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制度有哪些法律规定之令狐文艳创作
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政策
![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cf5e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6.png)
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政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耕地资源,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 耕地保护红线制度我国实行了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将国家确定的耕地保护红线划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用地。
基本农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不得用于建设或者转为非农业用地。
一般农用地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需严格控制规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2. 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制度针对耕地被非法占用或违法使用的情况,我国实行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制度。
对于未经批准的耕地占用,将依法予以处罚,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恢复原耕地功能,保障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3. 土地流转政策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我国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分散的小块耕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减少耕地碎片化现象。
4. 耕地质量监测制度我国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对全国耕地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耕地的质量状况。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提高耕地的肥力和产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 耕地保护奖励政策为了激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耕地保护奖励政策。
对于严格保护耕地、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他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
结语我国的耕地保护基本政策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我国的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征地程序及法律法规之令狐文艳创作
![征地程序及法律法规之令狐文艳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d883f658a0116c175e0e482b.png)
征地相关程序及法律法规令狐文艳(培训材料,内部使用)一、征地程序根据宪法第10条的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所谓的公共利益一般是指国家的建设需要进行国防工程建设,公用电讯事业建设、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大型水利工程等,广义的还包括政府招商引资用地或其他国家主管机关批准的建设活动都可以视为的公共利益的目的。
国家征收土地有哪些特点:1、国家征收土地是一种国家行为,具有主权性。
2、国家征收土地是一种行政行为。
3、无需征收土地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
4、接收征地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国定的一种义务。
但是农民群众有知情权,确认权,听证权、参与权、监督权利。
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10号文),必须严格履行有关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征收集体土地,必须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依法规定有序开展,征地前要及时进行告知,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妥善予以解决,对于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到位,被拆迁人民居住条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应急预案的,一律不得实施强制拆迁。
征地的程序主要分为用地批前和批后两个阶段,即征地批前报批程序和征地批后实施程序。
(一)批前阶段1、确定征地位置范围相邻,四至要明确根据城市建设需求情况和拟建项目用地情况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和城市规划用地区来确定征地块。
2、征地预公告: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将拟征地的用途、地块位置以及相关规定要求以书面形式告知拟征地块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发布迁坟迁社庙公告告知听证权利:被征地村组对拟征收地块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深入村组召开动员会,争取群众支持。
对预公告后抢搭抢建抢栽的附着物和青苗一律不予补偿。
执法检查:土地部门会同住建部门,加强对拟征收范围内的土地执法巡查,严禁抢建、抢搭、抢栽行为发生。
保护耕地的法律规定(3篇)
![保护耕地的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6cb8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1.png)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等。
第三条耕地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第四条国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条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耕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国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的义务,不得破坏耕地。
第二章耕地保护目标与任务第九条国家耕地保护目标:(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二)提高耕地质量;(三)优化耕地布局;(四)加强耕地生态保护。
第十条国家耕地保护任务:(一)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二)实施耕地保护工程;(三)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四)严格耕地占补平衡;(五)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六)强化耕地保护监督检查。
第三章耕地保护规划第十一条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耕地保护规划,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
耕地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二条耕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耕地保护目标;(二)耕地保护任务;(三)耕地保护措施;(四)耕地保护责任。
第十三条耕地保护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耕地保护措施第十四条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法定标准缴纳耕地占用税,并按照规定标准补充耕地。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测、评价和修复。
第十六条国家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耕地质量监测。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946913dd3383c4ba4cd2b1.png)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7日国务院令第257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第六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第七条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划定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第十一条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案,并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或者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确认第十二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不得改变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第十三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规程,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三章保护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第十五条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第十六条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第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第十八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满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基本农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2年未使用的,经国务院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重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第十九条国家提倡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和培肥地力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第二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定期评定基本农田地力等级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基本农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第二十四条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兴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方案第二十五条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第二十六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农田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二)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三)保护措施;(四)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五)奖励与处罚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有权责令纠正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从重给予处罚:(一)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二)超过批准数量,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三)非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四)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基本农田的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而不划入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四条侵占挪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其他农业生产用地划为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农业生产用地的保护和管理,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
![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ee8ac4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4.png)
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一、政策体系1、耕地保护的立法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防止滥用自然资源。
”第三十七条:“国家保护农业,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明确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立法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外的农业用地,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修复用地,必须经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调整、出让和使用”,由此可见耕地保护的立法政策明确: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调整、出让和使用土地时,优先保护耕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第十六条规定,“除林木种植业、林业经营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以外,森林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而第十七条规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应当优先保护耕地、林地和草原,维护水土资源的稳定发展”,即耕地的保护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优先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
2、耕地保护的行政政策(1)国家强制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第二十一条指出:“支持并鼓励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加强耕地的综合经营、高效利用及容积率管理,实行对重点和技术性农业用地的质量管理,建立国家耕地保护系统,加强国土空间规划。
”另外,第二十二条指出:“优先发展可持续的农业,重视耕地保护和环境保护、提高农田水利设施。
