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计算、方程思想、分类讨论、动点练习题

合集下载

(完整)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2)

(完整)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2)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本文将初一至二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例1:(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题)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 =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PDQ=90°.(1)求ED、EC的长;(2)若BP=2,求CQ的长;(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图1 备用图思路点拨1.第(2)题BP=2分两种情况.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解答:(1)在Rt△ABC中,AB=6,AC=8,所以BC=10.在Rt△CDE中,CD=5,所以315tan544ED CD C=⋅∠=⨯=,254EC=.(2)如图2,过点D作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那么DM、DN是△ABC的两条中位线,DM=4,DN=3.由∠PDQ=90°,∠MDN=90°,可得∠PDM=∠QDN.因此△PDM∽△QDN.所以43PM DMQN DN==.所以34QN PM=,43PM QN=.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2,P在BM上时,PM=1.此时3344QN PM==.所以319444CQ CN QN=+=+=.②如图4,当BP=2,P在MB的延长线上时,PM=5.此时31544QN PM ==.所以1531444CQ CN QN =+=+=. (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3tan 4QD DN QPD PD DM ∠===.在Rt △ABC 中,3tan 4BA C CA ∠==.所以∠QPD =∠C .由∠PDQ =90°,∠CDE =90°,可得∠PDF =∠CDQ . 因此△PDF ∽△CDQ .当△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①如图5,当CQ =CD =5时,QN =CQ -CN =5-4=1(如图3所示). 此时4433PM QN ==.所以45333BP BM PM =-=-=. ②如图6,当QC =QD 时,由cos CHC CQ =,可得5425258CQ =÷=. 所以QN =CN -CQ =257488-=(如图2所示). 此时4736PM QN ==.所以725366BP BM PM =+=+=. ③不存在DP =DF 的情况.这是因为∠DFP ≥∠DQP >∠DPQ (如图5,图6所示).图5 图6考点伸展:如图6,当△CDQ 是等腰三角形时,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BDP 也是等腰三角形,PB =PD .在△BDP 中可以直接求解256BP =. 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2:(2008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如图1,直线434+-=x y 和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为B 、C ,点A 的坐标是(-2,0).(1)试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2)动点M 从A 出发沿x 轴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C 向点C 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 运动t 秒时,△MON 的面积为S . ①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设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 =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图1思路点拨:1.第(1)题说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M 、N 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M 在AO 上还是在OB 上,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OM 要分类讨论.3.将S =4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t 的方程.4.分类讨论△MON 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ONM =90°的可能. 解答:(1)直线434+-=x y 与x 轴的交点为B (3,0)、与y 轴的交点C (0,4). Rt △BOC 中,OB =3,OC =4,所以BC =5.点A 的坐标是(-2,0),所以BA =5. 因此BC =BA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2)①如图2,图3,过点N 作NH ⊥AB ,垂足为H .在Rt △BNH 中,BN =t ,4sin 5B =,所以45NH t =. 如图2,当M 在AO 上时,OM =2-t ,此时211424(2)22555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0<t ≤2.如图3,当M 在OB 上时,OM =t -2,此时211424(2)22555S OM NH t t t t =⋅⋅=-⨯=-.定义域为2<t ≤5.图2 图3②把S =4代入22455S t t =-,得224455t t -=. 解得1211t =,2211t =.因此,当点M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存在S =4的情形,此时211t = ③如图4,当∠OMN =90°时,在Rt △BNM 中,BN =t ,BM 5t =-,3cos 5B =,所以535tt-=.解得258t=.如图5,当∠OMN=90°时,N与C重合,5t=.不存在∠ONM=90°的可能.所以,当258t=或者5t=时,△MON为直角三角形.图4 图5考点伸展:在本题情景下,如果△MON的边与AC平行,求t的值.如图6,当ON//AC时,t=3;如图7,当MN//AC时,t=2.5.图6 图7三、平行四边形问题: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例3:(2010年山西省中考第26题)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COA=90°,CB=3,OA=6,BA=35.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1)求点B的坐标;(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OD=5,OE=2EB,直线DE交x轴于点F.求直线DE的解析式;(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思路点拨:1.第(1)题和第(2)题蕴含了OB与DF垂直的结论,为第(3)题讨论菱形提供了计算基础.2.讨论菱形要进行两次(两级)分类,先按照DO为边和对角线分类,再进行二级分类,DO与DM、DO与DN为邻边.解答:(1)如图2,作BH⊥x轴,垂足为H,那么四边形BCOH为矩形,OH=CB=3.在Rt△ABH中,AH=3,BA=35,所以BH=6.因此点B的坐标为(3,6).(2) 因为OE=2EB,所以223E Bx x==,243E By y==,E(2,4).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D(0,5),E(2,4),得5,2 4.bk b=⎧⎨+=⎩解得12k=-,5b=.所以直线DE的解析式为152y x=-+.(3) 由152y x=-+,知直线DE与x轴交于点F(10,0),OF=10,DF=55.①如图3,当DO为菱形的对角线时,MN与DO互相垂直平分,点M是DF的中点.此时点M的坐标为(5,52),点N的坐标为(-5,52).②如图4,当DO、DN为菱形的邻边时,点N与点O关于点E对称,此时点N的坐标为(4,8).③如图5,当DO、DM为菱形的邻边时,NO=5,延长MN交x轴于P.由△NPO∽△DOF,得NP PO NODO OF DF==,即51055NP PO==.解得5NP=,25PO=.此时点N的坐标为(25,5)-.图3 图4考点伸展如果第(3)题没有限定点N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那么菱形还有如图6的情形.图5 图6四、相似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例4:(2013年苏州中考28题)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的运动速度为1.5cm/s,当点F到达点C(即点F与点C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关于直线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1)当t=s时,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2)若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BE=BF,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2)△EBF与△FCG 相似,分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逐一分析计算;(3)本问为存在型问题.假设存在,则可以分别求出在不同条件下的t值,它们互相矛盾,所以不存在.解答:(1)若四边形EBFB′为正方形,则BE=BF,即:10﹣t=3t,解得t=2.5;(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①若△EBF∽△FCG,则有,即,解得:t=2.8;②若△EBF∽△GCF,则有,即,解得:t=﹣14﹣2(不合题意,舍去)或t=﹣14+2.∴当t=2.8s或t=(﹣14+2)s时,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3)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如图,过点O作OM⊥BC于点M,则在Rt△OFM中,OF=BF=3t,FM=BC﹣BF=6﹣3t,OM=5,由勾股定理得:OM2+FM2=OF2,即:52+(6﹣3t)2=(3t)2解得:t=;过点O作ON⊥AB于点N,则在Rt△OEN中,OE=BE=10﹣t,EN=BE﹣BN=10﹣t﹣5=5﹣t,ON=6,由勾股定理得:ON 2+EN 2=OE 2,即:62+(5﹣t )2=(10﹣t )2解得:t =3.9.∵≠3.9,∴不存在实数t ,使得点B ′与点O 重合.考点伸展:本题为运动型综合题,考查了矩形性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勾股定理、解方程等知识点.题目并不复杂,但需要仔细分析题意,认真作答.第(2)问中,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第(3)问是存在型问题,可以先假设存在,然后通过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不存在. 拓展练习: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专题训练(九) 线段计算中的数学思想及动点问题 作业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专题训练(九) 线段计算中的数学思想及动点问题 作业练习题

2.如图,AB=6 cm,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D 在 CB 上,且 CD =12 DB,求 AD 的长.
解:因为 AB=6 cm,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所以 AC=CB=12 AB=3(cm), 因为点 D 在 CB 上且 CD=12 DB, 所以 CD=13 CB=1(cm), 所以 AD=AC+CD=3+1=4(cm)
5.如图,点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 分别是线段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线段PQ的长度.
解:设AC=2x,则CD=3x,DE=4x,EB=5x,于是有MC=x,EN= 2.5x,由题意得,MN=MC+CD+DE+EN,又因为MN=21,可得x+ 3x+4x+2.5x=21,解得x=2.所以PQ =PD+DQ=0.5(CD+DE)=3.5x= 7.
3.如图,已知线段AB=13 cm,BC=9 cm,点M是线段AC的中点.
(1)求线段AC的长度; (2)在线段CB上取一点N,使得NB=2CN,求线段MN的长.
解:(1)因为 AB=13 cm,BC=9 cm,所以 AC=AB-BC=13-9=4 (cm) (2)因为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 MC=12 AC=12 ×4=2 (cm).因为 NB= 2CN,所以 CN=13 BC=3(cm).所以 MN=MC+CN=2+3=5 (cm)
类型五 角的计算中的动点问题 8.如图①,直线DE上有一点O,过点O在直线DE上方作射线OC,将 一直角三角板AOB(∠OAB=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条直角边OA 在射线OD上,另一边OB在直线DE上方.将直角三角板绕着点O按每秒 10°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设旋转时间为t秒. (1)当直角三角板旋转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时,OA恰好平分∠COD,此 时,∠BOC与∠BOE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含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含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考点】数轴;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由于OA=OB,可得点B所对应的数是点A所对应的数的相反数;(2)先求出AB的距离,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解;(3)先求出AC的距离,得到点C所对应的数,由KC=KA,得到点K所对应的数.【解答】解:(1)∵OA=OB,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B所对应的数是1;(2)[1﹣(1)]÷3=3÷3=1.故该点的运动速度每秒为1.(3)1×9=9,9÷2=4.5,∴点C所对应的数为﹣1+9=7,点K所对应的数为﹣1+4.5=3.故点C所对应的数为7,点K所对应的数为3.【点评】考查了数轴和路程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本题虽有几题,但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练习: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高中数学思想二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练习

