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滨松市发展规划及其启示
保持 一 定的延 续 性 。
关键 词 :日本 ; 滨松 市 ;发展 规 划 ;公 众 参与
中图分 类号: 2 2 F 9 文献标 识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 号: 6 44 6 (0 20 — 170 1 7 -9 92 1)20 5 -6
1 滨 松 市 发展 规 划 概 况
1 . 滨 松 市 概 况 1
滨 松 市 位 于 日本 静 冈 县 西 部 ,是 由一 个 小 城
别体 现在对 国土开发 、产业政策 的宏 观调 控上 。
收稿 日期: 0 2 O 一1;修 回 日期 : 0 2 0 — 8 2 1一 l 3 2 1— 4 1
引 言
在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下 ,发 展 规 划 具 有 促 进 国 家 或 地 区 发 展 战 略 目标 的实 现 、弥补 市 场 失 灵 、有 效 配 置 公 共 资 源 、促 进 全 面 发 展 、协 调 发 展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功 能 ] 场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市 都 会 根 据 自身发 展 需 要 制 定 发 展 规 划 ,相 对 于 欧 美 国家 来 说 , 日本 由于 在 地 缘 和 文 化 上 与 中 国存 在 相 似 性 ,其 在 发 展 规 划 编 制 方 面 的经 验 对 中 国 更 具 有 启 发 和借 鉴 意 义 。与 西 方 其 他 国家 的市 场
基金项 目: 特基金 项 目“ 进城 镇健康 发展 的城镇 规划研 究” 1 8 - 7 福 促 (0 5 0 3 ) 1 作 者简 介: ̄ (9 6 ) 男 , 士,助理研 究员 , 3 17 一 , 硕 研究 方 向为城镇 规划 、区域 发展 与城市交 通等 。Ema : e h r s c n - i w n @l i a . l e. c
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
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交通问题愈发凸显,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中国和日本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
下面本文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交通工具的多样性在中国,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最大的烦恼,特别是在固定时间段内(如早高峰)出行的繁忙时段,很多人选择乘坐地铁、公交车或共享单车。
然而,在日本,轨道交通相较较其他交通工具更为普及,日本的铁路网络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并且铁路的设施相当完善,所以很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选择铁路交通。
二、公共交通发展的不同在中国,大城市的地铁系统发展较为迅速,已经成为许多市民上下班的交通选择,而日本则更注重提高公交的发展水平,因为轻轨地铁的运营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日本地处地势复杂且震频较高,所以铁路的建设也困难重重。
三、区域交通规划的不同在中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往往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而在日本交通规划往往受限于地区与全国交通标准的制约,政府层面极少参与到交通建设规划中。
同时,日本各地之间的联络,往往通过高速公路和火车来实现,这也为日本各市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品交流的便利提供了保障。
四、规划实施的快慢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城市交通的规划、实施和运营非常迅速,但相应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交通设施的配套问题、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质量与技术水平的不足等。
但日本的城市交通规划相对来讲更显得成熟、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水平较高。
五、民众参与度的不同从规划的意识上来说,中国的城市交通规划愈发注重民众的主动参与,例如统筹规划使用信息和技术手段、实行公众参与、征求业主意见以及动员社会资源等等方式来推行城市交通规划。
而日本城市交通规划中,民众参与度相对来讲较小,规划主要通过政府、专家等一些社会高层人士来完成。
总结:因此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来说,中日之间仅仅存在量上的区别,而在一些具体的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而对于中国的城市交通规划而言,需要更多地关注交通设施建设与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重社会和民众参与,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硕士研究生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专业城乡规划学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摘要: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
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
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如何?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如何?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各国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城市规划领域也走在前列。
