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致橡树》,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作品。
它是作者舒婷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诗歌教学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和呼唤,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爱情和生命的热爱和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意象;难点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深度。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中。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致橡树》的思考和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讲解作者舒婷的背景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使用课件展示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
同时,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5. 总结:对于学生的讨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橡树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围绕《致橡树》这首诗进行说课,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义。
一、主题分析1.1 探讨爱情的坚贞《致橡树》通过描述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2 表现对爱情的忠诚诗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珍视。
1.3 反映爱情的无法割舍橡树的形象在诗中一再出现,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执着追求。
二、结构分析2.1 诗歌体裁《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
2.2 分节结构诗歌分为五节,每节都以“我爱你”开头,形成回环的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表达和情感的强烈。
2.3 语言运用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语言特点3.1 比喻的运用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等,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2 拟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将橡树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3 抒情的语言诗歌中充满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向往,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四、意义探讨4.1 对爱情的理解《致橡树》通过描绘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呼吁人们珍视和坚守真挚的感情。
4.2 对生命的态度诗歌中的橡树形象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启示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情,坚定不移地向前行。
4.3 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致橡树》这首诗,作者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五、结语《致橡树》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现代诗歌,通过橡树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珍惜生命中的爱情和情感。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yc说课稿第一篇:《致橡树》yc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共收录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表现出理想、青春、爱情等主题。
学习这六首诗歌,要通过多形式的,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
这首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利用各种意象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综合高中高一五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青春期,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用爱的主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诗的甘泉来浇灌他们的心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爱情观的确立也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目标:1.(“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又是文学中的文学”而“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目标第一点设置为)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紧接着: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3.(最后)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我设置为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设计依据:在于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读懂文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而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因为本诗既是爱情诗也是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学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致橡树》选自北师大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选文突出经典性,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范本”(见拓展模块前言“编写指导思想”)《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
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教法和学法(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
确定以下方法。
)教法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为《致橡树》一诗,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致橡树》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舒婷的生平;- 熟悉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爱情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 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 利用一段音乐或者图片展示自然体面,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的情感共鸣。
2.课堂讲解(20分钟)- 介绍《致橡树》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舒婷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 分析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包括韵律、压韵等方面。
- 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量诗歌的深层含义。
3.诗歌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致橡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学生跟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展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情感体验(15分钟)-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可以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 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进一步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情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诗歌的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情趣。
五、课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于《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舒婷的《致橡树》。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选这篇课文来讲。
《致橡树》那可是现代诗歌里的经典之作啊!它不仅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们对爱情这个话题有更深、更正确的理解。
咱们来瞅瞅这篇诗的背景。
舒婷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开始有新思考的时期。
她用独特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爱情中那种依赖、附属的模式,大声喊出了新时代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心声。
接下来看看教学目标。
首先,得让学生们读懂这首诗,明白里头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比如说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不是普通的树,那是爱情中男女双方的象征呐!其次,得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明白在爱情里,平等和独立是多么重要。
那教学重难点是啥呢?重点就是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所代表的爱情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嘛,就是让学生能真正领会诗歌所传达的那种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说到教法,我打算用朗读法,让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还有讨论法,让他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再就是情境教学法,给他们创设一些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法方面呢,我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还会让他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
我会先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
就说我有个朋友,她谈恋爱的时候,啥都听男朋友的,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
结果呢,男朋友越来越不把她当回事儿,最后分手了。
然后我就问学生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爱情对不对?从这个故事引出今天的课题《致橡树》,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诗歌。
第二步,初读诗歌。
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我会抽几个同学起来读,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字音,顺便纠正一下。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
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②威仪/仪容攀援/攀登(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北岛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追求完美的渴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致橡树》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主题意义。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北岛,原名魏建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北岛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以自由、直接、深情的风格著称,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1.2 诗歌创作背景《致橡树》是北岛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处于创作高峰期。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完美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由和真实感情的追求。
