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因果与佛教中的因果有什么异同
小议马克思主义与佛学
尤智表认为哲学家中只懂得玄学和机械唯物论,而不懂得辩证法唯物史观的,便不能了解佛法。惟有懂得相对论和辩证法的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佛家理论的发扬,应该说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他说:"......佛的教理并不和现代进步的科学哲学冲突。现代进步的科学和哲学正在替佛法做透彻的注解。......"(4)所以佛家理论的发扬,应该说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苏渊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佛学做了系统的比较。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经常把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作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反动的社会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随着中国进入大面积的战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发扬光大下不断占据人们的思想主体,而佛教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在1949年以后,佛教界不得不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的统治地位。
温光熹、陈铭枢等人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和佛法相结合,建立新佛学体系。所谓新佛法,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佛法,是发扬农禅精神配合社会生产的佛法,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佛法。温光熹认为,佛法也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必然从旧佛法过渡到新佛法。而新佛法能否成立的关键就是其与马克思主义并存的成败。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陈筱芳社会科学研究2004131〔摘要〕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
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
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
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关键词〕春秋时期; 中国报应观; 佛教果报观〔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04) 03 - 0067 - 03 (一)佛教传入之前, 中国已存在报应观念。
学者多认为《易·坤·文言》“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1〕便是传统报应观的源头。
《文言》,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战国至汉初之作, 而且, 片言只语不足以展现传统报应思想的形貌。
考察《左传》, 笔者认为春秋时期已经产生了完备的善恶报应观。
春秋人相信“天祚明德”〔2〕, “神福仁而祸淫”〔3〕, “长恶不悛, 从自及也”〔4〕, “圣人有明德者, 若不当世, 其后必有达人”〔5〕。
春秋报应观的基本含义是: 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引起不同的结果,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春秋报应观虽然只是宗教愿望和情绪的表达, 缺乏理论上的逻辑论证, 但是, 报应的承受主体、善恶标准、途径等框架已经具备。
再经战国秦汉诸子宣扬, 善恶报应观遂成为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重要观念。
中国传统报应观以人们言行的善恶为报应的“因”,评判善恶的标准纯为世俗的伦理规范———从春秋的德礼到儒家的五伦四德以及秦汉以后的三纲五常, 凡是符合伦理道德者为善, 反之为恶。
佛教认为凡是符合佛教教义者为善, 反之为恶, 遵守佛教戒律———如五戒、具足戒———是善, 违背则为恶。
佛经孔孟道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异同
佛经孔孟道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异同
孔孟行善之法是有官员地位等级之别,对不同人态度待遇不同。
对待上位之人敬顺,对待平等地位之人保持距离不争,对待下位之人严厉不害;佛经简单,不害是底线,能做善就尽量多做,坚持价值不灭定律,所作所得的报应原理。
儒家四书是孔孟之道的系统体系理论化。
它是做官的必学之书。
《大学》定目标,改自己错做好人并教导人民。
《中庸》讲不要感情处理事情,要理性。
《论语》讲改错行善的具体观点方法事例。
《孟子》讲怎样当个好官,怎样处理好政治公务。
不过不读《孝经》不知孔孟本意---与佛经相同,做善自得福,做恶自得祸,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别人更好,就是为富贵平安。
至于儒佛道中的道家,与儒佛所讲的基本相同,只不过引入了神控制人的观点,而儒佛不赞成这种观点,儒佛认为事情发展变化是客观的,是有原因与结果规律的,这个观点基本上等同于马克思的哲学基本观点:世界是客观的、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以规律办事才能成功。
慧能佛性论与马克思人性论之比较
践 ”。 可 见 ,在 马克 思 那 里 ,人 的 本 质 在 实 践
中产生 、发展并 由社会关系决 定 ,所以它不是先
天 的 ,而 是 后 天 的 ,是 随 着社 会 关 系 的 变化 而 变
化的。
能 所 谓 的 平 等 只 是 说 人 在 具 有 成 就 某 种 伟 大 人格 或 自身 素 质 方 面 的 可 能 性 的平 等 。一 个 人 实 际 的 社 会 地 位 的 平 等 以 及 这 种 平 等 所 需 要 的社 会 关 系 的 平 等 的 思 想 的 提 出 ,是 一 千 多年 后 由 马 克 思 来
样 的 。 在时 间 上 , “ 三 世 诸 佛 ,十 二 部 经 ,亦
在人 性 中 ,本 自具 有 ”_ 2 】 ,三 世指 过 去 世 、现 在世
和 未 来 世 ,三 世诸 佛 一 般 代 指 以 燃 灯 佛 代 表 过 去 诸 佛 、以 释迦 牟尼 佛代 表 现 在 诸 佛 和 以 弥 勒 尊 佛
制 度 和 一 定 的 历 史 条件 下 形成 的人 的本 性 ,包 括
人 的 正 常 的 感情 和 理 性 ,即人 根 本 属 性 和 特 征 ,
净 ” 本性 是 不 因时 空 的 改 变 而 有 所 改 变 的 ,是 一 种超 时空 的普 遍存 在 。在空 间上 , “ 人 虽 有 南 北 ,佛性 即 无 南北 。狍 獠 身 与和 尚不 同 ,佛 性 有 何差 别 ”u ,不论 南方 人还 是 北 方人 ,其 佛 性 却是
国 的性 善论 、性 恶论 ,西 方 的本 能 论 ,等 等 。 中 国 的 佛性 论 也 讨论 草木 山 川 、 动物 植 物 等 的佛 性 问题 ,但 主 要还 是 以人 的 佛性 为主 ,因此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可 以说 ,佛 性 论 就 是 人 性 论 。笔 者 在 研 究 了禅 宗 这 个 中 国特 色 最 明 显 的佛 教 宗 派 的 代表 人 物 慧 能 的佛 性 论 和 终 结 了西 方 古典 哲 学 的马 克 思 1 8 4 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关 于 人 性 的 思 想 之 后 ,发现 二 者 之 间 除 了 历 史 背景 、 内容 思 想 、适 用 范 围等 明 显 不 同之 外 ,还 有 某 些 相 似 的地 方 ,
