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完整版)民事诉讼法讲义

第六讲 证明
一、证明的结构与过程 1、证明的认识论结构 运用证据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 法官主观认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2、证明的程序过程 证据的收集、提出 质证与对证据的审查 证据评价基础上的事实认定
二、证据的收集、提出和审查
1、证据收集的主体:权能、责任和负担在 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 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
四、代表人诉讼
1、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第53条: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第54条: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
讼 2、第54条的立法初衷与运用中的问题
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与“集团诉讼”现象 司法实务中程序运用的困难及原因 3、第55条的公益诉讼与机关、组织作为代 表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五、第三人的诉讼提起与参加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 3、司法解释及实务/案例的重要意义 4、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2007年部分修订与2012年全面修改
三、常见教学体例与本课特有结构
1、民诉法教学的几种体例 法规的“总则·分则”结构 大陆法系德日系统的民诉理论体系
2、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 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与材料 讲授本课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有关回避的程序 决定的主体、复议程序
第四讲 诉讼主体
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 1、 “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基本形 态 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代表人诉讼 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 第三人提起或参加诉讼
二、诉讼主体的性质与分类
1、当事人及其分类: 自然人、法人及组织 法人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
管辖权异议与上诉
四、审判组织
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 独任制、合议庭
2、人民陪审制度 实质上的“参审”性质 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
学习重点法律知识民事诉讼法

学习重点法律知识民事诉讼法学习重点法律知识——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规范行为的准绳,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法律体系中,民事诉讼法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规定了民事诉讼程序和相关权利义务,对于维护公平正义、解决民事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民事诉讼法成为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本文将重点介绍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民事诉讼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或组织因侵权、合同纠纷等民事关系产生争议,通过司法机关进行解决的一种法律方式。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合法原则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保障当事人的平等地位。
第二部分: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民事诉讼程序包括起诉、立案、举证、开庭审理、判决等环节。
起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立案是指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申请,并将案件记录在案;举证是指当事人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开庭审理是指法院依法组织当事人辩论、质证证人、听取专家意见等,并最终做出判决。
第三部分:民事诉讼中的主要权利义务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其中,当事人有权提交证据、提出意见和申辩、请求调解或和解等;同时,当事人也有义务到庭参加诉讼、遵守法院的规则和裁判等。
第四部分: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在特定情况下,民事诉讼程序会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民事诉讼中的紧急程序适用于需要立即解决的紧急情况;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保全程序适用于需要保全当事人权益的情况等。
第五部分:民事诉讼的执行阶段当法院作出裁判后,如有一方不履行判决内容,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程序包括申请执行、财产保全、拍卖,最终实现判决的执行效果。
结语民事诉讼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权益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事诉讼的程序和相关权利义务。
(完整版)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被告
三、若干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判断 2、解明度与证明度 3、经验则和逻辑法则 4、证明标准问题:
“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 “证明”与“疏明”
四、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分配
1、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行为和结果、主观和客观 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程序进行的
驱动装置 2、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
管辖权异议与上诉
四、审判组织
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 独任制、合议庭
2、人民陪审制度 实质上的“参审”性质 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
3、有关审判委员会职能的争论 作为审判主体的审委会及其改革
五、回避制度
1、回避的概念 申请回避与主动回避 适用回避的主体范围
2、回避的要件 法定的要件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法律要件分类说” 根据权利发生、妨碍、消灭和阻却等事 实区分的举证责任分配 3、举证责任的倒置与减轻
第七讲 保全、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一、保全制度 1、概念与种类: 财产保全与有关行为的保全 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 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 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 功能、担保的提供与程序保障
二、民事审判的受理范围和界限
1、民事审判的对象与受理范围 2、我国受理范围的历史变迁 3、“告状难”或“立案难”现象 4、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法院的位置 5、将来的展望
三、管辖制度
1、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2、分类:级别与地域、一般与特殊、 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等 3、管辖的变动:共同管辖与选择、移 送、指定、管辖权移转等 4、有关管辖的争议处理程序:
1、“三方诉讼”结构: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类 有完全独立请求权与有部分独立请求权
民事诉讼法讲义