高中数学思想二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练习

高中数学思想二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 已知实数m 是2,8的等比中项,则曲线x 2-y 2m=1的离心率为( )A.2B.32C. 5D.5或322. 对于函数f (x ),若∀a ,b ,c ∈R ,f (a ),f (b ),f (c )为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则称f (x )为“可构造三角形函数”.已知函数f (x )=e x+te x +1是“可构造三角形函数”,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A .[0,+∞)B .[0,1]C .[1,2]D .[12,2]3.已知集合()(){}{}210,log 1A x x a x a B x x =---<=<,若R B C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B .[)2,+∞C .(][),12,-∞-⋃+∞D .[]1,2-4.若11133ab⎛⎫⎛⎫<< ⎪ ⎪⎝⎭⎝⎭,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 .n 0()l a b ->B .21b a ->C .11a b->- D .log log (0c c a b c >>且1)c ≠5.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f x f x -=,且当1≥x 时()23,141log ,4x x f x x x -+≤<⎧=⎨-≥⎩,若对任意的[,1]x t t ∈+,不等式()()21f x f x t -≤++恒成立,则实数t 的最大值为( )A .1-B .23-C .13-D .136.函数()log 1xa f x a x =-(0a >,且1a ≠)有两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为( )A .(1,)+∞B .1(1,)e ⎧⎫⋃+∞⎨⎬⎩⎭C .{}ee(1,)-⋃+∞D .1ee (1,)⎧⎫⋃+∞⎨⎬⎩⎭7.已知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D.8.已知函数()43120194f x ax x x =-++,()'f x 是()f x 的导函数,若()'f x 存在有唯一的零点0x ,且()00,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B .(),1-∞-C .()1,+∞D .()2,+∞9.已知函数,且在上的最大值为,则实数的值为( ) A . B .1 C. D .210.已知函数,(是常数),若在上单调递减,则下列结论中:①;②;③有最小值.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 .0 B .1 C.2 D .3二、填空题11.已知,,,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ln(1),0()11,02x x f x x x +>⎧⎪=⎨+≤⎪⎩m n <()()f m f n =n m -[32ln 2,2)-[32ln 2,2]-[1,2]e -[1,2)e -()()3sin 2f x ax x a R =-∈0,2π⎡⎤⎢⎥⎣⎦32π-a 1232()32f x x ax bx c =+++()232g x x ax b =++ a b c ,,()f x ()0 1,()()010f f ⋅≤()()010g g ⋅≥23a b -{|322}A x x =≤≤{|2135}B x a x a =+≤≤-B A ⊆a12.两条渐近线所成的锐角为,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 13.若数列,则__________. 14.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 cm 2.三、解答题15.已知,设,成立;,成立,如果“”为真,“”为假,求的取值范围. 16.已知函数21()ln ()2f x a x x a R =+∈. (1)若函数()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为4230--=x y ,求实数a 的值; (2)当0a >时,证明函数()()(1)g x f x a x =-+恰有一个零点.17.已知函数,其中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常数.(1)求函数在区间上的零点个数;(2)函数的导数,是否存在无数个,使得为函数的极60︒{}n a 23n a n n +=+12231na a a n +++=+m R ∈[]: 1 1p x ∀∈-,2224820x x m m --+-≥[]: 1 2q x ∃∈,()212log 11x mx -+<-p q ∨p q ∧m ()116xa f x x e ⎛⎫=--+ ⎪⎝⎭2.718e =0a >()f x ()0,+∞()F x ()()()xF x e a f x '=-()1,4a ∈ln a ()F x大值点?说明理由.高中数学思想二 分类讨论思想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 已知实数m 是2,8的等比中项,则曲线x 2-y 2m=1的离心率为( )A.2B.32C. 5D.5或32答案 D解析 ∵m 是2,8的等比中项,∴m 2=16,∴m =±4. 当m =4时,曲线为双曲线,其中a =1,c =5,e =ca =5; 当m =-4时,曲线为椭圆,其中a =2,c =3,e =c a =32,故选D.2. 对于函数f (x ),若∀a ,b ,c ∈R ,f (a ),f (b ),f (c )为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则称f (x )为“可构造三角形函数”.已知函数f (x )=e x+te x +1是“可构造三角形函数”,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A .[0,+∞)B .[0,1]C .[1,2]D .[12,2]答案 D解析 f (x )=e x +t e x +1=1+t -1e x +1,由题意得f (x )>0恒成立,所以t -1e x +1>-1恒成立,即t >-e x 恒成立,所以t ≥0.①若t ∈[0,1],则f (x )是增函数,当x →+∞时,得f (x )max →1,当x →-∞时,得f (x )min →t ,所以值域为(t,1).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t +t ≥1,解得12≤t ≤1;②若t ∈(1,+∞),则f (x )是减函数,当x →+∞时,得f (x )min →1,当x →-∞时,得f (x )max →t ,所以值域为(1,t ),同理可得1+1≥t ,所以1<t ≤2,综上得t ∈[12,2].3.已知集合()(){}{}210,log 1A x x a x a B x x =---<=<,若R B C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2,+∞C .(][),12,-∞-⋃+∞D .[]1,2-【答案】C 【详解】由题意,可得集合()(){}{}101A x x a x a x a x a =---<=<<+,所以{R C A x x a =≤或1}x a ≥+,又由集合{}{}2log 102B x x x x =<=<<,因为R B C A ⊆,所以2a ≥或10a +≤,解得1a ≤-或2a ≥, 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2∞-⋃+∞-, 故选:C .4.若11133ab⎛⎫⎛⎫<< ⎪ ⎪⎝⎭⎝⎭,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 .n 0()l a b ->B .21b a ->C .11a b->- D .log log (0c c a b c >>且1)c ≠【答案】C 【详解】解析:指数函数13xy ⎛⎫= ⎪⎝⎭在(,)-∞+∞上是单调递减的, 由11133ab⎛⎫⎛⎫<< ⎪ ⎪⎝⎭⎝⎭可知,0a b >>. 所以11a b<,则11a b ->-.故C 正确;0a b ->,但不一定有1a b ->,则不一定有()ln 0a b ->,故A 错误;函数2xy =在(),-∞+∞上是单调递增的,0b a -<.则0221b a -<=,故B 错误; 当01c <<时,函数c y log x =在0,上单调递减,则log log c c a b <.故D 错误. 故选:C5.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f x f x -=,且当1≥x 时()23,141log ,4x x f x x x -+≤<⎧=⎨-≥⎩,若对任意的[,1]x t t ∈+,不等式()()21f x f x t -≤++恒成立,则实数t 的最大值为( )A .1-B .23-C .13-D .13【答案】C 【详解】当14x ≤<时,3y x =-+单调递减,()()241log 41f x f >=-=-, 当4x ≥时,()f x 单调递减,()()41f x f ≥=-,故()f x 在[)1,+∞上单调递减,由()(2)f x f x -=,得()f x 的对称轴为1x =,若对任意的[,1]x t t ∈+,不等式()()21f x f x t -≤++恒成立,即对[,1]x t t ∈+,不等式()()1f x f x +t ≤+恒成立,-1x x t ∴≥+,即()()221x x t -≥+, 即()22110t x t ++-≤,()()()22211011321110t t t t t t t ⎧++-≤⎪⇒-≤≤-⎨+++-≤⎪⎩ 故实数t 的最大值为13-. 故选:C.6.函数()log 1xa f x a x =-(0a >,且1a ≠)有两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为( )A .(1,)+∞B .1(1,)e ⎧⎫⋃+∞⎨⎬⎩⎭C .{}ee(1,)-⋃+∞D .1ee (1,)⎧⎫⋃+∞⎨⎬⎩⎭【答案】D 【详解】()0f x =,得1log a x x a =,即11log xax a ⎛⎫= ⎪⎝⎭.由题意知函数1log a y x =图象与函数1xy a ⎛⎫= ⎪⎝⎭图象有两个交点.当1a >时,11log ,xay x y a ⎛⎫== ⎪⎝⎭草图如下,显然有两交点.当01a <<时,函数1log a y x =图象与函数1xy a ⎛⎫= ⎪⎝⎭图象有两个交点时,注意到11,log xay y x a ⎛⎫== ⎪⎝⎭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可知函数1x y a ⎛⎫= ⎪⎝⎭图象与直线y x =相切,设切点横坐标0x ,则0111ln 1x x x a a a ⎧⎛⎫=⎪ ⎪⎪⎝⎭⎨⎛⎫⎪= ⎪⎪⎝⎭⎩,解得01e,e .e x a -=⎧⎪⎨⎪=⎩ 综上,a 的取值范围为1e e (1,)-⎧⎫+∞⎨⎬⎩⎭.故选:D .7.已知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ln(1),0()11,02x x f x x x +>⎧⎪=⎨+≤⎪⎩m n <()()f m f n =n m -A. B. C.D.【答案】A【解析】如图,作出函数的图象,不妨设,由可知函数的图象与直线有两个交点,而时,函数单调递增,其图象与轴交于点,所以.又,所以,,由,得,解得.由,即,解得;由,即,解得;记(),.所以当时,,函数单调递减;当时,,函数单调递增.所以函数的最小值为;而,.所以.8.已知函数()43120194f x ax x x =-++,()'f x 是()f x 的导函数,若()'f x 存在有唯一的零点0x ,且()00,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2-∞-B .(),1-∞-C .()1,+∞D .()2,+∞【答案】A 【解析】[32ln 2,2)-[32ln 2,2]-[1,2]e -[1,2)e -()y f x =()()f m f n t ==()()f m f n =()f x y t =0x ≤()y f x =y (0,1)01t <≤m n <0m ≤0n >01t <≤0ln(1)1n <+≤01n e <≤-()f m t =112m t +=22m t =-()f n t =ln(1)n t +=1t n e =-()1(22)21t t g t n m e t e t =-=---=-+01t <≤()2tg t e '=-0ln 2t <<()0g t '<()g t ln 21t <≤()0g t '>()g t ()g t ln 2(ln 2)2ln 2132ln 2g e =-+=-0(0)12g e =+=(1)2112g e e =-+=-<32ln 2()2g t -≤<()3231f x ax x =-+'.显然()00f '≠,令()0f x '=得:2331x a x-=,()0x ≠ 令()2331x t x x -=,()0x ≠,()()()4311x x t x x+-'=-知: 当(),1x ∈-∞-时,()0t x '<,()t x 为减函数;当()1,0x ∈-时,()0t x '>,()t x 为增函数; 当()0,1x ∈时,()0t x '>,()t x 为增函数;当()1,x ∈+∞时,()0t x '<,()t x 为减函数, 作出()t x 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当()12a t <-=-时,()t x 存在唯一的正零点.故选A9.已知函数,且在上的最大值为,则实数的值为( ) A .B .1 C. D .2 【答案】B【解析】由已知得,对于任意的,有,当时,,不合题意;当时,,从而在单调递减,又函数在上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故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不合题意;当时,,从而在,单调递增,又函数在上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故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解得.()()3sin 2f x ax x a R =-∈0,2π⎡⎤⎢⎥⎣⎦32π-a 1232()()sin cos f x a x x x '=+[]20x π∈,sin cos 0x x x +>0a =()32f x =-0a <()[]002x f x π∈'<,,()f x [0]2π, [0]2π,()203f =-0a >]2[0x π∈,,()0f x '>()f x [0]2π, [0]2π,()223322f a πππ-=⋅-=1a =10.已知函数,(是常数),若在上单调递减,则下列结论中:①;②;③有最小值.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 .0 B .1 C.2 D .3 【答案】C【解析】由题意,得,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则,即,所以,故②正确;不妨设,则,故①错;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令,则,①当,即时,抛物线与直线有公共点,联立两个方程消去得,,所以;当,即时,抛物线与平面区域必有公共点,综上所述,,所以有最小值,故③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11.已知,,,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解析】因为,所以.当时,,可得;当时,()32f x x ax bx c =+++()232g x x ax b =++ a b c ,,()f x ()0 1,()()010f f ⋅≤()()010g g ⋅≥23a b -()232f x x ax b '=++()f x (0,1)(0)0(1)0f f '≤⎧⎨'≤⎩0320b a b ≤⎧⎨++≤⎩()()01(32)0g g b a b ⋅=⋅++≥32()235f x x x x =--+()()015(1235)0f f ⋅=⋅--+>0320b a b ≤⎧⎨++≤⎩23z a b =-2133z b a =-33z ->-9z <2133zb a =-230a b ++=b 2690a a z ++-=2(3)0z a =+≥09z ≤<33z-≤-9z ≥0z ≥23z a b =-{|322}A x x =≤≤{|2135}B x a x a =+≤≤-B A ⊆a (,9]-∞B A ⊆Φ≠Φ=B B 或Φ=B 1253+<-a a 6<a Φ≠B,可得,综上:. 12.两条渐近线所成的锐角为,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答案】或 【解析】分类讨论:当双曲线的焦点位于轴时,其标准方程为,其渐近线方程为:,则:,解得:,双曲线的方程为; 当双曲线的焦点位于轴时,其标准方程为,其渐近线方程为:,则:,解得:,双曲线的方程为; 综上可得,双曲线方程为:或. 13.若数列,则__________. 【答案】【解析】令,得,所以.当时,.与已知式相减,得,所以,时,适合⎪⎩⎪⎨⎧≤-≥+≥22533126a a a 96≤≤a 9≤a 60︒22113x y -=223177y x -=x 22221x y a b -=by x a=±22603{ 231btan aa b ==-=221{ 3a b ==22113x y -=y 22221y x a b -=ay x b=±22603{ 321btan aa b ==-=227{ 37a b ==223177y x -=22113x y -=223177y x -={}n a 23n a n n +=+12231na a a n +++=+226n n +1n =4a 1=16a 1=2n ≥)1(3)1(a a a 21-n 21-+-=+++n n 22)1(3)1()3(22+=----+=n n n n n a n 2)1(4+=n a n 1n =1a.所以,所以,∴. 14.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 cm 2.答案 18+23或12+4 3解析 该几何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由如图①所示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挖去一个三棱锥P -ABC 所得到的,所求的表面积为6×22-3×(12×2×2)+34×(22)2=18+23(cm 2).第二种,由如图②所示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挖去三棱锥P -ABC 与三棱锥M -DEF 所得到的,所求的表面积为6×22-6×(12×2×2)+2×34×(22)2=12+43(cm 2).n a 2)1(4+=n a n 441+=+n n a n 12231n a a an +++=+n n n n 622)448(2+=++-三、解答题15.已知,设,成立;,成立,如果“”为真,“”为假,求的取值范围.【解析】若为真:对,恒成立,设,配方得,∴在上的最小值为,∴,解得,∴为真时:;若为真:,成立,∴成立.设,易知在上是增函数,∴的最大值为,∴,∴为真时,,∵”为真,“”为假,∴与一真一假,当真假时,∴,当假真时,∴,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是或. 16.已知函数21()ln ()2f x a x x a R =+∈. (1)若函数()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为4230--=x y ,求实数a 的值; (2)当0a >时,证明函数()()(1)g x f x a x =-+恰有一个零点. (1)()'af x x x=+. 由切线的斜率为2得()'112f a =+=. ∴1a =.(2)()21ln 2g x a x x =+()1a x -+,0x >, ∴()'a g x x x =+()()()11x a x a x---+=. 1.当01a <<时,m R ∈[]: 1 1p x ∀∈-,2224820x x m m --+-≥[]: 1 2q x ∃∈,()212log 11x mx -+<-p q ∨p q ∧m p []1 1x ∀∈-,224822m m x x -≤--()222f x x x =--()()213f x x =--()f x []1 1-,3-2483m m -≤-1322m ≤≤p 1322m ≤≤q []1 2x ∃≤,212x mx -+>21x m x -<()211x g x x x x -==-()g x []1 2,()g x ()322g =32m <q 32m <p q ∨p q ∧p q p q 132232m m ⎧≤≤⎪⎪⎨⎪≥⎪⎩32m =p q 132232m m m ⎧<>⎪⎪⎨⎪<⎪⎩或12m <m 12m <32m =由()'0g x >得0x a <<或1x >,()'0g x <得1a x <<, ∴()g x 在()0,a 上递增,在(),1a 上递减,在()1,+∞上递增.又()21ln 2g a a a a =+()11ln 12a a a a a ⎛⎫-+=-- ⎪⎝⎭0<,()()22ln 220g a a a +=+>,∴当01a <<时函数()g x 恰有一个零点. 2.当1a =时,()'0g x ≥恒成立,()g x 在()0,+∞上递增.又()11202g =-<,()4ln40g =>, 所以当1a =时函数()g x 恰有一个零点. 3.当1a >时,由()'0g x >得01x <<或x a >,()'0g x <得1x a <<, ∴()g x 在()0,1上递增,在()1,a 上递减,在(),a +∞上递增. 又()1102g a =--<, ()()22ln 220g a a a +=+>,∴当1a >时函数()g x 恰有一个零点.综上,当0a >时,函数()()()1g x f x a x =-+恰有一个零点.17.已知函数,其中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常数.(1)求函数在区间上的零点个数;(2)函数的导数,是否存在无数个,使得为函数的极大值点?说明理由.【解析】(1),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因为,所以存在,使,且当时,,当时,.故函数在区间上有1个零点,即. (2)(法一)当时,.因为当时,;当,. 由(1)知,当时,;当时,.下证:当时,,即证., 记…,所以在单调递增,由,所以存在唯一零点,使得,且时,单调递减,时,单调递增.所以当时,.…… 由,得当时,. 故.当时,单调递增;当时,单调递减.所以存在()116xa f x x e ⎛⎫=--+ ⎪⎝⎭2.718e =0a >()f x ()0,+∞()F x ()()()x F x e a f x '=-()1,4a ∈ln a ()F x ()6x a f x x e ⎛'⎫=-⎪⎝⎭06a x <<()()0f x f x '<,6ax >()()0f x f x '>,()00,110666a a a f f f ⎛⎫⎛⎫<=-+=⎪ ⎪⎝⎭⎝⎭0,166a a x ⎛⎫∈+ ⎪⎝⎭()00f x =00x x <<()0f x <0x x >()0f x >()f x ()0,+∞0x 1a >ln 0a >()0,ln x a ∈0x e a -<()ln ,x a ∈+∞0x e a ->()00,x x ∈()0f x <()0,x x ∈+∞()0f x >()1,a e ∈0ln a x <()ln 0f a <()2ln ln 11ln 166a a f a a a a a ⎛⎫=--+=--+ ⎪⎝⎭()[]2ln 1,1,6x g x x x x x e =--+∈()()3ln ,033x xg x x g x x''-='=->()g x '()1,e ()()110,1033eg g e ''=-=-()01,t e ∈()01g t '=()01,x t ∈()()0,g x g x '<()0,x t e ∈()()0,g x g x '>()1,x e ∈()()(){}max 1,g x g g e <()()21610,066e g g e -=-<=<()1,x e ∈()0g x <()0ln 0,0ln f a a x <<<0ln x a <<()()()()()0,0,0,xxe af x F x e a f x F x -'-<=0ln a x x <<()()()()()0,0,0,x xe af x F x e a f x F x -><=-<',使得为的极大值点.(2)(法二)因为当时,;当,. 由(1)知,当时,;当时,.所以存在无数个,使得为函数的极大值点,即存在无数个,使得成立,①…由(1),问题①等价于,存在无数个,使得成立,因为, 记,因为,当时,,所以在单调递增,因为,所以存在唯一零点,使得,且当时,单调递减;当时,单调递增;所以,当时,,②由,可得,代入②式可得,当时,, 所以,必存在,使得,即对任意有解, ()()1,1,4a e ∈⊂ln a ()F x ()0,ln x a ∈0x e a -<()ln ,x a ∈+∞0x e a ->()00,x x ∈()0f x <()0,x x ∈+∞()0f x >()1,4a ∈ln a ()F x ()1,4a ∈0ln a x <()1,4a ∈()ln 0f a <()2ln ln 11ln 166a a f a a a a a ⎛⎫=--+=--+ ⎪⎝⎭()()2ln 1,1,46x g x x x x x =--+∈()()ln ,1,4,3x g x x x '=-∈()33x g x x '-'=3,22x ⎛⎫∈ ⎪⎝⎭()0g x ''>()g x '3,22⎛⎫ ⎪⎝⎭()3312ln 0,2ln202223g g ⎛⎫=-=''- ⎪⎝⎭03,22t ⎛⎫∈⎪⎝⎭()00g t '=03,2x t ⎛⎫∈ ⎪⎝⎭()()0,g x g x '<()0,2x t ∈()()0,g x g x '>3,22x ⎡⎤∈⎢⎥⎣⎦()()200000min ln 16t g x g t t t t ==--+()00g t '=00ln 3t t =()()2000min 16t g x g t t ==-+03,22t ⎛⎫∈ ⎪⎝⎭()()220000311106628t t g t t -=-+=-≤-<3,22x ⎛⎫∈⎪⎝⎭()0g x <()3,2,ln 02a f a ⎛⎫∈< ⎪⎝⎭所以对任意,函数存在极大值点为.3,22a ⎛⎫∈⎪⎝⎭()F x ln a。

