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成语有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悬崖勒马、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行千里……
二、使动用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或变化不是由主语实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实行的,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如“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就是“使……承担”的意思,是一个动词使动用法。含使动用法的成语很多:玩物丧志(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而使志气消磨掉)、兴风作浪、一鸣惊人、打草惊蛇、惊天动地、斗鸡走狗、翻江倒海、国泰民安、洁身自好……
因为成语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习惯用语,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近,通过成语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拉近文言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因为成语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能使复杂难读的文言文改变平日板起的脸孔,变得更具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常以成语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勤于阅读,并注意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
其实,词类活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清其中的规律,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才是根本要务。古代汉语知识(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由于与现代汉语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许多学生对此都有强烈的陌生感,要想掌握好古代汉语知识,最重要的是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掌握其中的一些常见规律,才能顺利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并进行正确翻译。在这过程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应该成为学生自学阅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养成自觉使用字典帮助阅读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空间,注意知识的迁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做到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