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体验操作让学生乐中求知积极主动发展
浅谈“快乐教育”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快乐教育”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快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快乐教育的理念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探索快乐教育的途径和一些实践案例。
实践案例分析部分重点分析了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
文章总结了快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展望了快乐教育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快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快乐教育、教学、探索、实践、理念、重要性、途径、案例分析、影响、未来发展、总结、展望、学生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教育方式和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一些教育家开始提倡“快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教育中的快乐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快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快乐教育的理念,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快乐教育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和关注。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教育领域,快乐教育这一概念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而快乐教育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感受,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快乐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在确保学习效果的前提下,融入更多的乐趣和快乐元素。
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传统教育的要求和快乐教育的理念,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交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当前教师们共同关心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首创性和灵活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水平;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一、融入师生情感,营造参与气氛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中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积极情感态度,所以,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融入情感,做到教态亲切、语言简洁、优美、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对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和期待。
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自不过然地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以相对应的积极情感回报教师。
师生彼此情感相容,关系融洽,只有在这样充满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心情愉快,学生的感知、思维等智力活动以及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佳,学生思维活跃,努力求知,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理解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学。
1.动手操作活动。
2.教学实验。
4.数学游戏。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中获取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要为学生探索新知巧设“热点”和“疑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之中,开放出五彩缤纷的思维之花。
巧设疑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生状态。
如教“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复习了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后,再做拍手游戏,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简介: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定义、目的和形式,并分析其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活动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是指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和主动探索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实践和体验所学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这种活动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目的1. 激发学习兴趣:幼儿在体验式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高思维与创造力:体验式教学活动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
3. 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实际体验和操作,幼儿能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式教学活动注重团队合作,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5. 塑造良好的价值观:通过体验式教学活动,幼儿能够接触到多种社会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
三、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形式1. 实践探索: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如科学实验、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 主题演讲:选取适合幼儿的话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发言、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3. 视觉体验:利用多媒体、展览等方式,给幼儿提供视觉刺激和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户外体验: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农场等地,让他们与自然环境接触,发现和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5. 动手制作:通过手工、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1. 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体验式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融合兴趣和学习:通过体验式教学活动,幼儿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让孩子在开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何让孩子在开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新学期伊始,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开学活动。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开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首先,开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果活动过于单调乏味,孩子们很容易失去参与的热情。
例如,可以组织知识竞赛,将学科知识融入到有趣的问题中,让孩子们在竞争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和回答。
或者安排解谜游戏,通过破解谜题来引导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注重互动与合作。
孩子们在与同伴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能更轻松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如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科学实验等,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相互沟通、分工协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同时也能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再者,开学活动要结合实际生活。
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可以组织一次校园植物观察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或者开展“小小理财家”活动,教孩子们如何合理支配零花钱,学习数学运算和理财观念。
当孩子们发现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去学习。
另外,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展示机会也很重要。
在开学活动中,可以设置才艺表演、作品展示等环节。
无论是唱歌、跳舞、朗诵,还是绘画、书法、手工制作,都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
当他们站在舞台上,或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会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
教师应该以亲切、鼓励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摘要: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施快乐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其思想品德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快乐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魅力的基础上,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乐学善学才有利于其主体地位的发挥。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体验式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释放压力、尽情的展示自己。
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和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
初中学生比较敏感,非常在乎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教师要真心实意的和学生做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不要怕在学生面前示弱。
要知道教师策略的示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快乐学习的程度。
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快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结合这一特点,教师要寓情于教,以教材中的内容为情感的切入点,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会学习,乐中求知知中有乐
学会学习,乐中求知知中有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重学法指导,从而使学生“好学”“善学”“会学”“乐学”,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在“乐”中增长智慧。
学会学习,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开启了“乐学”的大门。
标签:兴趣;好学;善学;会学;乐学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那么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好学”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
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
新课开始,出示“羊吃草”的画面让学生想象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将形成一个什么图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他们两人合作,用图钉、绳子、笔去实际操作感知“羊吃草”的范围究竟会形成怎样的一个图形,从而验证猜想结果。
通过激趣,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羊吃草”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达到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实验探索之中。
同时,也为后面圆的特征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另外,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圆的存在。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
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
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官体验学习让孩子通过感官享受学习的乐趣
感官体验学习让孩子通过感官享受学习的乐趣现代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感官体验学习正是一种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
通过感官的参与,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更加愉悦的方式来学习。
本文将探讨感官体验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孩子学习乐趣的影响。
一、感官与学习的关系感官是人们与外界进行互动、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
儿童的感官器官尤其活跃,他们的学习也更多地依赖于感官的刺激和体验。
通过感官体验,不仅能够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语言学习为例,对于孩子来说,仅仅看书或听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感官体验学习,孩子可以触摸、感受、品味和运动,从而将语言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感官体验学习的应用感官体验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学习阶段。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1. 数学领域在数学教学中,感官体验学习可以通过使用具象教具或实际情境来进行。
比如,通过使用数学计数卡片、磁带或实物物体,让孩子亲自进行实际操作和触摸,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学科中,感官体验学习可以通过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或实验。
通过亲身参与,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艺术领域在艺术学科中,感官体验学习可以通过亲身参与音乐、绘画或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来进行。
孩子可以通过亲自操作乐器、画笔或手工艺材料,深刻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
三、感官体验学习对孩子学习乐趣的影响感官体验学习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习乐趣有着积极的激发作用。
首先,感官体验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亲身体验和参与感,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趣。
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感官体验学习可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提高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教学的特点和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然后详细探讨了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实施方式。
接着列举了一些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了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
结尾部分评价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指出小学音乐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激发创造力和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音乐教学特点、教学体验、教学实施、应用案例、教学影响、效果评价、未来发展、教学重要性。
1. 引言1.1 音乐教学的特点音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节奏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音乐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感知和体验。
音乐教学涉及到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进行学习。
