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备课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要求。就每个学段的要求而言,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段目标中都分为相同或相似的几个方面阐述,但随年级提高要求有所不同。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例,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各项要求是一个分层次、分项目、纵横联系紧密,逐渐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体系。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才能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的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并按学段分别阐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和“重要的”;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当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课程标准这样的陈述,不但将数学学习“过程化”,而且让我们明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内容”就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我们只有明确了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才能准确、科学的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准确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
在日常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备课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问题。
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
3.有些教师备课的时候,先写好了教学过程,反过来写教学目标,甚至于有的教学过程是自己原创的,但是教学目标却复制了教学参考书上的。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没有计划性,又没有可评价性。
4.不能清楚具体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用于表述教学目标的词语没有可测性,没有细化,只是将课程标准中的总体要求笼统地书写一遍。
5.教学目标还停留在陈述教师行为层面,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表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的知识、能力、情感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行为。
6.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却将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项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本身就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本地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针对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针对性强。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格式要规范。在表述的对象上应该统一,不能其中的一条目标是以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如“使学生……”,另一条却以学生的角度来描述,如“经历……过程”。教学目标是学
生的学习目标,目标中应该能基本反映出本节课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学生将是什么样的。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用词要慎重。既要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又要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目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和探究”等,只有明确了每一个词的含义,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预设制定教学目标。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目标的制定为例。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显然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这样确定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深入的文本解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条件。新数学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这无疑给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留出较大的空间,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
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教师在理解教材时还有诸多的问题。有的不能体会教材中所暗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直白,没深度,只是按照教材所示的情境、例题上演一节“教材剧”;有的没有真正体会情境创设的意义所在,情境游离于教学内容;有的对教材要求学生经历的数学体验过程不理解,追求“速成”;有的名为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有的对算法多样化体会不明,认为“多样化”必须“样样化”,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在学什么;有的对教材中的习题设置目的不明确,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呈现顺序“依次道来”等等。
那么如何分析和处理教材,让数学教学更有实效呢?
(一)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用意
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