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昼夜与四季》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 7.2《昼夜与四季》课件华东师大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7.2《昼夜与四季》课件华东师大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12/9/2021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季节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5º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chìdà o)
春分
23.5ºS
12/9/2021
南回归线
(nán huí ɡuī xiàn)
冬至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冬至时,太阳直射在__南__回__归__线__上
春分时,太阳直射在___赤__道__上;
北极圈以内(yǐ nèi)为极 (昼)
(长)南极圈以内(yǐ nèi)为极(夜)
12.22 冬至
3.21 9.23
昼最(短),夜最 (长)北极圈以内为内为 极(昼)
春分
秋分
全球昼夜(等长)
12/9/2021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你知道如何判断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吗?
12/9/2021
第二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365.25日
周期,长度为_________
3.以地球绕太阳(tàiyáng)公转运动为基础编制的历书称
为__公__历__
4.在公历中,1年=___36_5日,每隔四年有一次闰年,
1闰年=_____日 366
12/9/2021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
春分(3月21日前后) D
夏至(xiàzhì)(6月22日前后)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盲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shuāngjiàng)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 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 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 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 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 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 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 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知识点概括昼夜的成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

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

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四季与节气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

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 华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 华师大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第一节昼夜的成因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学重点:昼夜的成因、地球自转教学难点:杆影测量教学过程:二、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第一节四季与节气四季与节气教学方法....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媒体播放、阅读总结二、知识要点1、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的中心...②地球公转的轨道...③地球公转的周期...④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2、四季的形成...①地球自转(日影长度的变化)...②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度不变)...③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④黄赤交角造成的结果......午间日影变化、光照时间变化、光线直射点变化、温度变化...⑤四个重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⑥四个季节(春夏秋冬)3、二十四节气...①地球公转与节气...②节气与农业生产第三节月球与月相(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础情况2.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3.了解日、地、月的相间距离和相对运动,以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了解农历与月相的关系和朔望月。

5.了解月相的成因并进行月相观测,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6.知道人类飞向宇宙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和行星的探测。

教学重点:月相的定义,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具使用:教学用球两个,照明光源一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找一位同学读下列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7章 地月系 2《昼夜与四季》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7章 地月系 2《昼夜与四季》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22日,太阳直

射北回归线。

太阳高度最大,
(tàiy
áng)
白昼最长黑夜

最短,气温高。
线
12/9/2021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冬至(dōngzhì)
太 阳
(tàiy áng)
光 线
12/9/2021
每年12月21或22 日,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太阳高度最
小,白昼最短黑夜 最长,气温低。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竿影长度
2月5日中午12:00 0.30米
5月6日中午12:00 0.10米
8月7日中午12:00 0.30米
11月7日中午12:00 0.50米
12/9/2021
第七页,共二十二页。
1、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jiā 叫做 jiǎo)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 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 竿影长,冷(冬天(dōngtiān)、早晚)。
12/9/2021
第八页,共二十二页。
太阳(tàiyáng)高度为什么会变?
自转轴与公转轨道(guǐdào)有夹角
12/9/2021
66.5o
23.5o
第九页,共二十二页。
太阳直射点 的变化


6

22


A

春分(chūnfēn)3月21日前后 D
12/9/2021
B 秋分(qiūfēn)9月23日前后
12/9/202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观测杆影日变化
第六页,共二十二页。
表1、一天(yī tiān)中竿影的长度和方向的测量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PPT。

2.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现象。

让学生初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北极熊因为昼夜变化而进行迁徙,植物因为季节变化而开花结果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进一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物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全章教案
 §2-1昼夜的成因(优质课评比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询问,了解到同学们在小学里已经学习并了解了有关地球运动的一些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的阶段。

况且我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觉到地球运动的,初中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即相对运动)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各种奇趣变幻的天文现象的成因更是有好奇心,却一片迷茫,为此表现出强烈地求知欲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七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第1节《昼夜的成因》的第一课时,要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奇特的天文现象、成因及天象的视运动规律,从而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

 2.教材主要内容
 教材利用日常生活中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天黑夜的交替循环等实际例子出发,直接告之这些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在明确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上,讲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引入“日”的定义,介绍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和四个着名的天文学家。