”这两条规定,既体现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又提出了耕地保护的行政政策,实施的政策措施在体现于各地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鼓励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基层改革和资源调整的有机结合,优先发展基层集体经营的宜农化林业。
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制度
![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6c2ba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4.png)
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制度一、法律法规保障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对于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规划管理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被突破。
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三、占补平衡制度为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我国实行占补平衡制度。
要求各类建设项目在占用耕地时,必须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通过这一制度,确保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
四、质量保护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护措施。
包括推广有机肥料、实施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同时,加强对耕地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生态修复为了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我国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等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工程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六、公众参与为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我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工作。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途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同时,鼓励公众监督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七、责任追究为了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行为,我国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破坏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提高了耕地保护的执行力。
八、科技支持为了提高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科技手段。
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43d392a8956bec0875e38e.png)
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回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划定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回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权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耕地保护制度范本
![耕地保护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ce70ee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2.png)
耕地保护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耕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条耕地保护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制度。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耕地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工作。
二、耕地保护责任第五条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工作负责,应当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第六条耕地使用者应当合理利用耕地,保护耕地质量,不得擅自改变耕地用途。
第七条耕地保护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耕地保护措施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编制耕地保护规划,明确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
第九条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确需占用的,应当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第十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单位给予奖励,对耕地质量下降的地区和单位实行补偿。
四、耕地保护监管第十二条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执法检查制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三条耕地使用者应当接受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如实提供耕地利用情况,配合耕地保护工作的检查和调查。
五、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制度的,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护农民耕地法律规定(3篇)
![保护农民耕地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46fb9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a.png)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农田、菜地、园地等。
第三条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农民耕地权益,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第二章耕地保护责任第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耕地资源状况,制定耕地保护规划,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和措施。
第七条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经县级人民政府核定,依法划定的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耕地。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
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法先行补划或者置换同等面积、质量的基本农田。
第九条国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耕地占补平衡责任,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进行整理和改良,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耕地质量符合农业生产要求。
第十二条国家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耕地保护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第三章耕地使用权第十三条农民集体所有的耕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经营,承包期为三十年。
第十四条农民集体所有的耕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不得闲置、荒芜耕地。
第十六条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还耕地,由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安排:(一)承包经营耕地满三十年,承包方自愿交回耕地的;(二)承包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承包耕地的;(三)承包方连续两年未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耕地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耕地保护管理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428f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2.png)
耕地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耕地保护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所称耕地保护管理,是指对耕地进行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满足国家粮食和农业发展需求。
第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第四条耕地保护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促进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耕地保护责任第五条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工作负责,应当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第六条耕地保护责任主要包括:(一)制定耕地保护规划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二)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三)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耕地违法行为;(四)开展耕地保护和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五)组织耕地保护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七条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包括:(一)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二)农业经营主体;(三)土地使用权人;(四)其他使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一)合理利用耕地,不得闲置、荒芜耕地;(二)保持耕地质量,不得擅自改变耕地用途;(三)参加耕地保护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和能力;(四)配合政府开展耕地保护和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第三章耕地保护措施第九条耕地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一)耕地保护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三)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四)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和违法行为的处理;(五)耕地保护和农业技术培训的组织开展。
第十条耕地保护规划和政策措施应当包括:(一)耕地保护目标和工作计划的制定;(二)耕地保护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三)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四)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确定和责任的分配。
耕地和农田保护工作制度
![耕地和农田保护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ea99e7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0.png)
耕地和农田保护工作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紧缺,质量参差不齐,耕地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加强耕地保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耕地和农田保护工作制度:一、耕地保护制度1. 严守耕地红线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划定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各级政府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将耕地保护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实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加强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和监管,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原有耕地质量。
3. 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设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对耕地保护责任人给予经济补偿。
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激励农民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和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4. 耕地质量提升制度: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5.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实施轮作休耕,减轻耕地负担,恢复耕地生态。
二、农田保护制度1. 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监管,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涝能力。
推进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
3. 农田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农田行为。
加强对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4. 农田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农田保护责任,建立健全农田保护责任追究机制。
5. 农田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农田生态补偿基金,对农田生态保护责任人给予经济补偿。
