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论文[1]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水土流失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不断恶化的地球问题——水土流失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水土流失的概述水土流失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土流失在国外叫土壤侵蚀,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关于土壤侵蚀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

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英国学者对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

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

”由此可见,国外水土流失的定义也包括了风蚀。

而生态学认为,水土流失是指缺少有效保护的土壤不能有效地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而造成水分流失的现象,同时伴随水的流失,产生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也使土壤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产生的危害严重,影响深远。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等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近60年的艰苦努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入江河的泥沙大幅度下降。

通过开展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商,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题目: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院系: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姓名:**学号:************序号:老师:***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我了解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的重要意义以及深远影响。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那么我就在查询资料后针对地球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处理人际事物关系方面提出我自己的观点。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做自己的母亲。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样写到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

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

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

母亲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

时光飞逝,一眨眼间,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

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的确,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

地球不仅以它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息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地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于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消耗生产资料,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范围、强度和速度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家园———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的环境与资源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影响到地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地球上更好的生存下去,如何处理我们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现状,地球的环境现状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

地球环境现状有以下这些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1900-2000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

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层大多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

2011年11月1日,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消息说,该机构今年以来测到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最大值超过去年,已相当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读书报告前言:结束了本学期“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我感觉收益良多,因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学起来感觉很轻松,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地质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次学修课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所学和专业课知识对自己所学做一个总结。

正文:个人觉得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述性的学科,其将地质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等地理学科综合在一起,进行概述。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以及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其研究内容广泛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特殊。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

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学号:********姓名:***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2017年5月23日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及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摘要: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地球跟随太阳绕银心转动。

地球与月亮为地月系,月亮每月绕地球转动一周。

地球上存在丰富的生物。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生在地球上。

本文主要叙述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资源的紧密联系。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相互依存,人类的未来必须依靠人类自己,我们必须坚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的美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从认识地球开始,然后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如今人类已经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地球采取了措施。

关键词:地球、资源、环境主要内容:1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与繁衍到达今天的状态。

2星系在宇宙中,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2.1 银河系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2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一千四百亿倍。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

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000光年。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保护水资源在学习地球科学与概论之后,我们深知地球上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象是十分的美好的,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湖泊,每一个生物,一块岩石,石油等等都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来。

然而我们做为受益者,作为利用者,要时刻谨记我们在用的同时,还要保护,珍惜。

不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然而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

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因此,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非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要有节约之心,并且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2的631亿吨。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

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

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认识地球(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认识地球(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认识地球——关于地球资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资源的紧密联系。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从认识地球开始,然后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如今人类已经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地球采取了措施。

关键词:地球资源人类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行动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

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

地球是宇宙中闪烁着蓝色光芒的一颗星球,除了蓝天白云,河流山川,飞禽走兽,潮汐激光,风雨雷电……她是如此美丽壮观。

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她的无私奉献,因为地球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几部电影,比如《后天》,《机器人总动员》,《生化危机》等,在被影片感动或震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想到了背后的原因,我们是如何造成了如此的灾难?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呢?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是不是要行动起来?地球的基本资料: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

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赤道半径6,378.2KM ,赤道周长40075.7Km。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这里有土地、山川、海洋、绿树、花草,以及各种与人类同呼吸的生物。

小编整理了地球科学论文,欢迎阅读!地球科学论文篇一共同保护绿色地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使我们为绿色经济做了一件实事,这既是本会的主旨,也是对雅安、芦山地区遇难同胞表达的一种哀思,同时也充分表达了我们对自然灾害的警竦和反省!集人类智慧、科技全部成果和手段,人们也无法在银河系中看到一颗如地球这般美丽的绿色星球,也无法听到银河系之外任何生命信息发送的声音。