 ……。

华师大昼夜的成因教案

华师大昼夜的成因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昼夜的成因》 课时: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设计者:包晗一. 教材分析1、章节教材与前后章节教材之间的联系:本章内容主要介绍昼夜与四季以及月相的变化,即对地球上所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初步解释。

这章内容是对上一章中恒星与行星、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太阳系小天体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同时也为下一章介绍地球的特性做铺垫。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昼夜之分以及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现象的第一课,可以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对下两节四季变更以及月相变化的思考。

因此,本节课对培养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本章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科学学习的探索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章节教材的知识内容结构:3、章节教材中的过程、能力、方法因素: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昼夜的成因,包括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的成因,计时以及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的介绍。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技能,初步领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教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伴随实验的直观表现,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实验方法。

4、章节教材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因素:通过学习昼夜的成因,使学生形成昼夜变更,以及其他自然现象发生的必然性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严谨的实验作风。

5、章节教材中STS 关系内容:本节对地球自转的分析以及古时计时工具的介绍,对当今天文学如人造卫星的建造,以及对观竿测影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6、章节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难度:深度:本节内容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地球的自转介绍上只是阐明了自转的方向以及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昼夜的成因四季与节气月球与月相 地球的自转 昼夜交替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日=24小时计时 地球的公转 四季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365天 轨道:椭圆 月球的表面 月球的运动月相绕地球公转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7.3天绕地轴自转的,并没有精细地讨论地球自转中的明细。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昼夜与四季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昼夜与四季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12/7/2021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练习(liànxí)
C 1、日食现象(xiànxiàng)是指( )
A、太阳突然消失的的现象 B、太阳遮掩地球的现象 C、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
D、太阳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2、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日__-_--_-_--_月__--_-_--_地___。
顺序的是___A__C__D__B_。
12/7/2021
日西(rìxī)月东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6、根据下图日食时的不同日轮,回答(huídá)下列问题:
①、这些日轮反映的是日______食的过程。
②、把日轮按先后顺序用序号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种现象发生(fāshēng)在农历的______________。
3日食(rìshí),月食的类型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类,月食 分为月全食,月偏食两类。
12/7/2021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日全食,月全食的过程(guòchéng):
1日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球阴影从右向左 的遮挡过程,即日面右边(西)先变暗, 范围(fànwéi)逐渐扩大,全部挡住后右边亮, 逐渐变大,直到日全食结束。
No 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月相
变化的周期: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上上西。A、太阳突然(tūrán)消失的的现象。 (1)画出此图所示的日地月三者位置时的月相
Image
12/7/2021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1、月相(yuèxiàng)变化周期为2(9.53 )天,称为朔 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

《昼夜与四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昼夜与四季》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昼夜与四季》说课稿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昼夜与四季》为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在第一节“地球的运动”中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和周期等知识,以及在本册第5章《地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经纬线、“五带”分布和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等知识,并观察和制作过地球仪。

以上这些已学知识为学习“由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由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的学习也是将之前所学有关地球知识的整合应用。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一)昼夜的形成——地球自转书本中“昼夜形成和交替”是通过“活动”用灯光照射地球仪来演示的,如图1所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室环境不够暗、平行光照射不易获取,在自转过程中明暗交界线即晨昏线变化不清晰。

图1 地球自转和昼夜形成的演示图2 教具结构简图在这样的“困惑”下,设计了用“黑白内球”等效替代白昼和黑夜如图2,利用“透明外球”的转动来模拟地球自转,可直观的看到“人或物”从黑夜进入白昼,再由白昼进入黑夜,并且清晰可见“晨线”和“昏线”位置,以及晨昏线的变化即黑白交界位置的变化,这个装置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黑白内球等效替代白昼和黑夜,利用空心透明的外球转动来演示自转,解决了教室环境下晨昏线难以体现,昼夜交替界限不明的问题,在实验过程操作简单,现象直观,学生体验感强。

(二)四季的形成——地球的公转书本中“四季的形成”是利用地球公转时整体和局部的图片来讲解的如图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利用视频,Flash动画来演示,使学生从“静态的图片”转换到“动态的动画”来学习,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难点,但是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两分两至”的昼夜长短无法明显演示,特别是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和“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现象不能非常直观的展示。