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

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
在计算线段或角的问题中,常运用方程、分类讨论、整体、从特殊到一 般等数学思想.
在运用方程思想、整体思想时,通常需要将某些量设为未知数,再用含 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其它的未知量,然后用方程或代数式解决问题.
⑶将图1中的三角板OCD绕点O旋转到图3的位置,求∠MON.
C
解:由角平分线定义得∠1= 60 3 ,∠2= 45 3 ,
2
2
O 3 2N 1
M
A
∴∠MON=∠1+∠2-∠3
= 60 3 45 3 3
D
2
2
B
=105 23 3
2
=105 ∠3-3 2
= 105 =52.5° 2
课堂小结
A
B
M
N
解:依题意,设 AM=2x,那么 BM=3x,AB=5x.
由 AN:NB=4:1,得 AN= 4 AB=4x,BN= 1 AB=x,
5
5
即有 4x-2x=8,解得 x=4.
所以 AM=2x=2×4=8cm
则 AM、BN 的长分别为 8cm、4cm.
典例精解
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或角的计算中的应用
ON平分∠COB
⑴∠MON=
;
⑵将图1中的三角板OCD绕点O旋转到图2的位置,求∠MON;
⑶将图1中的三角板OCD绕点O旋转到图3的位置,求∠MON.
C
C
C
O
O
O
N
N
N
D
M A
M
B
A
D
B D
M A
B
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AOB=60°,∠COD=45°,OM平分∠AOB ⑴∠MON= 52.5°;
典例精解

求线段长度问题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求线段长度问题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求线段长度问题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平面几何图形中的计算问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题型,线段长度的求解就是典型的一类中考必考题型。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题及教材,不难发现,解决的问题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了几种求线段长度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分类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1.线段及端点位置的不确定性引发讨论例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7cm,点M为线段AB 的中点,线段BC=3cm,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解析:A、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点C的位置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1)点C在线段AB上: (2)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解:(1)∵点M为线段AB的中点,∴BM=½AB=3.5cm .同理BN=1.5cm又∵MN=BM-BN=3.5-1.5=2(cm)(2)∵点M为线段AB的中点,∴BM=½AB=3.5cm .同理BN=1.5cm又∵MN=BM+BN=3.5+1.5=5(cm)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为2cm或5cm.2.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不确定而进行的分类例2: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和12cm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解析:由题意9cm和12cm两部分不能确定哪一部分是腰+腰的一半还是底+腰的一半,所以要分类讨论,并画出相应的图形直观求解。

(1)当腰+腰的一半=9时,腰=6,那么底=9(2)当腰+腰的一半=12时,腰=8,底=5所以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为9cm和6cm或5cm和8cm。

3、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和斜边不明确时需要分类讨论例3: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

解析:因为没有说明两条都是直角边还是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所以要分类并画出图形。

(1)3、4都是直角边时,由勾股定理得第三边为5。

(2)4为斜边,3是直角边时,由勾股定理得第三边为。

九年级数学下册常考【压轴题】类型+解题思路

九年级数学下册常考【压轴题】类型+解题思路

九年级数学下册常考【压轴题】类型+解题思路中考数学常考压轴题类型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

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2、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

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

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

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3、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

这类题目本身并不会太难,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中档次题目来考察考生对于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掌握。

所以,在中考中面对这类问题,一定要做到避免失分。

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在中考中,有一类题目说难不难,说不难又难,有的时候三两下就有了思路,有的时候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想法,这就是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方程,可以说是初中数学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中考中必考内容。

从近年来的中考来看,结合时事热点考的比较多,所以还需要考生有一些生活经验。

实际考试中,这类题目几乎要么得全分,要么一分不得,但是也就那么几种题型,所以考生只需多练多掌握各个题类,总结出一些定式,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5、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

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

完整)初一数学分类讨论思想例题分析及练习

完整)初一数学分类讨论思想例题分析及练习

完整)初一数学分类讨论思想例题分析及练习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解题方法,在数学中常用于处理条件或结论不唯一确定、有多种可能情况的问题。

在数学研究中,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常见于中高档次题。

本文将介绍初一一年常见的分类讨论问题,并强调分类讨论中的三个注意事项:确定何时使用分类讨论思想、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性、并检验分类结果是否合题意。

在分类讨论的问题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重要事项:首先,要确定何时使用分类讨论思想,通常是在题目中的基本步骤中出现了“条件不确定,无法进行下一步”。

其次,分类讨论需要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避免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

最后,分类讨论中最容易出错的是“讨论有重漏”和“讨论之后不检验是否合题意”。

举例来说,解绝对值问题通常有三种情况:化简、类似于“解方程”和使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题。

在解方程|x-1|=2时,需要注意解往往不止一个,需关注绝对值为正数的数有两个。

另外,比较大小的问题可以通过作差法来解决,如比较1+a和1-a的大小,需要分类讨论a的正负情况,得出结论1+a>1-a 或1+a<1-a。

总之,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问题,但需要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合题意。

当a大于0时,1+a大于1-a;当a等于0时,1+a等于1-a;当a小于0时,1+a小于1-a。

已知线段AB长度为6cm,点C在直线AB上,且AC等于2cm,求BC的长度。

因为点C的位置不能确定,所以需要画一个示意图来帮助理解。

根据示意图,有两种情况:当点C 在AB之间时,BC等于AB减去AC,即4cm;当点C在BA 的延长线上时,BC等于AB加上AC,即8cm。

一张桌子有四个角,砍掉一只角后,还剩下4个角、5个角或3个角。

已知△ABC的周长为20cm,AB等于AC,其中一边的长度是另一边的长度的2倍。

要求求出BC的长度。

设AB等于AC等于x。

根据题意,列出x+x+0.5x=20的方程,解得x等于8cm,因此BC等于0.5x,即4cm。

【高考数学考点突破】分类讨论思想(2020-2021)

【高考数学考点突破】分类讨论思想(2020-2021)

难点38 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1.(★★★★★)若函数514121)1(31)(23+-+-=x ax x a x f 在其定义域内有极值点,则a 的取值为 .2.(★★★★★)设函数f (x )=x 2+|x –a |+1,x ∈R . (1)判断函数f (x )的奇偶性; (2)求函数f (x )的最小值.[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S cS k k 成立.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错解分析: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解:(1)由S n =4(1–n 21),得 221)211(411+=-=++n n n S S ,(n ∈N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成立. 当k ≥2时,因为c S >=-252232,由S k <S k +1(k ∈N *)得 23S k –2<23S k +1–2 故当k ≥2时,23S k –2>c ,从而①不成立.当c =3时,因为S 1=2,S 2=3, 所以当k =1,k =2时,c <Sk因为c S >=-4132233,又23S k –2<23S k +1–2 所以当k ≥3时,23S k –2>c ,从而①成立.综上所述,不存在自然数c ,k ,使21>--+cS cS k k 成立.[例2]给出定点A (a ,0)(a >0)和直线l :x =–1,B 是直线l 上的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点C 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的关系.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动点的轨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综合性较强,解法较多,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题的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步骤.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基本特点. 错解分析:本题易错点为考生不能巧妙借助题意条件,构建动点坐标应满足的关系式和分类讨论轨迹方程表示曲线类型.技巧与方法:精心思考,发散思维、多途径、多角度的由题设条件出发,探寻动点应满足的关系式.巧妙地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法一:依题意,记B (–1,b ),(b ∈R ),则直线OA 和OB 的方程分别为y =0和y =–bx .设点C (x ,y ),则有0≤x <a ,由OC 平分∠AOB ,知点C 到OA 、OB 距离相等.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y |=21||bbx y ++ ①依题设,点C 在直线AB 上,故有)(1a x aby -+-= 由x –a ≠0,得ax ya b -+-=)1( ②将②式代入①式,得y 2[(1–a )x 2–2ax +(1+a )y 2]=0 若y ≠0,则(1–a )x 2–2ax +(1+a )y 2=0(0<x <a )若y =0则b =0,∠AOB =π,点C 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 综上,得点C 的轨迹方程为(1–a )x 2–2ax +(1+a )y 2=0(0<x <a )(i)当a =1时,轨迹方程化为y 2=x (0≤x <1) ③ 此时方程③表示抛物线弧段; (ii)当a ≠1,轨迹方程化为)0(11)1()1(22222a x a a y a a a a x <≤=-+---④所以当0<a <1时,方程④表示椭圆弧段; 当a >1时,方程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解法二:如图,设D 是l 与x 轴的交点,过点C 作CE ⊥x 轴,E 是垂足.(i )当|BD |≠0时,设点C (x ,y ),则0<x <a ,y ≠0由CE ∥BD ,得)1(||||||||||a xa y EA DA CE BD +-=⋅=.∵∠COA =∠COB =∠COD –∠BOD =π–∠COA –∠BOD∴2∠COA =π–∠BOD ∴COACOACOA 2tan 1tan 2)2tan(-=∠ BOD BOD tan )tan(-=∠-π∵xy COA ||tan =)1(||||||tan a xa y OD BD BOD +-==∴)1(||1||22a x a y x y x y +--=-⋅整理,得 (1–a )x 2–2ax +(1+a )y 2=0(0<x <a )(ii)当|BD |=0时,∠BOA =π,则点C 的坐标为(0,0),满足上式. 综合(i)、(ii),得点C 的轨迹方程为 (1–a )x 2–2ax +(1+a )y 2=0(0≤x <a ) 以下同解法一.解法三:设C (x ,y )、B (–1,b ),则BO 的方程为y =–bx ,直线AB 的方程为)(1a x aby -+-=∵当b ≠0时,OC 平分∠AOB ,设∠AOC =θ,∴直线OC 的斜率为k =tan θ,OC 的方程为y =kx 于是2212tan 1tan 22tan kk-=-=θθθ 又tan2θ=–b ∴–b =212k k- ① ∵C 点在AB 上 ∴)(1a x abkx -+-= ② 由①、②消去b ,得)(12)1(2a x kkkx a --=+ ③ 又xyk =,代入③,有 )(12)1(22a x xy x y x x y a --⋅⋅⋅+ 整理,得(a –1)x 2–(1+a )y 2+2ax =0 ④当b =0时,即B 点在x 轴上时,C (0,0)满足上式:a ≠1时,④式变为11)1()1(22222=-+---a a y a a a a x 当0<a <1时,④表示椭圆弧段;当a >1时,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 当a =1时,④表示抛物线弧段.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一、选择题1.(★★★★)已知122lim =+-∞→nnnn n a a 其中a ∈R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a <0 B.a <2或a ≠–2C.–2<a <2D.a <–2或a >22.(★★★★★)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共有( )A.150种B.147种C.144种D.141种 二、填空题3.(★★★★)已知线段AB 在平面α外,A 、B 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3,则线段AB 的中点到平面α的距离为 .4.(★★★★★)已知集合A ={x |x 2–3x +2=0},B ={x |x 2–ax +(a –1)=0},C ={x |x 2–mx +2=0},且A ∪B =A ,A ∩C =C ,则a 的值为 ,m 的取值范围为 .三、解答题5.(★★★★)已知集合A ={x |x 2+px +q =0},B ={x |qx 2+px +1=0},A ,B 同时满足: ①A ∩B ≠∅,②A ∩B ={–2}.求p 、q 的值.6.(★★★★)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x 2+y 2=1,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 |的比等于常数λ(λ>0).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7.(★★★★★)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是自原点出发的一条折线.当n ≤y ≤n +1(n =0,1,2,…)时,该图象是斜率为b n 的线段(其中正常数b ≠1),设数列{x n }由f (x n )=n (n =1,2,…)定义.(1)求x 1、x 2和x n 的表达式;(2)计算∞→n lim x n ;(3)求f (x )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8.(★★★★★)已知a >0时,函数f (x )=ax –bx 2(1)当b >0时,若对任意x ∈R 都有f (x )≤1,证明a ≤2b ;(2)当b >1时,证明: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b –1≤a ≤2b ; (3)当0<b ≤1时,讨论: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参 考 答 案●难点磁场1.解析:即f (x )=(a –1)x 2+ax –41=0有解. 当a –1=0时,满足.当a –1≠0时,只需Δ=a 2–(a –1)>0. 答案:252252+-<<--a 或a =1 2.解:(1)当a =0时,函数f (–x )=(–x )2+|–x |+1=f (x ),此时f (x )为偶函数.当a ≠0时,f (a )=a 2+1,f (–a )=a 2+2|a |+1.f (–a )≠f (a ),f (–a )≠–f (a ) 此时函数f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①当x ≤a 时,函数f (x )=x 2–x +a +1=(x –21)2+a +43 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单调递减. 从而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a )=a 2+1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21)=43+a ,且f (21)≤f (a ). ②当x ≥a 时,函数f (x )=x 2+x –a +1=(x +21)2–a +43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21)=43–a ,且f (–21)≤f (a );若a >–21,则函数f (x )在[a ,+∞)单调递增.从而函数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f (a )=a 2+1. 综上,当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为43–a ; 当–21<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a 2+1; 当a >21时,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a +43.●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分a =2、|a |>2和|a |<2三种情况分别验证. 答案:C2.解析:任取4个点共C 410=210种取法.四点共面的有三类:(1)每个面上有6个点,则有4×C 46=60种取共面的取法;(2)相比较的4个中点共3种;(3)一条棱上的3点与对棱的中点共6种. 答案:C二、3.解析:分线段AB 两端点在平面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解决. 答案:1或24.解析:A ={1,2},B ={x |(x –1)(x –1+a )=0}, 由A ∪B =A 可得1–a =1或1–a =2; 由A ∩C =C ,可知C ={1}或∅.答案:2或3 3或(–22,22) 三、5.解:设x 0∈A ,x 0是x 02+px 0+q =0的根. 若x 0=0,则A ={–2,0},从而p =2,q =0,B ={–21}. 此时A ∩B =∅与已知矛盾,故x 0≠0. 将方程x 02+px 0+q =0两边除以x 02,得01)1()1(20=++x p x q . 即01x 满足B 中的方程,故01x ∈B . ∵A ∩B ={–2},则–2∈A ,且–2∈B .设A ={–2,x 0},则B ={01,21x -},且x 0≠2(否则A ∩B =∅). 若x 0=–21,则01x –2∈B ,与–2∉B 矛盾.又由A ∩B ≠∅,∴x 0=1x ,即x 0=±1. 即A ={–2,1}或A ={–2,–1}.故方程x 2+px +q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或–2,–1 ∴⎩⎨⎧=-⋅-==---=⎩⎨⎧-=⨯-==+--=2)1()2(3)12(21)2(1)12(q p q p 或 6.解:如图,设MN 切圆C 于N ,则动点M 组成的集合是P ={M ||MN |=λ|MQ |,λ>0}.∵ON ⊥MN ,|ON |=1,∴|MN |2=|MO |2–|ON |2=|MO |2–1 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则2222)2(1y x y x +-=-+λ即(x 2–1)(x 2+y 2)–4λ2x +(4λ2+1)=0.经检验,坐标适合这个方程的点都属于集合P ,故方程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1)当λ=1时,方程为x =45,它是垂直于x 轴且与x 轴相交于点(45,0)的直线; (2)当λ≠1时,方程化为:2222222)1(31)12(-+=+--λλλλy x 它是以)0,12(22-λλ为圆心,|1|3122-+λλ为半径的圆. 7.解:(1)依题意f (0)=0,又由f (x 1)=1,当0≤y ≤1,函数y =f (x )的图象是斜率为b 0=1的线段,故由10)0()(11=--x f x f∴x 1=1又由f (x 2)=2,当1≤y ≤2时,函数y =f (x )的图象是斜率为b 的线段,故由b x x x f x f =--1212)()(即x 2–x 1=b1∴x 2=1+b1 记x 0=0,由函数y =f (x )图象中第n 段线段的斜率为b n –1,故得111)()(---=--n n n n n b x x x f x f又由f (x n )=n ,f (x n –1)=n –1 ∴x n –x n –1=(b1)n –1,n =1,2,…… 由此知数列{x n –x n –1}为等比数列,其首项为1,公比为b1. 因b ≠1,得∑==nk n x 1(x k –x k –1)=1+b 1+…+1)1(111--=--b b b bn n 即x n =1)1(1---b b b n (2)由(1)知,当b >1时,11)1(lim lim 1-=--=-∞→∞→b b b b b x n n n n 当0<b <1,n →∞, x n 也趋于无穷大.∞→n lim x n 不存在.(3)由(1)知,当0≤y ≤1时,y =x ,即当0≤x ≤1时,f (x )=x ;当n ≤y ≤n +1,即x n ≤x ≤x n +1由(1)可知 f (x )=n +b n (x –x n )(n =1,2,…),由(2)知 当b >1时,y =f (x )的定义域为[0,1-b b ); 当0<b <1时,y =f (x )的定义域为[0,+∞). 8.(1)证明:依设,对任意x ∈R ,都有f (x )≤1∵ba b a x b x f 4)2()(22+--= ∴ba b a f 4)2(2=≤1∵a >0,b >0 ∴a ≤2b .(2)证明:必要性: 对任意x ∈[0,1],|f (x )|≤1⇒–1≤f (x ),据此可以推出–1≤f (1) 即a –b ≥–1,∴a ≥b –1对任意x ∈[0,1],|f (x )|≤1⇒f (x )≤1. 因为b >1,可以推出f (b 1)≤1即a ·b1–1≤1, ∴a ≤2b ,∴b –1≤a ≤2b充分性:因为b >1,a ≥b –1,对任意x ∈[0,1]. 可以推出ax –bx 2≥b (x –x 2)–x ≥–x ≥–1 即ax –bx 2≥–1因为b >1,a ≤2b ,对任意x ∈[0,1],可以推出ax –bx 2≤2b x –bx 2≤1 即ax –bx 2≤1,∴–1≤f (x )≤1综上,当b >1时,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b –1≤a ≤2b . (3)解:∵a >0,0<b ≤1∴x ∈[0,1],f (x )=ax –bx 2≥–b ≥–1 即f (x )≥–1f (x )≤1⇒f (1)≤1⇒a –b ≤1 即a ≤b +1a ≤b +1⇒f (x )≤(b +1)x –bx 2≤1 即f (x )≤1所以当a >0,0<b ≤1时,对任意x ∈[0,1],|f (x )|≤1的充要条件是a ≤b +1.。

