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保了国家的安定和高度统一。但造成权力过于集中,
易形成独裁局面,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1.据《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元)万顷 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唐代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宰相之
权”?
提示: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门下
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
(2)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
股取士、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机构:秦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 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4)官吏的选拔和任免:从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任免
由皇帝决定。隋唐实行科举制,一直延续到近代。
(5)完善监察制度:皇帝通过设置监察机构,来监察地方
但不符合题意。
【史料链接】科举制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 宗族,例应回避①。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
校阅。乾隆九年(1744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
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矣②。
——《清史稿·选举志》
【解读】本材料主要描述了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具体解读 如下:
考纲 考情
三年6考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行省制 1.内容:地方设行省,有军事、经济大权,边远地区设 宣慰司 。 _______ 中央集权 ,是我国_____ 省制 的开端。 2.影响:加强了_________ 四、选官制度
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 1.汉代:实行_______
——赵翼《檐曝杂记》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权。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 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
(2)中央与地方割据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对地方控
制。选官制度经历了由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使中央集权得
到强化,促进了社会发展。
主题1
从汉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 【史料探究】
1.唐代三省六部制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
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
【探究】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目的。 提示:(1)现象: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时人 对此乐此不疲。(2)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以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借此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
【名家评史】 【观点1】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 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 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质,大大加百度文库了中央集权。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_____________ 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内阁。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 ①形成:明太祖设___________ 内阁 形成;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 事;明成祖时_____ 票拟权 。 有了_______ ②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探究】唐太宗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的政治运行 机制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1)态度:唐太宗认为宰相的设立可以避免专制集权的
弊端。
(2)积极影响:设三省六部,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 干的不足;相权三分,既互相制衡,又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 行政效率。
——钱穆《国史新论》
【解读】作者认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 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 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观点2】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
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 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 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 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 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 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探究】据此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提示: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措施:裁 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名家评史】 【观点】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 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 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
级”,依据品级授官。
(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
向衰落,1905年废除;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2.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 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 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 开。
上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联系和交流,逐渐拉大与西方差距。
【典题例证】(2013·山东文综·T12)
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
拟者应是( A.中书省 C.军机处 ) B.内阁 D.礼部
【解析】选C。从图片中的‚上谕‛‚钦此‛等词语来看,属 于皇帝诏书的语气,由此可以判断是军机处跪受笔录,向下传 达政令。因为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
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面临深重危机。
主题2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史料探究】
1.察举制及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 ——《晋书·段灼传》
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材料二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
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令,余以年 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探究】根据材料二,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 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1)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2)共同特点:封闭性、
垄断性。
2.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 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 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 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王定保《唐摭言》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 2.魏晋南北朝:采取___________ 步入仕途。
3.隋朝: (1)内容: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设进士 科举制 形成。 科,_______ 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2)影响:打破_________
期,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
比,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实现了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转变,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 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明清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表 现在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中止 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
第 2 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
一、郡国并行制 郡县、封国 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1.汉初:___________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武帝:颁布“_______ 二、三省六部制
1.内容: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 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大区别。(1)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
官之首‛;(2)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 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 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计的授权。与以往的宰相比,权力相 差甚远,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以文释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伴随着 两大矛盾:(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 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都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
内侍机构 。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
2.清朝: 皇权 受到很大限制。 (1)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_____
南书房 ,参与机要,但皇权仍受限制。 (2)康熙帝设_______ 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 (3)雍正帝时设_______
皇帝 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_____ 六、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影响
【典题例证】(2014·惠州二次调研)“贡院”,就是古代选拔 人才贡献给皇帝的那座院子的简称,民间称之为“考棚”。当 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世卿世禄制 C.九品中正制 ) B.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考棚‛反映选拔制度的特点是考试与做官相
结合,故是科举制,D正确;A、B、C都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
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
选拔,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故称科举是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和趋势 1.变化: (1)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推荐授官。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
2.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正确吗? 提示:错误。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 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3.有人认为明朝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明朝的内阁首辅就 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这一说法错误。明朝时期的内阁制与前代的宰相制有重
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
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
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 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 (1)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 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有 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选官的形式由原来的世袭、
推举到现在的考试;依据史料中‚例应回避‛可以看出,该制 度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和公开。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清政府对科举考试的各个环 节加强了保密措施,要求皇室及贵族子弟一体回避。
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 1.主要特点: (1)加强君主权力: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代 利用新儒学思想来神化皇权,唐宋元等通过分割相权、弱化地 方事权来加强君主权力,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权。
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
治……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 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 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主 要朝代的评论。(1)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帝国时
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维护国家统
一和领土完整;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各民 族交往和融合。 (2)消极: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成为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政治上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在 政治和思想等方面钳制人民;文化上极端专制统治的政策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空谈务虚,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外交
决,军机处作为负责记录、传达皇帝命令的机构。图片内容显
示为嘉庆帝时期,此时军机处已经设立。
【史料链接】清代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 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①,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
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