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遂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2.【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忘路之.远近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得其船,便扶向.路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B.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寻.向所志寻.病终D.便舍.船屋舍.俨然5.【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复前.行B.渔人甚异.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未果.,寻病终6.【新独家原创】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7.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译文: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8.【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第二篇教学重点:1.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2.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古代汉语语言表达的含义;2.如何阐述《桃花源记》的主旨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第一篇中的故事情节。
二、新知呈现1.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先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2.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他们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思想和寓意。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衬等。
并让学生在文本中互相找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
4.通过讨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举例,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在深入地分析《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出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尝试自己编写一篇段落或文章,运用自己选定的修辞手法。
四、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并进行复习。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阅读其他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该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学生不仅仅了解了这个古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这有助于他们在文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情景导入春天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踪。
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看图复述课文,回顾上节内容1、现在请同学看图回忆文章内容。
一人背一段课文内容。
2、提问: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三、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1、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2、品析第二三自然段,感悟桃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学习诗人的语言特点。
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
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
找一找你的发现。
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
师巡视指导。
(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
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
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互补。
(生交流,约一分半。
)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
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你选的是哪一句,你从中感到了什么?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
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
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生:怡然自乐。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
他抓到这个句子。
然后,这边来。
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
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能流利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高级技能:能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想象艺术形象,通过分析推理学会鉴赏文章。
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
学习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语言一、课前预习:疏通文意“我能行!”想想看,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独自弄懂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呢?向你建议:1、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2、借助《古汉语词典》、《古诗文译注》之类的工具书进一步探究疑难字词句的意思;3、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理解有争议的词句。
4、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效果如何呢?请结合本文的学习,实际验证一下吧!二、课堂学习:(一)、你知道鉴赏吗?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艺术。
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获得艺术享受,又受到思想启发,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快。
我们读文学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美,但是很难具体说出美在哪里,学会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本内容构思及语言的魅力。
陶渊明有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现在我们就来探探陶渊明内心神秘的桃花源,发现这个奇特故事要表现的“言外之意”吧!(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1、请为渔人行踪画个路线图。
2、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有人认为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有人认为外人是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语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_七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
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此公欲来指代(杨氏)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的时候桃源人就主动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先是设酒杀鸡作食然后又纷纷拿出自家 的好酒好菜招待他;二是桃源人乐善好施桃源人看到这个客人满脸愁苦的样子 就问他说你有什么值得忧伤的事吗?
参考内容
一、概述
《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幽雅、和平、远 离尘世的世外桃源。本次演示旨在对《桃花源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名篇。
3、期中考试:进行一次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4、小组展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改写成 果。
5、个人总结:学生撰写个人总结报告,回顾本次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 处。
七、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桃花源记》,不仅掌握 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还能够在学习中感受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希 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和 学习中。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和描述他们心中 的桃花源。
2、背景介绍: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的思想内涵。
3、课文解析: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解析课文,学习 文言文表达方式和陶渊明的写作技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讲述自己对桃花源的看法和理 解。
二、故事情节
《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位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山洞中的神秘世界——桃 花源。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居民们和睦相处,生活得非常安宁。渔夫和当地人 成为了好朋友,受到了热情的款待。然而,当他带着外来客人重回桃花源时, 发现这个神秘的世界已经被外界破坏,不复从前。
三、教学思路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9.《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章出现的文言词语,学习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作者笔下的美好社会理想。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人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二、赏读,感知意蕴美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①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0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三、课堂检测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预习上节课所留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哪位同学可以简单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画面呢?
