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讲解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shufa/article.asp?classid=34&articleid=265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14:50:20编辑过]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 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
书法三大帖通常指的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行书三大名作,它们分别是:
1. 王羲之《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记述了他与友人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的情景。
原迹已失传,但后世有许多临摹本流传。
2. 颜真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其书法情感深沉,笔意悲愤,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或称《寒食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在寒食节期间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和一首七言律诗的手稿,笔法纵逸豪放,情随笔转,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三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因为作者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与人格魅力,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瑰宝。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王羲之,字子美,号多士,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始于东晋时期。
当时,王羲之应召入朝,任职于尚书郎。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是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卓著。
据传,《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兰亭宴会上所写,此宴会是晋文帝司马昱为庆祝王羲之的升职而举办的。
当时,王羲之在宴会上以酒为墨,以竹为笔,随兴挥毫,写下了《兰亭序》。
《兰亭序》是一篇叙述兰亭春游的文章,王羲之以行书书写,字迹遒劲挺拔,气韵生动。
这篇文章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底蕴。
文章以兰亭春游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创作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人生境界的历史。
他以行书书写《兰亭序》,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兰亭序》,王羲之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境界至今仍然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
他以《兰亭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生命、人情的崇尚和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山水田园”的理念。
这种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生境界和传统文化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艺术、人生、传统文化的历史。
他的作品《兰亭序》永远闪耀着艺术的光芒,他的人生境界和传统文化理念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步伐。
愿后人能够继承他的精神,传承他的艺术,弘扬他的文化,让王羲之的光辉永远照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
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
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
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
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
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们称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他的主要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以《兰亭集序》的声誉最高,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禊序》。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礼。
期间众人作诗行文表达对兰亭美景的赞叹,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作为众人所写诗文的序。
作为一篇序文,《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章法更为古今第一。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这样称赞《兰亭集序》:“《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赞叹道:“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可见,《兰亭集序》的行书艺术可谓精美绝伦。
整篇《兰亭集序》总共324个字。
每字各生妙趣,行云流水,笔锋圆转,收放自如。
序文中很多相同的字,都被王羲之写出了不同的风格,可谓重字不重形。
这一点,也是《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据说王羲之写完了之后,因为极为喜爱,便重新誊写了几份。
但是看上去都没有最初的那份精妙。
后来,唐太宗得到了兰亭真迹,曾令工匠临摹石刻,作为赠送大臣的大礼。
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兰亭集序》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早已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成为了殉葬品。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
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
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
王羲之借酒兴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世人简称《兰亭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
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
《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
王羲之兰亭序的全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序的全文及翻译兰亭序是我国著名的行书书法作品,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关于兰亭序的全文及翻译,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全文与翻译,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作品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的作品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王羲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三幅最为著名的作品,分别是《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十七帖》。
下面将分步骤介绍这三幅书法作品。
一、《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经典。
该作品始创于东晋时期,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南浦山下的兰亭,是一篇颂扬清雅之美、咏史之作。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三种版本,分别是东晋时期的《兰亭序》、唐代的《兰亭集序》和北宋的《从《兰亭序》》。
其中,唐代的《兰亭集序》传世最广,被公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墨迹苍劲有力、气息遒劲,一笔一画有神韵,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王羲之为表达对其侄子去世的思念之情,而所作的一篇文章。
其内容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爱和怀念之情。
王羲之的《祭侄文稿》选用了小楷,用笔细腻而不失平衡。
其笔墨处理精细到位,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该作品的经典性和感人性,让它成为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一大代表。
三、《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最后创作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珍品。
该作品共分为十七行,每行都有一字之间的间隔,使整个作品显得有章可循,层次分明。
在《十七帖》中,王羲之运用了草书,表现出了一种遒劲有力、刚柔并济的书风。
他的笔法和用墨都异常娴熟,将草书的雄浑和楷书的清丽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该作品凝聚了王羲之多年书法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经典。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十七帖》是他最著名的三幅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书风和内涵,呈现出王羲之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它们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书法艺术闻名世界,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
我国的书法艺术闻名世界,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作品,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聚集在山阴兰亭“修禊(xi,四声)”,《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为集会上诸人所作的诗而写的序文手稿。
这篇序文自然天成,行文优美,辞藻隽永,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风景之美以及聚会之乐,而且还富含了好景不长、应当珍惜的人生哲理。
然而,这篇序文最有价值的地方还是在于其高深的书法造诣与艺术成就。
它不仅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是历代书法家望尘莫及的作品。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下是它的主要艺术特点:
1. 速度:王羲之在兰亭宴饮时,即兴创作《兰亭序》,期间他只需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写下数千字的文文。
这种高超的书写速度,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重要体现之一。
2. 艺术性: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文字秀美,而且书写风格流畅自如,字体结构优美,行草书相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是“兰亭序”中的“兰亭序”二字,采用了左右结构,极为巧妙。
3. 形式:王羲之通过字的间搭连笔、字体的变形和排列方式等手法,创造了独特的“兰亭序”艺术形式。
他的字间间有间,疏密得当,排列起来十分美观。
4. 情感: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人物、历史等方面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5. 整体效果:《兰亭序》的整体效果非常和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整篇作品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协调的美感。
它之所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讲解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讲解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书法作品。
此书法作品是以王羲之的行书风格书写的,内容则是引用了东晋文学家王羲之自己所写的《兰亭序》。
此书法作品的字体流畅、舒展自如,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行书为主,其行书风格在中国书法中独具特色,被誉为“王羲之体”。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一篇文学作品,描述了他与一帮文化人在春日兰亭游玩的情景。
《兰亭序》以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传唱于世,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以《兰亭序》为素材而创作而成。
此书法作品的每一个字都得到了王羲之的精心雕琢,字的形态自然舒展,气韵流畅,呈现出优美的书法风格。
总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是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 1 -。
中国十大行书(附图)
中国十大行书(附图)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二、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在我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他所创作的《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千古传世之作。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出身于东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后世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博采众长,楷、草、行、隶诸体皆精,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士人崇尚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
王羲之在一次春游雅集上,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感叹人生无常。
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创作了《兰亭序》。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行书风格独具匠心。
王羲之运用笔势奔放、疏朗有致,字迹飘逸、骨韵丰满。
整篇文字气息连贯,如行云流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
自唐代以来,众多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与传承。
如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宋代的米芾、苏轼等,他们都对《兰亭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借鉴。
直至今天,学习书法的人们仍然把《兰亭序》作为楷模,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和结构。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继承了前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又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著名书法家都受到王羲之的启发,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见证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与传承。
通过对《兰亭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感受行书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史上《天下十大行书》经典排名榜!...
