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承的古老国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表达。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更在于其适应性和包容性。
一、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中华文化具有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
这些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更新。
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力量所体现。
历史上,中华文化适应了许多外来文化的输入,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等文明。
中华文化逐渐将其吸收、融合进自身文化之中,通过吸收优秀文化成分,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如今,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加多元复杂,但是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仍然表现得十分强大。
世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中医、汉字书法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学习。
通过国际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得以延续下去。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最为明显的是其文化态度。
中华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观念,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还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和文化中的个别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共存和包容,在现代社会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中,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保障,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中融汇贯通,并继承下来。
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为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搭建了桥梁。
现如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除了在文化输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还在文化意识的塑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优势,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历经千秋万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繁荣昌盛,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凝聚着众多民族的智慧,开启了历史上全新的篇章。
但是在此过程中,却也不可忽视的是中华民族的所特有的宽容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侧重在统一,强调道德礼仪习俗及时久的传承,强调无论是来自哪里的人都要有平等的态度,这种包容性和团结精神一处久被受到世界的赞赏。
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崇尚“仁爱”的理念,希望能够在各个层面上提供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带动每个人对他人的理解,甚至是相互间的友谊。
在中华民族文化里,任何想法和行为都必须有相应的道德标准,这不仅仅是对不同民族的友好,也是对人类的普通社会价值观的统一。
此外,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还强调“忍让”的道义,鼓励人们尊重他人的观点,相互包容,尊重他人,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淡化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君子文明、克己复礼,这种温和的文明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传承。
中国一直强调家庭与儒家思想,主张要除弊立善,不断完善,传承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以便子孙后代继续发扬,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人民之间的和谐,这是历史上的见证,也是如今的收获。
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和平、开放、包容、互利的理念在国际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在构建完美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财富,希望我们所有的民族都能和谐相处,共同携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未来美好的梦想。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不仅获得世界的认可,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希望中国继续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希望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总结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求同存异、兼收Fra bibliotek蓄有利于与其他 民族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
意义
有利于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 有利于对其他 民族文化的理解
实 源远流长 现 博大精深
误 区 导 航
误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也能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它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②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不是盲目接纳、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而是保持了甄别良莠、合理选择的理性态度。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 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 国化的进程,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合于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我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借鉴。
学以致用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东 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 伦理、尊重传统。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 文化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 B )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增 强
实 源远流长 现 博大精深
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结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温 馨 提 示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第一层次是指求 同存异,即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第二层次,兼 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中华文化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 吸收借鉴。 ②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 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⑦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⑧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⑨渐趋融合,又保持着⑩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课堂导学(重难点探究设计)一、春节习俗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功能和形态到今天综合性功能和形态的漫长过程。
其中,除了纵向坐标上的春节本身内涵的自发性扩充之外,横向坐标上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融和多元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不少少数民族的新年原来并不是今天的春节,但他们现在过春节基本上是接受了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对今天多民族的中国来讲,不仅仅是农业人口的或者汉族的节日,也是融会多种经济方式和多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盛大节日。
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特色鲜明的仪式活动。
请你谈一谈:(1)春节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得到了大多数民族的肯定,不同民族的春节也各具特色。
这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什么样的关系?(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二、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新课进行时老师提出《导学案》中的问题:如何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求同桌讨论,点同学进行归纳、总结探究一解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oc
1.内涵与要求(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作用与意义(1)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明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适用范围,应该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内涵、意义。
运用这一知识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分析回答。
如图所示:3.注意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
第一层次是指求同存异,即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能够和睦相处;第二层次是指兼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能够交流、借鉴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吸收借鉴。
在运用这一道理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这种逻辑层次上的递进性特点。
4.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基础知识梳理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6.1.1 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进入全盛时期。
(6)宋元明延续辉煌,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取得重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6.1.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6.1.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2.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6.2.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6.2.3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从民族方面论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第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不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夏商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仅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目前“汉”文化所包括的范围远远大于这一区域,这是通过不断的包容、吸收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的很多居民在古代被称为“胡人”,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乐器也来自于西域,比如“胡琴”。
但后来,它们都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独特的,世界上其他文明被外族入侵后几乎都毁灭了,而中华文明则在被外族侵略中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鲜卑人还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都被同化了。
满族统治中国后,更是使用了汉字。
最初是清末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再后来则是孙中山对西方制度的学习,成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中国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它主张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共产国际也提出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结合,这些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扩展资料: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中华民族早就懂得以文化成天下的历史责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标识。
世界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
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文化的血脉不因分分合合而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聚合力、同化力。
历史证明,不仅外来文化会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且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占领和统治中原的其他民族也会被同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丰富,包容性强,其多元性是其独特之处。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以互相融合、和谐共存为主要内涵的文化传统。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多元性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来看,它主要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
