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精选3篇】-最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精选3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篇一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篇二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知识重要的一个方块,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二)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烛之武退秦师》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荆轲刺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置之坐上。
(“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一:《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
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
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
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
②代词,(退秦)这件事。
(事)c) 公从之。
②代词,代佚之狐。
(人)d) 是寡人之过也。
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 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特点是古雅、简练、文学性强。
2. 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理解。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序、词类、句法等方面。
2. 词序以主谓宾的次序为主,但由于语序变化多端,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3. 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每种词类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构词规律。
4. 句法方面主要包括病句、补语、连词等语法现象,需要掌握其规则并灵活运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文言文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笔的艺术性。
2.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仗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3. 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具体情境和语境,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注意虚实得当。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了解上下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2. 需要辨别词义,理解句子的意思,辅助工具有字典、注释等。
3. 需要注意文言文的情境和时代特点,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五、文言文的背景知识1. 文言文的词汇和成语常常涉及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对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了解能够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背景。
3.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领悟。
总结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语法、修辞手法、阅读技巧以及背景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在语文表达方面有更高的境界。
六、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1.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文言文中的丰富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3.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领会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语言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掌握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学习文言文的语法与词汇特征,增强对古文的解读能力析
经典文言文作品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 305 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朝社会 的风貌和情感。
8/13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句意
• 识别关键字:通过仔细识别文中出现的关键字,帮助理解文意,提炼主要信息。 • 句子结构:深入分析句子的结构,掌握主谓宾等成分,有助于句子整体理解。 • 上下文联系:关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助于理清段落和全文的意图。
9/13
翻译方法
• 逐句翻译与整体理解结合:通过逐句分析与理解文章结构,帮助掌握文章整体意思,增强阅 读效果。
•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记录,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内容涵盖仁、礼、义、智等伦理道德规 范。
• 作品分析: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解读,探讨经典作品在历史、文化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13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比较:分析各作品在用词、句式及修辞手法上的差异,展现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 • 文学技巧解析: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深入理解其艺术效果。 • 时代背景影响:理解每部作品创作时的社会、政治及文化背景,对作品主题和手法的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Overview
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常见文言实词 4. 文言文阅读技巧 5. 文言文作品赏析
2/13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文言文的定义
• 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广泛应用于古 典文学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括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 (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 增添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 介词,拿、用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 ( 疑代,哪里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 代,国 )②君知其也 ( 代,件事 )③吾其也 ( 表商议或希望气 )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 ( 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 通“供”,供 )③秦伯 ( 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 ( 同“智”,理智 )三. 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 ( 名用作,扎 )②既封 ( 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 ( 使用法,使⋯⋯减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作,害 )⑤越国以鄙 ( 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 ( 使用法,使⋯⋯亡 )⑦ 之武退秦 ( 使用法,使⋯⋯撤军 )四. 古今异①夫人 ( 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 ( 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 ( 介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伯(2)省略句A.晋 ( 于) 函陵 , 秦 ( 于) 汜南 ( 省略介“于”)B.( 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 省略主 )C.敢以 ( 之) 事 ( 省略介,以之 )(3)前置夫晋,何之有 ( “之”作前置的志)高一文文言知点小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 yuè,高。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引言- 文言文的定义- 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连词- 助词- 介词- 量词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五、文言文的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七、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 句读的基本原则-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八、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历史典故- 古代礼仪- 哲学思想九、文言文经典篇章赏析- 《论语》选读- 《孟子》选读- 《史记》选读- 《诗经》选读十、结语-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建议示例内容:一、引言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者……也”来构成判断句,如“孔子,鲁人也”。
2. 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通过“为……所”来表达,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3.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为了简洁,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如“读书破万卷”。
4.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是为了强调,如“甚矣,汝之不惠”。
三、文言文的常见虚词1. 连词:“夫”、“且”、“与”等,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
2. 助词:“之”、“也”、“者”等,用于句尾或句中,起到辅助作用。
3. 介词:“于”、“以”、“自”等,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4. 量词:文言文中的量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匹”表示马,“头”表示牛。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学问点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4、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伶俐)5、正人生非异也。
(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学问点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
(低于)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5、外与天际。
(交会)6、顺流而东。
(东进)7、卧而梦。
(做梦)(二)名词作状语。
1、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4、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雷同)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6、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超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终点)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终点)(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饮泣)(六)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2、始指异之。
(以为异。
)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4、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5、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学问点三、古今异义1、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赅博精深2、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以骂曰(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其人居远(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进兵北略地(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18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9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用刀割刺)2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2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2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2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使,活) 28从百余骑(从:使动,使,跟从)2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⑦北蛮夷之鄙人(鄙陋鄙俗)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④敝帚自珍(坏,破旧)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⑤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小结(每课实词、虚词等)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使毕使于前
沛公军(于)霸上。为(吾)击破沛公军。
具告(之)以事。竖子不足与(之)谋!
(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于)河北
则与(樊哙)斗卮酒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
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相关成语
危在旦夕切齿拊心怒发冲冠图穷匕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天子气也。
群臣侍殿上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此亡秦之续耳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8.令将军与臣有郤
19.因击沛公于坐20.皆为龙虎,成五采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三)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2.舍郑以为东道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5.持千金之资币物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诸郎中执兵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断其左股
与郑人盟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动词(介)+形容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容词作动词1.形容词作名词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一、通假字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古:离开;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师(使动,使……退却(撤兵)①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②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③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1.名词作状语5.微2.鄙1.肆4.阙6.敝四④ 、一词且多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
(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
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⑤鄙人(谦称)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
《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
”)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成语“敝帚自珍”)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③疲惫 (例: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高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5.之3.焉2.而1.以4.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介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①今急 而 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 而 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 而 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 而 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③失其所与,不知其(乏代困词,自己的指代“行李”)②④越吾国其以还鄙也远(,语君气知助其词难,也还(是代,词表,商指量代)“那件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 说 见臣(通“悦”,高兴 yuè)2.日 以 尽矣(通“已”,已经)3.而燕国见 陵 之耻除矣(通“凌”,凌辱)4.今日往而不 反 者(通“返”,回来)5.请辞 决 矣(通“诀”,诀别)6.燕王诚 振 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7.图穷而匕首 见 (通“现”,显露出来)8.秦王 还 柱而走(通“环”,绕)9. 卒 起不意(通“猝”,突然) 二、文言实词1. 今行 而 无 信 ,则秦未可 亲 也(动词,亲近,接近)2. 秦之 遇 将军,可谓 深 矣(形容词,刻毒)3. 可以 解 燕国之 患 (动词,解除,解救)4. 人不 敢 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 (动词,回来)高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礼品、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① 进1兵北略地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上④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很快)①前名为词(作之动)词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 左右既前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高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五、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六、一词多义(一)实词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高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时间)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形容词,深度。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可3以.解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除。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
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人5.不敢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敢以烦执事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uán。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
7.持资千金之资币物名词,礼品。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准备) 。
8.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