1、天下第一行书。
名称《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朝代:东晋。
2、天下第二行书。
名称《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朝代:大唐开元。
3、天下第三行书。
名称《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朝代:宋神宗元丰五年。
4、天下第四行书。
名称《伯远帖》,作者:王珣,朝代:东晋。
5、天下第五行书。
名称《韭花帖》,作者:杨凝式,朝代:唐末五代时期。
6、天下第六行书。
名称《蒙诏帖》,又称《翰林帖》,作者:柳公权,朝代:大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名称《拟山园帖》,作者:王铎,朝代:明末清初。
7、天下第七行书。
名称《张翰帖》,又名《季鹰帖》,作者:欧阳询,朝代:唐代。
8、天下第八行书。
名称《蜀素帖》,作者:米芾,朝代: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
9、天下第九行书。
名称《松风阁诗帖》,作者:黄庭坚,朝代: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
10、天下第十行书。
名称《土母帖》,作者:李建中,朝代:北宋初期。
名称《与山巨源绝交书》,作者:赵孟頫,朝代:宋元时期。
11、天下第十一行书。
名称《中秋帖》,作者:王献之,朝代:东晋。
名称《滕王阁序》,作者:文徵明,朝代:大明嘉靖年间。
12、天下第十二行书。
名称《汝南公主墓志铭》,作者:虞世南,朝代:南陈至隋唐时期。
13、天下第十三行书:名称《张好好诗》帖,作者:杜牧,朝代:晚唐。
14、天下第十四行书:名称《出师表》,作者:李邕,朝代:唐朝。
15、天下第十五行书:名称《唐玄宗脊令颂题跋》,作者:蔡京,朝代:北宋。
16、天下第十六行书:名称《远蒙帖》,作者:蔡襄,朝代:北宋。
17、天下第十七行书:名称《自书诗卷》,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18、天下第十八行书:名称《文赋》,作者:陆柬之,朝代:隋唐时期。
19、天下第十九行书:名称《苏轼海棠诗》,作者:鲜于枢,朝代:元代。
20、天下第二十行书:名称《酒德颂》,作者:董其昌,朝代:大明万历。
中国有名的书法作品
中国有著名的书法作品
1.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
2. 陆柬之《文赋》:是唐代陆柬之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唐人行书第一”。
3. 唐太宗《温泉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4. 颜真卿《颜勤礼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具有端庄、雄浑的特点。
5. 柳公权《玄秘塔碑》: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作品,其字体规范、笔力遒劲,被誉为“柳骨”。
6. 米芾《研山铭》: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以豪放、洒脱著称。
7. 赵孟頫《洛神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元人行书第一”。
8. 文征明《归去来兮辞》: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行书作品,具有清新、秀逸的特点。
9. 董其昌《岳阳楼记》: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作品,以飘逸、空灵著称。
10. 毛泽东《沁园春·雪》:是现代书法家毛泽东的行书作品,具有豪放、奔放的特点。
以上是中国一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各有特色,风格各异。
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
世民的昭陵自难幸免。
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
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藏铁匣,匣尽是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和墨迹如新。
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是否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史,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书圣”。
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安、统、卓、支遁等41人,宴聚于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共一百五十卷。
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
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
《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
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脱不知,弄得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世民的一块心病。
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条妙计,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一股酒气。
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
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下山。
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佛。
”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感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
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
而真迹呢,世民对太子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
治照办,随葬昭陵。
至于《兰亭序》的真迹何在,依旧扑朔迷离,有些人指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未见《兰亭序》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故真迹仍秘藏于昭陵墓室。
但有人认为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在治死后为同样爱好书法的武则天据有,武则天死后才被带进乾陵地宫。
其下落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
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
”并进一步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论》,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
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
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
信的全文是:润公主席座右: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
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
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
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
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
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
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
(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
)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为同道。
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
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
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政绥章士钊谨状七月十六日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
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
至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
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
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
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
据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市博物馆在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