音乐教学也是一种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艺术活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特点,通过注重体验和感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其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体验式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感知音乐的美妙之处,激发其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从而更好地发展其音乐潜力和才华。
1.2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体验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美感,培养音乐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指导,难以主动地感知音乐的魅力。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体验音乐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音乐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
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探索知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更有利于积极主动的体验表现音乐。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刺激,激起学生积极思维。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反之则亦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程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其感受到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不仅会学,而且乐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以“爱”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以关爱,就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我们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最大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会学”、“我乐学”,从而大大激起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学生时代是人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然而,传统的学习方法往往过于枯燥乏味,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积极探索和采用一些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首先,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室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快乐的地方。
教室可以通过布置鲜艳的装饰品、摆放有趣的学习工具和提供舒适的座椅等方式,营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和传授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
相反,当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实践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保证。
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其融入到学习中。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学习资源和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鼓励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
四、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实际应用,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授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故事或者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思 思中用”中长大陈秀珠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用”中长大云路小学陈秀珠《数学课标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应用意识得到加强。
我们在教学中应顺应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用。
一、玩中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遵循这一规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他们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提供了充满童趣的游戏,使学生乐学。
比如:《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幅色彩丰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公园游乐场情景图:小火车每节车厢里坐3人,过山车每排坐2人,观览车每个吊厢坐4人〃〃〃〃〃〃在“玩”的情景中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数,为乘法的引入坐了铺垫。
其次,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算出摆出的图形各用几根小棒,由同数相加引出乘法。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干自己喜欢的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高,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这样,在“玩”的活动中不仅理解了乘法的含义,而且在“玩”中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乘法口诀,我还设计对口令、送信、数儿歌等小游戏。
让学生在玩玩坐坐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中思,提升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从学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比如:杨树和松树一共有180棵,杨树的棵树与松树的棵树的比是1:5,杨树和松树分别是多少克?在解决这道题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比的知识进行解答,还可以从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知识作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1.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说到底还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持续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形成?学生的思维决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是教师下达思维指令,就能发展的。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认为立足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尝试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探究、自主学习,并加强情感和个性教育,才能培养蕴酿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氛围。
一、立足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活动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学生对数学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规律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思维的心理气氛课堂模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
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首先,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比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方法的思考,要深入到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活动以及具体化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兴趣?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之火: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教育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兴趣是一个神圣的追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沉浸在探寻中,并最终取得很大的进步。
那么,如何才能将枯燥的学习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呢?一、兴趣源于需求: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兴趣爱好脱节是阻挡学生兴趣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价值。
案例一:在解释数学中的比例概念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烹饪联系起来,比如:用食谱和真实食材进行比例的计算,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二: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歌曲、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记忆深刻,并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兴趣来源于体验:情境教学,让学习充满趣味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往往枯燥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案例一: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案例二: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兴趣。
案例三: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并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三、兴趣来源于成就:鼓励学生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成功是最好的激励,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时,肯定会更加乐于学习。
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给予学生积极主动的评价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案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案例二: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吴正宪教学感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吴正宪教学感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我从事小学教师工作已二十多年。
我常常在想: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是什么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目的)。
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
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高素质的、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需要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得到全面地发展呢?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
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
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
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
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瞑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
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如下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如下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
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
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找规律评课稿篇一《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
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
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体验操作让学生乐中求知积极主动发展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地过程。
教学要在一定的实验操作中展开,学生才会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才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我们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因此,我根据目标和内容,结合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具有好探究的心理特征,运用音响、幻灯、电视等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有意指导学生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致富经》等电视栏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有关植物的根、茎、叶和动物方面的一些内容时,又把这方面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学生的学习由原来书中的抽象讲解,变得栩栩如生,一目了然,掌握起来也轻松、愉快。
二、重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
做好一个演示实验会比抽象笼统讲解更具体、更有吸引力,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都精力集中,甚至留下终身难忘
的记忆。
如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水槽,手中拿一木块,问学生:将木块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结论。
当我演示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对或错,这样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演示,用手向下按木块,说说手有什么感觉,这时我告诉学生这种向上推的力就是浮力。
再让学生想想,如果把铁块放在水中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沉下水底)是不是下沉的铁块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学生思考后,我再演示,用测力计先测出钩码的重量,记录下数据,然后将钩码放入水中,再看此时测力计的数据有什么变化。
这样,学生从实际的操作中得出数据,既真实、又可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参与其中,记忆深刻,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
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
暗处,几天后,学生发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问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
”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通过亲自实践,小灯泡亮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重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求知欲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好奇心则是求知的大门。
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着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课前,我有意把一个乒乓球弄瘪,课堂上,我向学生求教:“老师刚才打球时,不小心把球弄瘪了,谁能帮老师修复一下。
”这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点热水,球就会鼓起来。
”有些同学将信将疑,这时,我就找个同学按
他说的方法做。
等球鼓起来,教室里一片欢呼声。
我抓住时机问:这是什么原理呢?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吗?学生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
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加以保护,不能因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责。
教学中,无论学生思维成就的大小,都要给予鼓励。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挖掘科学的教育功能。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扎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作者单位:岚皋县滔河九年制学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