小专题(十二) 线段和角的计算中的数学思想

小专题(十二) 线段和角的计算中的数学思想






×12=6.所以AM= AC=1,DN= DB= .①





=MC+CD+DN=2-1+4+ = ;②

如图①,当点N在点D右侧时,MN
如图②,当点N

在点D左侧时,MN=MC+CD-DN=2-1+4- = .综


上所述,线段MN的长为 或


1
2
3
4
5
6
7
写出结果).
(3) 如图③④,∠MON=α+45°或135°-2α
第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类型三
整体思想
9. 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任意两点,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如果
EF=m,CD=n,那么线段AB的长度为
( C )
A. m+n
B. 2m+n
C. 2m-n
D. 3m-2n


1
或9
,AC=10,BC=4,则线段MN的长为
.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已知线段AB=12,在AB上有C,D,M,N四点,且AC∶CD∶DB=1∶2∶3,
1
1
AM= AC,DN= DB.求线段MN的长.
2
4


因为AB=12,AC∶CD∶DB=1∶2∶3,所以AC= ×12=2,CD= ×12=4,DB=

专题26 线段中的常见思想方法的应用(师)

专题26 线段中的常见思想方法的应用(师)

专题26线段中的常见思想方法的应用【题型1 线段中的整体思想】 【题型2 线段中的方程思想】 【题型3 线段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题型4 线段中的数形结合思想】【题型1 线段中的整体思想】【例1】(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线段AB =16,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个动点(点C 在点D 的左侧),且CD =2,E 为BC 的中点.(1)如图1,当AC =4时,求DE 的长.(2)如图2,F 为AD 的中点.点C ,D 在线段AB 上移动的过程中,线段EF 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会,请说明理由;若不会,请求出EF 的长. 【答案】(1)DE =4 (2)EF =7【分析】(1)首先根据题意求出BC 的长度,然后由E 为BC 的中点求出BE 的长度,最后即可求出DE 的长;(2)由题意可得AD +BC =AB +CD ,由F 为AD 的中点和E 为BC 的中点表示出FD +CE =12(AD +BC ),代入EF =FD +CE −CD ,即可求出EF 长.【详解】(1)∵AB =16,CD =2,AC =4,∵BC =AB −AC =16−4=12,AD =AC +CD =6,∵E 为BC 的中点,∵BE =12BC =6,∵DE =AB −AD −BE =16−6−6=4; (2)线段EF 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EF =7, ∵AB =16,CD =2,∵AD +BC =AB +CD =16+2=18,∵F 为AD 的中点,E 为BC 的中点, ∵FD +CE =12(AD +BC )=12×18=9,∵EF =FD +CE −CD =9−2=7.【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计算以及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式1-1】(2022·黑龙江大庆·期末)如图1,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且AM =13AC ,BN =13BC .(1)若AC =12,CB =6,求线段MN 的长. (2)若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满足AC +BC =a ,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MN 的长.【答案】(1)12;(2)23a【分析】(1)若AC =12,CB =6,求线段MN 的长; (2)若点C 为线段AB 上任意一点,且满足AC +BC =a ,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1)解:因为AM =13AC ,BN =13BC ,AC =12,CB =6,所以AM =13×12=4,BN =13×6=2.AB =AC +BC =12+6=18.所以MN =AB −AM −NB =18−4−2=12. (2)解:因为AM =13AC ,BN =13BC ,AC +BC =a , 所以:AM +BN =13(AC +BC )=13a , 所以MN =AB −(AM +BN )=AC +BC −(AM +BN )=a −13a =23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AM =13AC .BN =13BC ,得出AM 的长,BN 的长是解题关键.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点M 、N 、P 分别是线段AC ,BC ,AB 的中点.(1)若AB =10cm ,求线段MN 的长; (2)若AC =3cm ,CP =1cm ,求线段PN 的长. 【答案】(1)MN =5cm ;(2)PN =32cm【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 =12AC ,CN =12BC .再根据MN =MC +CN =12AC +12BC =12(AC +BC )代入计算即可得出答案;(2)先根据题意可计算出AP 的长度,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B =2AP ,CB =AB ﹣AC ,CN =12CB ,再根据PN =CN ﹣CP 代入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1)解:∵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MC =12AC ,CN =12BC ,∵MN =MC +CN =12AC +12BC =12(AC +BC )=12AB =12×10=5(cm ).(2)解:∵AC =3,CP =1,∵AP =AC +CP =4, ∵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 ∵AB =2AP =8,CB =AB -AC =5,∵点N 是线段CB 的中点,∵C N =12CB =52(cm ),∵PN =CN -CP =52-1=32(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距离的计算,熟练掌握两点间的距离计算方法进行求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已知B 、C 在线段AD 上,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且AB =CD .(1)如图线段AD 上有6个点,则共有______条线段;(2)比较线段的大小:AC ______BD (填“>”、“=”或“<”);(3)若AD=12,BC =8,求MN 的长度. 【答案】(1)15;(2)=;(3)10【分析】(1)根据线段有两个端点,得出所有线段的条数;(2)依据AB =CD ,即可得到AB +BC =CD +BC ,进而得出AC =BD ;(3)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到MN 的长度.(1)∵线段AD 上有6个点,∵图中共有线段条数为6×(6−1)÷2=15; 故答案为:15;(2)∵AB =CD ,∵AB +BC =CD +BC , 即AC =BD ;故答案为:=; (3)∵AD =12,BC =8, ∵AB +CD =AD −BC =4, ∵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 ∵BM =12AB ,CN =12CD ,∵BM +CN =12(AB +CD )=12×4=2,∵MN =BM +CN +BC =2+8=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以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题型2 线段中的方程思想】【例2】(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如图,A ,B ,C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1)若AB =CD ,①比较线段的大小:AC ______BD ;(填“>”“=”或“<”)②若BC =34AC ,且AC =24cm ,则AD 的长为______cm ;(2)若线段AD被点B,C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B的中点M和CD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20cm,求AD的长.【答案】(1)①=;②30;(2)30cm【分析】(1)①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出答案;②求出BC的值,再求出AB、CD的长,进而求出AD 的长即可;(2)根据线段的比,线段中点的意义,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即可.(1)①∵AB= CD,∵AB+ BC= CD+ BC,即,AC= BD,故答案为:=;②∵BC=34AC,且AC = 24cm,∵BC=34×24= 18(cm),∵AB=CD=AC-BC=24-18=6 (cm)∵AD= AC+CD= 24+6= 30 (cm);故答案为:30;(2)解:如图1所示,∵线段AD被点B,C分成了3:4:5三部分,设AB=3x,则BC=4x,CD=5x,因为M是AB的中点,N是CD的中点,所以BM=12AB=32x,CN=12CD=5x2,所以32x+4x+52x=20;得x=52;所以AD=3x+4x+5x=12x=12×52=30cm.【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及其中点的有关计算,理解线段中点的意义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以及根据已知,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阶段练习)如图,点A、B在线段EF上,点M、N分别是线段EA、BF的中点,EA:AB:BF=1:2:3,若MN=6cm,求线段EF的长.【答案】EF的长为9cm.【分析】由于EA:AB:BF=1:2:3,可以设EA=x,AB=2x,BF=3x,而M、N分别为EA、BF的中点,那么线段MN可以用x表示,而MN=6cm,由此即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度.【详解】解:设EA=xcm,∵EA:AB:BF=1:2:3,∵AB=2xcm,BF=3xcm,而M、N分别为EA、BF的中点,∵MA=12EA,NB=12BF,∵MN=MA+AB+BN=12x+2x+32x=4xcm,∵MN=6cm,∵4x=6,∵x=32,∵EF=EA+AB+BF=6x=9cm.∵EF的长为9cm.【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变式2-2】(2022·山东泰安·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两点A,B,它们的对应数分别是a,b,其中a=12.(1)在B左侧作线段BC=AB,在B的右侧作线段BD=3AB(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若点C对应的数是c,点D对应的数是d,且AB=40,求c,d的值.(3)在(2)的条件下,设点M是BD的中点,N是数轴上一点,且CN=4DN,请直接写出MN的长.【答案】(1)见解析;(2)c=-68,d=92;(3)MN=28或3403【分析】(1)利用圆规量得AB的长度,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点B左边的坐标轴于一点,即为点C;再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点A右边的坐标轴于一点,再以此点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圆心右边的坐标轴于另一点,则此交点为点D ;(2)根据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求得AC 、AD 的长度,从而得出点所表示的数;(3)分两种情况分析:①点N 在线段CD 上;②点N 在线段CD 的延长线上.【详解】(1)解:线段BC 、BD 为所求线段,如图所示:(2)解:∵AB =40,BC =AB ,∵AC =2AB =80, ∵a =12,∵c =12-80=-68, ∵BD =3AB ,∵BD =120,∵AD =80,设d 为x 则,x -12=80,解得:x =92,∵d =92. (3)解:①当点N 在线段CD 上时,由(2)得CD =92﹣(﹣68)=160,点B 对应的数为12﹣40=﹣28,∵BD =92﹣(﹣28)=120, ∵点M 是BD 的中点,∵点M 对应的数为92﹣60=32, ∵CN =4DN ,∵DN =15CD =32, ∵点N 对应的数为92−32=60, ∵MN =60−32=28;②当点N 在线段CD 的延长线上时,∵CN =4DN ,∵CD =3DN =160, ∵DN =1603,∵点N 对应的数为92+1603=4363,∵MN =4363−32=3403; 故MN 的长为28或340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和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解题关键是抓住线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变式2-3】(2022·山西晋城·七年级期末)如图,数轴上点A 、B 对应着数10、15.C 、D 两点同时从点A 、原点O 出发分别以1cm/s 和2cm/s 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 =2时,请说明BC =12AD ; (2)当t >5,且CD =AB 时,求t 的值;(3)取线段CD 的中点M ,当BM =14OA 时,求t 的值. 【答案】(1)BC =12AD ;(2)t =15;(3)t =5或t =253【分析】(1)分别计算出BC 和AD 即可等到BC =12AD ;(2)先计算得到CD 的关于t 的表达式,再根据CD =AB 求出t 即可;(3)根据M 在点B 前面和后面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出BM 关于t 的表达式,再根据BM =14OA 即可计算出t .(1)当t =2时,AC =1×t =2,BC =OB −(OA +AC)=15−10−2=3 ,OD =2×t =4,AD =OA −OD =10−4=6,∵BC =12AD ; (2)当D 在C 后面时,如下图所示,OD =2t ,OC =OA +AC =10+t ,CD =OC −OD =10−t ,AB =15−10=5∵CD =AB ,∵10−t =5,∵t =5(舍去), 点D 在点C 的前面时,如下图所示,CD =OD −OC =2t −(10+t )=t −10, ∵CD =AB ,∵t −10=5,即t =15.(3)当点M 在点B 左边时,BM =OB −OM =OB −OD −DM =15−2t −12(10+t −2t)=10−32t又∵BM =14OA ,∵10−32t =14×10即t =5; 当点M 在点B 右边时,BM =OM −OB =OD +DM −OB=2t +12(10+t −2t)−15=32t −10又∵BM =14OA ,32t −10=14×10 即t =253,∵t =5或t =253.【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的点及线段的长度,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建立等式. 【例3】(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已知线段AB 上有两点C 、D ,使得AC ∶CD ∶DB =1∶2∶3,M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N 是线段AB 上的点,且满足DN =14DB ,AB =24,求MN 的长.【答案】7或13【分析】设AC =x ,则CD =2x ,DB =3x ,根据题意得x +2x +3x =24,计算得x =4,即可得AC =4,CD =8,DB =12,CB =20,根据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得MC =12AC =2,根据DB =12,DN =14DB 得DN =3,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当点N 在线段CD 上时, ②当点N 在线段DB 上时,进行计算即可得.【详解】解:设AC =x ,则CD =2x ,DB =3x , ∵AB =24,∵x +2x +3x =24,6x =24解得x =4,∵AC =4,CD =8,DB =12,CB =20, ∵点M 是线段AC 的中点,∵MC =12AC =2, ∵DB =12,DN =14DB ,∵DN =14×12=3, 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当点N 在线段CD 上时,MN =MC +CD −DN =2+8−3=7,②当点N 在线段DB 上时,MN =MC +CD +DN =2+8+3=13,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为7或1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线段的中点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分类讨论.