图3 教材文本示意图图4 太阳直射点图5 昼夜平分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又是以“实体”体验为最佳模式,因此将这个装置置于可转动的轴承上,像圆规一样绕轴转动,轴心位置用激光灯来模拟太阳直射,调节激光灯高低位置使激光线始终垂直地球的“明暗交界面”,即可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认识,从而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昼夜和四季变化有了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提高到科学理论层面。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认识这些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以及生物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昼夜和四季变化现象。

3.实验法: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图表,用于讲解和展示昼夜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呢?2.呈现(10分钟)讲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章地月系2昼夜与四季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章地月系2昼夜与四季华东师大版

《昼夜与四季》教学目标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昼夜的形成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

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二、四季的形成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第七章2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第七章2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昼夜与四季》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昼夜交替的基本原理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基础概念理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形式,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对昼夜和四季的影响,并记录讨论结果。

3. 实践观察:学生需在家中或学校内选择一处地点,连续观察一周的昼夜变化,并记录下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4.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与昼夜或四季相关的生活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以上内容整理成一份作业报告,包括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结果、实践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理解基本概念,还要通过实践观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记录时需注明组内成员的贡献。

3. 实践观察要求真实记录,每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应准确到分钟,并附上观察地点的简图。

4. 案例分析应紧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过程需条理清晰,解释合理。

5. 作业报告需字迹工整,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程度、实践观察的准确性和案例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记录的完整性也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3. 作业报告的整洁度和格式规范性也将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作为范例供其他学生参考。

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业。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2. 帮助学生认识昼夜和四季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锻炼其动手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昼夜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的原理;2. 四季的轮回,地球公转和倾斜对气候的影响;3. 生物和人类对昼夜和四季的适应和应对方式。

三、教学重点:1. 明确昼夜和四季的原因;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3. 掌握昼夜和四季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逐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2. 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昼夜和四季的变化;3. 分组讨论法: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原因;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带领学生理解昼夜和四季的形成;3. 实地观察昼夜变化,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做简单分析。

第二课时:1. 回顾昨天的学习内容,梳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 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介绍地球倾斜对气候的影响;3.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人类和生物的适应方式。

第三课时:1. 组织学生进行四季变化的实地观察和记录;2. 学生展示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交流;3. 带领学生总结昼夜和四季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展开思考和探讨。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记录中的表现;2. 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考和发言;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评估学生对昼夜和四季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拓展延伸:1. 邀请地理学家或气象学家到课堂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昼夜和四季知识;2.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观察不同地区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差异;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挖掘昼夜和四季知识,完成相关研究报告。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昼夜与四季》是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等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础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简介《昼夜与四季》是一门以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课程。

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的基本观点;2. 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规律和原因;3. 能够诠释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的倾角变化;3. 昼夜的变化规律;4. 四季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 教室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的基本观点;2. 实验演示: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规律;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 课外作业:安置相关阅读和实践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与四季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1. 完成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了解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的基本观点;2. 观察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设计或参与实验,观察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3. 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效果;4. 创意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创意作业,如制作昼夜和四季的模型或动画,展示给全班同砚。

六、评判方式1. 完成情况评判:根据学生完成的阅读、实验、讨论和创意作业情况,进行评分;2. 能力表现评判:根据学生在教室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评判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外拓展评判:根据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的表现,评判其对昼夜与四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总结通过《昼夜与四季》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掌握昼夜和四季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七章 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第七章 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昼夜与四季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昼夜和四季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于天文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和网上资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包括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及其对昼夜和四季的影响。

2. 观察记录:学生需连续一周每天在同一时间点(如傍晚6点)观察天空,记录当时的天色、云层状况以及日落的方位等,尝试发现昼夜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3. 概念练习:完成《昼夜与四季》相关的习题集或课本课后练习,如辨析题目中的概念定义、因果关系等,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创意制作: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昼夜和四季形成原理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认真记录所获的资源和知识要点。

2. 观察记录要细致、完整,不仅记录当时的具体情况,还需附加对观察到现象的思考和感受。

3. 完成概念练习时,学生应先自行审题并独立解答,有疑问之处可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

练习完成后需自行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4. 创意制作过程中,学生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地球仪模型。

同时,小组讨论时需积极参与,分享各自的想法与发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书面反馈和口头表扬或鼓励。