那么,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与大家分享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经验。
一、日本:新旧并存,讲究地方特色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
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旧并存。
日本的城市规划能够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城市建筑和历史景观,而且也兼顾了现代的城市功能和建筑风格。
此外,日本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规划风格和文化气息,每个城市都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美国:多元化,讲究交通便利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其城市规划也不例外。
不同城市的规划风格各异,但都卓有成效。
美国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便利,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相当完善。
此外,美国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绿地、水系的保护和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宜居。
三、德国:可持续性,讲究人居环境德国作为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
在城市规划方面,德国的建筑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注意和谐、美观。
另外,德国城市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和互动,让公民能够在城市中自由地交流和活动。
四、新加坡:创新领先,讲究防灾减灾作为一个亚洲的小国,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却备受世界瞩目。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创新,拥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高科技建筑和城市景观。
此外,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还非常注重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
五、荷兰:自行车之国,讲究自然生态荷兰是一个自行车之国,自行车成为了该国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兰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自然生态和环保,城市中有着许多绿地和公园。
此外,荷兰的城市规划还讲究人居环境,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和互动。
总之,各国的城市规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
日本统治时期大连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大连专管地区设定规则》沿袭了俄国统治时期大连市区功能划分的方法,将市区划分为军用区、日本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军用区位于今铁路东站、中山广场、延安路三点连线以东的地区;日本人居住区由俄国统治时期的欧罗巴区的大部分加上行政区组成;中国人区还是原来的范围。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避免中国人和日本人杂居,维护日本人的霸道权益。本来该规则的第四条中允许原来已经在日本人区居住的中国人,可以在那里从事个体商业经营等活动,但到了9月,日本当局借口“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1],下令在日本人区居住的中国人,一律迁到划定的中国人区居住。到11月份,被勒令迁出的中国人达1.4万人之多。如是,凸显出大连这座殖民城市在日本种族隔离政策下所独具的特色。
1907年4月,满铁本社正式移居大连,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走马大连上任,于是,开始推行起以大连为轴心、重点投资大连、扶植南满铁路的“经营满洲”殖民方略。他决定首先续建、扩建大连港,同时发展工业、促进贸易、兴办教育,即按照他早已谋划好的理想模式来建设大连。后藤还亲自动手制定大连的城市建设规划,他效仿留学德国时所看到的城市特点:在市中心设置公园,再由此修建放射线形大道。[3] 后藤新平凭借其满铁总裁和关东都督顾问的特殊身份,在大连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满铁总部大楼(今大连铁路分局)及中山广场周围的大连民政署(今辽宁省外经贸办公楼)、正金银行(今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大和旅馆(今大连宾馆)等大型建筑,都是在他的任期内建造的。
1919年日本废除关东都督府改设关东厅后,即进入了对大连殖民统治的中期阶段,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大连城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扩张。在关东都督府时期,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的需求,曾多次局部调整了市区规划方案。如1910年和1911年先后将满铁沙河口工厂以东、铁路以南地段确定为工厂用地,将伏见台(今一二九街)、小岗子(北京街)、李家屯(联合路)纳入市区规划。这两次市区扩展的总面积为268.29万平方米。1913年5月,又将沙河口一带纳入大连的市区规划。尽管如此,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而促使殖民当局下决心,全面、系统地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和拓展。
城市规划中实现韧性构建:日本强韧化规划对中国的启示
著有 《 改革 开放后的 中国城市发 展 : 政府 ,市 场与空I 司》 《巨型城 市区域的管 治与规划 : 国际比较研 究 》等著作 .