1.3 诗歌背景意义《致橡树》的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环境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为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二、情感表达2.1 对爱情的坚贞执着《致橡树》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诗中橡树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追求,而恋人则代表了作者对完美爱情的向往。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放弃的态度。
2.2 对完美爱情的渴望诗中的恋人不断要求橡树为其改变,追求完美的爱情。
作者通过恋人的要求和橡树的回应,表达了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渴望体现了作者对真实感情和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真实和自由的渴望。
2.3 对爱情的矛盾心态《致橡树》中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矛盾心态。
恋人对橡树的要求不断变化,橡树也在不断回应。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爱情的矛盾感受。
三、艺术手法3.1 对话形式《致橡树》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这种对话形式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情感表达力,增强了读者对诗歌的共鸣和理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以“情感与意象”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橡树和木棉为意象,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即相互独立、平等尊重、相互依存的爱情。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相对较弱。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的特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朗读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培养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朦胧诗的相关知识。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以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为文本,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
引发学生对爱情及人生的思考。
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描写以
及诗歌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认识、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脉络和情感表达;
- 理解诗中所传达的爱情主题及对生命的态度。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和意境;
- 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够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的哲理。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了解《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难点:
- 如何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和生命的主题;
-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教学方法:
- 情感教育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培养
学生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 课堂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
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1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分析__x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
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
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
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
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背诵《致橡树》这首诗的内容;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节奏和停顿等;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能够进行简要的解读;4.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致橡树》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本《致橡树》诗歌篇。
2. 教具:投影仪、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树木有关的音乐,并展示一些有关树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树木的注意和兴趣,为诗歌的学习做铺垫。
2. 课文导读(10分钟)教师将《致橡树》的诗歌内容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向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跟随朗读。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探索。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练习。
首先,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和停顿等。
然后,教师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注重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4.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首先,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给出一些关键词,如“橡树”、“爱情”、“坚持”等,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解读。
5. 诗歌背诵(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练习。
首先,教师分段示范诗歌的背诵,并带领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背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6. 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爱情有什么理解?”、“你觉得坚持的力量有多大?”等,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进行诗歌的复习和背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致橡树》这首诗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背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
贵港市港南中学韦首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致橡树》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诗人用象征手法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新型的爱情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朦胧诗的一些知识,加深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教学目标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过第一单元前六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初步具备了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因此,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家和朦胧诗的特点等文学常识;
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深入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作者新型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②提高审美情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本文主要通过多组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各种意象的理解是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一条。
②理解、概括作者抒发的新型爱情观。
(2)教学难点:
本事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意象多,并且有些意象较为含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因此我把对意象的理解作为本事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我采用诵读感悟法、探究阅读法、讨论法以及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文意象较多,我在上课开始通过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人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明确各种意象的意思和作者抒发的爱情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鉴赏,发挥学习主体的作
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
(1)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诗情;
(2)诗歌意象较多,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勒重点词语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
针对相应的`内容,可以提出三两个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并与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用一句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好的爱情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的诗句”,然后让学生回忆三、五句关于爱情的诗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爱情诗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②投影作者简介和“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为文本的学习作铺垫,也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2、感知意象
(1)朗读欣赏,初步了解课文。
多媒体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2)学生自己品读,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那些意象?
②诗歌分几个层次?找出表示层次的句子。
(两处:13、32句)
学生读完并简单思考后,提问并订正、明确。
3、学生分组讨论,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多媒体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看书、圈出关键词,并和前后左右同学讨论;然后提问并订正、明确(能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1)凌霄花和鸟儿各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攀援、炫耀)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痴情、为……重复)
(3)木棉和橡树,两棵树的形象分别象征什么?(抓住关键词:送来、慰藉)
(4)橡树与木棉是怎样的关系?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概括。
①解题:“致”是什么意思?谁致橡树?致橡树什么内容?
②14-15句:平等、独立
③16-17句:相互依存
④18-21句:关心、理解
⑤22-27句:各自独立
⑥28-29句:同甘共苦
⑦30-31句:相依不离
(5)32-36句总结:爱,就爱对方的一切。
4、课堂小结
(1)本文行文思路
先破后立。
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提出理想的爱情观。
(2)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提出新型爱情观的缘由。
本诗写于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
女诗人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妇女在爱情上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状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爱情独立宣言。
五、说板书设计
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恋传统爱情观否定
泉源奉献
险峰
日光、春雨
致
橡木棉平等、独立新型爱情观提倡
树相互依存
关心、理解
各自独立
同甘共苦
相依不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另一首朦胧诗代表作《双桅船》。
韦首建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相关文章:
1.海燕参赛说课稿
2.《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3.爱莲说参赛说课稿
4.《将进酒》参赛课件及说课稿
5.致橡树教案
6.《致橡树》优秀教案
7.致橡树免费教案
8.致橡树原文解析
9.《致橡树》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