民事诉讼法编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及纠纷解决机制民事纠纷:主体平等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解、人民调解、仲裁与诉讼。
其中和解是双方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的方式,而人民调解、仲裁与诉讼均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解决纠纷,但人民调解与仲裁属于社会救济,而诉讼则属于公力救济。
二、民事诉讼是诉讼行为与诉讼法律关系的综合。
诉讼行为是发生在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行为。
诉讼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注意:对人的效力侧重于法律适用:实体法与诉讼法适用的区别、诉讼法与仲裁法适用的区别,其中实体法与仲裁法可以适用外国法,但诉讼法只能适用中国法。
二、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的关系1、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
2、三大诉讼法的关系(1)提起主体不同;(2)举证责任分配不同。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一节基本原则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含义:权利的相同性与权利的对应性注意与同等原则适用的区别:平等原则侧重于解决原告与被告行使诉讼权利的平等性;而同等原则则侧重于给外国当事人以国民的待遇。
二、辩论原则内容: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其中,实体问题包括实体事实与实体法律适用。
适用于审判程序。
注意:当事人主张与辩论的对象是法院审理与裁判的对象,当事人主张与辩论的事实与证据是法院裁判的依据,对于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
三、处分原则当事人处分权与审判权相结合成为贯穿民事诉讼各程序制度的中心线。
内容:当事人可以处分民事权利与诉讼权利,对民事权利的处分一般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
处分原则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注意: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第二节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合议庭的组成因程序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程序中合议庭的组成程序合议庭的组成一审程序审判员组成或者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并且陪审员与审判员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二审程序审判员组成重审程序原审人民法院按照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再审程序原来是一审的,按照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二审的或者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注意:1、参审制不同于陪审制2、陪审员参加争议案件的合议庭二、回避制度1 、回避的情形:45条2、回避的决定权:民事诉讼法第47条:三、公开审判注意:1、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案件,离婚案件与涉及商业秘密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案件。
民事诉讼法课程讲义13-18章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审结期限 程序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二审程序 审限 6个月 3个月 延长次数 2次 不得延长 延长程序 院长批准延长6个月;上级法院再批准延长 / 院长批准 / 院长批准(选民资格案件除外) 分别按一审或二审的规定
2、下列起诉,法院不予受理,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 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2)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案件,一方当事人向法 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依法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4) 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原告坚持 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本院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 法院 (5) 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 照申诉处理,但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6) 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 诉的;(7) 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 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 内
第十四章
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及特点: 简易程序的概念及特点: 简易程序就是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 简易程序具有如下特点: 1、起诉方式简便; 2、受理程序简便; 3、传唤方式简便; 4、审判组织采取独任制的形式; 5、庭审程序简便 6、审结期限较为紧凑。 简易程序的适用: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 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 此外,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法院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除外: 1、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 2、发回重审和按照再审程序审理的案件; 3、共同诉讼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案件; 4、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 5、法院认为不适宜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民事诉讼法讲义

《民事诉讼法》第12条对辩论原则作了规定,辩论原则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
2、辩论的内容是案件事实及争议的问题,包括案件实质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以及法律适用问题;
(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即当事人不能直接申请强制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协议;
(3)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
2人民法院主管与仲裁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关系
对于人民法院主管和仲裁的关系,存在以下几方面:
(1)或裁或审原则。民事诉讼与仲裁是两种并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对于一项民事争议,当事人一旦以协议的形式选择仲裁,则只能提起仲裁,而不能就该争议再提起民事诉讼;
注意:向原决定法院申请复议。
6、回避的法律后果
(1)在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到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被申请回避人员应暂时停止职务行为,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一般认为紧急措施包括: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强制措施;
(2)在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人员不需要停止职务行为;
(3)因回避需要更换审判人员的,已经进行的诉讼程序无需重新进行。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有:合议制、回避制、公开审判制、两审终审制。
考点精解一:合议制度
1合议庭的组成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不同的审判程序中,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第一审普通程序合议庭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2)第二审合议庭由审判员组成;
3、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9条,确认婚姻效力的案件也实行一审终审。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

第八讲 第一审程序
一、立案(起诉与受理) 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 2、起诉的条件:当事人适格、法院主管、 诉的利益 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的 通知或不受理的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 上诉 4、作为程序启动阶段的立案及其特殊功能
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
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 2、答辩 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 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 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 4、开庭审理 意义、样式及问题点
三、纠纷解决构成要素与诉讼体系
1、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 主体、对象、材料 基本结构:纵向与横向的观察 2、现行民事诉讼法体系 “总则·分则”结构 编、章、条文
第二讲 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
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 1、程序“场景”的展开 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 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
二、“实体形成”的程序法概念
1,诉的种类 给付、形成、确认 2,诉讼标的 多义的概念与相关理论 3,诉的合并、追加、变更 4,自认、否认、抗辩、反诉
第三讲 审判主体
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 1、 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 民事审判权与主管 2、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 3、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 有关审判组织的制度 4、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 有关回避的程序
二、执行措施与相关程序
1、执行措施的种类 根据执行标的物的分类 分类的三阶段:查找、冻结、处分 执行中对“妨诉行为”的强制措施 2、对第三人到期债权的执行 制度的形成、程序逻辑和现存问题 3、其他债权人参与分配:原则与程序
三、执行救济制度
1、执行救济的概念 执行救济原理与制度建构的两难处境 执行异议与执行监督 2、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及沿革 原有立法与修订后的相关条文 3、针对执行行为的异议与案外人异议 类型、程序、尚未解决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讲义

