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理解篇章结构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理解篇章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1841b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6.png)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理解篇章结构一、引言篇章结构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理解篇章结构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理解篇章结构的意义、篇章结构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篇章分析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二、理解篇章结构的意义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篇章结构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重要信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准确而全面的把握。
2. 增强语文素养:理解篇章结构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信息和逻辑思维等综合素质。
这种对文章组织方式和内在逻辑关系的认知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边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敏感度与反应能力。
三、篇章结构的特点1. 层次分明: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会由多个段落组成,而每个段落又由多个句子组成。
这些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段落内进行排序,并通过过渡词或者句子间逻辑连接词使得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
2. 主题明确:篇章结构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其他内容都是为了支持和阐释这个主题服务的。
因此,在理解篇章结构时,我们要着重把握作者追求表达的核心意义。
3. 文章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文章可能采用不同的篇章结构。
例如,记叙文常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问题解决等等方式进行组织;说明文常采用事物分类、因果关系等方式进行组织;议论文常采用排比、对比等方式进行组织。
四、如何进行篇章分析1. 段落分析法:首先,要对整篇文章进行初步浏览,了解大致内容和主题;然后将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在每个段落内寻找主旨句和承接上下文信息的过渡词;最后,分析每个段落所讲述内容的关联性,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关键词识别法:通过标记、圈出或者下划线来发现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捕捉文章的主旨信息,并且对于后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有帮助。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dab9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06.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述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指出作者的思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学生自行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结构和思路,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总结反馈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章样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2. 制作PPT,呈现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3. 准备问题列表,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以及如何分析作者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范文,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思路。
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教案
![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e05a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5.png)
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课文结构类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课文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同类型课文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运用标注、概括等方法分析课文结构。
2、难点(1)能够准确判断复杂课文的结构类型。
(2)将课文结构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结构的重要性,例如:“同学们,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你们有没有想过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清晰明了,而有的却让人感到混乱?其实,这都和课文的结构有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分析语文课文的结构。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常见的课文结构类型,如总分总结构,先总述观点或主题,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再总结归纳;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或主题,然后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总结构,先分别论述,最后总结观点或主题。
(2)结合具体的课文例子,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分析其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结构的表现形式。
3、方法指导(15 分钟)(1)教导学生通过标注段落的关键语句、总结段落大意等方法来分析课文结构。
(2)以一篇简短的课文为例,如《松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一篇较复杂的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讨论其结构类型,并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5、练习巩固(10 分钟)发放一篇新的课文,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课堂总结(2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分析其结构,并写一篇简短的结构分析报告。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结构分析的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b6697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5.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能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
3. 能够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技巧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文章思路与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难点:1. 识别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技巧来把握文章思路。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章样本,包括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
2.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方法。
3. 准备练习题和答案,用于学生练习和反馈。
学生准备:1.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做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并介绍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 示例: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文章样本,示范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章结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篇陌生的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并把握文章思路。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题目,包括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文章结构,并准备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六、教学过程(续):6.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进阶的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如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方面深入分析文章结构。
7. 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探讨作者的思路,之后各组分享分析结果。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技巧课件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技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a6e3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4.png)
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技巧课件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还能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
那么,如何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实用的技巧。
一、什么是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排列顺序。
它就像一座建筑的框架,支撑着整篇文章,使其具有稳定性和逻辑性。
一个良好的层次结构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通常,文章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基本形式。
以总分总结构为例,作者往往会在开头提出总的观点或主题,然后在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的事例、论据来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
二、为什么要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当我们能够迅速识别文章的结构,就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跳过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
其次,能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清晰的层次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我们更容易记住文章的要点和重要细节。
此外,对于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们自己写作时,如果能够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文章就会更有条理,更具说服力,能够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想法和观点。
三、如何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1、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通常会点明主题或引出话题,为后续的内容奠定基础。
结尾则往往会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或提出展望。
通过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方向和重点。
2、寻找段落主题句每个段落通常都会有一个主题句,它概括了该段落的主要内容。
主题句可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找到主题句,就能把握段落的核心意思,进而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3、注意过渡词和过渡句过渡词和过渡句在文章中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如“首先”“其次”“然而”“总之”等。
专题十五 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教案
![专题十五 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6b9867b84ae45c3b358c81.png)
专题十五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考试说明: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2、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层次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层次结构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案。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训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相关考点:线索、结构、照应、开头、中间、结尾等。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1.分清层次: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1)分辨段的类型: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时间、空间、总分、现象到本质等)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
