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合集下载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防治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律、法规、规章也对职业病防治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以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法律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等内容。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管理、依法防治等原则。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包括用人单位、职工、政府等,各方都有责任参预职业病防治。

1.2 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职业卫生管理条例》对职业卫生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法规明确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保障职工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等。

-法规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1.3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职业病诊断标准》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标准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要求和程序,确保职业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科学性。

-标准还规定了职业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便于医务人员对职业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二、法规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建立监测档案。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定了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用,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措施。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防治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范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防治设施的建设等。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工作环境对工作者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规范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法律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雇主有义务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规定了雇主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雇主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二、法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了不同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2.2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

2.3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规章的职业病防治制度3.1 《职业病防治管理条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措施。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3.3 《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标准》规定了职业病防治机构的设置条件和职责。

四、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4.1 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责。

4.2 企业应当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3 企业应当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记录。

五、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5.1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2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5.3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监督机制,监督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结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保障职工健康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共同维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或者接触高浓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长期处于有害生物、有害物理因素等不良工作条件下,导致工人患上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以规范和指导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一、法律1.1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各国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法律规范的基本法律文件。

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职业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职业病诊断和评估、职业病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1.2 劳动法劳动法是各国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法律规范的基本法律文件。

在劳动法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如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保护、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职业病事故的处理等内容。

1.3 其他相关法律除了职业病防治法和劳动法,还有一些其他相关法律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规范,如环境保护法、卫生法等。

这些法律对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二、行政法规2.1 职业病防治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是各国政府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的行政法规文件。

该条例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职业病诊断和评估、职业病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标准是为了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而制定的行政法规文件。

标准中通常包含了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评价指标和限值要求等内容。

2.3 职业病防护设施标准职业病防护设施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而制定的行政法规文件。

标准中通常包含了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选型、安装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三、规章3.1 职业病防治规定职业病防治规定是各类行业或企事业单位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文件。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旨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规章等方面详细介绍其他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法律规定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规定雇主应当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职业病危害。

- 要求雇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危害的教育和培训。

- 规定雇主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1.2 《职业病防治法》- 规定了职业病的定义、预防、诊断、治疗等内容,要求雇主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和评价,确保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1.3 《职业病防治条例》- 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组织管理、技术措施、职业卫生监测等内容,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责和义务。

-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档案,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治措施,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法规规定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职业病危害的有效监测和评估。

-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 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标准,包括职业卫生设施建设、职业卫生防护用品使用等内容。

-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制定职业病防治方案,确保职业病危害的有效防控。

2.3 《职业病防治管理规范》- 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程序,包括职业卫生监测、职业病防治培训等内容。

- 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档案,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和评估。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旨在预防、控制和治疗职业病,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法律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职责和权利。

- 规定了职业病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和监测等内容。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保障职工的健康。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国家标准》- 该标准列出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科学的评估依据。

-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危害因素。

-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规范,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1.3 《职业病防治规程》-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检测和诊断等内容。

- 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档案,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 强调了职工应当接受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法规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 该条例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各方的责任。

- 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监督检查机构及其职责,保障了法律的执行。

- 对于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是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操作指南。

- 规定了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技术要求和措施,有利于降低职业病发生率。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安全。

2.3 《职业病防治标准》- 该标准是对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标准。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法律文件的目录和内容。

一、职业病防治法律1.1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各国最基础的职业病防治法律,它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律通常包括职业病的定义、预防措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赔偿责任等条款。

1.2 职业病防治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是在职业病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的行政法规,对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赔偿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该条例通常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职业病的诊断和报告、职业病的赔偿和救济等内容。

1.3 职业病防治规定职业病防治规定是在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防治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职业病防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该规定通常包括职业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职业病的赔偿和救济等内容。

二、职业病防治行政法规2.1 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是在职业病防治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行政法规,对职业病防治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管理规定。

该办法通常包括职业病防治的组织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职业病的赔偿和救济等内容。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是为了监测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制定的行政法规。

该规定通常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监测机构的职责和义务、监测结果的报告和使用等内容。

2.3 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是为了规范和指导用人单位采取职业病防治措施而制定的行政法规。

该规定通常包括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和义务、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职业病防治培训和宣传等内容。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以规范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1.1 法律法规的依据: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2 法律法规的内容: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1.3 法律法规的执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规章的制定2.1 规章的制定机构:国务院、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

2.2 规章的内容:规章详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防治措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等内容。

