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曹禺和雷雨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歌曲;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因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性格”指显示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是指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形象”固然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所谓‘简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周萍和周冲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周萍还和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故事的最后,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怨恨;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恶;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此外,虚伪自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一切的秘密说出去;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结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作者:王露露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1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
他的创作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悲劇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不同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结构,悲剧的六要素,悲剧的人物设定等等。
这些构成了《诗学》对于悲剧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和向往真理,对哲学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他于两千多年前完成《诗学》,其内涵深刻,影响广泛,一直是世界文艺史上长谈不衰的著作。
《诗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关于悲剧的思想理论,为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论悲剧的性质“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的第六章中对悲剧所做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喜剧,悲剧,酒神颂,以及大部分竖琴等都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人也最擅长模仿。
人具有模仿本能与欣赏能力,并能从模仿成果中得到快感。
其实,艺术模仿现实,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反映。
当然要区别悲剧和其他文类,就要靠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来加以辨别。
凭借叙述或者进入角色的文类是叙事类,就像荷马的著作,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的则是抒情类,而戏剧类就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人物。
有的用色彩模仿,有的用音调,有的用语言,总之不同的艺术形式又不同的媒介,悲剧则是兼用各种媒介,出于模仿行动的需要,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模仿。
悲剧和喜剧又有区别,悲剧模仿的人物一般都是英雄,贵族等超越普通人的伟大人物,例如《俄狄浦斯王》,而喜剧往往表现低劣的,比今天的人差的人物。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
浅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人物论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古希腊唯一一部较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也是欧洲戏剧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悲剧结局、悲剧风格、悲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将对悲剧人物论作进行总结归纳,以期能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标签: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悲剧主人公;悲剧性格Abstract: Aristotole’s Theory of Poem, which is the onl y systematic work on dramatic theor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basic work for the European dramatic theory ,discusses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ies. People have done much in the study of Aristotole’s opinions on the plots, endings, styles and effects of t ragedy. This essa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gic characters to get a deeper study on it.Key words: Aristotle, Theory of Poem, tragedy,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personality.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作为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奠基之作,其涉及悲剧人物的论述并不多,主要包括悲剧主人公和悲剧性格这两个方面。
一、悲剧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悲剧人物应该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即具有正义性和高尚性。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5 No.4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ug.2016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李 恒(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论。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06A1671-8127201604-0080-0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
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
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诗学》原名为“”,译为“论诗的PoietikeTekhne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
《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
《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对悲剧的理解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希腊诗的最高形式。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独到的,因为古希腊人对诗歌的欣赏大多以柏拉图的观点为主导。
2. 情节结构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结构是悲剧中最基本的要素。
他认为人物性格只有在见诸行动,即表现在情节结构里时才有意义。
此外,他强调情节结构需要单一而完整。
3.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主张艺术是真实的,它表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因此比历史更为真实。
他认为摹仿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无论是学习还是对美的欣赏,如节奏和和谐,都是人类的天性。
4. 内在逻辑与普遍性: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作品,特别是悲剧,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意味着在悲剧中展现的人物行为和对话都应该是必然和合理的,具有普遍性。
5. 有机整体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都应该和谐地工作,共同为整体的效果服务。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为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益无害,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在他的著作《戏剧理论》中,他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理具有净化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对这些缺陷的反思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使人们体验和理解痛苦和悲伤,进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他认为悲剧还能起到情绪宣泄和舒缓压力的作用。