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
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中国的逻辑比较肇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
这一研究涉及到佛家逻辑、中国墨辩和西方传统逻辑,其中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而对墨家逻辑、亚氏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却相对地研究不足、重视不够,这显然是逻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
产生于印度的因明和古代中国的墨辩都曾为人类的推理论证做出过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与亚氏逻辑一样,有着同样的产生逻辑体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逻辑的主要内容上应该是相通的,都会研究诸如概念、命题、推理、论证及逻辑规律等,而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使人明白,历史上的某种逻辑究竟达到了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其意义和价值何在?如何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等等。
因此,我们对佛家逻辑与墨家逻辑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两种逻辑及逻辑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为逻辑学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某些启示和借鉴。
一、逻辑起源从论辩中引生逻辑,逻辑又反过来指导、规范论辩,这是世界三大逻辑形成的共同点。
古代逻辑最初总是伴随着论辩的需要而形成,又总是隐藏在辩学的形式之中,虽然佛家逻辑与墨家逻辑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产生的时间却很相近,产生和发展也都受到论辩之风的影响,带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并具有丰富的论辩理论。
先秦时期是中国逻辑萌生的春天,激烈的论战成了逻辑的催生婆。
尽管诸子百家都在辩论,都是雄辩家,但只有墨家才首次把论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和系统阐发。
墨家逻辑又称墨辩,它在整体上就是研究论辩的形式、规律和方法,一开始就是以论辩工具出现的。
墨家非常重视论辩的理论研究,也重视论辩的实践活动,论辩是墨家宣传自家主张、干预时政的基本手段。
《公输》篇记载的墨家创始人墨翟与公输般的论辩就是典型一例。
他教育弟子专设“谈辩”一科,希望弟子们“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要求他们都能“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而“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身》)。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佛教的交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佛教的交融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别作为当代世界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各自在历史、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本文旨在探讨二者之间的交融可能,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三大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它主张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进而达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境地。
简介,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以四圣谛、八正道为核心教义,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倡导众生平等、慈悲为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的交融点1. 因果报应与唯物史观因果报应与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中的因果报应,强调个体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强调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 众生平等与共产主义理想众生平等与共产主义理想- 倡导众生平等,强调消除社会等级制度,实现人类普遍的解放。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共产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 二者在追求社会公平、消除差别方面有共识。
3. 慈悲为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慈悲为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慈悲为怀,倡导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二者在价值观层面有诸多相通之处。
4. 轮回观念与人类全面发展轮回观念与人类全面发展- 的轮回观念,强调生命在不同境界中的轮回转化。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类全面发展,强调人类在物质、精神、道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 二者在对人类生命状态的探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虽然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存在诸多交融点。
佛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
