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四皓中学王苗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读想结合,激发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读想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翻译情况,强调重点字词及语句

三、课文分析

1.讨论:本文线索是什么?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逢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访桃源。

第三部分(第4~5节)寻桃源。

3. 质疑解难:

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 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④.与“初极狭,才通人。”相呼应的是哪句话?

归纳:豁然开朗。

⑤.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做铺垫。

②.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④.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⑥.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⑦.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⑧.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⑩.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⑶课外拓展:

①. 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②.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不可能实现的。

③.你如何看待源中人避世以求安宁的做法?

桃花源中的人固然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从此一劳永逸,安居乐业。但是,这种人间天堂可遇而不可求,在动乱的时代,更多的人只有流离失所,忍辱偷生。谁不想找一方世外净土呢?可谁又能如愿以偿啊!

所以,桃源中人避世隐居的做法显得有些消极。这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与其躲避屈服,不如起而反抗。

④. 你觉得那些语段描写得十分优美,为什么?试做简要赏析。

例:桃源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桑竹青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并造句;完成本课《练习册》习题。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文言词句理解较好,且能很好的体会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拓展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讨论并发表看法,气氛活跃。

(附:板书)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的行踪

结构: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桃源生活: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