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激励农民保护农田、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和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耕地保护相关政策解读
![耕地保护相关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01411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8.png)
耕地保护相关政策解读
耕地保护是指保护农业耕地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下是对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解读:
1. 耕地基本保护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农业用地划定为耕地保护红线,并严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2. 耕地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改善耕地质量、调整农田布局、提高灌排设施、加强农田防护等措施,提升耕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3. 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效率,确保农田灌溉水源供应。
4. 禁止占用耕地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和旅游设施,鼓励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同保护农业用地。
5. 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确保承包地的稳定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6.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开展农田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7. 提供农田水土保持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加强水土保持。
8. 建立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对因保护耕地而无法实施项目的困难地区进行政策支持和补偿。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涉及到耕地保留、质量提升、水利建设、法律保护、监测评估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旨在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耕地保护制度有哪些法律规定
![耕地保护制度有哪些法律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5f84a1bbb68a98271fefa13.png)
耕地保护制度有哪些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当前法律规定的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耕地保护法规
![耕地保护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36e4f8c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d.png)
耕地保护法规耕地保护法规是指国家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法规,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一、耕地保护法规的制定背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法规,明确了耕地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1. 耕地保护的原则:耕地保护法规明确了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质耕地、增加耕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加强管理监督等。
这些原则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 耕地保护的措施:耕地保护法规规定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
3. 耕地占用补偿费征收:为了遏制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耕地保护法规规定了非法占用耕地需要缴纳耕地占用补偿费。
这项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保护耕地资源。
4. 耕地保护的责任:耕地保护法规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要加强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农民要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企事业单位要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耕地资源。
这些责任的明确能够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耕地保护法规的实施效果耕地保护法规的实施对于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耕地保护法规的实施,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耕地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另一方面,耕地保护法规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同时,耕地保护法规的实施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然而,目前我国仍面临着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耕地保护制度之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耕地保护制度之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658bf8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1.png)
耕地保护制度之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础,研究土地制度是做好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服务的必要条件,而耕地保护又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土地税费制度等等。
笔者拟以本文为开端,通过系列文章,对我国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进行梳理。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时,常常无法完全避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因此,在项目前期工作时,需要提前了解我国法律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以确定项目方案是否可行,避免在实施过程中违法违规,不仅影响项目的推进,可能还要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一、概念解释从土地用途分类的角度上进行区分,我国的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其中,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而耕地又可以分为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
(国务院令第588号)的规定,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2008年之前,只有“基本农田”,没有“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念源于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报告指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永久基本农田,即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的基本农田(但国家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等除外)。
二、制度沿革1990年前后,非农业建设占用高产稳产农田的现象愈发严重,使部分地区居民的基本口粮难以自给。
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县、自治区采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方式保护基本农田,其中有的省已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保护耕地相关法律规定(3篇)
![保护耕地相关法律规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8294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2.png)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等。
第三条耕地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制。
第四条国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耕地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的义务,不得破坏耕地。
第二章耕地保护目标与原则第七条国家耕地保护目标:(一)保持耕地总量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生产能力;(三)优化耕地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耕地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二)依法管理,民主决策;(三)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四)综合整治,持续发展。
第三章耕地保护责任制第九条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耕地保护责任。
第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耕地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第四章耕地保护规划与实施第十三条国家制定和实施耕地保护规划,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
第十四条耕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耕地总量和结构;(二)耕地质量等级和分布;(三)耕地保护措施和项目;(四)耕地保护责任主体。
第十五条耕地保护规划应当定期评估和修订,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十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分等定级制度,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实施差别化保护。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第五章耕地保护措施第十八条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基本农田保护的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的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128e2e8eaaea998fcc220efb.png)
基本农田保护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划定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自治区、省、第九条、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之令狐文艳创作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之令狐文艳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1bddd9f04b35eefdc8d333e4.png)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令狐文艳一、耕地的含义及其分类(一)耕地的概念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m、北方宽度小于 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二)耕地的分类按全国土地分类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耕地可划分出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5个地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水田、水浇地、旱地按管理需要基于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需要把耕地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土地资源调查曾把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八大类。
)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粮食生产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实物需求,人们生存的基本粮食需求总量构成了粮食安全总量,保证粮食供给必须要确保对应的耕地资源。
2、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自然资源,它的存在是非人力所创造的,土地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是固定的,人类对它的依赖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也是不可逆转的。
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耕地保护事关我国社会稳定。
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防止通货膨胀、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4、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耕地保护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耕地保护的主要政策措施(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管理法》在总则第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保护制度有哪些法律规定?
令狐文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当前法律规定的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
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
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
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
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
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
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
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法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