城 市规 划 中实现韧性构 建 l — — 日本 强韧 化规 划对 中国的启示
邵 亦 文 徐 江
进 入 2 1世 纪 以 来 , 韧 性 城 市 ( Re s i l i e n t
其 所 面 临 来 自 外 界 和 内 部 的 各 种 不 确 定 性 冲 击 也 更具韧 性的纽 约 》f A S t r o n g e r , Mo r e Re s i l i e n t 随 之 日益 增 加 。任 何 城 市 系 统 的 失 序 ,哪 怕 只 是 Ne w Yo r k ) 规 划 ,以桑 迪飓风对 纽约造 成的 巨大 ,通 过 加 强 气 候 影 响 分 析 和 防 灾 预 警 , 发 生 在 短 时 段 和 小 范 围 内 ,也 会 造 成 不 可 估 量 的 影 响 为 教 训I
划以及国土 强韧 化规划经验等课 题 先后在 《 建 筑景观 》 《国际城市 规划 》 《 地 理学 》 等 相关刊物 上发表 “ 城市 韧 性: 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 ”等多篇论文
徐江 ,香港 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 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广 州南沙 新区城 市规划委员 会专家委员 。主要承担重 大研究课题有 : 政府空 司与 尺度政 治 、城 市规划与土地 利用 、中国 巨型城市 区域的城际铁路规划 、中 国城 市规 划系统中 的环境要素 、中国 灾后重建规划系统 中的韧性特 征等 ,还承担多项香港研 究资 助局优配研究金项 目 先后在 S S CI 与中文核心刊上发表 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
71
WI ND OW OF T HE OVER SE AS 海 外 之 窗
日本城市规划
日本城市规划日本城市规划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之一,其特点在于注重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首先,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区的划分。
在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功能区分布清晰,能够满足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教育区等功能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这种集约化的规划方式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日本城市规划注重交通系统的建设。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设计合理,覆盖面广,以提供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首先,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广泛运用了地铁系统,使得居民可以快速、方便地到达各个重要地点。
其次,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也重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减少对汽车交通的依赖。
这种注重交通系统的规划方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园、绿地等绿化空间的建设比例相对较高,使得城市的环境更加优美。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如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也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效率,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城市规划以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为重点,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使得日本的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借鉴性。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世界三大湾区指的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和德国的汉堡湾区。
这三个湾区在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有着世界级的地位,对中国湾区的发展有着很多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支持。
这三个湾区都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拥有世界顶级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
这些湾区都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平台。
中国的湾区也应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湾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世界三大湾区都非常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湾区都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连接不同城市和区域,促进资源和人才的流动。
这些湾区还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舒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中国的湾区也应该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世界三大湾区都非常重视产业协同发展。
这些湾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各个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种协同发展的优势使得湾区在全球经济中有着更加竞争力。
中国的湾区也应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不同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创新,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提高湾区的产业竞争力。
世界三大湾区都注重创业和创新的环境建设。
这些湾区都设有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这种创新环境的建设对于吸引和培育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至关重要。
中国的湾区也应该加强创新载体的建设,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服务,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包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中国湾区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加快湾区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日本国土规划改革促进城市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业布 局 、 大城 市 病 、 乡均 衡 发 展 和 环 境 污 染 等 问 城 题 。 日本政 府 采取 以下 五大措 施进 行规 划 和治理 。
2 1 实施 大城 市化 战略 , 高 大城 市综 合 承 载 能 力 . 提
一
构建 立体城 市 网络 , 大地推 进 了 日本 城市 化进 程 。 极
战后 日本 五次 国土 综合 开发 规划 变迁 反映 了 日本 城
市化 的不 同进 程。15 9 0年 , 日本颁 布《 国土综 合开 发 法》 首次提 出编 制各 级 国土开发 规划 , 并在此后 共制
定 了五次全 国综合性 开发规划 。
的 多 极 结 构 , 提 出 交 流 网 络 构 想 。 四 全 综 通 过 建 并 设 “ 国一 日交 通 圈 ” 现 主 要 城 市 之 间 能 够 一 日 全 实 往 返 , 通 网络 的 完 善促 进 了工 厂 向地 方 的 搬迁 , 交
业人 口迅速 下 降 , 二 、 三 产 业 就 业 人 口 比例 上 第 第 升 , 大圈 ( 京 圈 、 阪 圈和 名 古 屋 圈 ) 三 东 大 的人 口高
国土宏伟 规 划—— 促 进 区域 自立 与 创 造 美 丽 的 国
市病 凸显 。16 9 9年制定 “ 新全 国综合 开发规 划” 二 (
3 4
城 市发 展 研 究 1 8卷 2 1 0 1年 5期 U b n Su isV 1 1 o 52 1 r a tde o. 8 N . 0 1
1 1 1 注重开 发和地 区均衡 发展 的一全综 . . “ 二战 ” , 后 随着 日本 经 济 的高 速 增 长 , 业 就 农
日本和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规划方式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规划方式有何异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居住环境。