佛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佛教思想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在一些佛教思想中,尤其是在大乘佛教中,强调“缘起性空”的观念,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且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因此应该追求解脱、寻求超越。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学思想,突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在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佛教思想与生态环保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人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尊重自然界、重视人类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佛教思想进行解读,并举出一些例子,说明佛教思想与生态环保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缘起性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佛教思想中,有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缘起性空”,即一切存在都源于相应的条件而产生,而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具有本质上的存在。
这个理论可以理解为“物以联成,因果交织”,人类和自然界紧密相连,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依存,而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与其他生命共同存在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提出,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如果打破这种平衡,就会对整个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因此,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举例来说,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工业化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实行节水措施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以引入佛教思想中的“缘起性空”理念,提醒人们环保行动的关键性,引导人们理解环保的影响力和必要性。
二、“平等观”与环保理念佛教思想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即“平等观”,即人和自然界的平等与相处。
马克思主义与佛陀主义的认识论之异同
马克思主义与佛陀主义的认识论之异同@人事道理规律是否可知,人的糊涂迷惑与聪明智慧是否可以改变。
×马哲:事情道理是可知的,只有未知的事情道理,没有不可知的事情道理,一切事情道理是完全可以弄清楚的,也是可以做得正确的。
人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糊涂聪明是绝对可以转化的。
聪明人恶趣生起,就会变糊涂、做傻事、给自己招来祸害;糊涂愚笨之人学习道德学,就可以断恶行善,为己生福,变为聪明人。
只有不断学习道德学的人,才能变聪明或保持聪明,才能德高名高位高;只有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者,才能才大望大业大。
×佛哲:拿起一块透镜向著太阳,对准了艾草引火时,那火是从那里来的呢?太阳和透镜的相隔,是那么遥远,两者又不能相互接触,毋庸置疑,太阳热能经由透镜,却能显现在艾草之上。
复次,如果仅有太阳,艾草没有可燃之性,艾草是不会著火的。
阳光的点燃功能,艾草的被点燃功能,这两者才构成了燃烧的自然现象,艾草与太阳是一个现象的共同体,它们相应而生,构成了一个自然现象的整体。
这个比喻说明,人与外界是自然相关的、相伴而生成的,他们是一个整体。
心与外界人事物是联系互动的,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可以显现在心中形成意识,意识驱动身心而反作用于世界,人心和外界是一回事情,外界存于心中,心中有外界。
佛陀的认识论就是:人心与外界是互动的两个方面,人心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自然整体。
即:世界上的事情通过人的感官会作用于人心,人心通过人体会作用于外界,这个过程不会停止。
而且,人与外界万事万物有感应,这种感应是客观而不间断的,物质间有万有引力,精神间也有万有引力。
人遇困常会变聪明而学善断恶以求福;人得富贵也常会恶趣横生变糊涂而断善作恶便生祸,糊涂迷惑与聪明智慧是常常互相转化的。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的好坏,具体就是看起来的好与坏,听起来的好与坏,吃起来的好与坏,摸起来的好与坏等等,属于感觉器官直接反应。
感觉反应不反映事物的后果好坏,当然也不反映实质上对于人的生活之好坏及损益。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1)。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和佛教思想。
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物的互相联系是普遍的(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且按自身规律(内因)不断变化。
(二)佛教:万物为空——普遍联系,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万物无我——按自身规律(内因)
不断变化。
(三)道教: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精神: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事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本来万物无名,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命名。
本来精神和物质因绝对变化而无其实质,且不会被定义
而命名。
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以静止状态而被定义命名。
无名与有名,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同为一个变化的两个描述。
描述角度不同,就有了广义狭义之不同解释。
事物总是
相互联系的,且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变化。
这才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四)常用名词解释:
1,无为:无私,不损人利己。
2,无相:@平等对待万物;@不对人,只对事(思想,言行)。
不害人,只劝改有害的错
误思想言行。
佛陀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观点之简单说明
佛陀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观点之简单说明佛陀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哲学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下面就给予对应解释: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佛教的观点之表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佛教主义也是对人的生活经验总结研究而发现福祸规律的,而且,教导人们从当前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断恶持善,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佛教不承认神对人的福祸控制或命运不可改变的说法。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关于物质和意识谁在先的问题,马哲说物质在先、意识在后;佛教说原因的原因没有穷尽,也不实用,不予考虑。