【变式3-1】(2022·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表示数b ,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 、b 满足(a +1)2+|b −3|=0.(1)填空:a = ,b = ,AB = ;(2)若数轴上存在一点C ,且AC =2BC ,求C 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 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①分别表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t 表示); 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答案】(1)-1,3,4;(2)53或7(3)①甲:t +1;乙:3−2t 或2t −3;②t =23秒或t =4秒【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b 的值,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得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2)分C 点在线段AB 上和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甲球运动的路程+OA 的长,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当0<t ≤32时,乙球从点B 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 ,此时OB 的长度-乙球运动的路程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当t >32时,乙球从原点O 处开始向右运动,此时乙球运动的路程-OB 的长度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②分两种情况:(∵)0<t ≤32,(∵)t >32,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1)因为(a+1)2+|b−3|=0,所以a+1=0,b−3=0,所以a=−1,b=3;所以AB的距离=|b−a|=4,故答案为:-1,3,4;(2)设数轴上点C表示的数为c.因为AC=2BC,所以|c−a|=2|c−b|,即|c+1|=2|c−3|.因为AC=2BC>BC,所以点C不可能在BA的延长线上,则C点可能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①当C点在线段AB上时,则有−1<c<3,得c+1=2(3−c),解得c=53;②当C点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则有c>3,得c+1=2(c−3),解得c=7.故当AC=2BC时,c=53或c=7;(3)①因为甲球运动的路程为:1×t=t,OA=1,所以甲球与原点的距离为:t+1;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I)当0<t≤32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因为OB=3,乙球运动的路程为:2×t=2t,所以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3−2t;(I I)当t>32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一直向右运动,此时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2t−3;②当0<t≤32时,得t+1=3−2t,解得t=23;当t>32时,得t+1=2t−3,解得t=4.故当t=23秒或t=4秒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非负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难度,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2】(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线段AC=8m,AB=32BC.机器狗P从点A出发,以6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机械猫Q从点C出发,以2m/s的速度向右运动,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xs.当机器狗P与机械猫Q 第二次相遇时,机器狗和机械猫同时停止运动.(1)BC=______m,AB=______m;(2)试通过计算说明:当x为何值时,机器狗P在点A与机械猫Q的中点处?(3)当x为何值时,机器狗和机械猫之间的距离PQ =2m?请直接写出x的值.【答案】(1)16,24.(2)当x=45,即运动45秒时,机器狗P在点A与机械猫Q的中点处.(3)当x=32或x=52或x=194,即运动x=32或x=52或x=194秒时,机器狗和机械猫之间的距离PQ=2m.【分析】(1)由AB=32BC且AC=8cm得8+BC=32BC,先求出BC的长,然后再求出AB的长即可;(2)先确定机器狗P在点A与机械猫Q的中点处只存在一种情况,即机器狗P与机械猫Q第一次相遇之前,再根据线段AP=12AQ列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3)分三种情况,一是点P在线段AQ上,可根据AP+2=AQ列方程求出x的值;二是点P在线段BQ 上且点P到达点B之前,可根据AP-2=AQ列方程求出x的值;三是点P在线段BQ上且点P从点B 返回时,可根据2AB减去点P运动的距离等于AQ+2列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详解】(1)解:∵AB =32BC ,AB =AC +BC ,AC =8m , ∵8+BC =32BC ,解得:BC =16m ,∵AB =32×16=24m .故答案为:16,24.(2)解:由题意可得::机器狗P 在点A 与机械猫Q 的中点处只存在一种情况,即机器狗P 与机械猫Q 第一次相遇之前,∵6x =12{8+2x ),解得x =45. 答:当x =45,即运动45秒时,机器狗P 在点A 与机械猫Q 的中点处.(3)解:当点P 在线段AQ 上且PQ =2m 时,则6x +2=8+2x ,解得x =32;当点P 在线段BQ 上且PQ =2m 时,则6x -2=8+2x 或24×2-6x =8+2x +2,解得x =52或x=194.答:当x =32或x =52或x =194,即运动x =32或x =52或x =194秒时,机器狗和机械猫之间的距离PQ =2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线段上的动点问题的求解等知识点,正确地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 P 和AQ 的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江西省丰城中学七年级期中)已知数轴上A 点表示的数是a ,B 点表示的数是b ,且a ,b 满足式子(a +3)2+|b −6|=0. (1)写出a =______,b =______.(2)将数轴上线段AB 剪下来,并把AB 这条线段沿着某点折叠,然后在重叠部分某处剪一刀得到三条线段,若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2:2,求折痕处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 【答案】(1)−3;6;(2)35或32或125【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与偶次方的非负性,非负数的性质得出a +3=0,b −6=0,再解方程即可求解.(2)设折痕处点表示数为x ,被剪处为点C 、D ,分三种情况:①当AC:CD:DB =1:2:2时,②当AC:CD:DB =2:1:2时,③当AC:CD:DB =2:2:1时,分别求解好戏可.(1)解:∵(a +3)2+|b −6|=0, 又∵(a +3)2≥0,|b −6|≥0,∵a +3=0,b −6=0,∵a =−3,b =6. 故答案为:−3;6.(2)解:设折痕处点表示数为x , ①当AC:CD:DB =1:2:2时,AB =5AC =9,∵AC =95, ∵x =−3+2×95=35.②当AC:CD:DB =2:1:2时,则AB =5CD =9,∵CD =95, ∵AC +12CD =52CD =52×95=92,∵x =−3+92=32.③当AC:CD:DB =2:2:1时,则AB =5DB =9,∵DB =95,∵AC +12CD =3DB =3×95=275.∵x =−3+275=125.∵综上,折痕处表示的数为:35或32或125.【点睛】本题考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非负数的性质,线段和差倍分,熟练掌握偶次方与绝对值的非负性,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例4】(2022·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如图,C 是线段AB 上一点,AB =12cm ,AC =4cm ,P 、Q 两点分别从A 、C 出发以1cm/s 、2cm/s 的速度沿直线AB向右运动,运动的时间为ts.(1)当t=1s时,CP=cm,QB=cm;(2)当运动时间为多少时,PQ为AB的一半?(3)当运动时间为多少时,BQ=AP?【答案】(1)3,6;(2)运动时间为2s时,PQ为AB的一半;(3)运动时间为83s或8s时,BQ=AP【分析】(1)根据CP=AC−AP,QB=AB−AQ 的关系,由P、Q两点分别从A、C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右运动,求解当t=1s对应的长度即可;(2)通过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即可;(3)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当点Q到点B的左边或右边时,通过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1)解:∵CP=AC−AP,当t=1s,AP=1cm,∴CP=4−1=3cm,∵QB=AB−AQ,当t=1s,CQ=2cm,∴QB=12−4−2=6cm,故答案为:3,6;(2)解:设运动t秒时,PQ是AB的一半,当点P到点C的左边时,∴PQ=PC+CQ=4−t+ 2t=6,解得:t=2,当点P到点C的右边时,PQ的距离大于AB的一半,不满足题意,故运动时间为2s时,PQ是AB的一半;(3)解:当点Q到点B的左边时,设运动t秒时,BQ=AP,则8−2t=t,解得:t=83,当点Q到点B的右边时,设运动t秒时,BQ=AP,则2t−8=t,解得:t=8,故运动时间为83s或8s时,BQ=AP.【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求解.【变式4-1】(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已知,线段AB=20,M是线段AB的中点,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N是线段PB 的中点.(1)当P是线段AM的中点时,求线段NB的长;(2)当线段MP=1时,求线段NB的长;(3)若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猜想线段PA与线段MN的数量关系,并画图加以证明.【答案】(1)7.5;(2)4.5或5.5;(3)PA=2MN,画图证明见解析.【分析】(1)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先求解AM= 10,再求解AP=5,可得PB=15,再利用中点的含义可得答案;(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P在M左边时,当P在M右边时,先求解PB,再利用中点的含义可得答案;(3)当P在线段BA延长线上时,如图,设PA=t,求解NB=10+12t,再求解MN=NB−MB=12t,从而可得结论.【详解】解:(1)如图,∵M是线段AB的中点,AB= 20∵MA=12AB=10∵P是线段AM的中点,∵AP=12AM=5∵PB=AB−AP=20−5=15∵N是线段PB的中点,∵NB=12PB=7.5(2)∵MP=1,∵当P在M左边时,如图,BP=MB+MP=11,∵N是线段PB的中点,∵NB=12PB=5.5,如图,当P在M右边时,BP=MB−MP=9,∵N是线段PB的中点,∵NB=12PB=4.5.(3)线段PA和线段MN的数量关系是:PA=2MN,理由如下:当P在线段BA延长线上时,如图,设PA= t,则PB=20+t∵N是线段PB的中点,∵NB=12PB=10+12t∵M是线段AB的中点,AB=20,∵MB=12AB=10∵MN=NB−MB=12t又∵PA=t,∵PA=2MN【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和差关系,线段的中点的含义,整式的加减运算,分类思想的运用,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4-2】(2022·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已知直线l上有两条可以左右移动的线段:AB=m,CD=n,且m,n满足|m−4|+(n−8)2=0,点M,N分别为AB,CD中点.(1)求线段AB,CD的长;(2)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也向右运动.若运动6秒后,MN=4,求此时线段BC的长;(3)若BC=24,将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在线段AB向右运动的某一个时间段t内,始终有MN+AD为定值.求出这个定值,并直接写出t在哪一个时间段内.【答案】(1)线段AB的长是4,线段CD的长是8(2)16或8(3)当7.5≤t≤9时,MN+AD为定值,定值为6【分析】(1)利用绝对值和平方的非负性求出m 和n的值即可;(2)分M′在N′的左侧和M′在N′的右侧两种情况,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即可求解;(3)由题意,运动t秒后,MN=|30−4t|,AD= |36−4t|,分段讨论即可求解.(1)解:∵|m−4|+(n−8)2=0,∵|m−4|=0,(n−8)2=0,∵m=4,n=8,∵AB=4,CD=8,即线段AB的长是4,线段CD的长是8;(2)解:∵AB=4,CD=8,∵MB=12AB=2,CN=12CD=4,设运动后点M对应点为M′,点N对应点为N′,分两种情况,若6秒后,M′在N′的左侧时:MN+ NN′=MM′+M′N′,∵MB+BC+CN+NN′=MM′+M′N′,即2+BC+4+6×1=6×4+4,解得BC=16.若6秒后,M′在N′的右侧时:MM′=MN+NN′+ M′N′,∵MM′=MB+BC+CN+NN′+M′N′,即6×4=2+BC+4+6×1+4,解得BC=8.即线段BC的长为16或8;(3)解:∵BC=24,AB=4,CD=8,∵MN=BC+12AB+12CD=24+2+4=30,AD=BC+AB+CD=24+4+8=36,∵线段CD固定不动,线段AB以每秒4个单位速度向右运动,∵运动t秒后,MN=|30−4t|,AD=|36−4t|,当0≤t<7.5时,MN+AD=30−4t+36−4t= 66−8t;当7.5≤t≤9时,MN+AD=4t−30+36−4t= 6;当t>9时,MN+AD=4t−30+4t−36=8t−66;故当7.5≤t≤9时,MN+AD为定值,定值为6.【点睛】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变式4-3】(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学习了线段的中点之后,小明利用数学软件GeoGebra做了n次取线段中点实验:如图,设线段OP0=1.第1次,取OP0的中点P1;第2次,取P0P1的中点P2;第3次,取P1P2的中点P3,第4次,取P2P3的中点P4;…(1)请完成下列表格数据.(2)小明对线段OP4的表达式进行了如下化简:因为OP4=1−12+122−123+124,所以2OP4=2(1−12+122−123+124)=2−1+12−1 22+123.两式相加,得3OP4=2+124.所以OP4=23+13×24.请你参考小明的化简方法,化简OP5的表达式.(3)类比猜想:P n−1P n=__________,OP n=_________________,随着取中点次数n的不断增大,OP n的长最终接近的值是__________.【答案】(1)P4P5=125,OP5=OP4−P4P5=1−12+1 22−123+124−125(2)OP5=23−13×25(3)12n,23+(−1)n3×2n,23【分析】(1)根据表中的规律可求出P4P5,根据OP5=OP4−P4P5可得出答案;(2)参照小明对线段OP4的表达式的化简可得OP5的表达式;(3)根据类比猜想可得答案.(1)解:P4P5=125,OP5=OP4−P4P5=1−12+122−123+124−125;故答案为:P4P5=125,OP5=OP4−P4P5=1−12+122−123+124−125;(2)解:因为OP5=1−12+122−123+124−125,所以2OP5=2(1−12+122−123+124−125)=2−1+12−122+123−124.两式相加,得3OP5=2−125.所以OP5=23−13×25;(3)解:P n−1P n=12n,OP n=23+(−1)n3×2n,随着取中点次数n的不断增大OP n的长最终接近的值是23.故答案为:12n,23+(−1)n3×2n,23.【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找到规律并会表现出来是解题关键.次数Pi-1Pi线段OPi的长第1次P0P1=12OP1=OP0−P0P1=1−12第2次P1P2=122OP2=OP1+P1P2=1−12+122第3次P2P3=123OP3=OP2−P2P3=1−12+122−123第4次P3P4=124OP4=OP3+P3P4=1−12+122−123+124第5次………。