日本和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规划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理念的不同1. 日本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日本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强调“人本主义”,他们一般从人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倾向于将城市的设计与人的内心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中国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相较于日本,中国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更加理性,一般从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出发,更注重城市的整体效益。
二、规划内容的不同1. 日本城市规划的内容日本城市规划更强调城市空间的美学性和人的居住体验。
在城市规划中,他们更注重城市空间的介入,即人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历史积淀。
2. 中国城市规划的内容相较于日本,中国城市规划侧重于生产和经济的逻辑性。
在城市规划中,他们注重城市的功能分配、产业核心和主导产业的定位。
三、规划操作模式的不同1. 日本城市规划的操作方法在日本的城市规划中,设计者首先将人民的意见和对于城市空间的要求纳入规划中,然后再根据规划制定城市的“形态”和“面貌”。
这种做法使日本城市规划能够更贴近人的具体需求。
2. 中国城市规划的操作方法相较于日本,中国城市规划更注重官方权威性,依靠政府领导来达成规划目标,更多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定手法。
综上所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规划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日本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城市空间的美学性和人的居住体验;而中国侧重于生产和经济的逻辑性,更注重城市的整体效益。
在操作模式上,日本的城市规划更注重群众的意见,更能够贴近人的需求,而中国城市规划则主要依靠政府的步调,采用“自上而下”的手法。
日本的城市规划如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如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当今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日本作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其城市规划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日本的城市规划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在规划之初,便广泛征求民众意见,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
这种参与式规划不仅增强了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确保规划方案更贴合实际需求。
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规划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和出行便利性,设置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医疗机构等,打造了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交通规划是日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日本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便捷,这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规划。
城市中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网络密集,站点分布合理,换乘方便。
同时,为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出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运营线路和时间等。
此外,还大力推广自行车出行,建设了专用的自行车道,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能源规划方面,日本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通过在城市中大规模安装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施等,提高了能源自给率。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智能电网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
在建筑领域,推行节能标准,新建建筑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设备,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降低了建筑能耗。
信息化建设也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城市中广泛覆盖高速宽带网络,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路灯、智能垃圾桶等。
这些设施能够根据实时情况自动调整工作状态,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另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通过对城市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为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城市的精准规划和管理。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整个一体化再生过程围绕土地区划调整、轨道改良事业以及综合体项目三位一体的进行,其中土地区划调整工程为在大规模用地与多利益主体的背景下进行有效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以规整土地提高用地利用率,开发完成后,原先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重新获得开发前相应估价的土地,剩余的保留地一部分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进行销售,其销售获利充当整个项目资金的一部分。
为消解山谷地形高差与街区分断问题,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建筑与装饰2019年5月上 135城乡规划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化的步行网络,通过地下通道、地面专用步行道、空中人行天桥将地铁、轨道站点、各综合体、公共空间在不同基面上立体穿插于一体,同时实施人车分离,保证步行连续性与舒适性,紧密地衔接了各个街区,提升了枢纽地区的开放性,形成了涩谷站极具特色的步行交通体系[5]。
在综合体项目设计中,2012年开业的涩谷Hikarie,以玄关的设计手法设置了竖向上的交通节点——车站核(urban core),直接连接地上与地下,极大地提升了换乘效率[6]。
涩谷地区本身是日本世界流行文化的前沿节点,因此枢纽站周边的开发项目还致力于导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吸引了众多文化设施的进驻[6],如涩谷Hikarie在11-16层建设了可以容纳2000人的日本最大歌舞剧剧场。
3 日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经验总结及其启示结合日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主要规划策略与成功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开发现状,在土地使用、交通接驳、功能服务、空间景观、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四点经验及启示。
3.1 土地使用一体化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虽没有明确提出TOD理论,但都体现了TOD理论关于土地使用的几个特点:一是用地性质混合,一般以交通、商业、居住、公共设施为主;二是注重拓展地上地下空间的垂直开发;三是高强度开发。
为此,着力于设计范围、竖向开发、用地性质、开发强度要点,从法律法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利益分配到管理运营等方面去实现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是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的先决条件。