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换句话说”、“综上所述”、“总而言之”2.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a28b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b.png)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文章示例。
3. 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第二章: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
2. 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
2. 相关文章示例。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第三章: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网友来稿)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网友来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37485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4.png)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前言语文学科是高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大多数高中生都十分注重的重要科目。
在高三阶段,语文学科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三语文学科复习教案,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脊梁,文章的框架。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必须了解其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整体意思。
前言段前言是一篇文章最开始的段落,其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前言段落通常会以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来开头,然后开始简述文章的背景或者主题。
有些前言会使用生动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中间段落中间段落是文章的核心。
它由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事实论据组成。
中间段落通常会使用证据支持作者的观点,例如历史事件、科学数据或者实际案例。
中间段落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主题句,主题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读者要从主题句中找到段落的意义和目的。
结尾段结尾段是一篇文章的结束段落,其主要目的是总结文章的主要主旨。
结尾段通常是以转折或对比开始,然后让读者顿悟作者的意图。
结尾还可以提出问题,为读者提供思考,也可以给予读者一个展望。
结尾是整篇文章最后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思路分析文章思路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文章思路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理解文章思路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寻找文章中心思想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认真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关键词法来找到文章的主要点。
如果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语气和论述方式会给我们更多的提示,要注意推敲作者的立场。
识别作者用的修辞手法作者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排比、比喻、夸张。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
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如果文章是文言文,那么要注意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有着较严格的语言规范和格调,要通过钻研经典名篇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
初中作文什么是层次教案
![初中作文什么是层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8b84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7.png)
初中作文:什么是层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文中层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文层次的能力。
3. 通过作文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层次的概念及重要性2. 层次安排的方法和技巧3. 作文实例分析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层次分明”、“层次清晰”等词语,那么,什么是层次呢?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层次呢?2. 讲解层次的概念及重要性(15分钟)教师讲解层次的概念:层次是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言之有序,使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表达。
强调层次的重要性:层次安排得当,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让读者容易理解;层次安排不当,则会导致文章杂乱无章,难以理解。
3. 层次安排的方法和技巧(20分钟)教师讲解层次安排的方法和技巧,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并给出实例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层次。
4. 作文实例分析与实践(2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层次清晰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层次安排的优点。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篇层次混乱的作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修改,使层次变得清晰。
5. 总结与布置作业(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层次的安排。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修改自己的一篇作文,使其层次清晰。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层次安排能力的提高。
3. 学生作文层次清晰程度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层次的概念及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作文层次,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结构分析教案
![文章结构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b3425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d.png)
文章结构分析教案一、引言 (100字)文章结构分析是一种分析文章组织和呈现方式的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100字)1. 了解文章结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2. 学习基本的文章结构分析方法;3.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200字)1. 文章结构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开头、主体和结尾等,以及不同类型文章的常见结构形式。
2. 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a. 文章主题分析:通过确定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来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
b. 段落分析:逐个分析文章中的段落,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和观点,并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c. 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关键句子和重点句子,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表达方式。
d. 连接词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连接词和连接词组,了解不同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方式。
3. 文章结构分析的实例分析:选取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结构分析,理解文章的组织和逻辑。
四、教学步骤 (300字)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不完整的文章,询问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方法。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文章结构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文章结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3. 方法讲解:逐一介绍文章主题分析、段落分析、句子分析和连接词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给出相关实例进行解读和说明。
4. 实例分析:选取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结构分析。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然后逐段进行分析,分析每个段落的内容、观点和逻辑。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和比较各自的分析结果,探讨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6. 总结:梳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应该关注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
文本结构分析与理解教案
![文本结构分析与理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afa5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b.png)
文本结构分析与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本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常见的文本结构类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学会运用标记、概括等方法分析文本结构。
2、难点(1)能够准确判断复杂文本的结构类型。
(2)理解文本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结构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结构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
2、练习法: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篇简短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如一篇描写动物的短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结构。
(2)提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结构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本结构。
2、知识讲解(1)介绍文本结构的定义:文本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框架,包括段落的安排、层次的划分等。
(2)讲解常见的文本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先总述观点或主题,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再总结归纳。
总分结构:先提出总的观点或主题,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或论据进行阐述。
分总结构:先分别阐述不同的内容,最后总结概括出主要观点或结论。
(3)举例说明每种结构类型的特点和作用,如总分总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总分结构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核心观点;分总结构则在结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分析方法教学(1)标记法:让学生学会在阅读文本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段落的开头、结尾,以及关键语句。
(2)概括法: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4、实例分析(1)给出几篇不同结构类型的短文,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判断其结构类型,并说明理由。
(2)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小组讨论(1)提供一篇较为复杂的文章,让学生小组讨论其结构,并探讨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课件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83a8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3.png)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课件一、引言在阅读和写作中,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课件将带您系统地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文章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文章结构层次文章结构层次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布局,包括段落的划分、主题的呈现顺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二)结构层次的重要性良好的结构层次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三、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一)总分总结构这是一种常见且经典的结构。