2.3 规章的执行:企业要按照规章的要求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三、规定的制定3.1 规定的内容:各行业、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如《矿业企业职业病防治规定》等。

3.2 规定的执行:企业要严格执行规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3.3 规定的监督: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定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4.1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企业要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

4.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制度:企业要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持。

4.3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企业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五、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性疾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

职业性疾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

职业性疾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标准
职业性疾病是指因工作环境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性疾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

职业性疾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防治职业性疾病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要求。

该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和赔偿标准等。

职业性疾病防治行政法规
《职业性疾病防治条例》是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重要行政法规,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组织、管理、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具体要求。

该条例还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职业病诊断和职业病报告和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职业性疾病防治规章
《职业性疾病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是职业病防治规章中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危害因素鉴定与监测的技术参考依据。

该标准是对职业性疾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编码,便于监测和管理以及统计分析。

职业性疾病防治标准
职业性疾病防治标准是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具体技术规范。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性疾病防治标准,如《化学品安全技术规范》、《铅中毒预防和控制标准》、《石棉纤维和石棉制品防护技术规范》等。

这些标准确保了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职业性疾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保障了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作为从事法律或医疗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以 better 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工作机构建设,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第三条国家制定和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行政法规,管理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条件。

第二章职业病的预防第四条职业病预防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预防控制是重点,实现零职业病目标;全面管理,分工协作,形成整体效应;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技进步。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方案,明确职业病底数、控制标准和周期,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和职工劳动保护中。

第六条雇主应当根据职工的职业病危害特征,评估职业病危害程度和职业病防控工作的需要,并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监测。

第三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第七条企业应当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放,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组织与行为措施,全面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和职业病的发生。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确保职业病预防控制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维修,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归档。

第四章职业病危害的鉴定和评价第十条国家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鉴定标准和评价方法,用人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标准和方法进行鉴定和评价。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和工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能力适应工作。

第五章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职工职业病预防工作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在职业病发生初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并将其相关信息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职工职业病诊断治疗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3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3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我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也有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

根据该法,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供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条件。

同时,劳动者也有权拒绝进行对其生命健康有重大威胁的劳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义务、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法,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条件,开展职业病预防工作,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劳动者也有权利参加职业病防治活动,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等。

二、职业病防治规定的其他制度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为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设备的要求为了确保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设备,配备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 职业病防治培训与宣传为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技能,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的相关培训。

此外,还要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向劳动者普及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知识。

4. 职业禁忌症目录和职业病防治标准我国制定了职业禁忌症目录和职业病防治标准,用于指导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1.12.31•【文号】主席令第52号•【施行日期】2011.12.3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职业与放射卫生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前期预防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国务院
3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2012-6-1
国பைடு நூலக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令
2012-6-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5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令
2012-6-1
2010-08-01
卫生部
19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与周期》
GBZ188-2007
2007
卫生部
20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1651-2008
2008
卫生部
注: 1)本表记录用人单位收集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文件,文件包括上级机关发文和企业发文;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一览表
序号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
规范、标准、文件名称
编号
实施时间
发布部门
备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6年第二次修正)
2002-05-0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
2002-5-12
GBZ1-2010
2010-8-1
卫生部
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8-2003
2003-12-1
卫生部
1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因素》
GBZ 2.1-2007
2007-11-01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实行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相结合的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建立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标准、技术规范和监测评估体系,推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职业病防护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上岗资格和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放、泄漏和扩散,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设备,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提供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保养。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或者聘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评价和控制。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卫生检查,对可能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者进行体检,发现患有职业病或者职业病病变的劳动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保护。

第三章职业病诊断和监测第十一条劳动者因工作受到职业病危害,发生疾病而需要就医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就医费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对劳动者的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应当负责、公正、科学。

第十三条劳动者的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应当依据医学和流行病学知识,并结合工作和生活史、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劳动者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第十四条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纳入全国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职业病的病例报告有关职业病监测机构。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因长期接触和吸入有毒有害物质、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所致的疾病,严重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进展也会造成很大的肯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对于职业病的防备和治疗,我国订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本文将重要介绍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基础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自2002年起实施。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防治的原则和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掌控和监测、职业病防治的机构和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是我国关于职业病防治的紧要法规。

该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别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人体致癌物质等三类,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掌控和监测有引导作用。

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 防备措施(1)推行工程掌控。

加强生产现场的掌控措施,如采纳防护设备、化学品替代、生产过程改进等方式。

(2)加强个人防护。

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3)开展职业病不安全因素的监测和评估。

加强职业病的监测和评估,适时发觉和把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订立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2.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患病的职工,应尽早进行治疗。

