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合集下载

国际金融学重点

国际金融学重点

[名词解释]1.丁伯根原则:对于N个经济目标需要有N个独立的政策工具。

对于米德冲突,运用一个工具来实现二个目标,势必会造成冲突。

缺陷:(1)不同的政策工具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可能造成与目标出现偏离。

(2)没有明确指出目标与工具之间的对应关系。

2.普通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是IMF在成立时各成员国缴纳的会费,并由其管理,是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

---25%黄金外汇储备份额---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份额---基金组织向成员国的借款3.马歇尔——勒纳条件:它是本身贬值改善贸易差额的充分必要条件:|E m|+|E x|> 1,为使贬值能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和升值能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起见,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总和必须大于1.4.J曲线效应: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即存在时滞。

5.三元悖论: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三难选择”,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只能达到两个: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6.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 :——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

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

1)汇率政策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汇率政策的实施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有不同的作法:第一,汇率制度的变更。

第二,外汇市场干预。

第三,官方汇率贬值。

2)补贴和关税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可以改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3)直接管制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

直接管制和汇率贬值同属于支出转换政策,属于全面性控制工具(GeneralControls)。

特点是比较灵活,可以针对具体不同的进出口项目和资本流动有区别地予以实施。

7.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 :它是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以非居民为业务主体的、以境外货币作为交易对象的、且不受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约束的金融市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所谓“三元悖论”,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使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有人曾把三元悖论比作北方的煎饼果子,煎饼皮儿、油条和果篦(有的地方叫薄脆),只能取两样,煎饼卷油条,煎饼卷果篦都行,不要煎饼只吃油条和果篦也可以,但不可能煎饼卷上果篦和油条一起吃,从打有白菜那年月就没有这种吃法。

2001年,我国经济学者易纲在“三元悖论”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三角理论框架,并提出简明的X+Y+M=2公式。

其中X为汇率,Y代表货币政策,M代表资本流动状态。

三个变量变动范围均在0到1之间。

X=0表示完全自由浮动,X=1表示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Y=0表示货币联盟,Y=1表示货币政策完全独立;M=0表示资本完全管制,M=1表示资本自由流动。

其余中间值表示中间状态。

(0,1,1)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追求的是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固定汇率制。

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并允许资本的自由输出入,并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及时运用调整国内市场利率等的货币政策,保障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国内经济安全免受游资的冲击。

但是这也意味着国家要承担浮动汇率带来的风险。

(1,0,1)组合,这种政策组合下,资本自由流动,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本国的货币政策将趋于完全的无效。

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
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其次,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理性预期假设,卢卡斯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欺骗公众的基础上的。政府所实施的旨在调控宏观经济变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预期到,其政策效果就不能对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任何作用。从而最终得出了任何被预计到的政策都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任何影响。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2009-2014年金融学硕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11-13年面试题目综合

2009-2014年金融学硕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11-13年面试题目综合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硕复试笔试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核心通货膨胀2.动态拨备3. 核心资本4.金融相关率5.二.简答1.简述全能银行与专业银行的优缺点2简述利率评价理论3. 简述宏观审慎监管4. 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缺点5. 简述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三.计算投资者持有A公司股票40000元,B公司股票60000元,其中A股票的β系数为0.65,B股票的β系数为1.25,求投资者投资的组合资产的β是多少?投资的预期收益是多少?(注:1.资产数量记不清了,是自己编的2.此题在朱新荣的《货币金融学》中找不到,若不会,可以在投资学中找答案)四.论述1、论述不同的汇率制度对货币供给的可能影响2、当下我国的实体经济有何特点?这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何挑战?2013年金融学硕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3分)1、核心通货膨胀2、铸币税3、票据发行便利4、丁伯根原则5、有效汇率6、补偿预算线二、计算题(8分)票据贴现发行,计算贴现收益率三、简答题1、货币市场的功能。

2、一级储备包括哪些内容,二级储备指什么?3、金融压制论的主要观点。

4、机构性监管的优缺点。

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体系变革的原因6、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条件7、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