学生描绘画面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话把桃花的美好意象和桃花源中美好的景象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难点
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
学生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同学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4篇)桃花源记其次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精确、流畅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3.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其次课时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挨次、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现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觉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觉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奇颜色,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奇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同学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其次、三段:故事的进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写这个抱负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国泰民安的社会。
这个抱负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亮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
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最新完整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
本课程将通过课文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同时也将探讨桃花源的寓意和价值。
学习目标在本课程中,学生将能够:1.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文学分析的能力,重点是对比和推理分析。
3.学习并掌握一些关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如提取主旨句、整体理解、联想、归纳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桃花源中的“世外桃源”寓意。
2.分析和探讨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桃花源的实体与意义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桃花源的实体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桃花源的特点?•桃花源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2. 探讨“世外桃源”寓意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理解“世外桃源”寓意,即隐居山林,不与外界接触的世界。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桃花源是什么意思?•桃花源寓意?•桃花源哪些方面体现了“世外桃源”寓意?3. 探讨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分析桃花源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例如:•隐逸生活和现代都市策略的关系?•隐逸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分析课文。
2.开放性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
3.个人或小组研究和探讨,然后分享和讨论。
4.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课后作业为了加深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教师可布置以下课后作业:1.独立思考桃花源的价值和意义,写一篇短文。
2.阅读相关情境的小说、电影、诗歌和艺术,分析并与桃花源进行比较。
3.查找参考和资料,就课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问题和主题展开独立研究,并准备小组或个人报告。
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寓意,探讨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推理分析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索,让学生逐渐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优秀读者。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理解字词;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读中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层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可以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材料,如文字介绍、图片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所讲的内容,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都依次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景色?随机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师:那么,你们认为文中对哪些地方的景色介绍比较具体呢?生:外洞、孔隙、内洞。
设计意图: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条理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洞、孔隙和内洞,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每处地方都给你留下了什么感受?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再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着这一理念,我从学生的感受入手,让他们分别体会出内洞、外洞、孔隙各部分特点,接着带着各自的感受去读,同时不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大胆质疑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学生先汇报哪个地方,就先讲哪个地方。
)师:谁想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1、外洞:⑴生可能谈:外洞高、宽、大,随机板书。
⑵师:你在文中哪段话有这样的感受?能给大家读一读吗?⑶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并随机说:这是这位同学的感受,其他同学也来读一读这段话,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⑷其他同学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品读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3.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二、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早在1500年前,陶渊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图画,令人无不为之神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陶公神游“桃花源”。
(二)朗读课文,读出文章层次质疑: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走进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问路渔人1.学生设计问题:请问桃花源在哪?怎么走?2.渔人指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3.途中感想:A.抓住“桃花林”之美来谈(师相机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B.从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来谈(可用诗句概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活动二:取景桃花源1.作为游客,你会选择哪些景来拍摄、宣传桃花源?选景: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男女老少。
2.拍一个特写镜头,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示例一:这里田池很美,放眼望去,阡陌纵横,新插的秧苗,由嫩黄转为新绿;池水清澈,微波荡漾,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畅游……示例二:这里人乐。
男耕女织,虽然辛苦,但他们有田可耕,有蚕可养,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而且这里没有压迫剥削,也不用受战乱之苦,所以乐在其中;这里的老人,生活无忧,老有所养,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这里的孩子,家庭温馨和谐,无忧无虑……3.写下你的观光感言示例: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人人得以安居乐业,脸上洋溢幸福和满足,真可谓是人间胜境,令人神往!活动三:做客桃花村1.“我”来到桃花村,村人有何反应?关键词:大惊、好奇2.村中人如何待“我”?关键句: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纯朴)3.“我”与村民对话。
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二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学生练习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古义:
今义:
(2)绝境古义:
今义:
(3)无论古义:
今义:
(4)鲜美古义:
今义:
(5)穷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四皓中学王苗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读想结合,激发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读想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翻译情况,强调重点字词及语句
三、课文分析
1.讨论:本文线索是什么?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逢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访桃源。
第三部分(第4~5节)寻桃源。
3. 质疑解难:
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④.与“初极狭,才通人。
”相呼应的是哪句话?
归纳:豁然开朗。
⑤.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做铺垫。
②.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④.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⑥.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⑦.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⑧.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⑩.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⑶课外拓展:
①. 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②.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不可能实现的。
③.你如何看待源中人避世以求安宁的做法?
桃花源中的人固然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从此一劳永逸,安居乐业。
但是,这种人间天堂可遇而不可求,在动乱的时代,更多的人只有流离失所,忍辱偷生。
谁不想找一方世外净土呢?可谁又能如愿以偿啊!
所以,桃源中人避世隐居的做法显得有些消极。
这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与其躲避屈服,不如起而反抗。
④. 你觉得那些语段描写得十分优美,为什么?试做简要赏析。
例:桃源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桑竹青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并造句;完成本课《练习册》习题。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文言词句理解较好,且能很好的体会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拓展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讨论并发表看法,气氛活跃。
(附:板书)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的行踪
结构: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桃源生活: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