这些方面博大精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宗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佛教、道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方面有易经、老子、庄周、孔子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方面有北京糖画、陕西南瓢虫剪纸、四川皮影、南京昆曲等不同的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方面则以《史记》、《资治通鉴》等巨著为代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上。
中国地域辽阔,分为北方、南方两大区域,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如北方的冰雪文化、南方的水乡文化,盛产不同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遗产。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离不开其包容性。
通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就是互相包容,和谐共处。
在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外来文化往往都能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单单体现在对文化的包容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方面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注重家和万物共生,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划分在同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中。
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个性化等,都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生命个体的平等关怀。
三、如何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如何保持这个特点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首先,在教育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更加深入地向每一位中华子孙普及,并引导他们从基层民众的角度理解与体验。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体系,涵盖了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各个方面。
其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文化一直被称赞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中国地域广阔,群众众多,历史漫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系。
例如,汉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群体,而且各地方言的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区间存在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节日,其中不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文化、宗教都千差万别,并且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融合。
这样多元的文化状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其次,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但是中华民族又十分注重包容性。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很多国内群体抵触接受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
但实际上,中华民族文化一向讲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十分开放。
历代中国王朝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之强大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唐朝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纳和改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现今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非常广泛。
而除了佛教之外,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还有众多,例如来自蒙古的元文化和清文化,日本的奈良文化和京都文化等。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现代社会也同样如此。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包容的文化体系。
例如,现在的中国已经放宽了对于异性恋、同性恋以及跨性别人群的歧视,对于LGBTQ人群的认知和接纳不断提高。
再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文化节日依然举足轻重,而如今的中国电影、音乐、时尚也在逐渐成为世界上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如今的中国文化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魅力所在。
6.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易错警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 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 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 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 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
B
5.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肩负中华文化 的使命,张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下面是张老 师搜集的材料以及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 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 的强大工具。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 推拿和气功等。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不少西药是 从中草药中提炼出来的。中西医殊途同归,都是为救人, 彼此配合乃是病人之福。
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发展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中西医彼此配 合的意义。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并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⑵①中西医彼此配合,有利于求同 存异和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并在文化交往中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是指主体将客体放入特定的容器或区域内。
包容的反义词是排斥,就是主体拒绝容纳某客体或将其排出。
包容性现在通常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
能够正常多包容的,就说其具有较好包容性;反之,就说其不具有较好包容性。
比如,允许个人拥有枪支(客体)的国家(主体)比不允许个体拥有枪支的国家在枪支上更具有包容性。
包容的是形容词,表示某主体对某具体客体是否可以包容。
这里包容的与宽容的是同义词。
包容度是指主体正常容纳事物的能力或程度。
比如,对异见(客体)的包容能力,各个社会(主体)的包容程度是不同的,主体对持有异见者采取的措施有发动战争、处死(例如布鲁诺的例子)、判刑、其他迫害、打压、不给发声的条件、容许自由发声。
可见,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主体,对相同的客体具有不同的包容度。
包容性发展是一个特定概念,参见包容性发展词条。
基本信息文化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和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例: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区,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都能和谐相处.黄河三角洲文化又是黄河大流域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离不开博大精深的古齐鲁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又具有移民文化特征的现代新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经历了5千的历史演变。
古代王朝的变迁同时带来不同民族流血冲突/但每当一个王朝建立后,必然在文化上进行改革或沿用一些先进文化并伴随着各民族的相互融合。
例如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还是用汉文化来管理他的王朝。
所以一个野蛮民族统治了一个文明民族,最后还是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同化。
所以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林肯作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友好态度曾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
以唐朝为例,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第二,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读汉书·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中华文化的包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
其中,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以其包容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一、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1. 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态多样,既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构造,又有繁简、正草、行楷等多种书写形式。
汉字的包容性表现在它能够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例如,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如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以及西域、蒙古等民族的文化,使得汉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2. 哲学思想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
这些哲学流派各有千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例如,儒家主张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德观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等政治理念。
这些哲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哲学体系。
3. 文化艺术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且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例如,唐代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元代的戏曲则融合了南北方的艺术风格。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的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原因1. 地理环境的包容性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各异。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各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华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 历史发展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民族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强大的包容性。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7.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C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
五、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课堂小结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1)文字(汉字):作用与意义 (2)史 书 典 籍: 作用与意义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作用 5. 中华文化的力量
知识体系
1. 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
特别提醒
②④ C.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包容性的地位: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2)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 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 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包容性的意义: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 解。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3新课标卷2)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 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 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 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 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 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比例
图表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什么情况? 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长期处在世界的前列,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 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 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2007广东高考)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③④ C.①②④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④文化的传承性 B.①②③ D.②③④
(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 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