《民事诉讼法》讲义一、讲解《民事诉讼法》的缘由任何一个法律都不是静止的,都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
作为法典文本,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时尽可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预见未来的发展,制定出具有超前性或前瞻性的法律规范。
但从理论上讲,任何法律从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属于历史,社会总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当社会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求法律制度有相应的发展,否则将制约社会的发展。
《民事诉讼法》也是如此。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过程: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事诉讼制度进入了一个初创阶段。
《试行》基本上是对新民主主义以来,我国民事诉讼建设和民事纠纷解决传统习惯的总结,并借鉴了外国,主要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中的某些具体制度。
从《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实施到新《民事诉讼法》颁布的九年中,实践证明《试行》规定的基本制度是正确的,有关程序的规定,总体而言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人民法院依法正确审理民事案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民事诉讼法(试行)》毕竟是我国制定民事诉讼法的第一次尝试。
法典本身还存在着不够准确、严密、过于简单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这些变化在当时是不可能完全估计和捕捉到的,因此,社会便自然对修改《民事诉讼法(试行)》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正是在此背景下,立法者于80年代末开始修订《民事诉讼法(试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使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正逐步趋向成熟。
1991年制定的新《民事诉讼法》到现在也已经实施了整整十八年。
在这十八年当中,《民事诉讼法》对于解决民事诉讼纠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事诉讼法重点

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意义:辩论是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辩论权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当事人的辩论权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准则。
当事人双方就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进行辩驳,通过辩论解释案件的真实情况。
只有通过辩论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个人简化:辩护原则的意义在于 ( 1 ) 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2 )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依据)内容: ( 1 )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
( 2 )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
( 3 )辩论的表现形式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通过口头形式进行也可以运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
变化:最先我国的辩论原则是非约束性的,但在 1998 年民诉法关于质证的规定使得辩论原则具有了约束性仅在法律规定上。
但总的来言我国的辩论原则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调整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其不足之处在于它只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样,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诉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平等充分地行使辩论权,但这就使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辩论权的规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对现行辩论原则的一般阐释虽然要求法院充分保障当事人能够实施辩论行为,而没有使当事人的辩论结果形成对法院裁判的约束。
其与刑诉中辩护原则的关系: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区别上:辩护原则建立在公诉权与辩护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一以公诉人的身份对刑事被告人刑事追诉权,被告人处于被控诉和受审判的地位,只能就自己是否犯罪和罪行轻重进行辩护:而辩论原则建立在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平等而又彼此对立的基础上,双方可以相互反驳、争辩,被告还有权对原告进行反诉。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复习重点

民事诉讼法复习重点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1.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答: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公法、是部门法、是基本法、是程序法。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2.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答:内在价值:程序自由价值;程序公正价值;程序效益价值。
外在价值:实体公正价值;秩序价值。
3.诉权和诉答:诉权是指当事人基于民事纠纷的发生,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或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
诉是指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特征:诉只能向代表国家行使民事审判权的法院提出,是当事人期望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请求;诉的内容仅限于请求保护民事权益或解决民事纠纷;提起诉的原因在于当事人之间发生了民事纠纷;诉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诉的三要素: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4.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答:同等原则,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当事人平等原则:权利义务平等、平等的诉讼权、法律适用平等;自愿合法调解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检察监督原则,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批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支持起诉原则;人民调解原则;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原则。
第四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5.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答:一、合议制度是指由三人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特点: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防止个人价值观不当影响案件审理。
民事诉讼法讲义(法学)

23
– 各类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类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
2011-112011-11-12
9
2009-072009-07-24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 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没有仲裁协议的当事人申请仲裁委员会对民 事纠纷进行调解的, 事纠纷进行调解的,由该仲裁委员会专门设 立的调解组织按照公平中立的调解规则进行 调解后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 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 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具有民 事合同性质。 事合同性质。
2011-112011-11-12 16
个性化解决优点: 个性化解决优点:
这样的纠纷解决是纠纷的彻底解决而不 只是一时的休战或纠纷潜在化; 只是一时的休战或纠纷潜在化;能够根 据纠纷千差万别的具体情景提供有针对 性的个别解决方案, 性的个别解决方案,从而使纠纷的解决 更加个性化和更贴切地适应微妙的现实 状况。 状况。
2011-112011-11-12 13
What’ ADR? What’s ADR?
An alternative to these methods is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 as time goes on, ADR procedures are being used more often in the federal courts. 各种方法的交替使用就是纠纷的替代性 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 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纠纷的替代解 决程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联邦法院。 决程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联邦法院。
2011-112011-11-12 5
民事诉讼法重点笔记(简略要义版)