2. 对观察记录进行打分评价,重视观察的细致程度和思考深度。

3. 概念练习的完成情况将通过作业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4. 创意制作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结合创意性、实用性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的集中讲解与评价,对于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2. 学生需将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确保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通过学习《昼夜与四季》,培养学生对时间与季节变化的认识,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关时间与季节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设计内容:1.《昼夜与四季》基本概念:- 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介绍四季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地球轨道、地球自转等知识。

2.不同文化下的时间与季节:-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时间与季节的认知差异,比如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昼长夜短、季节变化等情况。

3.时间与季节的影响:- 分析时间与季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衣食住行、作息规律、生活习惯等方面。

4.实践活动:- 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记录不同时刻太阳的位置;- 比较不同季节的气温、阳光照射时间等数据,分析四季变化的原因。

5.综合表现:- 学生撰写《昼夜与四季》观察报告,总结自己对时间与季节变化的认识;-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不同文化下的时间与季节的认知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三、任务安排:第一阶段(1-2周):学习《昼夜与四季》基本概念,进行相关实验观察。

第二阶段(1-2周):学习不同文化下的时间与季节知识,进行文化对比分析。

第三阶段(2周):进行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太阳运行轨迹,比较不同季节的数据。

第四阶段(1周):撰写《昼夜与四季》观察报告,展示实践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20%):对实践活动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报告。

3. 作业报告(30%):撰写《昼夜与四季》观察报告,对时间与季节变化进行总结。

4. 小组讨论(20%):就不同文化下的时间与季节差异展开讨论,展示团队合作能力。

5. 综合能力(10%):包括跨文化沟通、观察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五、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对时间与季节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2 昼夜与四季 教案设计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2 昼夜与四季  教案设计

昼夜与四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昼夜交替形成的根本原因;知道四季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同完成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昼夜成因、四季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知识回顾与深化: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自转?自转周期多长?地轴是虚拟的,我们如何得知虚拟地轴在哪?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24小时,地轴贯穿于南北两极点,地轴的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绕着什么在公转?公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绕日公转,公转的周期为365.25日。

观察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之分?本节课可以为你彻底揭晓答案哦。

二、讲授新课打电话:(美国纽约)兰兰,早上好!(中国宁波)阿姨,晚上好!为什么她们说的时间不统一呢?1.活动1昼夜的形成: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操作:打开手电筒,远远照着地球仪,思考:(1)手电筒代表什么?太阳。

(2)打开手电筒,是不是整个地球仪都被照亮呢?不是。

(3)那是多少被照亮了呢?一半。

(4)地球仪上哪边代表白天,哪一边代表黑夜?被照到的那面为白天,没被照到的那面是黑夜。

2.活动2动脑想想:(1)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2)假如地球本身是透明的,我们又会看到怎么样的情景呢?用透明的白炽灯泡演示假如地球是透明的,假如地球是发光的。

思考: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本身要具备什么条件?结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1)地球本身不发光;2)地球本身不透明;3)太阳同一时间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

3.活动3昼夜交替的成因: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小纸人。

(1)打开手电筒,并固定不动(为什么固定手电筒不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视运动不明显。

《第七章 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第七章 2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昼夜与四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昼夜现象和四季更替现象有深入理解;2. 掌握昼夜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及规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与四季现象。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其周期大约是多少?(2)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什么运动有关?为什么?(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昼夜与四季现象。

2. 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找出以下现象发生的原因:(1)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

(2)冬天,树上的叶子变黄,枯叶从树上飘落。

(3)晚上,月光洒向大地,灯光照亮城市。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请学生在一周内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观察和思考后完成问题。

2. 作业形式:可以用口头表述,也可以用书面形式回答问题,同时需要举出相应的实例。

3. 作业反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希望学生在下次上课时能够分享自己的作业心得和收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举实例的合理性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对于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本次作业后,我们将进行一次课堂反馈环节。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困惑和问题。

我们将会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作业,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的奥秘。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昼夜与四季现象的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热爱。

3. 加深学生对昼夜与四季形成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昼夜与四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昼夜与四季》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昼夜和四季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导学内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2. 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昼夜和四季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2. 进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是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并找出答案。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5.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段的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昼夜和四季的原因。

6.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或者不公转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他们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明白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思考,不息探索,不息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与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昼夜的形成
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
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
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
(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
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

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二、四季的形成
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北极星附近)(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2.得出结论。

(1)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2)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

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

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

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

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

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