高二《文化生活》学案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博大精深)★预习导航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1)特点:辉煌而悠久的、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的风格。
(2)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往和美好追求:3.古代中国科学技术(1)地位: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⑵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
(3)意义: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4.判断:(1)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 )(2)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内涵: 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2.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3.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思考: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因此缺乏共性吗?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特点: 各具特色,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2)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⑶关系: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①求同存异: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②兼收并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
(2)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3.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4.判断:(1)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已经没有了区别。
()(2)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吸收、借鉴一切其他文化。
(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材料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 和整体性的特点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的生动体现
重要性
(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齐鲁文化
区域性
巴蜀文化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吴越文化 草原文化 滇黔文化
荆楚文化
吴越文化
滇黔文化
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感性:
①吴越文化:评弹—饮酒品茗—紫砂壶—盆景—山水画---园林 ②滇黔文化:傣族孔雀舞—苗族笛笙—民族山塞— 贵州吊脚楼
回顾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独特性
中国皮影艺术
中华各具特色的戏曲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 种的通称。如黄梅戏、越剧、淮剧、秦腔、川剧、 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 “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 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 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 川剧 淮剧 黄梅戏 京剧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 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 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 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联系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 精深的原因
本课小结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华 文 化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地域性) 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3.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这些各 具特色的戏曲(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 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 育价值 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 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易错辨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 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内涵: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 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外域文化 的理解。
D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 不竭动力。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 有的精神家园。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B.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受到外域文化影响的国 粹
【易错警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 思维误区:一是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 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 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 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
3.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 流、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华 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点。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 设,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并不是说应该借 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 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 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
【易错警示】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们的优秀文化能被其 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吗?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 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向兼收并 蓄,而且兼收并蓄指向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 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 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 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 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 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 走向辉煌。
B
4.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学说,东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 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 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 尊重传统。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 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形成从侧面 反映了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D
2.(2015·潮州模拟)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对 “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 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4.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 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 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 ①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 彩 ③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融合性 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C
5.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 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而丰富起来的。中华文化 “能不它化而自存”,故文明绵而未断;“能化 它而相存”,故能教化四边;“能和而不同而共 存”。这主要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 )的 特征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民族性
6.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一改过去藏在“象牙塔”的 状况,对百姓开放的公益专场演出汇聚了汉、藏、蒙、 维、佤、傣等多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作品,让群众在欣赏 艺术魅力的同时,领略到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风采。从 专场演出的剧目门类我们可以看出( )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B.丰富厚重、多姿多彩,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B
7.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国画强调“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 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 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 的丰富多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 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 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 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 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 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包容一切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 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5.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 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 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 文化交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 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 文化发展 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 的主体 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B
2.《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 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 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 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 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 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中西医彼此配 合的意义。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并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⑵①中西医彼此配合,有利于求同 存异和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并在文化交往中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B
5.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肩负中华文化 的使命,张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下面是张老 师搜集的材料以及问题,请你一同参与。 中医药乃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 代第五大发明”,一直是广大华人保健养生、防病治病 的强大工具。它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中草药、针灸、 推拿和气功等。中医有它本身的疗效,亦有不少西药是 从中草药中提炼出来的。中西医殊途同归,都是为救人, 彼此配合乃是病人之福。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归纳总结】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 益于它的包容性。 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 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 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 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 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 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 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 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 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 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