语中,副词和介词经常用于表达时间和空间关系。
例如:一举两得,大刀阔斧,居安思危等。
这些成语使用介词和副词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用于进一步强调成语的意义。
总的来说,成语中的每个词类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成语完整意义的表达。
熟悉这些成语的语法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当我们使用成语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些不同词类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图。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较少出现,因此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我们不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一、名词用如动词:1) 否定词未、非、无、亡、不等后面一般是要加动词的,如果其后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未雨绸缪不情之请不人不鬼不稂不莠兵不血刃不衫不履(2)古代不可能两个名词连用,也不可能出现名词和代词连用的情况,这种条件下,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晨钟暮鼓衣锦还乡绳之以法春风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华秋实夏雨雨人衣冠禽兽祸国殃民草菅人命3)所字结构(所+动词),因此所+名词,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所善无所事事君子所耻(4)能愿动词能、愿、欲、可、当+动词,其后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可名状非能水也当仁不让二、名词作状语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很多。
1) 方位名词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很容易作状语。
左顾右盼上蹿下跳前怕狼后怕虎南辕北辙东张西望上蹿下跳乌鹊南飞尘泥下漏南来北往南征北战南辕北辙东摇西摆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内忧外患东、西、南、北四字均为方位名词,在上述成语中可译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或是“从东、从西、从南、从北”,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趋势。
2)时间名词日、月、年、夜、朝、夕等很容易作状语。
日积月累衣锦夜行蒸蒸日上日理万机日削月割江河日下夜不归宿朝花夕拾朝三暮四3)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就是要做状语,表示状态、手段、方法等。
(主语+名词+谓语动词)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车载斗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蜂拥而来抱头鼠窜狼吞虎咽刀耕火种口讲指画管窥蠡测管窥筐举拳打脚踢手拉肩扛木雕泥塑灰飞烟灭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内忧外患草行露宿里应外合路见不平路不拾遗虎口拔牙虎口逃生火中取栗纸上谈兵露宿风餐草行露宿街谈巷议锦上添花其它的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心猿(像猴子跳)意马(像马奔跑)础润而雨(下雨) 沐猴而冠(戴帽子)绳(作准绳来处治)之以法衣(穿)锦夜行尸(占据)位素餐衣冠(穿衣服戴帽子)禽兽当头棒(用棒子打)喝不蔓(蔓延)不枝(分枝)兵不血(沾上血)刃不毛(生长植物)之地裹足不前(前进) 酒(装酒)囊饭(盛饭)袋一鼓(击鼓)作气栉(梳头发)风沐雨不胫(长着小腿)而走先礼(讲礼貌)后兵(动武) 不翼(长着翅膀)而飞不情(近乎人情)之请春风风(吹,比喻教化)人十年树(种植)木,百年树(培养)人2.名词用作状语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谢甫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活用。
所谓的“活用”,就是在成语或句子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甲类词临时转化为乙类词用。
“活用”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词性的改变;第二种是语法功能的改变。
本节微课仅就常用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进行解说,以资认清其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1、副词+名词副词在成语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便有了动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
如:①不胫而走——胫,小腿。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小腿”。
没有长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②不毛之地——毛,草木庄稼。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草木”。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③莫名其妙——名,表达、说出。
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类似的成语还有不稂不莠不云不雨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不世之功不翼而飞不衫不履先礼后兵言必信行必果苗而不秀2、名词+名词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就只能是由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1)成语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动宾结构。
如①衣锦还乡——衣,动词,穿。
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
②平步青云——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③礼贤下士——礼,以礼相待。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类似的成语: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洞烛其奸额手称庆韩信将兵计日程功(2)成语中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主谓结构。
如:①车水马龙——水,流水;龙,游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心猿意马——猿,猴子跳;马,马奔跑。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词类活用(成语)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性短语):如果前一个名词不是起修饰限定作用,那么可以断定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主谓成语卷:车水马龙(如流水一样流动,如游龙一样游动)、心猿意马(如猿猴跳跃,如快马奔腾)(2)名词+代词(宾语)动宾成语卷:无。
例如: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黄州快哉亭记》)(3)副词+名词副词(状语)+谓语动词成语卷:不毛之地(长草木)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4)能愿动词+名词:可,能,欲,足,应,当,宜成语卷:能文能武。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5)名词+补语谓语+补语成语卷:无。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上于盆养之(《促织》)(6)所+名词成语卷:无。
例如:所友者以百数。
(《廉颇蔺相如列传》)(7)“而”前后的名词:保持词性一致。
成语卷: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华而不实(同“花”,开花,结果实)(8)方位名词作动词成语卷:无。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垓下之围》)**其中,(5)—(8)不作考试要求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某事物(宾语)具备那个名词的某种性状。
成语卷:汗牛充栋(使……流汗)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人主观上认为某事物是怎样的。
译为“以……为”成语卷:鱼肉百姓(以……为鱼肉),草菅人命(以……为野草),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二)名词活用为状语状语+谓语(动词)1、表比喻:像……一样成语卷:烟消云散(像烟一样,像云一样),土崩瓦解(像土一样,像瓦一样),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一样,像鲸吞吃小鱼一样)2、表状态:成语卷:无。
例如:道芷阳间行(《鸿门宴》)3、表态度:像对待……一样成语卷:无。
例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表处所:在……成语卷:道听途说(在路途上),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天),金榜题名(在金榜上)5、表时间:在……,每……成语卷:无。
词类活用(之一)
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 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种类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综合练习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 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活用为状语怨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 “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 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副+ 名) 二月草已芽。 发芽
五、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 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
名词作动词
六、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 活用为动词。(名+介词结构) 一狼洞其中。 打洞 七、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 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名+连词+动词) 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建坟墓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
尔安敢轻吾射? 京中有善口技者。
(轻视) (擅长)
2、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 为动词。 稍出近之。 (靠近) 3、形容词用在名词活用如不及物动词。
与先君子善。
(交好)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动 长腿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每天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第一类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奸(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
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
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
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
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
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
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成语有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悬崖勒马、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行千里……
二、使动用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或变化不是由主语实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实行的,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如“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就是“使……承担”的意思,是一个动词使动用法。
含使动用法的成语很多:玩物丧志(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而使志气消磨掉)、兴风作浪、一鸣惊人、打草惊蛇、惊天动地、斗鸡走狗、翻江倒海、国泰民安、洁身自好……
因为成语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习惯用语,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近,通过成语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拉近文言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因为成语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能使复杂难读的文言文改变平日板起的脸孔,变得更具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常以成语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勤于阅读,并注意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
其实,词类活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清其中的规律,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才是根本要务。
古代汉语知识(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由于与现代汉语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许多学生对此都有强烈的陌生感,要想掌握好古代汉语知识,最重要的是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掌握其中的一些常见规律,才能顺利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并进行正确翻译。
在这过程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应该成为学生自学阅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养成自觉使用字典帮助阅读的习惯。
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空间,注意知识的迁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做到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