民事诉讼法理论编第一章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所谓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在一定社会中实行的,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式。
1、私力救济————指在没有第三方以中立名义介入纠纷解决的情形下,当事人依靠自身或者私人力量,解决纠纷,实现权利。
有合法与不合法之分。
2、公力救济————指国家设置的,通过国家公权力强制性解决纠纷的机制。
包括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法院调解也属于此类。
3、社会型救济————指基于纠纷主体的合意,依靠社会力量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
二、民事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依据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民事诉讼中的权限配置划分。
当事人主义: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进行依赖于当事人2、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作为法院判断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3、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收集证据;职权主义:1、程序的进行依法院职权推进2、在诉讼对象的确定、诉讼主张方面,法官不受当事人约束3、法院在诉讼资料、证据搜集方面有主动权第二章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性质——部门法、基本法、程序法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关系调解文书的效力问题第三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可分解为争讼法律关系、审判法律关系、诉讼协助法律关系、法律监督法律关系。
1、争讼法律关系主体:当事人,包括有独三和无独三内容: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客体:案件事实的证明与法律的适用2、审判法律关系主体:审判权的行使者、当事人。
法院是主导。
内容:审判权、审判责任客体: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与民事实体法的适用3、诉讼协助法律关系主体: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当事人、法院诉讼协助人是诉讼协助法律关系的中心,他们与当时人和法院共同形成诉讼协助法律关系内容:诉讼协助权利与义务客体:案件事实的证明和法律的选择与主张(无法律的适用)4、法律监督法律关系主体:检察院、法院检察院通过抗诉的方式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实施监督内容:法律监督权、责任客体:除程序事项外,案件事实的认定、民事实体法的适用、法官的审判行为操守第四章诉与诉权一、诉的含义与特征诉是指民事争议发生时一方当事人针对纠纷的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解决争议的请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清华大学王亚新第一讲概说一、基本概念1、民事诉讼、诉讼法、诉讼法学2、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纠纷解决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过程 3、本课的构成规则体系、纠纷处理解决、实务 4、民事诉讼中的规则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二、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 1982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3,司法解释的重要性4,民事诉讼法的修订2007年修订与今后的立法前景 2007三、纠纷解决构成要素与诉讼体系1、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主体、对象、材料基本结构:纵向与横向的观察2、现行民事诉讼法体系 “总则·分则”结构编、章、条文第二讲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11、程序“场景”的展开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 2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二、“实体形成”的程序法概念11,诉的种类给付、形成、确认22,诉讼标的多义的概念与相关理论33,诉的合并、追加、变更44,自认、否认、抗辩、反诉第三讲审判主体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11、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民事审判权与主管22、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33、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有关审判组织的制度44、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有关回避的程序二、有关审判主体的制度分述1、主管:民事审判权的界限22、管辖及其分类: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等33、审判组织:合议庭、独任制、人民陪审制、审判委员会44、回避:概念、要件和程序第四讲诉讼主体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11、“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诉讼形态 2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 3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集团诉讼” 4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第三人诉讼二、有关诉讼主体的制度分述1、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及组织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2、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3、共同诉讼: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4、代表人诉讼:当事人人数确定的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5、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五讲保全与费用一、诉讼保全11、概念与种类:财产保全与行为的保全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 2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3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二、与诉讼费用相关的问题11、“诉讼费用”的概念及范围22、诉讼费用在我国语境下的意义 