在现实生活中,应立志过一个好生活,思考并弄明白自己已遇到的困难、问题及经历,找出相应的道理或真理。
若不能明白,再找些相应的书看。
而不是无目的地乱读书,那是浪费时间。
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
世界上的仸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仸务之一。
佛教的主张是来自生活实际,是老人言,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
他和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一致。
同时,佛教强调,境由心生,意识思想才是一个人的本质。
思想意识是无形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些观点、志向、意图、目标等等,它才真正决定人之贫富贵贱的。
外形、物质、人的表情、言语、行动等等,是个人观点的外在反映,是个人观点力量的表达,是获得外界反作用力的手段。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辩论关系原理;事情的福祸有其客观的规律性,马克思称其为客观规律,佛陀称其为自性(或佛性、菩提性),人只要依照福祸规律做事,改善生活状况就能办得到。
这方面佛马是相同的。
福祸规律就是:作善得福,作恶得祸,自净其意。
其中自净其意就是回忆检查自己的历史,把有害他人的心意断除,把有益他人的心意立起来,言行作善不作恶,然后久久行之,就会祸灭福显。
佛教生命观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命观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
杜 颜男 李世 雁 ( 沈阳 工业大 学 , 辽宁 沈阳 1 1 0 0 2 3 )
【 摘 要】 佛教的生命观 与马克思主 义生态哲 学相 比较 , 既存在共同点 , 也 具有 自身的独特性 。马克思主 义的生命观强调 , 生命 存在是 生命 观存在的前提 和基础。 佛教 中用“ 缘起 ” 来阐释 生命 ,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联系 是 普遍性 ” 的观 点。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 为生命是 自 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的结合 . 这种观 点在佛教 中也能找到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可 以从佛教的生命 观思想 中提取思想
资源。
【 关键词】 生命 观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佛教
所谓的生命 观 . 是指人们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看法。生命是一切 活动的基石 . 生命 观直接影 响人们 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佛教生命观与马克思生命观都有着各 自所强调的内涵。 马克思主 义的生命 观是在 马克思 主义哲学和伦理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 指的是 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 对生命 本质和意义的看法 “ 人” 是“ 人 的生 命” 的展开 : 实现了的人的生命 即为“ 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实 践生成是生命 的基本特征 , 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基本体现 。佛教 中 的“ 有情” 或“ 众 生” 大体上相 当于今天所说 的不 同生命形态 . 它主要指 动物生命 . 并不包 括植物 所谓“ 普度众生” 、 “ 利 乐有情 ” 主要是指帮助 众生从六道轮回的苦难 中解脱 出来 。 同时 . 也从众生 的福乐为 出发点 , 关注众生生存 的利益 应将一切生命看做是 自己的生身父母 . 戒杀放 生 其重要 的思想基础就 是佛教 的众生平 等观念也就 是佛 教的生命 观 马克思 主义 的生命观与佛教生命 观的语境迥异 . 但是 . 它们都对生 命的发展具有深刻 的启迪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 强调 .生命存在是 生命观存在 的前 提和基 础 佛教为了探讨生命问题尤其是人生 问题 , 对生命 起源问题必然要 进行回答 佛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与绝大多数宗教 的人类起源说有着 很 大的差别 佛教从根本上否定 了神创说, 反对神灵支配人类的命运, 但 是它也没有 走向唯物主义 , 而是在其独 特的缘起论 基础上 提出 了 “ 五蕴” 说等关 于生命起源和构成 的理论 。 《 心经》 日: “ 观自 在菩萨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时 , 照见五蕴 皆空 。” 五蕴中 , 色蕴属于物质现象 . 而受 、 想、 行、 识 四蕴则属于精神现象 五蕴 , 是佛教对世间一 切生灭现象所 作 的归纳和概括说明 它认 为人是 由五蕴经 由一定 的因缘 和合而成 的, 缘 聚则有 . 缘散则无 佛教 中用 “ 缘起” 来阐释生命 . 这就是马克思所 说的“ 联 系是普 遍 性” 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理解佛教的缘起 说能够帮助我 们很好 的理解是佛教 的生命观 所谓缘起 . 指的是宇宙中一切事物和 现象 的产生 、 存在都依赖 于相互联 系的关系或条 件 . 离开 了构 成事物 和现象 的条件 . 该事物和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也就是佛教常说的“ 此有 则彼有 . 生则彼生 : 此无则彼无 . 此灭则彼灭” 。 [ 1 1 这也是马克思关于“ 联 系普遍性 ” 的观点 佛教认 为宇宙 问的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而成的 . 任何 事物都不能单独的存在 . 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佛教用 这种 缘起理论 把人 } 一 外界联系起来 . 然后否定了人的独立意义。佛教 的这 种因缘和 合理论 与马克思主 义生态哲学生命观还是有些相似 的 马克思 主义生态哲学关 注的关爱生命及动 物保 护观念 可以从 佛 教的生命观思想 中提取思想资源 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之所以成 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重要主题 . 是于全球生物 多样性 的急剧 减少和养殖动物恶劣的生存环境 、 生存 状态相关联 的。从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角度 而言 . 生 物多样性是生态 系统存在和稳定 的 因素 . 生 物 多样性的急剧减少 . 必然加剧生态系统 的失衡 . 导致严重 的生态 危机 佛教 的生命观 存今 天对于倡导人们 关爱生命 、保护 动物具有重要 意 义。 《 梵网经》 说: “ 一切男子是我父 , 一切女人是我母 , 我生生无不从之 受生. 故六道 众生 , 皆是我父母 , 而 杀而食者 , 即杀我父母 , 亦杀 我故 身 ” 佛教平等的生命观教育人们要 善待 、 珍惜 自己的生 命 . 