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1章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
- 1/33页 -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什么是分析化学?
What
Why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化学

如何学习分析化学?
How
《 第一章 绪论 》
- 2/33页 -
目录
CATALOG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特点
02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性强 :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强:
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 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 第一章 绪论 》
特点
- 7/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991年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主席E.NIKI 教授所说,21世纪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人类 在能源与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 境科学四大领域的进步,而取得这些领域进步 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分析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 30/35页 -
教学要求和成绩评价
掌握
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
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
《 第一章 绪论 》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 作风,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35页 -
习题
1、分析化学的英文名称是( )
A
A、analytical chemistry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血液、尿液等指标的检测。
《 第一章 绪论 》
- 14/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课件 第1章 绪论

分析化学课件 第1章 绪论

1.8 滴定分析法中的c C + d D
n A ∶n B = a ∶b
a a n A nB cBVB b b
试样为液体,求浓度:
cA
a cBVB b VA
试样为固体,求其质量分数:
a cBVB 10 3 M A A% b 100 ms
6、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
测定要求,待测组分含量和性质; 考察共存组分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分离富集方法,以提高 分析方法的选择性; 测定准确度、灵敏度的要求与对策; 现有的条件、测定成本及完成测定的时间要求等
1.4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发展经历3次重大变革 第一个重要阶段:
nNa2S 2O 3 6nKBrO3
例如: KMnO4用法滴定Ca2+。
Ca CaC 2 O 4 HC 2O 4 2CO 2
C 2O 4

2
2
H
MnO 4

2 MnO42- + 5 H2C2O4+ 6 H+= Mn2+ + 10 CO2 + 8 H2O 2 KMnO4 ~5 H2C2O4~ 5 Ca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 C2O42-, 间接测定Ca2+
1.7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 要求: (1) 纯度高。易制备和提纯。 (2) 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有结晶水的物质,如H2C2O42H2O等, 结晶水的含量也应与化学式相符。 (3) 性质稳定。不与O2、CO2、H2O等作用;不吸湿, 也不风化。 (4) 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的相对误差。 (5)滴定反应时,反应定量进行,无副反应。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直接法和标定法

《分析化学》第1章 绪论ppt课件

《分析化学》第1章 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的定义:
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
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
作用: 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在工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任务分: 定性分析 :鉴定组成 定量分析:测定含量 结构分析:结构研究
• 例行分析:例行分析是指一般化验 室日常生产中的分析

• 仲裁分析:是指不同单位对分析结 果有争议时请权威单位进行裁判的 分析
• 第三节 分析化学发展历史
• 第一次变革:20-30年代溶液四大 平衡理论的建立 技术 → 科学
• 第二次变革:40-60年代经典分析 化学(化学分析)→ 现代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为主)
• 第三次变革:由70年代末至今提供 组成、结构、含量、分布、形态等 全面信息, 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 之一
按对象分: 无机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组成和测定含量 有机分析:官能团的分析和 结构鉴定
按测定原理分:
化学分析:重量分析,滴定分析等 仪器分析:光学分析,电分析,色谱 分析,NMR,MS,电子显微镜,x-射线分 析
按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分:
常量分析 :S > 0.1g , V > 10mL 半微量分析:S 0.01~0.1g , V 1~10mL 微量分析:S 0.1~10mg , V 0.01~1mL 超微量分析:S < 0.1mg , V < 0.01mL

分析化学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放射化学分析(radiochemical analysis)等
第一章 绪 论
4. 按照试样用量分类
化学分析
分析方法
常量分析法 半微量分析法
微量分析法 超微量分析法
试样质量 >0.1 g 0.1~ 0.01 g 10~ 0.1 mg <0.1 mg
试液体积 >10 ml 10~1 ml 1~ 0.01 ml <0.01 ml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确定试 样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
形态分析(speciation analysis):研究物 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状态
(现代分析技术常可同时进行多种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2. 按照分析的对象分类。
化学分析
无机分析(inorganic analysis)和有机分析 (organic analysis)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7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配套光盘:每章小结、课外知识、前沿领域等
Analytical Chemistry, 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1998
–北京大学李克安教授等翻译
Analytical Chemistry, 6th edn, Gary D. Christi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3
确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有关成分的含量,
鉴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2. 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1)

对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突出贡献


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论1

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论1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冉国芳
分析教研室
绪论
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过去 和现在,就可知道他的未来。 1、分析化学发展简史