人类能够生活在绿色地球上是多么幸运。

但这种幸运是有条件的。

第一,地球是有生有灭的。

目前地球已存在45 亿年,它还能存在多久则无人能知。

第二,地球是有生命的,而人类只是生命中的一种物种。

第三,地球还有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体能。

兴安岭大火烧毁了青松,第二年就会齐刷刷长出片片白桦林,白桦林被烧掉,又会长出茂密的青松。

动物吸入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

大自然运行导致的生态平衡十分奇妙。

第四,地球灭亡的原因是自然死亡呢?还是外力引起的毁灭?或是出自内部的力量,即人的力量?人虽不能主宰自然,但他可以主宰其它一切动物、植物物种的生命。

因为人是处于整个动物链条的顶端,人可以伐尽亚马逊河、刚果河流域的广袤雨林,也可以猎尽除他自身以外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人类已经历了二百多年工业化的历史,两次工业革命都使人类的文明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讲,把人类比作造物主一点也不过分。

但工业化也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只要温室气体重新包裹了地球,封闭了地球,阻塞了地球的自我修复、净化功能,丧失了地球和其体外的交换,地球上的生命也就几乎灭绝了,地球实际也就死亡了。

这就是人毁灭地球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污染排放量上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请看我国的二氧化硫已占世界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占20%,BOD 占30%,ODS 占40%,汞占25%。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地球资源与人类生活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地球资源与人类生活

地球资源与人类生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地球资源的。

正是有了空气、水、粮食作物我们才能生存,也正是因为有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我们才能发展自己的文明。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我们才能发展自己的文明。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资源分配不均因为自然资源的分配的不均,导致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争端。

而发达国家占有了大部分的资源甚至挥霍资源,而贫穷国家的人甚至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比如,一直以来中东地区的局势都很紧张。

一是因为当地的宗教信仰复杂,更重要的是因为那里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各个国家为了石油资源不惜推波助澜挑起战争。

个国家为了石油资源不惜推波助澜挑起战争。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

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1/3。

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展。

展。

二、资源过度开采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资源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是因为过度的开采和利用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来自自然的惩罚。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地球科学》中的科学教育论文

《地球科学》中的科学教育论文

《地球科学》中的科学教育论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作为一门基础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有很多实验很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也就一无所知,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

怎么样才能上好科学课,特别是实验教学。

怎样才能将抽象的自然知识,通过实验教得有声有色。

我在教学中注重落实了“真”、“趣”、“实”。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

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早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而“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地理内容,综合为“科学”课。

为适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师范院校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构建一个能体现科学综合为特征的科学教育专业体系。

其中,在《地球科学》课程中,力图实行开放式教学,以科学情景导入,以科学任务驱动,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展开自主和合作的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品质。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一】

地球科学概论【一】

地球科学概论【一】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编辑:探矿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西安地质学院院长,著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创立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认为,实习区位于北西向天山-祁连-秦岭-桐柏山活动带与北东向长白山-太行山-横断山活动带相互交织的秦岭地轴的北部,包括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张文佑、陈国达教授分别用地质力学、断块学说和地洼学说的观点对该区进行了划分。

本章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教授创始和奠基的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观和活动论、阶段论、地槽褶皱带多旋回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对该区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实习区自北向南跨越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五个次级单元。

北部的“北山”及关中平原属于华北地台区,而南部的秦岭北坡属于秦岭褶皱系。

两大构造单元及各二级、三级单元的地质发展历史、地层发育序列、沉积演化的历史、岩浆活动、地质构造情况等有较大的差异。

六条地质观测路线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二级、三级构造单元。

实习区大地构造区划见图1-1。

图1-1 实习区大地构造分区图(据陕西省区域地质志,1982)一、华北地台•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的南部,主要由四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①陕北台凹;②陕甘宁凹缘褶断束;③渭河断凹;④太华台拱。

•(一)陕北台凹(I11)•陕北台凹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宇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及上元古界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乃至第三系、第四系等不同类型的地层沉积,厚度可达万米以上。

早古生代浅海相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由于海盆西南缘地势低洼,沉积厚度稍大一些。

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环境由海相向内陆湖盆转化。

中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主要以三叠系、侏罗系的砂岩、页岩及泥岩为主。

白垩系主要沉积物以河湖相杂色砂泥岩及山麓相砾岩为主。

第三系在此区分布零星,主要位于盆地西缘及西北缘。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宇宙大爆炸工程学院410112030113 王小彤大爆炸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所采用的。