日本装配式建筑现状、日本经验对我国意义及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
日本装配式建筑现状、日本经验对我国意义及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一、日本装配式现状近年来,日本装配式住宅市场保持平稳运行,自09年金融危机以来平均每年新建13.5万户,常年稳定占到全部新建住宅的15%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的目标类似。
但历史上日本装配式住宅占比最高时是1992年的18%,大幅低于我国《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占比30%的目标。
日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定标准非常严格,日本建筑中心对装配式住宅的认定要求为单体预制率超过三分之二,且主要结构部分(墙、柱、地板、梁、屋面、楼梯等,不包括隔断墙、辅助柱、底层地板、局部楼梯、室外楼梯等)均为工厂生产的规格化部件,并采用装配式方法施工。
实际上日本普遍使用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公寓建筑考虑到成本经济性,大量采取装配式和传统现浇相结合的混合工法,而这类住宅虽然采用了装配式技术,但由于预制化程度达不到装配式住宅的认定要求,因此并不纳入统计口径。
截至2019年,新建装配式住宅中钢结构、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分别为88%、9%和3%。
这与非装配式住宅产生鲜明的反差,19年非装配式结构中有66%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其他建筑结构分别占30%,3%和1%。
对于同种结构,采用装配式还是非装配式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性。
虽然平均而言装配式每平米建设费用要高于非装配式,但工厂化生产提升了建设速度,这非常适于大企业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强化盈利能力。
从建筑性能角度考虑,一般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出色的耐火性,广泛用于中高层公寓,钢结构由于在高温时强度下降,因此多用于中低层公寓和独栋住宅的建设,重钢结构(厚度大于6mm的钢框架)通过采用较厚的结构件减少了支柱的数量,因此可以带来更大的使用面积,轻钢结构和木结构由于强度限制,多用于建设独栋住宅。
非装配式住宅与之正好相反,去年由木结构建设的独栋住宅占非装配式全部新建住宅的一半以上。
日本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引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调整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质量和承载力,在土地利用上控制增量和盘活存量成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旧城区内建筑老化、道路狭窄、配套落后、环境脏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更新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如何务实和高质量地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放眼全球,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都在最大限度地推进城市更新,其中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典范。
2 东京城市发展与更新的特点21世纪初,日本开始在国家层面推进城市更新政策,试图通过城市更新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中心——东京,其城市更新的实践非常成功,在215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吸引了约1350万人口,已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虽然日本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但东京的人口仍在增长。
究其原因,就在于东京是一座持续更新的城市,城市结构、天际线和城市景观一直处于更新建设之中,面貌日新月异,使得东京能够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2.1 依托轨道交通,发展城市节点轨道交通的发展始终引领着东京城市结构的更新。
东京中心城区的JR山手线是一个闭环轨道交通,它串连起代表城市中心的东京站、若干副都心和城市重要节点,而且山手线上的大多数站点都是汇集多条轨道交通的枢纽站。
20世纪60至9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东京都市圈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摊大饼”模式。
但20世日本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肖锦成 马志宇 郭丽丽摘要:我国正在面临与日本同样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问题,但是日本城市更新工作起步较早,其特大城市东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做法。
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东京通过持续的城市更新,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功能欠缺、土地管理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大城市病”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和国情对比,总结出东京城市发展和更新的特点,分析其面临的问题,重点介绍东京城市更新的具体做法、经验和两种典型模式,希望能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九一八事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九一八事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九一八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惨痛历史事件,它的发生不仅对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模式。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事件背景及发生过程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或“沈阳事变”,是挑起日中战争的一个关键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在被场道省政府警卫隊阻拦加以击退后,便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的南满铁路长春桥和沈阳车站,再先后占领了丹东、锦州等地。
事变发生以后,日军先占领了沈阳,并扩大到大连、丹东、锦州等地,建立所谓“满洲国”,并以驻军的名义占领了北部的大批土地,最终导致了日中战争的爆发。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改变了中国原本的政治、军事态势,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分裂局面变化通过九一八事变,中国的京津冀地区分裂局面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个区域原本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工商业集聚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经济实力。
此外,它还远离日本和满洲国这样的大军区。
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这个区域不再稳定,日本军队从朝鲜半岛出发,通过辽宁地区向南侵略,京津冀地区被卷入战争中。
2、城市建设方案变更在九一八事变后,历史走向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城市建设也被迫进行了急剧的调整。
针对日本军队对北方沿海地区的入侵,我国政府不得不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云南、贵州等地的城市成为了新的工业重点区,而这些地区此前并不被看好。
其次,为了应对战争和日本军队的威胁,许多城市被迫将其工业基础从北方迁移到内地,包括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
3、城市功能变化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业、工业、居住三个方面。
但是,在该事件之后,城市的功能任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国不得不继续加强工业化进程,以应对日本军队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城市不再只是商业的重要场所,其功能也逐渐向工业化倾斜。
