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2、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梳理(综合素质篇)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梳理(综合素质篇)1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单选“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成绩+其他●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特长+特点●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单选●1课程功能(核心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6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新课改的教学观材料“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互动、游戏●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参与●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人格、情感●第二节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进步,可塑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容错●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有差异性,教师因材施教●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单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循序渐进,不“揠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总体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学启示:不能搞“成人化”教育●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速度)●具体表现: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教学启示:适时而教,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身身互补、身心互补●教学启示: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具体表现:个体、群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教师招考《综合素质》知识复习要点

教师招考《综合素质》知识复习要点教师招考的《综合素质》考查的是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学、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素质面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综合素质》知识复习要点的一个大致框架及内容,供参考: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目标2.教育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4.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5.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二、中国近现代史1.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2.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3.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动4.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5.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和发展三、思想政治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任务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4.现代青少年的主要问题和教育对策5.国际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四、语文1.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2.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3.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4.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评价五、数学1.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2.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4.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数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六、外语1.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技能培养4.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5.外语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七、综合素质面试1.综合素质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自我介绍和表达能力的培养3.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展示4.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方法5.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能力以上只是《综合素质》考试复习的一个大致框架及内容,具体还需要根据考试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备考。
同时建议考生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帮助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和应试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黄金考点汇编

必背考点汇编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考点2: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②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④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3: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4)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6)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考点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口诀】两独一发。
考点5: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考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汇总考试概述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是教育部门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量化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中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经之路。
该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综合素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
综合素质考试综合素质考试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考试内容。
综合素质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对问题的能力和未来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力等方面,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等方面。
综合素质考试重点1.熟悉教育改革政策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当前教育改革政策的最新动态,包括《义务教育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法》、《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方案》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考生要深入理解这些政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掌握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3.学习思维方法和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各类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掌握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具备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教育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掌握教育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包括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带领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全面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部门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之一,考生需要熟悉教育改革政策、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学习思维方法和学科知识、具备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通过此次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一、综合素质概述综合素质,是指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对社交、文化、时事和思想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诉求一个人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教育发展中,综合素质已经开始成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占考试总分数的15%。
二、考点分析综合素质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育文化、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各方面的重点内容:1.教育文化教育是一项人类文明的基石。
了解中国教育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非常重要。
需要了解《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知道如何进行入学考试等方面的信息。
2.法律法规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教育法律法规。
了解教育法是一项必修课程。
知道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义务,了解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了解诸如教育不平等、校园欺凌等和校园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也非常重要。
3.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政治经济知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占有相应份额。
了解政治、经济示范区的建设、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税收政策、当前社会热点等方面的信息非常有意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4.社会热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对于社会热点的考察占分数较大。
社会热点包括国家政策与发展、公共政策、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国际局势等方面。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视野。
三、备考建议针对以上考点,以下是备考建议:1.阅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资料教育法律法规方面需要通过阅读政府部门发布的资料来学习。
根据自身需要,可以阅读教育部召开的会议纪要、公告、法律法规等相关资料。
经济与政治方面可以适度阅读报纸、杂志、政府机关相关网站等资料。
2.了解国家政策及时对应信息了解当前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因为最新的政策很可能成为教育首领的标准。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教资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a.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b.面向全体学生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e.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S :全面发展≠平均的全面发展a. 人的全面发展的丝线b.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β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γ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②学生是发展的人③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c.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① 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②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a.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①角色转换: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活动的教书匠→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学校的教师→社区的开放的教师② 行为转换:师生: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自我:课程的反思与其它教育者:合作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 职前培训②入职培训③ 在职培训④ 自我教育c.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d.教室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强大动力:改革创新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关键:机会公平a.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b.爱岗敬业---本质要求c.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d.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e.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f.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a.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b.教师教学行为规范c.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d.教师仪表行为规范e.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a. 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习b.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平等沟通、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学生c. 同事之间的关系:尊重、理解、协作d.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考点总结一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2、方法(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3、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4、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5、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二、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概念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内涵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与措施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素质教育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学科内容。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学说。
3. 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
4.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5.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2. 教学模式与方法。
3. 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
4.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
5. 教学与学习环境。
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1.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要求。
2. 教育管理与教育法律法规。
3. 学生权益保护与法律责任。
四、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管理知识1. 教育统计与教育研究方法。
2. 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
3. 学校管理与领导。
五、教育心理学知识1. 学习理论与学习模式。
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4. 个体差异与教育。
六、教育经济与规划知识1. 教育经济与教育财务。
2. 教育投资与教育负担。
3. 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
七、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知识1.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 特殊教育的定义与原则。
3. 特殊教育方法与技术。
八、初等教育学科知识1. 语文教育与阅读技巧。
2. 数学教育与计算思维。
3. 英语教育与听说读写能力。
4. 科学教育与科学思维。
九、中等教育学科知识1. 高中语文教育与文学鉴赏。
2. 高中数学教育与数学建模。
3. 高中英语教育与交际能力。
4. 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教育。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归纳,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考试时需要全面掌握。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教师资格证高中综合素质真题考点总结