同时更要 善待一切众生 的生命 ,不要任意剥夺他人 的生命甚至是 动物的生命 《 华严经》 中亦讲到杀生的果报 : “ 杀生之罪 , 能令众 生堕于地狱 、 畜生 、 饿鬼 : 若生人 中. 得二种果报 : 一者短命 ; 二者多病。” 佛教的生命观从 主体 自身的德性修 养出发 . 将关爱 生命 、 保护 动物视作人 自身德 性成 长 的重要 内容 . 具有 自身独特的思想内涵 . 同时又从 慈悲心的长养 、 修 行解脱 、 业报轮 回的宗教观念 , 从动物与人具有 同样的生命感受性 、 动 物具 有 自身的生存权利 、 人与其他 生命和谐共处 等观念 出发 . 对生命 观进行 多方 面的论 证 . 这对于 丰富当代动物保护 思想 . 促进 人们 生命 关怀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佛教 的生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动物保护观念相 比较 , 既 存在共 同点 . 也具有 自身的独特性。两者之 间的一致性 主要体现在三 方面 : 一是 两者均主张将道德关怀 的范围拓展 到其他生命 ; 二是均有 从生命平等 的角度考察其他生命 的生存 权利 : 三是注重从 动物生命与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二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二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与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里,马克思主义和佛教作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各自发展和演变,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这两个思想流派看似迥然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1. 辩证唯物主义与无我观马克思主义主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斗争推动的。
而佛教则主张无我观,认为个体的存在是虚幻和无常的。
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具备相似性,都追求超越个体的存在和个人私利,关注整体和共同利益。
2. 阶级斗争与菩萨道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追求人类社会的解放。
而佛教的菩萨道则追求通过自我修行、慈悲和智慧来拯救众生。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思想流派都追求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
3. 生死观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
佛教则重视生死观,强调生死是一个无常和不可避免的现象。
尽管这两种观点在关注的对象上有所不同,但都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死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行为。
二. 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1. 无为而治与无产阶级专政佛教主张以无为而治,强调通过禅定和智慧来达到对世界的顺应。
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无产阶级专政,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都强调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2. 福报与共产主义佛教强调忏悔和积累福报,追求个体的修行和行善。
而共产主义则追求社会的共同财富和平等分配。
这两种观点都追求人类社会的幸福和公平,只是在实现的方式和对象上有所不同。
3. 缘起性空与唯物辩证法佛教讲究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的。
尽管这两种观点在思考事物的起源和本质上存在差异,但都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作者:乔静来源:《长安学刊》2011年第04期摘要: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的异同,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
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中国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异同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98—03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有两种外来思想表现出异常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在中国传播、发展、壮大,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并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种思想分别是佛教和马克思主义。
一、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与基本进程佛教起源于一个与中国在地理特征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领域存在很大不同的国家一印度,因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不能不做出适应中国特征的许多改变,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具体而言,“佛教中国化,即是佛教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相结合,进而形成独具本地区特色的佛教,表现出有别与印度佛教的特色精神面貌和中華民族传统精神特征。
”叫与佛教中国化相类似,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为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使自己具有在其他国家传播发展时所不同的特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于中国时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大致可以确定是在公元前后。
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魏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佛教主要在与细雨进行贸易的商人及与商人密切接触的上层人士中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因果与佛教中的因果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因果与佛教中的因果有什么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原因和结果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
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
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