比如,当我们看到悲剧中人物所经历的悲痛和不幸时,我们能通过与他们的共感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人类的教育工具,悲剧是教育人类的最佳方式,因为悲剧能使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人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揭示人性弱点和缺陷,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理,并起到心理净化和教育的作用。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作者:王若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命运说”不同,它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局限性悲剧一直是文学宝库中生命力最强的文学体裁,以其崇高深刻的悲剧激情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过失说”一反传统的“命运说”,对悲剧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而“我们的怜悯之心,是由于感觉某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而产生;恐惧的产生,是由于这些遭受灾难的人与我们自己很相似。
” 所以在他看来,悲剧的主人公应选择“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人,这样的人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特别正直的美德”。
选取与普通人相似的主人公,可以使观众感同身受,由主人公遭受的厄运联想到自身,因而产生恐惧的情感。
“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作恶和堕落,而是由于他犯了某些错误。
这种人享有富贵生活和很高声望,例如俄狄浦斯、梯厄斯忒斯和那些类似他们这样家族中的著名人物。
”因犯错而导致悲剧的产生,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为了激发观众恐惧与怜悯的情绪,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行为的情节结构中,痛苦事件所牵涉的双方关系要很亲近。
在诗人对传统材料的“有效处理”中,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剧中人物有意识的行为来完成,人物清楚自己的行动并且完全了解事实。
比如在《美狄亚》中,美狄亚为了报复丈夫而故意杀死了自己的儿女。
另一种情形是主人公在做出举动之前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发现真相。
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无论是误杀亲父还是娶母为妻都是在他毫不知情下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他的悲剧理论是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理论家都在继承他悲剧“过失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破。
浅析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作者:王天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文艺理论巨著。
在这部著作里,他首次提出悲剧的定义,并形成理论。
而曹禺的剧作《雷雨》与西方戏剧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话题。
本文以《雷雨》为例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复杂性、“突转”与“发现”的应用和“三一律”的运用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探讨曹禺的《雷雨》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理论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诗学》;悲剧理论;《雷雨》作者简介:王天璐, 1988年8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02曹禺的《雷雨》出版已有八十余年,由于该剧与西方戏剧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一直被人们争相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沃特曼曾提到过:“人们已经在索福克勒斯的三部曲和曹禺最初的三个剧本之间作过比较,其中关于《雷雨》的研究揭示出了它与《俄狄浦斯王》的渊源(沃特曼,1992)。
”无数的研究表明《雷雨》这部剧作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
然而,说到古希腊悲剧,我们不得不提及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因为他是西方第一位从理论上对悲剧艺术作综合性、系统性概括,并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以《雷雨》为例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一、悲剧的定义在悲剧史上,亚里士多德定义了第一个悲剧概念:“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于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而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63)。
”在《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包括如下六个决定性的艺术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亚里士多德,64)”。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 作者:
———————————————————————————————— 日期: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和先哲们迥然不同,他采取现实主义范畴,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从戏剧的历史来源来看,德国最早发明“戏剧学”这个词汇,而中国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剧的本质在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关系,戏剧从诗中的分离以及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其集体性,
从《诗学》全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分析与比较主要集中在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对于《诗学》的结构一般采用六分说,即《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另外也有五分说和三分说,三分说相对于六分说以及五分说而言更显得简洁清晰,第一部分 (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 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详细论述了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本次论文参照了罗念森的诗学文本,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第6章1449b),他理解的悲剧有多重意义:(1)悲剧是严肃剧,摹仿严肃的行动、高尚人的行动。这点有别于喜剧,相似于史诗。(2)悲剧通过剧中人物动作摹仿对象,具有完整、统一、有确定量度的情节结构。这点不同于情节多元、篇幅很长的史诗。(3)悲剧使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包括有韵律、节奏的对话和歌曲,伴随人物动作,以综合的表现手段,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就使悲剧进而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4)悲剧不是颂诗,不是平直赞颂高尚人物和善的行为,它表现好人经历坎坷命运、痛苦磨难,这类突发事变引发怜悯和恐惧,令人体味悲壮与崇高。(5)悲剧的目的是净化情感,陶冶人的品性。亚里士多德重视悲剧所寓的“思想”,他指出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又是论证、表达真理的能力,深层次显示人物性格,可表达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并达到引发情感的效果。(第六章1450a)古希腊的悲剧时代,是信仰的时代,柏拉图的话构成了一种文化霸权,于是乎为悲剧的存在辩护这一历史任务就落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肩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也是亚里士多德能够摆脱先哲的论断,为悲剧做正确评价的重要动力。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对最早对悲剧进行关注的作家,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
1、悲剧的含义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喜剧高于史诗和讽刺诗,而悲剧又高于喜剧。
2、情节中心说(1)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摹仿的媒介是言词和歌曲,摹仿的方式是形象,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和思想。