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发展。
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强国,他们的城市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城市规模和密度的不同日本地处东亚太平洋中心地带,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
因此,日本城市比中国的城市要小得多。
而且,日本城市的空间布局也较为紧凑,规划更为完善。
因此,日本城市在交通、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比中国要好很多。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本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日本往往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中国的城市却往往采用大规模的拆迁和开发的方式,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的区别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日本和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都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建筑注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通常使用优美简洁的设计和软化的建筑造型。
而中国建筑则更为壮观和雄伟,注重对着地形地势做出相应的回应。
四、城市绿化和环保的不同日本非常注重城市绿化和环保,日本的城市往往有很多公园、植物园和花园等。
而且,在日本城市中,绿地覆盖率也比中国要高得多。
此外,日本城市还非常注重环保,尤其是对空气质量、噪音以及交通等方面的管控。
五、市民素质和城市治理的变现日本和中国的城市在素质和治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市民的素质非常高,很多市民都非常注重个人的行为规范;而中国的市民素质总体偏低,倾向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此外,日本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效率也远远高于中国。
总之,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的城市规划经验,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城市治理效率。
这样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宜居。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有何异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有何异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改进城市规划,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其城市规划有些异同,在此我们来进行一番科普。
一、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在各个国家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日本和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更添加了文化的元素,注重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特色与现代化的建筑相结合,而欧美国家则会更专注于城市的商业发展。
而中国则在城市规划中更加注重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以及改善交通状况,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二、城市规划的尺度在城市规划中,尺度的大小也会对城市的规划有着显著的影响。
日本和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会更注重城市的微观规划,尽可能够利用每一寸空间,使城市有着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而欧美国家则注重城市的宏观规划,尝试着将城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提升城市的效率。
中国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的是两者的兼顾,既要优化社区和市中心的微观规划,又要提升城市宏观规划的效率。
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各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及实践方式不同。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环保和资源利用,鼓励居民节约能源,实现城市绿化和公共交通的发展。
欧洲国家注重的是城市欧洲化的发展,注重一体化设计,规划出具备公共交通和绿色空间的城市。
而中国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鼓励新的环保技术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城市规划的执行最后,城市规划的执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欧美国家往往更注重一个住宅项目并行的发展,将城市规划实现方式与市场运作方式相结合;而在日本和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实行了更多的规范化。
中国则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应的推行措施,促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总结: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在一些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方针相类似,却又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实施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
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
专业城乡规划学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
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
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
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
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
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
此时的全国统一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国家事务,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探索、践行新制度、新方法,日本城市规划吸引了更多技术、资金,加之城市规划官僚组织的不断探索,使得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策略日趋成熟。
2 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大正—昭和初期,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念等,有着较为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大城市圈为主的城市规划基本模式
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辐射,进而
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卫星城市,大城市与卫星城市相互呼应形成大城市圈。
这种城市规划模式,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
刚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的日本,尚未具有任何工业基础,政府利用财阀所享有的资源和势力推进工业化发展,这样一来,政客、商人聚集的大城市就成了工业化的出发点,并随着工业化发展逐步向外延伸。
10年代初的日本,形成了北九州、京滨、阪神、中京四大工业带,日本政府大力修建四个大工业带之间及其周边的铁道干线,使得交通便利、劳动力流动效率提高,交通干线上的许多小町村逐步发展为新兴城市。
大正时期,大阪周边的44个町并入大阪市,开始形成“大大阪”式的城市圈,此后,政府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周围铁道以及郊外电车的建设,从而逐步形成了大阪与神户相结合的阪神工业带,以及北九州城市圈,之后昭和初期又着重发展中京工业带,形成中京城市圈。