治疗的重点是在使用科学、规范、安全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职工尽快康复并返回工作岗位。

同时,治疗过程中也需多方面地考虑职工的个人情况和实际情形。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应注意节省财力、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3. 维权措施(1)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公诉等途径,为职工获得合法权益。

(2)弘扬中华职业整治惠民心声,充分发挥职业协会、工会、律师等组织的监督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愿望。

(3)上级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履行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职责,将违规单位及个人予以惩处,维护职工的正当权利。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工作过程中接触和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引起的以慢性中毒、职业性疾病和职业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来加强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现行的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

一、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一项法律,旨在规范职业病的预防、鉴定、救治和赔偿等相关事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该法共计五十三条,主要包括职业病的定义、预防控制、鉴定和赔偿等内容。

二、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是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条例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计九十二条,从职业病防治的组织、监督、预防、控制、鉴定和赔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编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编码》是国家标准,用于对劳动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因素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统计、分析和预防职业病。

该标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为每种危害因素分配了唯一的编码。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是对劳动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规范。

该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测量、采样和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等内容。

五、职业病危害告知标志标准《职业病危害告知标志标准》是国家标准,用于指导劳动场所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告知,并通过标志的形式向劳动者传递相关信息。

该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告知标志的形状、颜色、尺寸和布局等要求,以确保告知的有效性和可识别性。

六、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标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标准》是国家标准,用于指导劳动场所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防护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设施的要求,包括通风、排毒、防尘、防噪声、防放射线等方面的措施。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条件不良而导致的疾病。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以规范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目录,以及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一、职业病防治法律1.1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国家层面上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

该法律明确了职业病的定义、预防原则、责任主体、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促进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1.2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其中包括了对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要求。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责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1.3 刑法刑法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文件,其中也包括了对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法,用人单位如果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导致劳动者患上职业病,将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二、职业病防治行政法规2.1 职业病防治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是国家层面上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

该条例详细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组织体系、监督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主要作用是具体指导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2 职业病防治规划职业病防治规划是用于指导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行政法规。

根据职业病防治规划,各级政府需要制定职业病防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时间表,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监督。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是用于监测和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行政法规。

根据该规定,用人单位需要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三、职业病防治规章3.1 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是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具体管理的规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
文件目录
引言概述: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长期接触或者患有某种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长期处于某种有害生理因素作用下,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和文件来规范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目录。

一、法律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二、行政法规
2.1 《职业病防治条例》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其暴露限值》
2.3 《职业病防治规程》
三、规章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其暴露限值》解释
3.2 《职业病防治规程》解释
3.3 《职业病诊断标准》
四、标准
4.1 GBZ/T 210.1-200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其暴露限值》
4.2 GBZ/T 210.2-2004 《职业病防治规程》
4.3 GBZ/T 210.3-2004 《职业病诊断标准》
五、文件
5.1 《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5.2 《职业病防治工作方案》
5.3 《职业病防治工作年度计划》
总结: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的目录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法规和标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各企业和单位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一、职业病防治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统称。

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我国的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律主要有《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工会法》等。

(一)《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颁布,2002年5月1 日实施,2011年12月31日进行修订,由原来7章79条,修订为7章90条,新增11条。

第一章共13条,新增一条,本章首先明确了立法的目的和立法依据,其目的:一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二是防治职业病;三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四是促进经济发展。

依照宪法而制定本法律。

第二条规定了本法适用范围和职业病定义,并作了两个限制性规定:一是适用主题仅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其他用人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

可以参照本法执行。

另一个是职业病危害因素限于“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等因素”。

第三条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基本管理原则。

第四条规定了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力,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良好地工作环境,采取措施来保障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力。

第五、六条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特别提出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七条关于工伤保险的规定,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监管,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这项规定是一个强制性规定,不管单位是否愿意,均应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科学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九条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管制度第十条明确政府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义务,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一条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宣传教育的义务性规定,加强宣传普及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使职业卫生保护权力的能力。

第十二条规定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并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

第十三条关于检举、控告和奖励的规定。

第二章前期预防共7条。

第十四条明确了用人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卫生标准,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责任。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的设立和工作产所应当符合的条件和职业卫生要求的规定。

(用人单位的设立是指在单位成立之前依法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取得相应法律地位的活动)。