1.1 第一次大变革 19世纪未20世纪初,分析化学从技 艺(art)变成了科学,现代化学之母。
绝对误差=x-μ 相对误差=(x-μ)/ μ×100% 用相对误差表示各种情况下测定结
果的准确度更为确切。

1.2.1.2 精密度:在确定条件下,将测定方法实施多次, 求出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用偏差衡量即个别测定结 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
绝对偏差=
相对偏差=
xx

1.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之间的关系:准确度表示测定结 果与破真实质符合的程度;表示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常 根据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来衡量分析测定是否可靠。精 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 保证高的准确度。
2、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2.1 分析仪器已成为分析化学家研究的重要内 容。

分析化学的最新定义:分析化学是一门关于仪器装 置和测量的科学。
2.2 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正在向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领域转移。 2.3 适用应用领域的转移,分析化学研究的热 点正在和将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综合形态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振动光谱分析 电分析方法 在体、原位、实时、非侵入方法——计算机、激光、 纳米、芯片、仿生、质谱



纯度: ≥99.9%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合。 稳定。
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
间接法:粗略称取一定量物质或量取一 定量体积的溶液,配制成接近于所需要 浓度的溶液。 标定:确定浓度的操作 基准物: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 的物质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
S=
S
n ( xi x ) 2 Σ i =1 n
1
RSD
பைடு நூலகம்
Sr
=
× 100 % x
(四) 准确度 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 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量度。
x μ ×100 % Er = μ
(五)检测限(Detection limit, DL) 检测限:在已知置信水平,可以检测到的待测物的最 小质量或浓度。 它和分析信号(Singnal)与空白信号的波动(噪音, Noise)有关,或者说与信噪比(S/N)有关。
提供更全面的
信息和知识
分析科学
(二)仪器分析的发展 总的趋势: (一)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二)提高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三)各种联用技术的应用
(四)测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微型化
(五)在线与实时分析
(六)分析范围的不断拓宽,层次加深
各种联用技术的应用
1、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2、气相色谱—质谱法—质谱法(GC—MS—MS) 3、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法(GC—AED) 4、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
3.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
分析仪器——结构流程——关键部件 4. 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四、主要参考文献 书籍 1、赵藻潘等编,仪器分析(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99 2、北京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 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 出版社(第一版),1999 杂志 国内 1. 分析化学 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国外 1.Analytical Chemistry
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1、仪器分析的特点 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相关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2.分析化学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

它们分别隶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研究的范畴。

(1)定性分析:是确定物质是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所组成,也就是确定组成物质的各组分“是什么”;(2)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也就是确定物质中被测组分“有多少”;(3)结构分析:是确定物质各组分的结合方式及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3.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又是一门工具学科,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帮助人们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在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中,分析化学起着重要作用,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理论的建立等等都是用分析化学的方法确定的。

此外,其他各个科学领域中也要用到分析化学。

可以说,凡涉及到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往往都是它们所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不仅如此,分析化学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离不开分析化学。

在工业上,资源的勘探、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控制、成品的检验以及“三废”的处理与环境的监测;在农业上,土壤的普查。

作物营养的诊断、化肥及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在尖端科学和国防建设中,像人造卫星、核武器的研究和生产。

对原子能材料、半导体材料及超纯物质中微量杂质的分析等都要应用分析化学。

在国际贸易方面,对进出口的原料、成品的质量分析,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因此,人们常将分析化学称为生产的“眼睛”,它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分析化学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如药品鉴定、新药研究、体内药物分析、食品营养分析、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环境分析等,无不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

第一章 分析化学 绪论

第一章  分析化学 绪论

化学定量分析→ 无机定性分析→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10 ~0.1mg
<0.1mg
1 ~0.01ml
<0.01ml
仪器分析

超微量分析
五、被测组分的含量分
◆常量组分分析(>1%) ◆微量组分分析(0.01~1%) ◆痕量组分分析(<0.01%)
六、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例行分析-即常规分析。指一般化
•仪器分析法种类:
◆电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光学分析 ◆质谱分析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准确度较常量分析低
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比较:
前者适用于常量分析(试样量大于0.1g)
后者适用于微量分析或者痕量分析(试样 质量为毫克级 )
四、常量、半微量、微量及超微量量
方 法 试样重量 S >0.1g 0.1~0.01g 试液体积 V >10ml 10 ~1ml
7
农业、动物科学 社会科学、考古学 农作物科学、食品科学、 人类学和法医学 园艺学和土壤科学
分析化学应用举例:
1、化学学科
2、国民经济

(1)、农业生产:

土壤 化肥 农药
(2)、工业生产:

质检(产品、原材料)

(3)、地矿勘探:
头发 拿破仑之 死
4、医药卫生 医药检验、食品分析……
屠呦呦,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 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1969年1月 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 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 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 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 成功。

分析化学绪论

分析化学绪论
✓ 第三次变革:由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提供组成、结构、含量、分布、形态等全面信息, 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之一
续:分析化学的发展
一、由分析对象看
无机物分析 有机物分析 生物活性物质 二、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常量 微量 痕量 分子水平
克 毫克 10-3
微克 10-6 ppm
纳克 10-9 ppb
四、分析结果的表示
1.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分析结果通常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的含量表示。 或以其氧化物或元素形式的含量表示。 2.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①固体试样的含量通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②液体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通常以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及质量浓度等表示。 ③气体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
第四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
订计划
取样 试样的制备
测定
数据处理 结果表示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1.认真听讲,做好作业 2.牢固建立“量”的概念 3.注重培养实验技能,积极参加实验技 能竞赛
测量参数 误差
组分含量 理论基础
体积、重量
0.1 % ~0.2 % 1 % ~ 100% 化学、物理化学 (溶液四大平衡)
吸光度、电位、发射强度等 等 1 % ~ 2% 或更高
<1% ~ 单分子、单原子
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学、 生物、等等
解决问题
定性、定量
定性、定量、结构、形态、 能态、动力学等全面的信息
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强: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
计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 第一次变革:20世纪20~30年代 溶液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 分析化学 由 技术 → 科学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1

分析化学第一章 绪论1
育出版社 3.《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 4.《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
社,1999
第一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人们研究获得物质化学组成、结 构信息的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
解决的问题:物质中含有哪 些组分,各个组分的含量是多 少,及这些组分是以怎样的状 态构成物质的。
成分分析定 定量 性分 分析 析: :有 是多 什少 么? ? 结构分析:存在形式 晶、 体结构
分析化学与社会
医药质量 环境监测
生命信息
分析化学
空间探测 化学工业
物证分析 兴奋剂检测
分析化学与社会
环境:大气、水质和土壤监测; 生产: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食品:农药残留, 食品的营养成分; 法庭:DNA技术,物证; 生命:临床诊断、病理研究、基因序列,基因缺陷; 医药:构效关系,新药筛选,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与结构; 宇宙:登陆月球后的岩样分析,火星、土星的临近探测; ┄┄所有这些人类活动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分析化学。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来自光化学分析酸碱 配位
电化学分析
沉淀 氧化还原
滴定分析
重量分析
基础发展
化学 分析
仪器 分析
分析化学
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 热分析
常量分析
化学 物理、数学 计算机、激光、功能材料
微量、痕量分析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泳分析法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无机分析:元素 、、 化离 合子 物、含量 有机分析:元素 团、 、官 结能 构

分析化学 第1章 绪论

分析化学 第1章 绪论

• ⑥设备复杂、昂贵
10
二、仪器分析法发展趋势
• 更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 • 更高选择性(复杂体系)
• 更快速
• 更自动
• 更简便
• 更经济
11
• 智能化、信息化
• 分析方法的联用 • 原位(in situ)、在体(in vivo)、实时 (real time)、在线(on line)分析
12
三、仪器分析法应用
13
14
1 2 10+9 3 4+3 6+3 4 4+3 4+6 4+6
1 6 7 8 9
2 4 5 3
2
第一章


药物分析教研室
3
• 仪器分析法分类
• 仪器分析法特点与发展趋势
• 仪器分析法应用
4
仪器分析学习的特点:
• 所测物理原理(光、电、热、吸附等) 及分析目的不同,仪器分析的方法多 种多样,各方法特点和测定对象不同, 各章有其独立性。
光谱法
色谱法 波谱法(Uv、IR、NMR) 质谱法 (MS) X-射线衍射法 (X-ray)
• 表面分析
8
第2节 仪器分析法特点与发展趋势
• • 仪器分析法特点 仪器分析法发展趋势
9
一、仪器分析法特点
• ①灵敏度高 • ②选择性好 • ③相对误差大 • ④需标准物质作参考 • ⑤分析速度快 1%~5% 10-6~10-12g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曾元儿 张凌 主编 ) 主讲人 池玉梅 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B1 220 85811053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 第五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六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0 第九章 色谱法概论 第十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析化学1绪论