1对于教师的任用,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2从不同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来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者结成授受关系;从人格角度来看,师生是平等的;从社会道德层面上来看,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之间;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期曹操和袁绍之间;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典故皆出于此。
5《卡农》和《致爱丽丝》是钢琴曲,《命运》是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是圆舞曲。
圆舞曲原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传入我国后,也被音译为”华尔兹”。
6李白的《长干行》中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即出自此处。
7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的引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地球上潮汐的动力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由于月球离地球更近,这二者之间又以月球的引力为主。
8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9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一文自曝其写作《史记》的目的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0诗体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重要的政治讽刺诗11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被誉为”四大名旦1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些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30多种气体13《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写的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的作品;《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写的一本关于诗歌理论批评的著作;《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写的一本文学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本文学理论专著;《人间词话》是清末王国维写的一本词论14沉鱼”是形容西施的,”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闭月”是形容貂蝉的,”羞花”是形容杨玉环15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大全1500字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大全1500字中学综合素质是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必考科目,考查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下面是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的大全:1.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价值观念的培养- 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 学生发展与学习理论2.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问题处理- 学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体系- 义务教育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 学生权益保护和违法处理措施-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准则4.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 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教育评价与效益分析5.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关系6. 中学教育学科基本知识- 中学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 中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 中学教育改革与创新7.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的层次结构和培养路径 -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知识结构的梳理 -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学生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8. 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关系- 学生接受反馈的心理特点和处理方法- 评价结果的利用与改进措施9. 学科教材与资源建设- 学科教育内容与教材的选择- 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与技术- 学科教学研究与创新10. 课堂管理与教学组织- 课堂纪律与学生行为管理- 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环境建设- 学生参与与互动的促进措施- 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以上是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的大全,考生可以参考以上知识点进行备考和复习。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一一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咼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高中教资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高中教资综合素质知识要点高中教资综合素质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相关知识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包括教学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师德修养与教育道德、教育科研与教育技术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中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的要点。
一、教学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1. 教育学流派和教育理论:教师应熟悉不同的教育学流派和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了解它们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 教育心理学理论:掌握不同教育心理学理论,如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动机理论等,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学设计原则: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明确、内容合理、方法灵活、评价全面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育学1. 教育思想与学派:了解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学派,如儒家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进步教育思想等,以便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 教育目标与评价:学习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了解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育法律法规1.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掌握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教育法、劳动法等,以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法行事。
2. 教育行政管理法规:了解教育行政管理法规,如教师管理条例、学科教学标准等,以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职业道德。
四、师德修养与教育道德1. 师德概念与内涵:理解师德的概念和内涵,包括爱岗敬业、师生关系、师德规范等,以示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行。
2. 师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如诚信守法、尊重学生、人格魅力等,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五、教育科研与教育技术1. 教育科研方法:学习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方法,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以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2. 教育技术应用: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回顾:高中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的要点包括教学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师德修养与教育道德、教育科研与教育技术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和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包括:〔1〕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4〕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研究资源和机会〔5〕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1、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是规范教育行为、维护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法律文件。
2、教育法律法规的体系:包括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3、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教育目标和任务〔2〕教育管理体制和职责〔3〕教育行政许可和监督〔4〕教育经费保障和使用〔5〕学生权利和义务〔6〕教师权利和义务〔7〕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8〕教育纪律和处分。
4、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方式:〔1〕宣传教育法律法规〔2〕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机制〔3〕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监督和检查。
第二节、教师权利和义务1、教师权利:〔1〕教育教学自主权〔2〕人身权利〔3〕劳动权利〔4〕知识产权〔5〕社会保障权利〔6〕其他权利。
2、教师义务:〔1〕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维护学校和教育行业形象〔3〕履行教育教学职责〔4〕关心学生全面发展〔5〕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6〕其他义务。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工作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重学生、保护学生、严格管理等方面。
2、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形象和职业声誉的体现,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3〕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育的社会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归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3. 教育的保障性原则。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4.教育平等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5.终身教育原则。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上述规定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和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身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革创新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公民权。
2.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3.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4.指导评价权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应的一项特定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权的行使。
5.报酬待遇权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在教师职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6.参与管理权是公民民主权利在教师特定职业下的具体化。
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也有得于推进学校民主化建设进程。
7.进修培训是教师职业权利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义务:1.遵纪守法。
2.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教育教学工作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3.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爱护尊重学生。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6.提高水平。
P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说来,在教师方面就是关心教师的职业成长,在学生方面就是以学生为本。
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1.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2.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一学年以上。
3.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4.按当地老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工作量。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为人师表强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根本是对学生而言的,因为学生是其主要的工作对象。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标志。
电力的广泛运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刮骨疗伤:华佗对症下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死人诊活,活人诊死:李时珍《本草纲目》扁鹊换心、起死回生。
切脉诊断方法:扁鹊《难经》《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其教学思想有教学相长、藏息相国、学不躐等、启发诱导等。
春秋五霸:齐桓公(最早称霸)、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洋务运动:中央以奕,文祥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三省六部制:三省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