其中情节和性格两个因素最为重要,情节又更胜于性格,原因如下: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
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
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
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忍惧之情,要达到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
第三,情节包括三大成分即突转,发现,苦难。
这三个部分是决定悲剧情节简单或复杂的基本条件,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省悟或顿悟;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
其中在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突转和发现。
·在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忽视了人物性格对观众的影响。
(2)人物性格在人物性格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特点一般是善良,合适,相似,一致。
3、情节整一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情节整一性原则是其对于悲剧的布局即悲剧形式上的要求(1)情节完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引起他事发生)、有身(承前启后)、有尾(上承某事)。
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随便起讼,应并然有序。
(2)情节有适当长度: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情节也应有适当的长度——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着名的悲剧理论,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着名的悲剧理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1].对于“净化”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首先是以内贝斯为代表的“宣泄说”,他从医学的角度,将净化理解为生理上的宣泄,认为情感上的宣泄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这一种解释,朱光潜也持相同的观点。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从“情绪的缓和”的角度来阐释净化作用。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情绪的缓和”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其次还有一种重要的解释“陶冶说”,这种观点认为悲剧的意义在于使观众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
但是这种观点偏重于社会伦理价值,被认为偏离亚里士多德悲剧产生快感的原则。
最后是“净化说”.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将怜悯恐惧情绪中的不洁痛苦的成分洗涤掉,转化为合乎美德的思想。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过于执着亚里士多德“净化”--卡塔西斯一词原始意义,而忽视对悲剧净化作用原因和过程的探究。
除了悲剧本身的价值,作为悲剧净化的主体--观众,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的关键。
外在的悲剧如何净化观众内心。
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须探讨观众主体的能动性。
本文将主要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认为: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外,美学还存在着另一种距离--“心理距离”或“审美距离”.而这一种距离是欣赏任何一种美所必需的。
有些观众会被某些戏剧深深的吸引,认为戏剧的表现就如现实的人生,而一旦将现实的生活当做戏剧来看,实际生活就会变得荒诞不经。
在“心理距离”的基础上,布洛又进一步提出距离的可变性。
“距离的可变性”是指审美距离随着主客体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即审美距离既可以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大小而变化,也可以依客体的特性而变化。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2)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辨而优于悲剧。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并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创作悲剧功效0引言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成就了一个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不仅出现了一批流传后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除开他的哲学思想,其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勇开先河,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的一系列与文艺理论有关的真知灼见,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创作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而又严谨深刻的分析探讨。
1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创作的一些论述分析情节结构是构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悲剧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即指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紧凑的一组行动,这种内在统一性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他认为“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即要能引发人们心底潜存的共同的悲剧情结。
悲剧情节应当是“有普遍性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他认为:“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比生活更高的艺术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悲剧摹仿的事件须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不长不短,以便于观众把握,易于记忆为限度。
他指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
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
再者,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境转入逆境。
”他还强调了悲剧结构的自然和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认为悲剧中经常使用的布局手法———“突转”和“发现”应当从情节本身产生,而不是由剧作者刻意安排的偶然奇遇。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历史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正是由于坚持这些原则,他才创造出了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的剧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这部剧作的结构比较特殊,它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1.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介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历史影响力超越了詹姆斯·霍洛维茨和托马斯·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思想家”。
他渊源于古希腊年代,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专注以及宗教和文化考古学的理论,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代。
2.《悲剧》介绍他创作的名作《悲剧》是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悲剧”,结构比较特殊,以“屋大维”这个概念作为线索,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并用一种新颖的思路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的内涵,一经出版就在希腊文学圈中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浓缩出来的古希腊文化精髓。
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以其剧作《悲剧》为例论证的,强调的是悲剧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悲剧可以用来蕴含深刻的深刻思想,可以用来引发人们对这种深刻思想的共鸣,有助于培养出善良、正确的行为准则,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做出贡献,也可以用来教育人们有关正义和道德的正确观念。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氏《诗学》悲剧要素读解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到了对悲剧的