33、关于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4、诉讼费用的种类及计征方法55、相关论点与现在的问题状况第六讲证据制度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11、“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22、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33、法定的七种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44、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直接与间接、本证与反证、原始与派生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1、收集证据的主体问题:权能、责任和负担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1)从法院收集向当事人收集的转换(2)当事人与法院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3、证据的审查方式(1)法官接触证据方法的变化(2)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面三、证明与举证责任1、证明过程(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的评价(2)证明度与解明度、经验则和逻辑法则(3)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2、举证责任(1)含义:提出和证明、主观和客观、行为和结果(2)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与诉讼结构的关联3、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倒置第七讲调解:原则、制度、政策一、有关调解的定义和理论11、“调解”的概念层次技术、程序、结案方式22、调解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意义“东方经验”的传统与司法政策变化 33、从诉讼结构的角度看调解和判决“调解型”与“判决型”的诉讼模式二、围绕调解的政策及制度变迁11、调解原则的推移变化调解为主→自愿合法→调解优先22、近十来年的调解制度改革与相关争论 33、有关法院调解的最新动向“调解复兴”或法院向“调解的回归”44、解读当前的“回归调解”运动“调解复兴”的原因、含义及前景第八讲第一审程序一、立案(起诉与受理)1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22、起诉的条件:当事人适格、法院主管、诉的利益3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的通知或不受理的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上诉44、作为程序启动阶段的立案及其特殊功能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1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22、答辩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3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 44、开庭审理意义、样式及问题点三、标准流程中断和案件终止11、撤诉(1)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2)撤诉的原因、条件和法律效果 22、缺席判决(1)缺席判决的两种情形(2)缺席判决的意义33、诉讼的中止和再开44、诉讼终结:概念及要件四、简易程序11、第一审程序的“繁简分流”必要性、意义及相关的原理 22、现行法上的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3、关于简易程序的改革动向44、引进小额诉讼程序的可能概念、特征和引进的方案第九讲判决的形式和效力一、关于判决的一般理论11、“裁判”概念及其种类:判决、裁定、决定、命令22、判决的特殊性质形式性与终局性33、判决的效力执行力、形成力、既判力二、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相关问题1、判决终局性的缺乏2、不完整的法律效果既决事项与遮断后诉效果的模糊性3、判决效力与审判监督、涉诉信访4、判决书的结构、内容及公布5、判决与“案例指导制度”建构的关系第十讲上诉与第二审程序一、上诉审的一般原理11、审级制度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及审级改革 22、上诉审在比较法上的分类覆审及续审和事后审、事实审和法律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33、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的位置与改革的提议二、当事人的上诉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对象是否需要指明或限定的问题 22、第二审中当事人的称谓与范围 33、上诉状及提交的法院44、法定上诉期限及其效果55、上诉的撤回三、第二审的审理1、第二审的审理范围从“覆审”向“续审”的转换22、第二审的程序展开开庭审理与迳行判决方式33、上诉审裁判的种类判决与裁定形式、维持原判和改判、发回重审及出现的问题44、第二审程序的审限第十一讲审判监督程序一、制度的概况11、有关的概念监督、再审、申诉22、启动再审的三种程序法院提起再审、检察院抗诉、当事人申请再审33、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结合二、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的最近动向1、关于最近的立法修改动向22、围绕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争论 33、涉及抗诉及检察监督的修订44、有关当事人再审申请的修订建立“再审之诉”的改革方向55、审判监督程序的将来可能走向与“涉诉信访”的关系第十二讲非讼程序与支付令一、关于非讼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何谓“非讼程序”?来自大陆法系的概念“繁简分流”与程序的”非讼化”22、非讼程序的正当化机制33、非讼程序之一例:督促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引入督促程序的背景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督促程序1、督促程序的制度构成支付令的申请、条件与审查、法律效果2、督促程序运用中的问题很少得到利用的现实及其可能的成因3、促进支付令使用的对策修改相关法律的基本思路配套的制度性措施第十三讲强制执行制度总论一、有关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1、强制执行的性质及有关争论22、强制执行权的重新划分实施权与裁决权33、执行机构及执行管理体制执行机构设置的沿革执行机构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执行制度结构与“执行难”1、执行程序的基本流程执行的决定与实施程序执行的裁决与涉及执行的诉讼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执行难”“执行难”的复杂成因、对策及其前景3、涉及执行的立法动向2007年法律修改、单独立法的动向 2007第十四讲强制执行程序一、执行程序的启动11、执行的申请、移送执行22、执行依据(执行名义)作为执行依据的文书种类及性质执行内容与执行管辖33、委托执行及有关问题委托与异地的执行、难点及对策二、执行措施与相关程序1、执行措施的种类根据执行标的物的分类分类的三阶段:查找、冻结、处分执行中对“妨诉行为”的强制措施2、对第三人到期债权的执行制度的形成、程序逻辑和现存问题3、其他债权人参与分配:原则与程序三、执行救济制度1、执行救济的概念执行救济原理与制度建构的两难处境执行异议与执行监督2、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及沿革原有立法与修订后的相关条文3、针对执行行为的异议与案外人异议类型、程序、尚未解决的问题四、执行的终局11、执行和解理论与现实间的断裂、现状及前景22、执行中止、暂缓执行和继续执行33、执行的终结方式与执行回转执行完毕、执行终结与“本次执行终结”44、面临的问题及前景与“涉执行信访”的关联、制度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