具体到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设立除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本条特别规定了其工作场所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_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第十七条是关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制度的规定(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前期应用职业病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可能产品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测性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有害因素和危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

(二)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履行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义务,且提交的时间是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

作为安监部门应当履行以下程序:一是自收到预评价报告后在法定时间内要作出审核,时间是三十日,安监部门必须遵守。

二是安监部门在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书面形式是法定形式要求,安监部门必须采用。

另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也是有关部门批准该项目的依据之一,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未经安监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如建设行政部门不得批准该项目。

(三)本条第二款规定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当包括的内容,即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提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的评价,并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如提出在可能出现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情况下,应配备的急救设备和所采取的抢救措施,这些都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职业病防护管理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必须进行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建设项目包括:大量生产或使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规定的Ⅰ级、Ⅱ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建设项目;大量生产或使用石棉粉料或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粉料的建设项目;其他由劳动行政部门确认的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

预评价的程序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本建设项目设计单位以外的、有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资格的单位承担,并与之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承担预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进行预评价,提出明确的防范措施。

编制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大纲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其劳动安全卫生评价大纲和预评价报告书经具有认可资格的专家评审后,由安监部门审批。

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大纲的主要内容:(一)预评价的主要依据;(二)建设项目概况;(三)主要职业危险、危害因素;(四)预评价范围、预评价单元;(五)预评价方法;(六)劳动安全卫生对策措施;(七)预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

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一)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定量或定性评价;(三)劳动安全卫生对策措施(包括建设及场地布置方面的对策措施,工艺及设备方面的对策措施,劳动安全卫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对策措施,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事故应急方面的对策措施及其他综合性措施);(四)预评价结论和建议。

其他要求:(一)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应做到数据完整可靠,附图附表齐全,对策措施具体可行,评价结论客观公正。

(二)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中,应严格遵守现行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依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书,完善设计,编制<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专篇》,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负技术责任。

第十八条是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审查制度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制度的规定。

一、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为保护劳动者健康,治理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发生,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包括治理职业病危害的设备,采取的预防职业病发生的工程措施。

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是个重要问题。

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这样使其落到实处,解决了费用问题。

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规定了职业病防护设施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对于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本条第二款规定了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的审查制度。

虽然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经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但是,还要考虑到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对建设项目提出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建议和要求,是否贯彻落实到建设项目的设计中也有必要进行审查。

这是肪止建设项目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根本保证。

因此,有必要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三、所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对建设项目存在的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的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进行评价的行为。

评价的结论作为安监部门对建设项目竣-工验的主要依据。

依照本条第三款规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监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执法部门有权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四)关于申请竣工验收的条件:建设项目(工程)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申请竣工验收。

1.初步设计中的职业安全卫生专篇已经过劳动部门的审批同意;2.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3.对建设项目(工程)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和评估;4.对试车或试生产中所发现的危及职工安全和健康的问题进行了整改;5.对可能影响职工安全和健康的生产岗位递行了检测,并建立了档案;6.建立健全了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7.符合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

《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专题报告>提纲一、建设项目概况1.名称、地点、建设性质。

2.建设规模(建设纲要)。

3.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4.主要原材料、产品的名称、数量。

5.建设项目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及材料输送路线示意图。

6.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总投资。

二、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

1.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2.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其分布图。

3。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控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

4.作业场所尘、毒、噪音、高温和放射线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

5.电梯、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具有被检测合格后核发的使用证书的复印件。

6.《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适用范围内的锅炉压力容器,具有劳动部门颁发的《锅炉使用登记证》和《压力容器使用证》的复印件。

7.女工卫生设施名称、数量。

8.安技部门人员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

9.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的投资金额。

10.对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所制定的整改方案,预留的整改费用及完成整改的日期。

1 1.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三、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综合评价。

1.对建设项目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的本质安全性进行评价。

2.对建设项目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

3.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所采用的整改措施的效果进行预评价。

四、关于建设项目(工程)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初步验收工作的步骤和内容:1.劳动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初步设计中职业安全卫生专篇内容和劳动部门审批意见及国家有关规定、规范、标准,对建设单位报送的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专题报告和验收审批表进行分析、复核;2.劳动部门对严重危及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岗位进行现场检查,并对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估,还可根据需要委托法定检测单位进行复测;3..经复核、检查、评估、复测已达到职业安全卫生要求的建设项目(工程),劳动部门签署同意对该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的结论性意见;4.劳动部门就复核,检查、评估、复测中发的危及职工安全和健康的问题,提出书面意见,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在整个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前整改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