论述。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的要素和结构,对后世的悲剧创作和
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要素进行一些读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最根本的要素是情节。
他认为,情节是悲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起源于行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三个基本
要素:完整性、统一性和宏大性。
完整性是指情节的内在完整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发展和
结尾,并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一性是指情节的内在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
宏大性是指情节的广度和深度,它应该具备让观众产生共
鸣和参与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第二个重要要素是人物。
他认为,悲剧的人物应该是高尚和有
特殊品质的人,他们的命运和行动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人
物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并且在剧中通过他们的行动来展示他们的品格和人性。
他们的命运通常是由他们的行动和决策所造成的,他们通过面对命运的考验来展示自己的
伟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第三个重要要素是表演。
他认为,悲剧的表演应该是真实和逼
真的,演员应该通过他们的表演来传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
剧的表演应该是情感充沛和感染力强的,观众应该通过表演能够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和苦
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
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
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
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
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
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
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
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
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
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
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
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
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
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
犯了错误。
我们可以看出,最完美的悲剧冲突是发生在“亲属之间”或“家庭之中”,并且是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过失”造成的,这种悲剧冲突可以理解为“内部冲突”,悲剧人物产生于“自己人”的相互残杀和自身各种行动的矛盾对立之中。
这就是悲剧的冲突论。
人物可以说是一部小说的中心,同样在悲剧中人物的选择也是特定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该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
性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性格应该复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性格应该前后一致,也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中”
即人物的“性格”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突出强调了悲剧总
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这种好应该超出一般人。
亚里士多德认
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乎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人,即犯过失的好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哈
姆莱特》的创作中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哈姆莱特是一
位王子,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心地坦荡、胸
襟宽大的人,作为王位自然继承人的哈姆莱特,是不会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还有其他东西的。
因此在他见到先王的鬼魂立誓不忘记死者之后,说出了慨叹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这一重任对于一个一直以来被爱、正义和善良包围着的道德高贵的人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
如果说他有什么缺陷造成了悲剧的结局,那就是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
杀死叔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在他看来,这背后隐藏着整个世界黑暗的本质,杀死一个人并无法扭转一个世界,于是在犹豫不决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因哈姆莱特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无辜的人的死亡也绝非他的本意。
在最后一幕中,哈姆莱特以生命为代价,不仅报了仇也为丹麦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国王。
丹麦发生的这一系列灾难的前因后果,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思考,使世界有些许改变。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地位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人大多喜爱喜剧,它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和完满的心情。
但是悲剧呢,在怜悯和疼惜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便是它的“净化
”作用,原文作
“Catharsis”。
关于这个词的含义,众说纷纭。
学者们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提出了“宣泄说”,认为悲剧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以毒攻毒,使同样的病态情感得到无害而愉快的宣泄,从而达到情感与心理的平衡。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涤罪”等宗教、道德意义角度提出了“陶冶说”,认为悲剧可以解除怜悯和恐惧之情中的痛苦,涤除我们情感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
求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心灵的陶冶。
亚里士多德提出:“怜悯是
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
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任何一件足以唤起恐惧之情的事,如果发生
到别人头上都足以引起怜悯之情”。
朱光潜先生认为,怜悯不是广义上的同情,而是专指具有和别人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
和感情,其基本成分是爱和惋惜。
怜悯的实质是自谦的需要,是与
别人同患难的强烈愿望。
在《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我们对仪表
非凡、天性敦厚、心地诚恳又思想深刻的王子产生了倾慕之情。
当
命运之神将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怜悯之情。
尽
管他的地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远不是常人所能比及的,并且发生在
他身上的灾难也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哈姆莱特的痛苦、彷徨以及
对整个人类苦难的沉思,使我们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从而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普通感。
还有纯洁美丽的奥菲利娅
为爱的痴狂和诗一般的消逝,给人带来的震撼是无法言说的。
而我认为现代人看悲剧,不仅要唤起我们对于其他事物的怜悯之心,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可以多关心社会,而“净化说”也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也会经历灾难从而彷徨、恐惧,但在历练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生发抗争的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