初二动点问题

初二动点问题

初二动点问题(较全)一、解题基本思路解决动点问题的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出未知数动点问题一般都是求点的运动时间,通常设运动时间为t2、动点的运动路径就是线段长度题目通常会给动点的运动速度例如每秒两个单位,那么运动路程就是2t个单位。

而2t也就是这个点所运动的线段长。

进而能表示其他相关线段的长度。

所以我们在做动点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把图形中的线段都用含t的代数式来表示。

3、方程思想求出时间动点问题通常都是用方程来解决,根据题目找到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列出方程求解出t的值。

4、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这种题的难点是找到等量关系。

这个等量关系往往不是题目中用语言叙述出来的,而是同学们根据题型自己挖掘出来的等量关系,所以对同学们图形分解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5、注意分类讨论因为点的运动的位置不同,形成的图形就不同,符合结论的情况可能就不止一种,所以做动点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

二、实战演练1、平行四边形的动点问题【反思与小结】本题的第二问就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因为动点F与定点c的位置不同,出现两种情况。

另外,方程的等量关系是考虑平行四边兴的特征得到的。

2、菱形的动点问题【反思与小结】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直角三角形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构建方程的等量关系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反思与小结】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此题分类讨论的方法与例1相同,可以参考对比。

3、矩形的动点问题【反思与小结】:本题等量关系的获得就是根据矩形和菱形的图形特点得到的。

【反思与小结】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第二问也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4、正方形形的动点问题【反思与小结】此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难点在于既有点的运动形成的分类讨论,又有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分类讨论。

七年级上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PA= _________ ;PB= _________ (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 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_________ 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___ ,点P表示的数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___ ,点P表示的数___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2)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Q、R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遇到点R时,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 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2=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1)求线段AB的长.(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 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2)应考虑到A、B、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解答:解:(1)∵|2b﹣6|+(a+1)2=0,∴a=﹣1,b=3,∴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2)当P在点A左侧时,|PA|﹣|PB|=﹣(|PB|﹣|PA|)=﹣|AB|=﹣4≠2.当P在点B右侧时,|PA|﹣|PB|=|AB|=4≠2.∴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当P在A、B之间时,﹣1≤x≤3,∵|PA|=|x+1|=x+1,|PB|=|x﹣3|=3﹣x,∴|PA|﹣|PB|=2,∴x+1﹣(3﹣x)=2.∴解得:x=2;(3)由已知可得出:PM=PA,PN=PB,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故当P在线段AB上时,PM+PN=(PA+PB)=AB=2,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PM﹣PN|=|PA﹣PB|=|AB|=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PA= |x+1| ;PB= |x﹣3| (用含x的式子表示)(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解答: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故答案为:|x+1|,|x﹣3|;(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x+1)(x﹣3)=5,∴x=3.5;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x﹣1)+(3﹣x)=5,∴x=﹣1.5;(3)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AB=OA+OB=25t+4,AP=OA+OP=6t+1,AM=AP=+3t,OM=OA﹣AM=5t+1﹣(+3t)=2t+,ON=OB=10t+,,∴MN=OM+ON=12t+2∴==2,∴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的值不发生变化.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AB=14.(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2)分三种情况: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 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解答:解:(1)∵AP=8,点M是AP中点,∴MP=AP=4,∴BP=AB﹣AP=6,又∵点N是PB中点,∴PN=PB=3,.∴MN=MP+PN=7(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3)选择②.设AC=BC=x,PB=y,①==(在变化);(定值).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解答: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处;(2)如图:∵AQ﹣BQ=PQ,;∴AQ=PQ+BQ又AQ=AP+PQ,∴AP=BQ,∴,∴.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AQ'﹣AP=PQ'所以AQ'﹣BQ'=3PQ=AB所以=;(3)②.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分析:(1)根据BC=300,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A对应的数;(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PE=10y,QD=5y,进而得出+5y﹣400=y,得出﹣AM=﹣y原题得证.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1)如图1,若CF=2,则BE= 4 ,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1)先根据EF=CE﹣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根据BE=AB﹣AE整理即可得解;(3)设DE=x,然后表示出DF、EF、CF、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得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1)∵CE=6,CF=2,∴EF=CE﹣CF=6﹣2=4,∵F为AE的中点,∴AE=2EF=2×4=8,∴BE=AB﹣AE=12﹣8=4,若CF=m,则BE=2m,BE=2CF;(2)(1)中BE=2CF仍然成立.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AE=2EF,∴BE=AB﹣AE,=12﹣2EF,=12﹣2(CE﹣CF),=12﹣2(6﹣CF),=2CF;(3)存在,DF=3.理由如下:设DE=x,则DF=3x,∴EF=2x,CF=6﹣x,BE=x+7,由(2)知:BE=2CF,∴x+7=2(6﹣x),解得,x=1,∴DF=3,CF=5,∴=6.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7.已知:如图1,M是定长线段AB上一定点,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3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1)若AB=10cm,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3AC,直接填空:AM= AB.(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分类讨论.分析:(1)计算出CM及BD的长,进而可得出答案;(2)根据图形即可直接解答;(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1)当点C、D运动了2s时,CM=2cm,BD=6cm∵AB=10cm,CM=2cm,BD=6cm﹣CM﹣BD=10﹣2﹣6=2cm∴AC+MD=AB(2)(3)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AN﹣BN=MN,又∵AN﹣AM=MN∴BN=AM=AB,∴MN=AB,即.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N﹣BN=MN,又∵AN﹣BN=AB∴MN=AB,即.综上所述=点评:本题考查求线段的长短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细心阅读题目,理清题意后再解答.8.已知数轴上三点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1)如果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那么x的值是﹣1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M,点N的距离之和是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果点P以每分钟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左运动时,点M和点N分别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和每分钟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几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分析:(1)根据三点M,O,N对应的数,得出NM的中点为:x=(﹣3+1)÷2进而求出即可;(2)根据P点在N点右侧或在M点左侧分别求出即可;(3)分别根据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求出即可.解答:解:(1)∵M,O,N对应的数分别为﹣3,0,1,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x的值是﹣1.(2)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此时x=﹣3.5或1.5.(3)设运动t分钟时,点P对应的数是﹣3t,点M对应的数是﹣3﹣t,点N对应的数是1﹣4t.①当点M和点N在点P同侧时,因为PM=PN,所以点M和点N重合,所以﹣3﹣t=1﹣4t,解得,符合题意.②当点M和点N在点P两侧时,有两种情况.情况1:如果点M在点N左侧,PM=﹣3t﹣(﹣3﹣t)=3﹣2t.PN=(1﹣4t)﹣(﹣3t)=1﹣t.因为PM=PN,所以3﹣2t=1﹣t,解得t=2.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不符合题意,舍去.情况2:如果点M在点N右侧,PM=(﹣3t)﹣(1﹣4t)=2t﹣3.PN=﹣3t﹣(1+4t)=t﹣1.因为PM=PN,所以2t﹣3=t﹣1,解得t=2.此时点M对应的数是﹣5,点N对应的数是﹣7,点M在点N右侧,符合题意.综上所述,三点同时出发,分钟或2分钟时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的应用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M,N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4 ,点P表示的数6﹣6t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考点: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专题:方程思想.分析:(1)B点表示的数为6﹣10=﹣4;点P表示的数为6﹣6t;(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然后建立方程6x﹣4x=10,解方程即可;(3)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解答:解:(1)答案为﹣4,6﹣6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如图)则AC=6x,BC=4x,∵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AB=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也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①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4 ,点P 表示的数6﹣6t(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M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2)动点Q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 从点B 出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P 、Q 、R 三动点同时出发,当点P 遇到点R 时,立即返回向点Q 运动,遇到点Q后则停止运动.那么点P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专题:动点型.分析:(1)①设B 点表示的数为x ,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再根据数轴上点的运动就可以求出P 点的坐标;②分类讨论: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2)先求出P 、R 从A 、B 出发相遇时的时间,再求出P 、R 相遇时P 、Q 之间剩余的路程的相遇时间,就可以求出P 一共走的时间,由P 的速度就可以求出P 点行驶的路程.解答:解:(1)设B 点表示的数为x ,由题意,得6﹣x=10,x=﹣4 ∴B点表示的数为:﹣4,点P 表示的数为:6﹣6t ;②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5.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AP+BP=(AP+BP )=AB=5;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N=MP ﹣NP=AP ﹣BP=(AP ﹣BP )=AB=5,∴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2)由题意得:P 、R 的相遇时间为:10÷(6-)=3014s ,(追及问题)P 、Q 剩余的路程为:3014×(6-1)=15014,(3014s 时P 、Q 行程差)P 、Q 相遇的时间为:15014÷(6+1)=15014?7s ,(相遇问题)∴P点走的路程为:6×(3014+15014?7)=108049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正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运用.。

线段中的四种动点问题与四种数学思想 专项讲练(原卷版)

线段中的四种动点问题与四种数学思想 专项讲练(原卷版)

专题13 线段中的四种动点问题与四种数学思想 专项讲练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数轴动点题)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压轴题,而四种数学思想则一直贯穿我们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站在中考的角度看数学思想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线段的动点问题。

本本专题主要介绍线段相关的动点问题(与中点、和差倍分结合的动点问题;存在性(探究性)问题;阅读理解(新定义)等)和四种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知识储备】1.在与线段长度有关的问题中,常常会涉及线段较多且关系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题中的数据无法直接利用,常设x 列方程;2.线段等量代换模型:若FG EH =,则HG FG HG EH ±=±,即FH EG = 3.定和型中点模型:若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AB MN 21= 线段的动点问题解题步骤:1.设入未知量t 表示动点运动的距离;2.利用和差(倍分)关系表示所需的线段;3.根据题设条件建立方程求解;4.观察运动位置可能的情况去计算其他结果。

【动点问题】题型1: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例1.(2022·广东·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一点,且14AB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0)t >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变式1.(2022·河南·七年级期中)如图①,已知线段12AB =,点C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1)若4AC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____;(2)若BC m =,求DE 的长;(3)如图①,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点P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线段AB 向右匀速运动,点Q 以点P 速度的两倍沿线段AB 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当t 为多少时,P ,Q 之间的距离为6?题型2:线段和差倍分关系中的动点问题例2.(2022·贵州黔西·七年级期末)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2AC BC =,点D 、E 在直线AB 上,点D 在点E 的左侧.若18AB =,8DE =,线段DE 在线段AB 上移动.(1)如图1,当E 为BC 中点时,求AD 的长;(2)点F (异于A ,B ,C 点)在线段AB 上,3AF AD =,3CE EF +=,求AD 的长.变式2.(2022·陕西岐山县·七年级期中)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分别为-5,7(单位长度为1cm ),P 是A ,B 间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点P ,B 出发,以1cm/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点C在线段AP 上,点D 在线段BP 上),运动的时间为s t .(1)AB =______cm .(2)若点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 AC =,请求出AP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Q 是数轴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的长.题型3:线段上动点问题中的存在性(探究性)问题例3.(2022·广西桂林·七年级期末)如图,在直线AB 上,线段24AB =,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直线AB 上运动.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P 在线段AB 上的运动,当10PM =时,PN = ;(2)若点P 在射线AB 上的运动,当2PM PN =时,求点P 的运动时间t 的值;(3)当点P 在线段AB 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线段AB 、PM 、P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变式2.(2022·湖北青山区·七年级期中)已知线段AB=m,CD=n,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的左侧,C在D的左侧),且m,n满足|m-12|+(n-4)2=0.(1)m=,n=;(2)点D与点B重合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①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若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B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①P是直线AB上A点左侧一点,线段CD运动的同时,点F从点P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向右运动,点E 是线段BC的中点,若点F与点C相遇1秒后与点E相遇.试探索整个运动过程中,FC-5D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题型4:阅读理解型(新定义)问题例5.(2022·河南宛城七年级期中)如图一,点C在线段AB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填空: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和40,点C是线段AB的巧点,求点C (问题解决)(2)如图二,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专题三大数学思想方法第四节方程思想与函数思想训练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专题三大数学思想方法第四节方程思想与函数思想训练

专题三5大数学思想方法第四节方程思想与函数思想类型十五方程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15Q ( 2018-台湾中考)某商店将巧克力包装成方形、圆形礼盒出售,且每盒方形礼盒的价钱相同,每盒圆形礼盒的价钱相同.阿郁原先想购买3盒方形礼盒和7盒圆形礼盒,但他身上的钱会不足240元,如果改成购买7盒方形礼盒和3盒圆形礼盒,他身上的钱会剩下240元.若阿郁最后购买10盒方形礼盒,则他身上的钱会剩下多少元?()A. 360B. 480C. 600D. 720【分析】设每盒方形礼盒x元,每盒圆形礼盒y元,根据阿郁身上的钱数不变列出方程,再根据阿郁最后购买10盒方形礼盒求解即可.【自主解答】17.(2018 •新疆中考)某商店第一次用600元购进2B铅笔若干支,第二次又用600元购进该款铅笔,但5这次每支的进价是第一次进价的4倍,购进数量比第一次少了30支.则该商店第一次购进的铅笔,每支的进价是元.类型十六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例150 ( 2018 ・湖南湘1M中考)如图,AB是以。

为圆心的半圆的直径,半径COLAQ点M是AB上的动点, 且不与点A C, B重合,直线AM交直线OC于点D,连结0M h l CM.(1)若半圆的半径为10.①当/AOM= 60°时,求DM勺长;②当AM= 12时,求DM的长.(2)探究:在点M运动的过程中,/ DMC的大小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分析】(1)①当/AOM= 60°时,^AMO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可知/ MOD 30° , Z D= 30° ,所以DM OM = 10;②过点M乍M口OA于点F,设AF= x,。