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和论证,结尾再对总论点进行总结和强调。
(二)总分结构先提出总的观点或主题,然后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但没有专门的总结部分。
(三)分总结构先分别论述各个方面,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总体结论。
(四)并列结构几个部分之间地位平等,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支持主题,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五)递进结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等顺序逐步展开,层次不断深入。
四、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一)抓关键语句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这些地方往往包含着关键的信息和主旨。
(二)明确段落大意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三)梳理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是并列、因果、转折还是递进等逻辑关系。
(四)绘制结构图通过简单的图表或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文章的结构层次。
五、实例分析以一篇议论文《读书的意义》为例:开头:“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
”提出总论点。
中间:分别从“读书能够开阔视野”“读书可以丰富心灵”“读书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结尾:“综上所述,读书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让我们在书的海洋中不断遨游,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结强调读书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初中语文结构划分教案
![初中语文结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d9b45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0.png)
初中语文结构划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能够独立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
2. 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 提问:同学们认为,一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呢?二、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15分钟)1. 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包括: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特点。
三、分析文章结构(2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篇未学过的文章,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结构。
四、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15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2.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分析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分析文章结构对阅读理解有什么帮助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分析一篇未学过的文章的结构,并写出自己的分析心得。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结构,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章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上课使用的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上课使用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d8e2700242a8956aece47a.png)
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 ★整合语言的方法:
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中心语 1、照抄照搬摘取原文 句、关键词进行整合,使之成 2、用关键词仿写原文 为全面、简洁、通顺、符合要 求的答案。
30
★答题时注意语言应规范
(1)显:要鲜明,不能含蓄、笼统 (2)简:要简洁,不要罗嗦、繁琐 (3)通:要通顺,不要有语病
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 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 下文。
【过 渡】 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 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结 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 然而止;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 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 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7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 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 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 内层次。
那么请大家注意:不同的时间阶段,是指 哪些时间阶段?请大家在文中标示出来。
16
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抓住标志,明晰脉络:
以段为单位精读, 画出各段落中的表 示时间的词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 些词句往往能够体现文章思路。这样,我 们可以通过找这些重要的词句去理解文章 的结构层次和思路。
青少年时代
⑤十几年前 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文章分层级讲解教案
![文章分层级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a7a0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文章分层级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文章分层级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分层级的概念和目的。
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对文章进行分层级分析。
3. 学生能够撰写出具有层次结构的文章。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分层级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习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文章分层级分析。
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撰写具有层次结构的文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分层级示例文章。
2. 准备不同分层级分析方法的介绍资料。
3. 准备习题和训练题,以检验学生对文章分层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段落、句子和单词。
2. 引出文章分层级的概念,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步骤二:分层级示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篇文学作品或新闻文章,并解释该文章的分层级结构。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文章的各个层次,如主题、段落、句子和词汇。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文章分析,尝试识别不同层次的信息。
步骤三:不同方法和工具介绍(15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思维导图、提纲和递进式分析方法,用于帮助学生进行文章分层级分析。
2. 解释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并与学生共享相应的示例。
3.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
步骤四:分层级文章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篇短文或自己编写一篇文章。
2. 学生使用所学的方法和工具对选择的文章进行分层级分析。
3. 学生按照分层级结构,重新组织文章并撰写。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文章分层级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文章分层级的技巧,提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使用不同方法和工具进行文章分层级分析,并撰写具有层次结构的文章。
2. 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进一步理解不同文章的分层级特点和要求。
关于解析文章结构的教案
![关于解析文章结构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4184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关于解析文章结构的教案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解析文章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章的组织方式和逻辑关系。
一、引言在解析文章结构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章结构以及为什么解析文章结构对于阅读和理解文章非常重要。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包括段落、句子和各种逻辑关系的运用。
解析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逻辑推理以及文章的整体思路。
二、主体部分在解析文章结构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分析:1. 整体把握首先,我们需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观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快速浏览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以获取整体印象。
2. 段落分析接下来,我们可以重点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段落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通常包含一个中心论点或主题句,以及支撑论点的细节和例证。
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3. 句子分析除了段落分析,我们还可以关注每个句子的结构和运用。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连接词和修饰语的使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效果。
4. 逻辑关系文章中的句子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举例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关键词、引用句子和段落间的联系词来判断逻辑关系。
三、结论解析文章结构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段落分析、句子分析和逻辑关系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论证过程。
这种能力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和考试备考有帮助,也对日常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延伸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结构解析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和讨论活动。
比如,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回答一些关于文章结构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合作分析一段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阅读理解中的文本结构分析教案
![阅读理解中的文本结构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6ccdf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6.png)
阅读理解中的文本结构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本结构类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文本结构。
(2)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2、难点(1)在复杂的文本中准确判断其结构类型。
(2)运用文本结构分析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本结构的类型、特点和分析方法。
2、练习法:通过实际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篇简短但结构清晰的文章,如“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的天空湛蓝湛蓝的,云朵洁白如雪。
果园里,苹果红彤彤的,梨子黄澄澄的,葡萄紫莹莹的,一片丰收的景象。
秋天的田野里,稻谷金黄,麦浪滚滚。
秋天真美啊!”提问学生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本结构分析。
2、讲解文本结构的类型(10 分钟)(1)总分总结构:先总体概括,然后分别阐述,最后再总结归纳。