8、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联系和区别。

四、论述题(25分一个)1、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2、货币政策由数量调控型转变为价格调控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012年金融学硕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逆回购2贷款承诺3金融相关率4冲销试干预5率超调二.判断解释1通货紧缩利率几乎为o时货币政策无效2现金和准备金使得基础货币变动都有乘数效应3判断国际收支还是汇率怎么变化之后本币会贬值三.简答2金融约束政策主张3存款保选制度优缺4货币主义货币需求5用预期假说和市场分割理论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四.论述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影响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2011年金融学硕复试笔试试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4*5)1.回购协议2.金融互换3.特里芬难题4.影子银行5.到期收益率二、简答题(12*6)1.利率市场化的意义2.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内容3.金融约束论的政策主张4.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特点5.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6.资本帐户开放的影响三、计算题(8*1)某三月期国库券,面额1000售价990,求贴现收益率。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轻易下结论是不严谨的。

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能给全球带来影响,很大程度是由于美元的独特地位所带来的,美元作为一种主权货币能够影响世界,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但祸起于这个体系的破灭。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不久,就指出了这个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为美国拥有2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75%)而空前稳固。

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

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这些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这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实质的多边经济制度,实现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也被称为经济学的三元悖论,是指在某些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三个相互矛盾的现象,由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

这些悖论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启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固定汇率:当经济体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无法同时实现自由资本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固定汇率制度通常需要采取资本流动管制措施,以避免资本外流导致汇率波动。

但这将限制经济体的金融政策独立性。

自由资本流动:当经济体实行自由资本流动时,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自由资本流动会使汇率受到市场供求的波动影响,难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经济体需要采取干预措施,例如汇率干预或资本管制,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经济体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时,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和自由资本流动。

独立的货币政策通常需要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以应对国内经济状况。

然而,这可能会导致汇率波动,对资本流动造成不确定性,从而阻碍自由资本流动的
实现。

这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使得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同时实现固定汇率、自由资本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成为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任务。

经济体必须在这些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并根据自身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状况作出决策。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提醒我们,在国际经济和货币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到这些矛盾的存在,并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制定合适的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60年代后期,美元流动性过剩,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上升,黄金价格低估,黄金不断流出美国,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下面给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三种解释,特里芬难题、格雷欣法则以及外围国家—中心国家地位不平等。

(一)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作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外围国家要想发展贸易、发展经济就必须需要美元,这就要求美国有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而美元币值的稳定要求美国贸易顺差,至少也是平衡,可事实的发展表明,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由于美元流动性供给的不对称性,在美元缺时通过资本和贸易渠道流出美元,但在美元流动性过多时,美联储却没有能力或意愿收回美元,这样就造成1960年代中后期的美元过剩,同时,黄金的官方价格是35美元/盎司,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发行35美元就必须有1盎司的黄金存在美联储,当外围国家的美元流动性过高时,人们怀疑美元是否能兑换到足够的黄金,私人市场上黄金投机需求不断增加,黄金不断流出美国,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之后随做了一些努力,但最后还是崩溃了。

Selahattin Dibooglu(1999)分析得出美国的需求冲击对其他G7国家的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而这些需求冲击表现为为了就业而增加美元供给、社会项目支出及越南战争等,且财政赤字与基础货币有很大的相关性。

格雷欣法则也将使泛滥的美元驱逐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外围国家—中心国家地位不平等1.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是不对称的,由于美元的国际支付和储备地位,美国不需要为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整,然而外围国家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国内吸收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失衡,这样会对国内政策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外围国家进行的冲销操作,削弱了铸币-价格流通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机制。

从这个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外围国家处于国内经济稳定和外部平衡的两难之中,随着外围国家地位的逐步上升,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合作下降,这也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是指一种经济现象,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经济政策制定的困境和限制。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面临着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法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因此形成了悖论。

本文将介绍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汇率稳定;(2)资本流动自由;(3)货币政策独立。

这三个目标在理论上是相互冲突的,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同时达到。

首先,克鲁格曼认为,汇率稳定是一种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目标。

然而,当一个国家追求汇率稳定时,它必须采取货币政策措施,例如利率调整、外汇干预等,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这样的政策可能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通胀、产出增长等。

因此,维持汇率稳定可能会导致其他经济目标的牺牲。

其次,资本流动自由是追求经济效率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

克鲁格曼认为,自由的资本流动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吸引外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当一个国家面临资本流动的压力时,它可能会被迫实施货币政策措施,以吸引外国资金。

这样的政策可能导致汇率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其他经济目标,例如国内金融稳定和汇率风险。

最后,克鲁格曼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是维持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性的目标。