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

所谓原始火球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的点,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也就是无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宇宙又会变成一个原始火焰即无限小的点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测得其频谱从而绘制出它的黑体辐射曲线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一、何处是中心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手段从肉眼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而对宇宙的认识,则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和古代哲人的猜测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

对于宇宙的诞生有最初的开端想法,圣经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

而在三国徐整著的《三五历记》中记录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其中记载为“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公元140年,希腊裔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体系,日、月、金木水火土它们沿着各自对离地球不同的距离的各自轨道东升西落,即顺时针方向运行,为了要解释观察到的天体的运动,把它们绕着地球运转的轨道称为本轮,为了更好地描述它们的运动,在本轮之上又有一个小圈叫均轮,行星除了在本轮上运动,还在均轮上运动,这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他用本轮与均轮很好的解释了天体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摘要: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

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关键字:石灰岩水暖湿的气候条件溶洞引言: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

在其中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

这篇文章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本人对相关资料的理解做的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的概述,主要涉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点,类型,演化过程和以及有关喀斯特地区的一些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范文

地球科学概论范文

地球科学概论范文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地球,人们开始了地球科学的探索。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表层的变化以及地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以下将就地球科学概论进行一些介绍。

首先,地球科学概论包括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化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

通过对地球的岩石、矿物、地层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动力学过程。

其次,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文、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人文景观,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另外,气象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的物理特性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

气象学的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海洋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学研究的是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海洋覆盖着地球的绝大部分表面,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调节因子。

通过海洋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海洋的动力学过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之,地球科学概论是对地球及其各类自然现象的综合性研究。

通过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表层的地貌变化、地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的研究为我们全面认识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概

地概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表面为暗红色,是夜空中居月球和金星之后第三颗最亮的星体。

直径约6747km,约为地球直径的1/2,月球直径的2倍。

重量为地球的38%。

火星上没有磁场。

火星环绕地球一周需用687个地球日,而自转一周需用24小时37分钟。

火星上的大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并伴有少量的氮气和氩气。

火星的重力仅为地球的1/3,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为-42. 6℃,而近日点时,赤道中午温度为-21.3℃,极地夜间温度为-102.6℃。

一个世纪前,吉奥万尼·辛亚派瑞利和坡西维尔·罗维尔曾看到火星上有"运河"。

而20世纪70年代的"海盗号"飞船发现,火星上的"运河"其实是古代河床的痕迹。

我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因为一些证据表明,在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可能有生命的。

火星上曾有过水。

美国"火星探路者"飞船发回的最新照片表明,在该飞船着陆的火星阿瑞斯平原几十亿年前曾发生过大洪水。

从这些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受强大的洪流冲击而堆积起来的鹅卵石和岩石上留下的清晰的水痕。

美国"海盗"号飞船21年前曾在火星上着陆,科学家从那时起就知道火星上曾经发生过洪水。

相继"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的照片是迄今有关火星上曾经发生过洪水的最有力的证据。

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液态的水,就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生命。

火星可能存在壳体和铁质核心。

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器实验室在1997年10月8日宣布,"火星探路者"号推测器传回地球的数据表明,火星极有可能像地球具有地壳和地核一样,也存在壳体和铁质核心。

若该发现获得进一步证实的话,则火星曾具备适宜生命生存条件的理论又有了新的佐证。

火星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的历史了,一些天文学家曾将其视作类似于月球,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巨大石球。

然而目前仍然继续在火星上执行探测任务的探路者则通过分析比较火星绕轴自转地的无线电信号,得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火星可能存在壳体。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学好地球科学概论的意义大一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兴趣使然,我选择了这门地球科学概论,因为我一向对地球地理感兴趣,也想学。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觉得学好地球科学概论意义非凡。

首先,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

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

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也就形成了我们地球科学概论这一课程。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畴。

其次,人类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

地球科学概论 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 论文

宇宙中地球的位置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摘要:根据《地球科学概论》,研究宇宙中地球的位置及地球内部结构,探讨为何地球会适宜人类生存。