分析化学1绪论
C、超微量分析 D、微量分析
5、滴定分析法属于( C)
A、重量分析 B、电化学分析 C、化学分析 D、光学分析
6、鉴定物质的组成属于( A)
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 C、结构分析 D、化学分析
《分 析 化 学》
人文社科部(4-B601办公室):电 话:
什么是分析化学?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的分析方 法、理论以及相关技术的科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定性分析: 确定组成 任务 (内容) 定量分析: 确定相对含量
结构分析: 确定分子结构
对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突出贡献
作用
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三次变革)
❖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形成:20世纪初,以溶液四 大平衡理论为基础。
❖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纪40~60年 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促进分析化学的发展。 光谱分析、极谱分析及其理论体系。
❖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分析化学:20世纪70年代末,随 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化学计量学,各种联用技术, 专家系统 ……
三、分析方法的分类
1、按分析的任务分类: 定性分析:鉴定物质的组成
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组分含量 结构分析: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
2、按分析的对象分类: 无机分析
有机分析
❖ 食品分析、水分析、岩石分析、钢铁分析… ❖ 药物分析、环境分析和临床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与研究领域有关)
3、按分析原理及操作方法分类:
2、在半微量分析中对固体物质称量范围的要求是( A)
A、0.01~0.1g
B、0.1~1g
C、0.001~0.01g D、0.00001~0.0001g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

分析化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定量分析概论学习指南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某种组分的含量。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掌握定量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分类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理解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掌握准确度、精密度的衡量方法;掌握误差的分类和来源及减免方法。

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熟练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并能在分析测试中熟练应用这些规则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计算分析结果。

理解测量值的集中趋势和分散性、正态分布和t分布、置信区间等统计学基础知识;了解利用t-检验法、F-检验法检验分析数据可靠性的方法;掌握测定异常值检验与取舍的方法;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基本措施。

第一节定量分析概述【学习要点】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典型分析方法的特点;课程的任务与要求;了解分析化学发展。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信息的科学,即表征和测量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是对物质进行组成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理论和方法。

物质组成的分析,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部分。

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任务是确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

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的任务是确定物质各组分的结合方式及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上,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各科学领域中,分析化学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环境科学研究目前在全世界倍受瞩目,分析化学在推动人们弄清环境中的化学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新材料科学的研究中,材料的性能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资源和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以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重要手段;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领域中,分析化学在揭示生命起源、研究疾病和遗传的奥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中,药物分析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空间科学研究中,星际物质分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等等。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第四版_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章 绪论
问题,而且直接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1.按分析任务分类

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定量分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 结构分析: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构象
2.按分析对象分类


无机分析:鉴定组成和测定含量
有机分析:官能团分析和结构鉴定
3.按方法原理分类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
科学技术
分析化学的作用 例如:
在工业上,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条件的控制、成品的检测; 在农业上,土壤普查、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农产品的质量检验;
其他如资源勘探、环境监测、海洋调查、新型武器和新型材料的研制以
及医药、食品的质量检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都要用到分析化学 。
分析化学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眼睛”,用于发现
4.按试样用量或被测组分含量分类
试样用量
常量分析
常量组分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微量组分分析 痕量组分分析 超痕量组分分析
被测组分含量
根据试样用量划分的分析方法
方法

固体试样质量(g)
液体试样体积(mL)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0.1
0.01~0.1 0.0001~ 0.01 < 0.0001
>10
1~10 0.01~1 <0.01
根据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用量划分的分析方法

常量组分 微量组分 痕量组分 超痕量组分
>1% 0.01~1% 0.0001~0.01% <0.0001%
5.按生产部门的要求分类

分析化学课件-第一章_绪论(新)

分析化学课件-第一章_绪论(新)

工程学、民事、化学 、电以及机械
分析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和海洋科学 医学、临床化学 药物化学、药学 毒物学
农业、动物科学 农作物科学、食品科学、 社会科学、考古学 园艺学和土壤科学 人类学和法医学
材料科学、 冶金学 和高分子科学等学科
第二节
按任务分
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研究对象分
按测定原理分
按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分
四、常量、半微量、微量及痕量
方 法 试样重量 试液体积 S V >0.1g 0.1~ 0.01g 10 ~ 0.1mg <0.1mg >10ml 10 ~1ml 1 ~0.01ml
化学定量分析→ 无机定性分析→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仪器分析