当一个国家追求货币政策独立时,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内经济状况来制定货币政策,例如调整利率、控制通胀等。

然而,当一个国家面临外部冲击或国际资本流动时,它可能被迫放弃货币政策独立,采取与其他国家协调的行动,例如联合减息、汇率干预等。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其他经济目标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时,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这三个目标,寻找可能的平衡点。

这涉及到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例如灵活的汇率制度、监管国际资本流动的措施、加强国内经济的韧性等。

然而,解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因为国际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面临许多障碍,例如政治压力、国内利益冲突、国际合作困难等。

克鲁格曼三角

克鲁格曼三角

克鲁格曼三角又称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元悖论蒙代尔三角

三元悖论蒙代尔三角

三元悖论【概述】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国考银保监会2023年财经岗答案及解析

国考银保监会2023年财经岗答案及解析

二、银保监财经类专业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0题,计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GNP超过GD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

A.大于【解析】GDP为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为国民生产总值指是指一个特定经济体的公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出的市场价值。

当GNP大于GDP时,说明来自国外的要素报酬大于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报酬。

正确答案选A【时代考点覆盖】时代考前宏微观150题•宏观部分单选第5题•原题2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研究的经济体是。

B.小型开放经济【解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小国开的开放经济的工具。

正确答案选B【时代考点覆盖】时代考前陪考营专题四;时代央行银保监真题题库•经济部分•第十八章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单选第2题23.如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过多而商品过少”,那么该经济体中存在的通货膨胀是()。

B.需求拉动型通胀【解析】当货币供给过多,会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

正确答案选B【时代考点覆盖】时代考前宏微观150题•宏观部分单选第29题•原题24.宏观经济学中,关于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说法错误的是()oA.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期限【解析】宏观经济学中,短期生产函数中由于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被认为是常数,具有劳动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长期生产函数中,技术、资本、劳动在内的一切自变量都可以改变。

长期和短期的主要区别在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而非生产期限。

正确答案选A25.市场出清模型假设价格是(),适合用于理解()的经济。

B.弹性的长期【解析】根据市场出清模型,认为价格可以灵活调整,实现均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金融硕士考研真题及解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金融硕士考研真题及解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金融硕士考研真题及解析一、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育明教育解析:1943年7月在英国、美国的组织下,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规定:1.参加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

2.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

其他各国的货币则按期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3.美国政府应允许各国中央银行以1盎司等于35美元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折旧形成所谓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三元悖论育明教育解析: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1.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汇率的稳定性。

3.资本自由流动。

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他用一个三角来表示其中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个角代表着金融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

如果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选定了某一条边,则意味着它也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而与该边相对应的角所表示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

这一表述称为克鲁格曼三角或三元冲突。

3.净资产收益率育明教育解析:ROE,即权益收益率,为净利润与权益总额的比。

4.流动性陷阱育明教育解析:货币供给曲线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右左向右的曲线,越向右,越平行于横轴。

当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就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这便是流动性陷阱。

二、简答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育明教育解析: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利资产来看待。

而弗里德曼考察的货币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收益的。

弗里德曼认为恒久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同时由于恒久收入的波动幅度比预期收入的波动幅度小得多,因而货币需求函数相对稳定,这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克鲁格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性。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该悖论的相关内容。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主要涉及国际贸易、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

该悖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实现自由的资本流动、固定的汇率和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是因为这三个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的冲突,无法同时满足。

首先,让我们来看国际贸易和汇率之间的冲突。

自由的资本流动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当一个国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时,它将无法自主调整汇率,从而丧失了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能力。

这会导致贸易逆差的问题,进而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固定的汇率和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也存在冲突。

固定汇率制度要求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维持汇率的稳定,例如购买或出售外汇储备,这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而在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

然而,当这两个目标同时存在时,政府将面临选择困难,很难在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后,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

汇率的变动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进口和出口的价格。

当一个国家面临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政府希望通过降低汇率来刺激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因为一旦汇率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

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存在一种矛盾关系。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我们,在国际贸易和经济政策制定中,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

政府无法简单地追求一个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影响。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权衡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在现实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三个矛盾的主张,这三个主张是: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无法同时实现。

这个悖论表明,在国际经济中,政策制定者面临着一种无法解决的权衡问题。

首先,货币主权强调的是国家有权自主决定货币政策。

国家可以根据国内经济状况来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工具,以实现国内经济增长和稳定。