已10 —x,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的值.易证明△ AMQ/XADQ从而可知AD的长度,进而可求出MD勺长度.(2)根据点M的位置分类讨论,然后利用圆周角定理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自主解答】心命题研究专家点拨数与形的组合历来都是公认的求解数学问题的理想方法,它会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几何方面的计算题便是求某些未知数的值,都可以用方程来解决.要根据两边相等、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中的比例线段、题目中本身具有的等量关系等建立方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18.(2018 •山东潍坊中考)如图,点M是正方形ABCDi CD上一点,连结AM彳DH AM于点E, BF AM 于点F,连结BE.(1)求证:AE= BF;已知AF= 2,四边形ABED勺面积为24,求/ EBF的正弦值.(2)类型十七方程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例17。

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在题目部分条件缺失或不明确的情况下,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一、代数 (一)数、式1、若x 的相反数为3,y =5,则x +y 的值为( ).(D ) (A )-8 (B )2 (C )8或-2 (D )-8或22、若||3,||2,,( )a b a b a b ==>+=且则(C )A .5或-1B .-5或1;C .5或1D .-5或-1 3、已知│x│=4,│y│=12,且xy<0,则xy=_______.(-8) 4、已知||3,||2,0,x y xy x y ==<+=且则_______.(±1)5、若a 、b 在互为倒数,b 、c 互为相反数,m 的绝对值为 1,则2()abb c m m m++-的值是______.(0或-2)6、已知11||1,||a a a a-=+则的值为( )(B ). .5 3 .51A C ±7、化简|1|x -(10-2x 或8或2x -10)8、已知:数3、6、x ,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两个数的比例中项,求x .(23,12,±23)(二)函数、方程1、在同一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3y x =与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的交点的个数是( )(A ) A .0个或2个 B .l 个 C .2个 D .3个2、一次函数y=kx+b ,当-3≤x ≤l 时,对应的y 值为l ≤y ≤9, 则kb 值为( )(D ) A .14 B .-6 C .-4或21 D .-6或143、已知关于x 的方程m 2x 2+(2m +1)x +1=0有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m≥-41)二、几何(一)锐角与钝角1、已知:△ABC 中,∠A=40°,AB 、AC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相交于H ,求∠BHC .(140°或40°)2、等腰三角形面积是2,腰长是5,求底角的正切值.(2或21) 3、在△ABC 中,AB=AC ,AB 的中垂线与直线AC 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 的大小为__________.(20°或70°)4、△ABC 中,AB =AC =2,BD 为AC 边上的高,BD =3,∠ACB 的度数是__ _____.(300或600)5、△ABC 中,AB=AC ,CH 是AB 上高,CH=53AB ,BC=10,求(1)tgB ;(2)若正方形DEFG 内接于△ABC ,使D 在AB 上,G 在AC 上,E 、F 在BC 上,求正方形边长.(tgB=3或tgB=31;1053或710) 6、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15,AD=8,CD=13,sinB=54,求BC .(22或12)(二)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5cm ,6cm ,则周长为 cm .(16或17)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cm ,周长是13cm ,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 )(A ) A .5cm B .3cm C .5cm 或3cm D .不确定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其他两个内角为( ) (D ) A .50°,80° B .65°, 65°C .50°,65°D .50°,80°或 65°,65°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其顶角为______.(70°或40°) 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则腰长为,底边长为_______.(6,8或9,5)6、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1,1),B (3,2),在x 轴上找出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3,0)(-5,0)(±13+3,0)(811,0)) 7、直线y=33x+1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B ,求(1)∠BAO 的余弦值;(2)是否存在点C ,使△ABC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C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cos ∠BAO=23;(2)(-33,0)或(0,3)) 8、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中线的长分别为3厘米和32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厘米.(8+27或22+45)9、为了美化环境,计划在某小区内用30m 2•的草皮铺设一块边长为10m 的等腰三角形绿地,请你求出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①当10;②当10为腰且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另两边为10,当10为腰且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另两边为10,10、在△ABC 中,正方形DEFG 的顶点D 、E 在BC 边上,顶点F 、G 分别在AC 、AB 边上,如果△ABC 是等腰三角形,且腰长为10cm ,底边长为12cm ,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524或49240)(三)直角三角形1、已知Rt △ABC 中,a=3,b=4,求c .(5或7)2________.(23、Rt △ABC 中,sinA=54,c=10,求b .(6或350)(四)相似1、要做甲、乙两个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有三角形框架甲,它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 ,60cm ,80cm ,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 ,•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 )(C )A .1种B .2种C .3种D .4种 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的比为2∶3,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0cm ,则另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30或340) 3、在△ABC 中,AB =8厘米,AC =6厘米,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边上,且以点A 、D 、E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如果AD =2厘米,那么AE = 厘米.(23或38) 4、RtΔABC 中,∠C=90º ,BC=8,AC=6,则其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为 .(340或37120) 5、已知等腰梯形ABCD ,AB ∥CD ,AD=BC=10,DC=13,tgA=0.75,E 是AB 上一点,如果△AED 相似△BCE ,求BE 的长.(229,25或4) 6、Rt △ABC 中,∠ACB=90°,AC=4,BC=2,以C 为圆心,BC 为半径作圆交AB 于D ,如果点E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ABE 与△ACD 相似,求BE .(310或6) 7、已知二次函数y=92x 2+322x+2的图像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一次函数y=-2x+b 图像经过B 点,并与x 轴交于点C ,若D 在x 轴上,且∠BCD=∠ABD ,求图像经过B 、D 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y=-522x+2或y=42x+2)(五)圆1、已知⊙O的半径为5cm,AB、CD是⊙O的弦,且AB=8cm,CD=6cm,AB∥CD,则AB与CD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1cm或7cm)2、已知⊙O1和⊙O2相切于点P,半径分别为1cm和3cm.则⊙O1和⊙O2的圆心距为________.(2cm 或4cm)3、若半径为3,5的两个圆相切,则它们的圆心距为()(C)A.2 B.8 C.2或8 D.1或44、已知两圆内切,一个圆的半径是3,圆心距是2,那么另一个圆的半径是________.(1或5)5、若半径为1cm和2cm的两圆相外切,•那么与这两个圆相切、且半径为3cm的圆的个数为()A.5个B.4个C.3个D.2个(A)6、⊙O1与⊙O2相交于AB,且AB=24,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15,r2=13,求两圆的圆心距.(14或4)7、已知AB是⊙O的直径,AC、AD是弦,AB=2,AC=2,AD=1,求∠CAD的度数.(105°或15°)8、已知O是△ABC的外心,∠A为最大角,∠BOC的度数为y°,∠BAC的度数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y=2x(0<x<90)或y=360°-2x(90<x<180))9、已知半径为3,5的两圆的两条公切线相互垂直,求圆心距.(82或22)10、已知半径为2和3的两圆相交于点A、B,且AB=22,求A、B与两圆心组成的四边形面积.(2±2)11、已知⊙O的直径AB=6cm,P为⊙O外一点,PA、PC切⊙O于A、C,C为弧AB的三等分点,求PC.(3或33)(六)位置1、点A在x轴上,且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4,则点A的坐标为.((4,0)或(-4,0))2、线段AB=7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cm,则线段AC= .(10cm或4cm)3、已知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 15 ,则AB的长为.(3+5或4+25)4、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k距离分别是2-3与2+3,则线段中点C到直线k的距离是.(2或3)5、已知点O在直线AB上,且线段OA的长度为4cm,线段OB的长度为6cm,E、F分别为线段OA、O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度为cm.(1cm或5cm)6、已知 y=kx +3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24,求其函数解析式.(3163+=x y 或3163+-=x y ) 7、抛物线y =ax 2+c 与y 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且过点(1,5),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y =2x 2+3或y =8x 2-3)8、已知矩形的长大于宽的2倍,周长为12,从它的一个顶点作一条射线将矩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且这条射线与矩形的一边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21,设梯形面积为y ,梯形中较短的底边长为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y=-95x 2+38x+4(0<x<6)或y=-92x 2+32x+4(0<x<6))9、已知,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AD=BC ,AB ∶CD=6∶5,∠C 、∠D 的平分线都与AB 交于N ,M 两点,且N ,M 把AB 三等分,若梯形周长为76,求梯形中位线的长.(22或15418)10、如图,路灯A 的高度为7米,在距离 路灯正下方B 点20米处有一墙壁CD ,CD ⊥BD , 如果身高为1.6米的学生EF 站立在线段BD 上 (EF ⊥BD ,垂足为F ,EF <CD ),他的影子的 总长度为3米, 求该学生到路灯正下方B 点的 距离BF 的长.(10.125米或18米)11、设方程023=--xx 的两根为x 1、x 2,且x 1<x 2,(1)求出x 1、x 2的值;(2)若A (x 1,0),B(x 2,0),C (0,x 2),D (-x 1,x 2+1),点O 为坐标原点,在△AOC 、△BOC 、△CDB 、△ACB 中是否有相似三角形.如果有,指出哪几对并证明;(3)若E 是y 轴上点,且满足它与A 、B 、C 三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恰好等于四边形ABDC 的面积,求点E 的坐标.((1)x 1=-1,x 2=3;(2)△AOC ∽△DCB ;(3)(0,23-)或(0,215))12、已知直线y=-33x+334,与x 轴相交于点A ,并经过B 点,已知OB=2,(1)求A 、B 的坐标;(2)若点E 在线段OA 上,点F 在线段EA 上,EF=2,分别过E 、F 作OA 垂线EM 、FN ,点M 、N 在△OAB 的边上,设OE=x ,那么x 为何值时,在△OAB 内且夹在直线EM 与FN 之间的面积为△OAB 面积的一半.((1)A (4,0),B (1,3);(2)23(舍231±))(第24题图)三、综合题(说明:分类讨论思想是综合题中常见的数学思想,运用分类讨论思想的综合题比比皆是,因此在这里我们仅选取了部分常见的体现不同解题思路的综合题供老师们参考)(一)等腰三角形1、如图,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 动点P ,PH ⊥OA ,垂足为H ,△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 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x, G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城;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长.(答案:(1)GH=2;(2)y=233631x +(0<x<6);(3)6或2)2、已知,在ABC ∆中()A B ∠<∠,8,AB AC ==7cos 8A =. (1)求BC 的长(如图a );(2)P 、Q 分别是AB 、BC 上的点,且:2:1BP CQ =,连结PQ 并延长,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设,CQ x CE y ==(如图b ).①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 的定义域;②当x 为何值时,PEA ∆是等腰三角形?27.(1)BC=4(2)①()2022x y x x∴=<<-②若AP AE =,8AP <,8AE >,矛盾∴AP AE =不存在. …1分 若AE PE =,则A APE ∠=∠,,APE B A B ∠>∠∠<∠ ,矛盾∴AE PE =不存在.………………………………………………… 1分 若AP EP =,过点P 作PM AE ⊥,垂足为点M .822AE yAM +∴==………………………………………………………1分 872cos 828y AM A AP x +∴===-………………………………………………1分整理得7212x y +=,又22x y x ∴=-,解得126,45x x ==(舍)……1分AB CQPABC 图a图b∴当65x =时,PEF ∆是等腰三角形. …………………………………1分3、如图5,在以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小圆的半径为1,AB 与小圆相切于点A ,与大圆相交于B ,大圆的弦BC ⊥AB ,过点C 作大圆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D ,OC 交小圆于E .(1) 求证:△AOB ∽△BDC ;(2) 设大圆的半径为x ,CD 的长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 △BCE 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求出大圆半径;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25.解:(1)略;(2)函数解析式为122-=x x y ,定义域为1>x .(3)当EB =EC 时,∠ECB =∠EBC ,而∠ECB =∠OBC ,∴EB ≠EC .当CE =CB 时,OC =CE +OE =CB+OE=2+1=3.………………………………(1分) 当BC =BE 时,∠BEC =∠ECB =∠OBC ,则△BCE ∽△OCB .………………(1分)则,OCBCBC CE =设OC = x ,则CE =1-x ,x x 221=-,2171±=x (负值舍去). ∴OC =2171+.…………………………………………………………………(1分)综上所述,△BCE 能成为等腰三角形,这时大圆半径为3或2171+.(二)直角三角形1、如图,在△ABC 中,AB=AC=5cm ,cosB=54,点P 为BC 边上一动点(不与点B 、C 重合),过点P 作射线PM 交AC 于点M ,使∠APM=∠B .(1)设BP=x ,CM=y .求 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 函数的定义域.(2)当△PCM 为直角三角形时, 求点P 、B 之间的距离.(答案:(1)y=582xx +-(0<x<8);(2)425或4)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5,AD =6,BC =12,点E 在 AD 边上,且AE :ED =1:2,连接CE ,点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P 不与A ,B 重合) 过点P 作PQ ∥CE,交BC 于Q ,设BP =x ,CQ =y , (1)求CosB 的值;ABPCM(2)求 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连接EQ ,试探索△EQC 有无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若可能,试求出x 的值,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专题10 线段中的动态问题 专项提升(精练)

专题10  线段中的动态问题 专项提升(精练)

