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欢迎参考!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

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若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

纤细,可若直接扔给你一段细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转的眼珠子,这可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呵!

说得太激动了,有些言过其实。不过我觉得,文章不应该剪,像《晋祠》这样的好文章,更不应该剪。担心课时的话,老师们哪怕略过这些没有什么知识点的句段,也应该保留学生们观赏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权利,无论美丑。你瞧,《晋祠》原文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读时便能能够结合着这些典故去“游”晋祠,那树、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显得活灵活现。可是课文中,却删去了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晋祠变得单薄了许多,单薄到只剩下一页书纸。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年少无知的“蜂蝶”们怀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呢?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600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作家梁衡所著的散文集。其文,规范、工巧;其情,炽烈、正派,唱响了一首又一首对精神文明的赞歌。亚热带的季风,带来了来自太平洋深处的暖流。炽热的氮氧混合物在钢筋水泥之间发酵,生成一种城市特有的气味。在高楼大厦间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楼主,正在阅读一篇《读韩愈》。

这作者写人物,若不是开场述生平,就须要从他的祠堂、

故居亦或是与他有关的什么其他建筑物起笔,唯有如此,才能起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要是在结尾再回到景物抒发一下新的感想,就更是体现出首尾呼应的精妙笔法了。无论是由武侯祠起笔写诸葛亮,还是由韩公祠起笔写韩愈;亦或是由瞿秋白纪念馆起笔写瞿秋白,由马克思故居起笔写马克思,都是这个道理。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由风景切入的题,新鲜感往往只能保持两分钟。若是再拖沓,不仅没有了青山绿水中采撷下的一抹平静与淡然,倒是还会给文章刻上言而无物的裂纹。有人说。这议论文的起承,是要以字数来记的,每增加一句,这紧凑的质感便会流逝一分。因此,对于作家而言,节奏的把握与文章的优劣,尤其密不可分。作者便是懂得这道理的人。“原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最动人的题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转接。从生不逢时,到直言进谏,到被贬潮州,再到全心为民,从一段又一段激昂的经历中,逐渐浮现出了一个耿直勇敢的忠臣形象。接下来的一步,尤为关键。加入了鲜明的对比与比较,散文才能被称为正宗的梁衡式议论文。“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李渊父子

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视政8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样扬此抑彼,从各个光荣的方面议论生平,才能祛除人物生平与性格的瑕疵,让他灵魂中的闪光点光辉万里。大气磅礴的引用、排山倒海的排比与对偶句、层层深入的反问句……题材、编排、修辞,各个方面的精磨细造,才造就了这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有以下特点: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