第三,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第四,同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
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
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五,互为因果;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
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
如唐朝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佛教中的因果循环律“五蕴皆空”和“缘起性空”的道理,是说明一切法现象和本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佛学概观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佛学概观研究论文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
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引言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的探讨。
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的观点,去看因果的含义。
就学佛的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的。
不单如此,佛法有世间法(有为法)及出世法(无为法)二部分,我们就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去作些考虑。
在这些检讨考虑之后,我们将作一个撮要,说明善与恶的理念,最后再对善恶报应作一简单的结论。
一、宿命论的简义所谓宿命论(Fatalism),是指现在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及变化都是前世注定的。
所以,很多人信算命。
而且,在有不幸事故之后,常常以”命里如此”而得心安,这的确是宿命论具有实用值之处。
俗言”听天由命”,很多善良的人,就是靠所谓”天命”或”命运”在安定中生活,确有它的道德价值在。
宿命论的人生观,是一种决定性(Deterministic)的人生观,而决定这一世的因素,却是前一世的一切。
前世的一切,我们显然不清楚是些甚么,所以这种理论不可能有不变的预期值。
喜欢算命的人,常常喜欢”改运”;命上缺火的人,小时候取名字,长辈常常在名字上用火字或火字旁的字。
其实,这种改运、补运的行为,已经表示宿命论不是一定。
因为既然可以改运,就已经是非决定性(Indeterministic)的人生观了。
二、因果律的简义所谓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
这与宿命论截然不同。
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种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
俗云”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就是这种因果看法的说辞。
佛家最注重因果。
辟支佛修证的十二因缘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深入内心的一种理念。
但佛家果律特别著重”缘”这个字,即所谓的”因、缘、果”。
有”因”无”缘”,仍不能成”果”。
例如,种子为因,空气、阳光、水分等为缘,开花结果才为果。
换句话说,”因”能不能发展为”果”,要看客观环境条件来决定。
从”因”到”果”要看机会,不一定会出现”果”,它是有机率性的。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二)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二)在20世纪中国佛学史上,有一批非常活跃的居士。
居士们既是佛教的信仰者,又处身时代思潮的急流中,因缘聚会,多关注于时代思潮与佛教思想的比较融通。
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主要思想形态,不能影响到居士们的生活和信仰。
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进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至一批佛教居士,调和马克思主义和佛教信仰的关系就成了居士们的当务之急。
以王小徐、尤智表、温光熹、苏渊雷、陈铭枢等为代表的一批居士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倾向是认为佛法和马克思主义没有根本的矛盾,是可以相通的甚至统一起来的。
在佛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居士们大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及佛法,王小徐、汤瑛等持有这种观点;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与佛学等量齐观,尤智表、苏渊雷等持有这种观点;第三,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创立新的佛学理论体系,以温光熹、陈铭枢等为代表;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佛学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分别予以叙述。
首先,科学融通佛法的著名居士王小徐,非常关心科学的进展,同时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一方面,王小徐认为,佛教的基本问题即是当时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科学方法——辩证法。
佛教的世界观可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偈总结,这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及普烈汉诺夫所说“辩证法是在发生、发展、消灭上观察现象的方法”相符。
另方面,黑格尔和马克思虽然是辩证法的祖宗,但他们的辩证法仍不彻底,反之,三千年前的佛教却是彻底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但着眼于知识对象的变迁,而且着眼于知识本身的变迁。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改造成唯物的,应用来研究社会科学上的人,揭示了一切从前的社会科学认为不变的政治原理、经济原理、法理等也是随着人类的生活条件而变化的。
但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因为马克思不能把他的原则贯彻到底。
马克思主张的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之中,包含着它的必然没落的理解”,这“对于资产阶级及他们的空论的代言人”是“一种苦恼、一种恐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原因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对事物因果联系的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之一。
可以说人类的科学认识就开始于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探索。