专题10 线段中的动态问题专项提升(精练)一、选择题1.(2022·辽宁抚顺·九年级)如图,有一种电子游戏,电子屏幕上有一条直线,在直线上有A,B,C,D四点,且AB=BC=CD,点P沿直线l从左向右移动,当出现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就会发出警报,则直线l上会发出警报的点P有()A.3个B.4个C.5个D.6个【答案】C【分析】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也就是点P恰好是其中一条线段中点,而图中共有六条线段,由此可以得到出现报警的最多次数.【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当点P经过任意一条线段中点时会发出报警,∵图中共有线段AB、AC、AD、BC、BD、CD,∵AD和BC的中点是同一个,∴直线l上会发出警报的点P有5个.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总体思想去思考线段的总条数是解决问题最巧妙的办法,可以减去不必要的讨论与分类.2.(2022·山东烟台·期中)如图线段8cmAB=,点P在射线AB上从点A开始,以每秒2cm的速度沿着射线AB的方向匀速运动,则13PB AB=时,运动时间为()A.83秒B.3秒C.83秒或163秒D.3秒或6秒【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当PB=13AB时,点P可以位于点B两侧,则通过分类讨论问题可解.【详解】解:由已知当PB=13AB时,PB=83,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则AP=2t当点P在B点左侧时2t+83=8 解得t=83,当点P在B点左侧时2t-83=8 解得t=163所以t=83或t=16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时注意根据已知的线段数量关系构造方程.3.(2022•武侯区期末)已知线段AB=10cm,点C为直线AB上一点,且AC=2cm,点D为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AD的长为()A .4cmB .6cmC .4cm 或5cmD .4cm 或6cm解:如图1所示,∵线段AB =10cm ,AC =2cm ,∴BC =AB ﹣AC =10﹣2=8(cm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CD =BC =4(cm ),∴AD =AC+CD =2+4=6(cm ), 如图2所示,∵线段AB =10cm ,AC =2cm ,∴BC =AB+AC =12(cm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CD =BC =6(cm ),∴AD =CD ﹣AC =4(cm ); 综上所述,线段AD 的长为6cm 或4cm ,故选:D .4.(2022·甘肃·七年级期末)已知线段AB =6cm ,在直线AB 上画线段BC ,使BC =2cm ,则线段AC 的长为( ) A .4cm B .8cm C .6cm D .8cm 或4cm【答案】D【分析】分情况讨论,点C 在线段AB 上或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 【详解】解:当点C 在线段AB 上,∵AB =6cm ,BC =2cm ,∴AC =AB -BC =6-2=4(cm ); 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AB =6cm ,BC =2cm ,∴AC =AB +BC =6+2=8(cm ); 综上,线段AC 的长为4cm 或8cm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注意据题意,分情况讨论,要画出正确的图形,结合图形进行计算. 5.(2022·贵州铜仁·七年级期末)己知点M 是线段AB 上一点,若14AM AB =,点N 是直线AB 上的一动点,且AN BN MN -=,则MNAB的( ) A .34B .12C .1或12D .34或2【答案】C【分析】根据N 在线段AB 上和线段AB 外分情况讨论,再结合线段关系即可解题.【详解】当N 在射线BA 上时,AN BN <,不合题意 当N 在射线AB 上时,AN BN AB MN -==,此时1MNAB=当N 在线段AB 上时,由图可知AN MN AM BN BM MN =+=-,∴2AN BN MN AM BM MN MN AM BM MN -=+-+=+-=,∴MN BM AM =- ∵14AM AB =∴34BM AB =∴12MN BM AM AB =-=∴12MN AB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和差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画出图形根据图像找到线段直接的和差关系. 6.(2022•鼓楼区校级月考)如图①,OP 为一条拉直的细线,A 、B 在OP 上,且OA :AP =1:3,OB :BP =3:5.若先固定B 点,将OB 折向BP ,使得OB 重叠在BP 上,如图②,再从图②的A 点及与A 点重叠处一起剪开,使得细线分成三段,则此三段细线由小到大的长度比为( )A .1:1:1B .1:1:2C .1:2:2D .1:2:5解:设OP 的长度为8a ,∵OA :AP =1:3,OB :BP =3:5, ∴OA =2a ,AP =6a ,OB =3a ,BP =5a ,又∵先固定B 点,将OB 折向BP ,使得OB 重叠在BP 上,如图②,再从图②的A 点及与A 点重叠处一起剪开,使得细线分成三段, ∴这三段从小到大的长度分别是:2a 、2a 、4a ,∴此三段细线由小到大的长度比为:2a :2a :4a =1:1:2.故选:B .7.(2022·浙江·七年级期中)如图,点M 为线段AB 的中点,C 为线段MB 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M ,B 重合).在同一直线上有一点N ,若1223CN AC <<,则( )A .点N 不能在射线AP 上B .点N 不能在线段AM 上C .点N 不能在线段MB 上D .点N 不能在射线BQ 上【答案】A【分析】当N 在C 点的左侧时,根据题意,可知CN AC <,结合图排除B , 当N 在C 点的右侧时,当C 点接近M 点时,111222AC AM MB <=,可排除C ;当C 点接近B 点时,1122AC AB MB <=,则可排除D . 【详解】213CN AC <<,CN AC ∴<, ①当N 在C 点的左侧时,结合图则,点N 不能在射线AP 上,故A 符合题意;N ∴在线段AM 上,故B 错误;②当N 在C 点的右侧时,当C 点接近M 点时,111222AC AM MB <=,此时点N 在线段MB 上;故C 错误;当C 点接近B 点时,1122AC AB MB <=,此时点N 在射线BQ 上,故D 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关系,比例关系,根据C 是动点,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8.(2022·山西·右玉县七年级期末)一条直线上有A ,B ,C 三点,8cm AB =,18cm AC =,点P ,Q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PQ =______.【答案】13cm 或5cm【分析】因为直线上三点A 、B 、C 的位置不明确,所以要分B 在A ,C 两点之间和A 在C 、B 两点之间两种情况,分别结合图形并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解:根据题意由两种情况 ①若B 在A ,C 两点之间,如图:则PQ AQ AP =-=1122AC AB -, 8,18AB cm AC cm ==,∴11188522PQ =⨯-⨯=(cm);②若C 在A ,B 两点之间,如图:则1122PQ AP AQ AB AC =+=+ 8,18AB cm BC cm ==,∴111881322PQ =⨯+⨯=(cm), 故答案为:13cm 或5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中点定义、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2022·重庆梁平·七年级期末)如图,有一种电子游戏,电子屏幕上有一条直线l ,在直线上有A ,B ,C ,D 四点,且AB =BC =CD .点P 沿直线l 从右向左移动,当出现点P 与A ,B ,C ,D 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就会发出警报,则直线l 上会发出警报的点P 最多有______个.【答案】5【分析】点P 与A ,B ,C ,D 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也就是点P 恰好是其中一条线段中点,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可知:当点P 经过任意一条线段中点时会发出报警, ∵图中共有线段DC 、DB 、DA 、CB 、CA 、BA ,∵BC 和AD 中点是同一个,∴发出警报的点P 最多有5个.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利用总体思想去思考线段的总条数是解决问题最巧妙的办法,可以减去不必要的讨论与分类.10.(2022·山东泰安期中)已知点C 在直线AB 上且BC =2AB ,取AC 的中点D ,已知线段BD 的长为6,则线段AB 的长为___________. 【答案】4或12##12或4【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计算即可. 【详解】解:点C 在A 的左边,如图所示:∵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BC =2AB ,∴AC =AB ,∴AD =12AB ,∴BD =AB +12AB =6,∴AB =4;C 在A 的右边,如图所示:∵且BC =2AB ,∴AC =3AB ,∵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32AB ,∴BD =AD −AB =12AB =6,∴AB =12,综上所述,AB 的长为4或12.故答案为:4或1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并进行分类讨论. 11.(2022·浙江·七年级期中)已知 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4cm,6cm AB BC ==,点D E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DE 的中点,则BF =_______cm . 【答案】12或52【分析】根据中点定义求出BD 、BE 的长度,然后分①点C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求出DE 的长度,再根据中点定义求出EF 的长,然后根据BF =BE -EF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②点C 在AB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求出DE 的长度,再根据中点定义求出EF 的长,然后根据BF =BE -EF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D 、E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中点,4AB cm =,6BC cm =,114222BD AB cm ∴==⨯=,116322BE BC cm ==⨯=, ①如图1,点C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235DE BD BE cm =+=+=,点F 是线段DE 的中点,1155222EF DE cm ∴==⨯=,此时,51322BF BE EF cm =-=-=; ②如图2,点C 在AB 的反向延长线上时,321DE BE BD cm =-=-=,点F 是线段DE 的中点,1111222EF DE cm ∴==⨯=,此时,15322BF BE EF =-=-=, 综上所述,12BF =或52cm .故答案为:12或52.【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 12.(2022·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期末)如图,线段3AB a =,点P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2AP BP =,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PQ BQ -=,则PQ :AB 的值是______.【答案】19或1【分析】由题意易求得2AP a =,BP a =.分类讨论①当Q 在线段AB 上、②当Q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时和③当Q 在线段BA 延长线上,根据线段的和与差,计算出PQ 的长,作比即可. 【详解】3AB a =,2AP BP =,3AP BP AB a +==,2AP a ∴=,BP a =,①如图,当Q 在线段AB 上时,AQ PQ BQ -=,AQ AP PQ =-,BQ BP PQ =+, AP PQ PQ BP PQ ∴--=+,即3PQ AP BP a =-=,∴13PQ a =,11:=:339PQ AB a a ∴=;②如图,当Q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时,AQ PQ BQ -=,AQ PQ AP -=2AP BQ a ∴==, 23PQ PB BQ a a a ∴=+=+=,:1PQ AB ∴=;③如图,当Q 在线段BA 延长线上时,AQ PQ <,∴此情况不成立.综上可知,:PQ AB 的值为19或1.故答案为:19或1.【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n 等分点的有关计算,线段的和与差.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3.(2022·四川·石室中学七年级期末)如图,有一根木棒MN 放置在数轴上,它的两端M 、N 分别落在点A 、B 处.将木棒在数轴上水平移动,当MN 的中点移动到点B 时,点N 所对应的数为175.,当MN 的右三等分点移动到点A 时,点M 所对应的数为4.5,则木棒MN 的长度为_______.【答案】6.【分析】如图,G 为AB 的中点,,F P 为AB 的三等分点,设3,MN AB x == 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表示11AM BN ,,结合题意可得1M 对应的数为4.5,1N 对应的数为17.5, 再求解11M N , 从而可列方程求解x ,于是可得MN 的长.【详解】解:如图,G 为AB 的中点,,F P 为AB 的三等分点,设3,MN AB x ==由题意得:1 1.5,AG BG BN x === ,AF FP PB x === 12,AM x = 1123 1.5 6.5,M N x x x x ∴=++=1M 对应的数为4.5,1N 对应的数为17.5, 1117.5 4.513M N ∴=-=, 6.513,x ∴= 2,x ∴= 3 6.MN x ∴== 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的中点,线段的三等分点的含义,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2022·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MN 分成三部分,其比为::2:3:4MB BC CN =,点P 是MN 的中点,1cm PC =,则MN 的长为______cm .【答案】18【分析】设2cm MB x =,则3cm BC x =,4cm CN x =,则可求出9cm MN x =.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出19cm 22x PN MN ==,从而可求出942x PC PN CN x =-=-.最后根据1cm PC =,即可求出x 的值,从而求出MN 的长.【详解】设2cm MB x =,则3cm BC x =,4cm CN x =,∴2349cm MN x x x x =++=. ∵点P 是MN 的中点,∴19cm 22xPN MN ==, ∴9412xPC PN CN x =-=-=,解得:2x =,∴9218cm MN =⨯=.故答案为18.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和与差、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线段的n 等分点的有关计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结合题意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5.(2022·河北海港区·)已知线段AC 和BC 在一条直线上,如果8cm AC ,3cm BC =,则线段AC 的中点M 和BC 的中点N 之间的距离MN 的长是________. 【答案】52cm 或112cm 【分析】先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CM ,CN ,然后分类讨论: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则MN =CM-CN ;当点C 在线段AB 上,则MN =CM+CN ,把CM 与CN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解:∵线段AC 和BC 的中点分别是M 、N ,∴CM=12AC =4cm ,CN =12BC =32cm , 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如图1,MN =CM-CN =4-32=52cm ,当点C 在线段AB 上,如图2,MN =CM+CN =4+32=112cm , ∴MN 的长为52cm 或112cm .故答案为:52cm 或112cm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这两点间的距离.也考查线段中点的定义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6.(2022·沙坪坝区·七年级月考)如图,数轴上有两点,A B ,点C 从原点O 出发,以每秒1cm 的速度在线段OA 上运动,点D 从点B 出发,以每秒4cm 的速度在线段OB 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满足4OD AC =,若点M 为直线OA 上一点,且AM BM OM -=,则ABOM的值为_______.【答案】1或53【分析】设点A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a ,点B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b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OD=4AC 得a 与b 的关系,再根据点M 在直线AB 的不同的位置分4种情况进行解答,①若点M 在点B 的右侧时,②若点M 在线段BO 上时,③若点M 在线段OA 上时,④若点M 在点A 的左侧时,分别表示出AM 、BM 、OM ,由AM-BM=OM 得到t 、a 、b 之间的关系,再计算ABOM的值即可. 【详解】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点M 表示的数为m则OC=t ,BD=4t ,即点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t ,点D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b-4t ,∴AC=-t-a ,OD=b-4t , 由OD=4AC 得,b-4t=4(-t-a ),即:b=-4a , ①若点M 在点B 的右侧时,如图1所示:由AM-BM=OM 得,m-a-(m-b )=m ,即:m=b-a ;∴=1b a B O mA m M m-== ②若点M 在线段BO 上时,如图2所示:由AM-BM=OM 得,m-a-(b-m )=m ,即:m=a+b ;∴=4543b a b a a a m a AB b a a OM ----===+- ③若点M 在线段OA 上时,如图3所示:由AM-BM=OM 得,m-a-(b-m )=-m ,即:433a b a a m a +-===- ∵此时m <0,a <0,∴此种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 ④若点M 在点A 的左侧时,如图4所示:由AM-BM=OM 得,a-m-(b-m )=-m ,即:m=b-a=-5a ;而m <0,b-a >0,因此,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1或53. 【点睛】考查数轴表示数的意义,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关键,分类讨论和整体代入在解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解答题17.(2022·辽宁建昌县·)如图,点 A ,C 是数轴上的点,点 A 在原点,AC =8.动点 P ,Q 分别从 A ,C 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 3 个单位长度和每秒 1 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解答下列问题:(1)点C 表示的数是 ;点P 表示的数是 ,点Q 表示的数是 .(点P ,点 Q 表示的数用含 t 的式子表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段的计算、方程思想、分类讨论、动点练习题
1.将线段AB延长至C,再将线段AB反向延长至D,则图中共有线段()条.
A.8
B.7
C.6
D. 5
2.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那么6条直线相交得到的交点数最多有()个.
A.12
B.15
C.30
D.60
3.已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列论断:①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则AC=BC;②若AC=BC,则点C为线段AB的中点;③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则AB=2BC;④若AB=2BC,则C为线段AB的中点.其中正确的有()
A. 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4.如图,已知B是线段AC上的一点,M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C的中点,P为NA的中点,Q是AM的中点,则MN:PQ等于()
A.1
B.2
C.3
D.4
5.已知直线上有三点A,B,C,线段AB=10cm,BC=6cm,点M是线段BC的中点,则AM= _________
6.已知:点A、B、C、D、E在同一直线上,满足D、E分别是AB、BC的中点,若AB = 12cm,BC = 4cm,则线段DE的长为___________cm
7. 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AB=3cm,BC=1cm,则AC= cm
8如图,线段AC=6cm,线段BC=15cm,点M 是AC 的中点,在CB 上取一点N,使得CN:NB=1:2,
求MN 的长.
9.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解答问题:
(1)已知三条直线a 、b 、c ,且直线a 、c 相交于点B ,直线b 、c 相交于点A ,直线a 、b 相交于点C ,点
D 在线段AC 上,点
E 在线段DC 上,请你按已知画出图形;
(2)在(1)的基础上,若AD 的2 倍比AE 少4,且AE=16,试求DE 的长.
10.如图,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D 为线段BC 上一点,CD=2BD ,E 为线段AC 上一点,CE=2AE
(1)若AB=18,BC=21,求DE 的长;
(2)若AB=a ,求DE 的长;(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11.已知方程5m ﹣6=4m 的解也是关于x 的方程2(x ﹣3)﹣n=4的解.
(1)求m 、n 的值;
(2)已知线段AB=m ,在直线AB 上取一点P ,恰好使
n PB AP ,点Q 为PB 的中点求线段AQ 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