深入研究地球的内外部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更具所学的内容从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结构等几个方面阐述地球产生生命的原因以及人类生存的关系等。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宇宙中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条件人类的生存正文: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索。

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使人类的思想更加进步,运用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文明和科学出现一次大的发展。

本篇论文旨在帮助我们探索我们的地球,根据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探讨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在人类的力量足以改变地球的今天,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与地球保持和谐,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想要深入得研究地球与人类生存关系,就必须要透彻的来理解,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

关于地球为何适宜于生命生存的问题,我想不用多加解释。

首先,地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中并且已经存在了足够长的时间;其次,地球有一个比较适合的位置,使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比较适宜的温度;地球的大小适宜,所以地球能够吸引住足够的大气,并逐渐形成大气层;地球上有浓厚的大气层,可以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各种流星体的伤害,同时也能够通过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某些能量避免对生物体的伤害;地球上大气中存在有臭氧层,可以保护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地球周围存在地磁场,能够抵挡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侵袭,保护生命体;地球上形成了水并且保留住了水;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固体表面,使生命体生活有靠;地球的自转周期长短合适,使地球表面热量不至于变化太大、太快,从而适宜生命体的存在;地球地质史上曾经有温暖的海洋,适合蛋白质的形成。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刘征昊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刘征昊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本文对关于地震的成因、规模以及发生地震时的救助办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关键词:地震成因等级救助方法一、地震的成因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

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2、火山地震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

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

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

3、冲击地震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

后者又称塌陷地震。

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

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二、地震的规模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

1、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

地球概论论文

地球概论论文

地球概论论文一,地质作用的定义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2,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

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三,地质作用能量(力)的来源产生地质作用的力。

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1,地内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热转换。

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

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

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

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

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2,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

3,地球旋转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力给予地球表层物质的能。

它包括离心力、离极力和科里奥利力。

①离心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异,两极为零,赤道最大。

地表离心力的水平力平行于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切线,并指向低纬度,其大小在两极和赤道均为零,中纬度最大。

②离极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层物质向赤道运动。

③科里奥利力影响着地球表层物质沿纬向或径向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本文的特点是它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本文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可是徐发展意识,探索一条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危机人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一、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

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

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

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

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

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

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

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的这种戏剧性变化。

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

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

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

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

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

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

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

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

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三、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

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

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

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四、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

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

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

五、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出现后,在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同时,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使它们又进入自然界参与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其中,有些成分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产生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以说自古就有。

产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废弃物却进入环境。

环境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但是当废弃物产生量越来越大,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影响环境质量,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工业动力的使用猛增,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急剧增大,农业开垦的强度和农药使用的数量也迅速扩大,致使许多国家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往往是由局地向区域,再向全球逐步发展的。

20世纪40到50年代人们刚刚开始认识环境污染,首先发现局地污染,然后发展到区域污染,到20世纪80到9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对环境污染的认识要比发达国家晚二十多年,也是经由局地→区域→全球的过程。

目前,各个国家除了密切关注本国的环境问题之外,已经对区域和全球的环境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本篇讨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不当,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与自然不相协调所致。

本篇主要针对现代已经存在的矛盾,着重介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水是人类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不加爱惜,恣意浪费。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警觉到,水资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丰富,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荒巳经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题,并警造:“地区性的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

地球上水的总量并不小,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又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储量约为400km3左右,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3%,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

2.土地资源短缺:陆地面积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还有10%的土地岩石裸露,缺少土壤和植被。

以上4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

其余30%土地限制性较小,适宜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和军事用地等。

按人均2.5hm2的30%计算,人均占有0.75hm2。

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60%~70%,折合人均面积为0.45~0.53hm2。

3.矿产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是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

与其他的自然资源不同,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在全球分布不均衡,随着人类发展需求的不断壮大,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日益增加,矿产资源日渐枯竭。

二.环境问题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这严重影响生物的健康,同时,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大气污染问题,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了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在农业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威胁粮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