(一)原因与结果的含义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互相制约之中。
每一种现象都是由另一些现象引起的,它自己也必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现象。
一种现象对于被它引起的现象来说是原因,对于引起它的现象来说就是结果。
事物、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可以说,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探索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了。
人们必须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如知道放牧可以繁殖出更多的牲畜才有畜牧业,知道播种可以生长出更多的粮食才有农业。
即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以某些因果性认识为前提的。
当哲学最初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超出对一般因果联系的探索而从事对事物总根源的探索了。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气、阴阳、五行、太极、无极等等,被当时的哲学家们看作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总根源。
古希腊哲学中的水、火、无限、存在、原子、数、逻各斯、理念等等,也被看作是这种总根源。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尽管包含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却是对一切现象的总根源的比较具体的分析。
中外古代都有天人感应的思想,它虽然是一种猜测或迷信,但仍不失为一种因果性认识。
古代的语言中早已有了表示“原因”与“结果”的含义的词,如把因称为“故”。
《墨子,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
”佛教的因果报应或因果轮回之说已把原因与结果作为一对范畴来使用了。
《涅繁经,遗教品一》说: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这当然是迷信,所以范缜反驳说:“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但这毕竟是把原因与结果作为一对范畴来研究了。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对因果关系的专门研究,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和法国唯物主义者们建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因果观和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概观
作者:李广良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1)。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
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
本文着? 塾诓煌 枷胫魈宓牧⒊》忠埃 月砜怂贾饕逵?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因果与佛教中的因果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原因和结果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
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
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
第三,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第四,同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
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
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第五,互为因果;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
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
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
如唐朝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佛教中的因果循环律
“五蕴皆空”和“缘起性空”的道理,是说明一切法现象和本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一切法是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所依。
从现象上说,一切法的现象是桃红柳绿,生机盎然(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佛从“空”来看待一切事物,又不废一法;从“有”来看待一切事物,又不立一法。
就一切法的缘起方面说,可以归纳成因果循环律。
因果一说,我国最早见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其次《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善恶因果转化思想。
我国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因果。
西方的一神教,亦谈因果。
主张有一独立个灵,由今生到后世,或落地狱,或升天堂。
这是二世因果论者,只讲今世和来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论者,主张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尽,激起层层浪花。
众生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与消散而已。
它既不同于一世论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于二世论者的“上帝造人”说。
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业的业水,有什么业即感什么果,如影之随形。
在感果时又继续造业,导致未来新的果报,如此循环,无有穷尽。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无限延续的特点,将佛教的三世因果论,名之曰因果循环律。
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观。
它能使人们充满希望,鼓足勇气,看清前途,努力创造自己和人类美好的未来。
同时,也告诉人们: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报。
在今生受果时,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后便会被恶业所牵引,陷入黑暗悲惨的境地。
这个定律最大的特点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教育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诸恶莫做,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