超微量分析 (痕量分析)
<0.01ml
◆常量组分分析(>1%) ◆微量组分分析(0.01~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 结构和形态信息的方法及有关理 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
任务:
●定性分析(qualitive analysis):鉴定物 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 化合物) ●定量分析(quantative analysis):测 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确定物 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化学性质.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例行分析-即常规分析。指一般化
验室在日常生产或工作中的分析。
◆仲裁分析-不同单位对同一产品的
分析结果有 争议时,请权威单位用法 定方法进行裁判的分析。
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2.仪器分析的分类与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与难点
1.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2.仪器分析的分类依据与各类特点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1.对仪器分析的分类、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个总体的了解
2.对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有较清晰的线索
四.建议学时安排:1 学时
一、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仪器分析的产生
分析化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
从16世纪天平的发明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特别是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的发展,分析化学引入了物理化学的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理论。

因此,这次变革的标志是,分析化学从单纯的操作技术变成为一门学科。

第二次变革
20世纪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展,分析化学由化学发展到仪器分析,并逐渐产生了一些现代的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这就是第二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促使分析化学进入第三次变革: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快速、准确,使分析仪器自动化、智能化,各种傅里叶变换仪器的相继问世,使传统的仪器更具优越性和多功能化;计算机促进统计处理进入分析化学,出现了化学计量学,它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设计或选择最优条件,并从分析测量数据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化学信息。

可以这样说,这一变革使分析化学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分析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信息的科学。

二、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关系
1 仪器分析定义
所谓仪器分析是指那些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性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状态及结构的方法。

2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联系
1.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不少原理都涉及到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仪器分析离不开化学分析,其不少过程需应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

3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分别
三、仪器分析的特点
①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比较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的分析。

②选择性好,许多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可以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混合的组分。

③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④应用范围广,不但可以作组分及含量的分析,在状态、结构分析上有广泛的应用。

⑤多数仪器分析的相对误差比较大,不适于作常量和高含量组分的测定。

⑥仪器分析所用的仪器价格较高,有的很昂贵,仪器的工作条件要求较高。

四、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分类
五、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社会进步为仪器分析的发展提出了"空前的要求"
只作组分和含量的分析已远远不够了,要求进行结构、状态、形态,甚至是能态的分析;
∙只作微量分析已远远不够,越来越多要求作痕量、超痕量、甚至是原子、分子水平上的分析;
∙只作样品的平均组成分析已远远不够,要求进行组分的分布、断层、微区等分析;
∙只作静态分析已远远不够,要求作快速、连续、自动的动态、瞬时分析;
∙只在实验室里分析已远远不够,要求进行现场、在线、实时、遥感等分析;
∙只作破坏性的取样分析已远远不够,要求作非破坏性的无损、非浸入、活体等分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发现与发明,也为仪器分析的发展提供“空前的可能”!
分析化学(尤其是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正在突破纯化学分支学科的框框,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生命、环境、天文、空间等科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门多学科间的交叉边缘科学,即“分析科学”;
∙新分析方法的建立:不断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建立新的分析方法、新的分析技术,朝向高灵敏、高准确、高选择、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分析仪器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使仪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多机联用。

如计算机-色谱-质谱、计算机-色谱-其他仪器等联用,使仪器多功能化,提高仪器的效能;
∙除发展通用型仪器外,还应发展特殊、专用型的仪器,如医学的、航天的、长距离遥感的等专用仪器。

六、仪器分析课程指南
教学定位
仪器分析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关键手段,仪器分析课程在化学、化工、材料化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基础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学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有机化学及部分物理化学等先行课程,且具备一定高等教学,普通物理学基础的大学学生。

教学基本要求及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其内容涵盖光、电、色、质及某些新技术的应用。

要求学生对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其基本结构、方法特点及应用能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理解相应问题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仪器分析正在飞快发展。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应理解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及新方法、新技术的概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习导向
学习仪器分析课时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普通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在实验课程和实际应用中加以巩固和加深,在科学研究中开拓、创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与其它课程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仪器分析中的基本理论,除了其本身的某些具体原理外,不少是其它学科或其它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的,例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学,化学中的其他课程等。

因此学习仪器分析时,要把它们密切联系起来,把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以深入掌握仪器分析各种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2、要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之间区别与联系加以比较、归纳进行学习。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光、电、色、质四大块,四大块中某些化学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应该深刻的加以区别。

而光、电、色、各块中均包含各种方法,虽然各方法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差异,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点,学习时要很好地将各种方法从原理、特点、仪器设备到应用等各方面加以比较和归纳总结。

3、要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加以理论学习。

联系实际有俩种途径:一,是按照课程的要求,配套进行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的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且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

4、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要能进一步的深化和实践,拓宽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