然而,如果国家同时希望实现固定汇率,即希望自己的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这一汇率。

这些措施包括频繁的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抑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其次,固定汇率则是指国家的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保持稳定的兑换比率。

固定汇率通常可以使国际贸易更加稳定,因为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汇率波动,并更好地规划他们的进出口业务。

然而,要实现固定汇率,政府需要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

这种外汇干预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并且需要大量外汇储备来支持。

最后,资本自由流动则是指资本可以自由地在国际间流动,包括货币、股票和债券等。

资本的自由流动通常可以增加经济效率,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然而,当资本自由流动时,资金可能会快速流入或流出某一个国家,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这种资本流动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货币崩溃等风险。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表明,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在国际经济中很难同时实现。

政策制定者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权衡和选择。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通过采取资本管制的方式来维持固定汇率,但这将抑制资本的自由流动。

另一个国家可能选择让货币自由浮动,从而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但这可能导致汇率的不稳定。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不同的目标,并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经济政策。

总之,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揭示了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权衡问题。

货币主权、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存在矛盾和冲突。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也称三难选择(The Impossible Trinity),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说蒙代尔)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onetary policy),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资本的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

简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但是,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

正如弗兰克尔指出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这不能不说是“三元悖论”理论在具体目标选择问题分析方面的局限。

但是目前的实证分析均指出存在三元悖论。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三元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三元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的简要阐述,总结了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安排的政策选择空间,并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以汇率目标区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安排为我国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安排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个国家不是处于开放经济之中。

各国或积极的参与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动的为全球化所溶。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内外两种均衡的严峻考验。

内部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三大目标;外部则要寻求国际收支的平衡。

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国政府追求的三个难以居首的目标,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三元悖论”。

本文立足我国经济现状,试图阐明“三元悖论”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汇率政策选择。

一、理论阐述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米德认为,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

米德发表这个论断时,各国仍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货币政策有效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赣)。

可以将这个“二元冲突”看成是三元冲突的理论前身。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 •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

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今年11月15日在美国即将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会议,即: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

为了思考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上应发挥的左右,我们有必要反思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

我认为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所概括的“三元悖论”有助于我们看清“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性质:解决“三元悖论”的一种特殊的“三中择二”政策。

而中国应对危机的选择则是做出一个新的“三中择二”选择。

所谓“三元悖论”即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

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下述三个政策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可能三个同时实现:(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汇率的稳定性;(3)资本的流动性。

例如1944年到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收到严格限制。

这是解决“三月悖论”的一种特殊的“三中择二”政策选择。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一个一目了然的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今日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而中国大陆则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呢?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得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可以达到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度。

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在资本外逃下过度反应。

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而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性”。

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年来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正在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

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但是,尽管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的成本却日益凸显。

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而名义汇率下的稳定使出口带来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

1995年外汇占款占中央总资产的33%,而2004年就高达60%,而目前这个比例更高。

由于对冲手段的有限性,这种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实际上导致中国已经部分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成为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重要来源。

可见,中国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三中择二”,正在逐步事实上变为另一个“三中择二”:“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

而中国正在丧失对国内经济至关重要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除了恢复“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一走向浮动汇率制的理由外,中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面临着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是支持新的“三中择二”的另一个理由。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要求各国汇率与美元固定,而美国保证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金。

这一体系的深刻矛盾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特里芬揭示出来,即所谓的“特里芬悖论”:在黄金——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国的外汇收支不平衡成
为各国储蓄资产流动性的来源;常此以往,美国的收支不平衡又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元的信心;若美国停止收支不平衡,各国储备资产流动性又将下降,从而降低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的水平。

在尼克松1971年取消美元与黄金可按固定比例兑换之后,许多人认为“特里芬悖论”就不存在了。

但实际上,“特里芬悖论”依然存在。

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仍然为其他国家提供流动性。

但其他国家对美元不贬值的信心却在美国“双逆差”下不断动摇。

中国2005年7月21日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1%,并放宽资本外流以减少过多外汇储备的压力,同时为稳妥继续保持对资本流入的严格管制,这说明中国已经逐步采用心的“三中择二”政策组合。

可以预期,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的召开,将使中国更明确地走向浮动汇率制,从而走向以内需为主要引擎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