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郧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与政府、社区共建和谐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将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校积极争取政府和社区支持,共创和谐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共享文化场地、设施等资源,大力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周围社区环境清洁安静,交通和治安安全,并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相关活动,学校“跑向新一年”、“跑向火热的六月”冬春长跑活动与县共青团组织的“亚新杯”万人长跑活动有效对接,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

一、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一)和谐教育环境的内涵。教育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教育环境的构成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其中“硬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对学生发展能够产生实际影响。与其相对的“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班风、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等,是教育环境中客观存在且无形的,可以感知却不可量化的,由人为因素把握和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和谐教育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教育环境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

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二)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特征。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必然在学校内反映出来,这些已经给今天的教育环境带来不和谐的干扰。然而,学校无论从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还是从学校培养和谐的人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来说,和谐教育环境都应该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和谐的教育环境首先应该是学校安全且稳定;第二个层次是师生相处融洽;第三个层次是管理与教学有序;第四层次是师生精神饱满、志向明确而高远。

二、学校创建和谐教育环境的理念

(一)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

指的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教育环境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教育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生活,能

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

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举手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相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三)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例如: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只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才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

(四)不同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考试科日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这样,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远

发展,又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不利于学校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五)“五育”的和谐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六)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的创建最终还

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教育环境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应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实施

创建和谐教育环境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以人为本,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教师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环境的生存与发展,

教师是根本,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因为校长是联系社会与教育、政府与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关键人物,尤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校长的作用对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学校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