为保障大城市规划模式的延续与发展,东京等六大城市还在一战后提出特别市制度,即要求府县双重行政,由大城市股则卫生、建筑、商业、交通的规划,要求建立一元化大城市行政监督制,最终该提案通过,大城市圈的为主的城市规划模式得以发展。
2.2 “非均衡式”的城市规划理念
日本城市化进程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大正—昭和初期,经济落后、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非均衡式”规划理念,即率先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临海工业带,通过率先完成临海工业带城市化,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全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对此,日本政府着重对对六大城市为主的沿海工业地带的工业、农业、交通、卫生等领域进行规划,将当时有限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能源等社会资源高效率地应用在这些人口数量达到百万,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最终形成太平洋工业地带。
彼时,太平洋工业地带周边,人口数量在3到5万之间的小城市,多数已经成为集三大产业于一身的综合经济体,且这种规模的城市遍布全国。
日本政府对其市区、农业、工业、郊区和生活与休闲地区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使这些城市的三大产业密切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3 交通先行的城市规划策略
城市化、工业化与交通现代化三者的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日本也是如此。
大正—昭和时期,交通现行是重要的城市规划策略之一。
早在明治时期,政府就主张强化道路建设,当时东京市区改正事业费中的60%以上用于城市道路建设。
到1912年,日本铁路总厂达到9631Km,包络877km的轻轨铁道。
一战时期,日本铁路干线网已经初具规模,为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9年城市规划法将“以交通建设为先”的理念提升到法律高度,道路、桥梁的建设在此后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占据关键性的地位。
到了二、三十年代,日本的铁道、航海、航空运输事业均高速发展,以六大城市为主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质与
量上均取得重要进展,如东京在昭和八年修建的公路全长达7300km。
3 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大正—昭和时期的日本城市规划策略,对此时期日本现代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该时期的日本城市规划策略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应充分结合国情,审慎借鉴日本经验。
日本大正—昭和初期的城市规划中十分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忽略了为市民生活提供保障的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导致交通建设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极度不平衡,市民生活质量未得到显著改善;其次,在城市规划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日本缺并未就环境保护、工业排污等问题及时出台法律法规,导致产业公害问题严重,煤烟污染、粉尘污染、水源污染等引发市民的反对运动,但以失败告终。
鉴于此,我国可就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城市规划采取以下借鉴策略:
首先,可借鉴日本大城市集中有限发展的模式,以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一方面利用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带动经济、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对超大城市采取控制用地规模,使大城市向四周有序扩散。
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城市规模较大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正在积极尝试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此时,充分借鉴日本大城市圈发展策略,尤其是城市扩张与控制理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我国城市规划中,应重视交通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在强化交通干线建设促进城市圈形成的同时,注重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交通与公用基础设施,均是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尽量虽小两者的差距,在协调规划的同时合理分配财政力量,实现完整、协调的城市化。
此外,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使其体系化、制度化才能保障其有持续、有序的开展。
对此,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对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用途分区、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问题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且对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在制度确立与法律制定时,一方面要综合专家学者意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听取公众建议和意见,避免重蹈日本因法治建设滞后、产业公害控制不力而引发反对运动的覆辙。
最后,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吸取日本城市化初期产业公害的教训,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护好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水源污染、雾霾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方面与环境政策、法律滞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城市规划中对环保、绿化、城市功能分区等问题重视不足有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综合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理论,优化城市规划策略,确保城市化健康、合理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正—昭和初期的城市规划,对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当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产业公害等问题频出,但大城市圈模式、非均衡城市化理念和交通先行策略,为日本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借鉴日本城市规划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结合国情、有的放矢地吸取其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对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污染等问题提高警惕。
只有兼顾城市与市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钟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动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路.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D].苏州大学,2008.
[3] 谭纵波.从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日本城规划事权的演变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26-31.
[4] 何平均.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6):9-11.
[5] 曾珠.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4(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