例如,“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广的操场,操场上有崭新的跑道和绿油油的草坪。
校园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教学楼,里面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校园的一角还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
总之,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
”(2)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然后具体展开叙述。
比如,“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狗是人类忠诚的伙伴,它们能看家护院,给主人带来欢乐。
猫是温顺可爱的动物,它们的动作轻盈,常常能给家庭带来温馨。
”(3)分总结构:先分别叙述,最后总结概括。
如,“语文学习很重要。
它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能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使我们更好地获取知识。
它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修养。
小学语文教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
![小学语文教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cd5834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1.png)
小学语文教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提高语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分析篇章结构。
一、掌握文章基本结构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结构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篇章结构。
通过简单的例子和说明,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而每个部分又由不同的段落构成。
让学生了解到,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串联这些段落可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二、分析文章的开头部分开头部分是文章的引子,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理解开头部分是获取整篇文章大意的关键。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开头部分:1. 导读: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段落,让学生阅读并回答导读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好奇心。
2. 分析关键词:帮助学生分析开头段落中出现的关键词或短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推测出文章的主题或故事要素。
3. 思考目的:鼓励学生思考作者选择这样的开头是为了什么目的,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提出问题还是直接陈述主题。
通过以上步骤的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开头部分能够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有助于他们阅读理解的深入。
三、分析文章的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作者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核心部分。
对学生来说,正确理解和分析中间部分是理解文章意义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间部分:1. 识别总分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识别文章中使用的“总分”结构来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例如,提问学生文章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通过什么论据来支持。
2. 确定段落功能:鼓励学生逐段理解和分析文章,并确定每个段落的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寻找主题句、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等方式来确定段落的功能和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试讲教案模板
![分析文章结构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d815f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d.png)
分析文章结构试讲教案模板教案标题:分析文章结构试讲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撰写文章。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分析和撰写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板书:文章结构的定义和要素。
2. 教学资源: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基本要素,如标题、作者、段落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为什么文章需要有结构?Step 2:概念讲解1. 板书“文章结构”的定义:“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2. 解释引言、主体和结论的含义:- 引言:引入文章主题,吸引读者注意力。
- 主体:论述文章主题,提供相关信息和论据。
- 结论:总结文章内容,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
Step 3:分析文章结构1. 提供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引言、主体和结论的部分。
3. 学生讨论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Step 4: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结构分析。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各自选择的文章结构。
3. 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展示,并解释文章结构的分析过程。
Step 5:巩固练习1. 给学生分发几篇文章,并让他们独立分析文章结构。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各自分析的结果。
3. 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Step 6:拓展应用1. 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文章,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文章,确保结构合理。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文章,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Step 7:总结反思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学生思考他们在分析文章结构方面的收获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考试说明:分析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2、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层次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层次结构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案。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训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相关考点:线索、结构、照应、开头、中间、结尾等。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1.分清层次: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1)分辨段的类型: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时间、空间、总分、现象到本质等)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
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换句话说”、“综上所述”、“总而言之”2.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二、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事实上,高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高的。
2.掌握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的内在逻辑关系。
注意:划分表示层次的符号的含义—“︱”“‖”。
例题1: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
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
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
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
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
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
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
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
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
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
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
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
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
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
其间为并列关系。
选B项。
【小结】: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
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例题2: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⑶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⑷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
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
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
"⑾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分析】: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列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⑾句是第三层,引用钱学森的话深化论点,并对科学工作者提出希望。
【小结】: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例题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个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
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
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读不下去了。
”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
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
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究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
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
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问:本段由9句话组成。
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分析】①②→观点句,③到⑨→论据(总分关系) 答案: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小结】: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奔马正名(节选)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
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
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
《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飞廉,种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
”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起空”。
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作者认为把铜奔马更名为“飞廉铜马”更属不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举。
【答案】:理由有四:①《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的毛病,其说法不足信;②关于”飞廉”,注家说法不一,古人并无定论;③武威铜马是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一样,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④《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
三.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答题思路:(一)积累与谋篇布局、层次结构相关的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领起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