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填写、使用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身体伤残学生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必 要说明并在实证材料中予以记录。
.
(六)审美与表现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艺术领域课程所有模块考查成绩优秀; (2)有艺术特长并得到地区(师)级以上教育行 政部门批准的专业机构认证;(3)在自治区、兵 团以上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音乐、美术等比 赛中获奖;(4)在地区(师)教育部门组织或认 可的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5) 在县(团)级以上的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并 得到奖励;(6)其他。 .
.
(三)学习能力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等领域所有模块考试成绩优秀;(2)研究性学习 成果在自治区、兵团级及以上组织的评审中获 奖;(3)创新大赛及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等 在自治区、兵团级及以上组织的评审中获奖; (4)其他。
.
六、结果应用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是学生毕业的主 要依据之一。
(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修习 汇总表将作为高校招生依据之一。
(三)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和“公 民素质”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招 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学生如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和面试,学校 须提供学生成长记录袋。
.
五、评价方法
1.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自我评价、学生 互评(学生分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自评主要应用于形成性评价中,其结果供教 师参考;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 的主要依据。建议学生自评权重为10%,学生 互评权重为50%,教师评价权重为40%。
.
2.综合素质评价中,每一个基础性发展 目标各评价要素的评价结果中若同一个等级的 个数达到半数及半数以上,则该基础性发展目 标的最终评价结果以该等级呈现,若两个不同 等级的个数各占半数,则最终以高等级的评价 结果为准。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尚待改进。(1)严 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处分且无悔改表现;(2) 触犯法律法规、受到司法. 机关处理。
(二)公民素养
1、基本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合格 。
2、达到合格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 为优秀。(1)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并得到有关部门 表彰;(2)在爱护国家与集体财产等方面有突出 表现并得到校级以上有关部门嘉奖的;(3)其他 。 3、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尚待改进。(1)参与 非法团伙组织;(2)参与打架斗殴、骗取或抢劫 他人财物、破坏公共设施等恶劣行为。
3、明显达不到C级要求者评为D。
.
(四)交流与合作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在学校组织或认可的集体活动中起主要组 织作用;(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或认可的辩论、 演讲等活动并有突出表现;(3)学校组织或认可 的活动中有与他人合作的突出表现;(4)在学校 社团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5)其他。
.
二、评价标准
评定等级指每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 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其中“道德品质” 和“公民素养”分为优秀、合格、尚待改 进三个等级,其他四个方面均分为A、B、 C、D四个等级。
.
(一)道德品质
1、基本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合格 。 2、达到合格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 为优秀:(1)获校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 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2)在关心集体、保护环境、民族团结、积极参 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校级以上 有关部门表彰。
.
七、每学期电子版成绩上报
(一)政教处下发模板(12月21日) (二)班主任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填 完整。
(三)班主任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上 报至年级组。(1月16日前)
(四)年级组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汇 总上报至政教处。(1月17日前)
.
八、五学期汇总成绩核对
(一)政教处下发供学生核对成绩的电子表。 (二)五学期成绩汇总计算方法。 (三)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核对成绩是否有误。 (四)如本班有学生成绩存在问题,班主任将 问题反馈至政教处,由政教处老师修改。
.
三、评价依据
6.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特长鉴定、医学检查 等证明; 7.关键性评语; 8.自我描述。
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班主任要积累、整理实证材料。
.
四、评价过程
班级开展评价的基本程序是组织培训--学生展示实证材料并自我陈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合成评价等级数 据----填写综合性评语。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 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评价时, 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 政教处进行审定。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收集各 方评价结果、与相关教师(不少于三人)共同研 究写出。
(六)审美与表现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长期拒绝参 加学校、班级文艺类活动;(2)经常传看含有色 情、暴力等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
.
三、评价依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 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各班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 好以下实证材料:
1.班级日志等日常记录的统计资料; 2.关键性作业、作品; 3.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或考查 成绩,及学生操情分; 4.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 5.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
.
如还有疑问请到政教处咨询 谢谢各位班主任的配合
.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长期不参加 班级等集体活动;(2)经常与他人发生无谓冲突, 或有意挑起事端。 .
(五)运动与健康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体育与健康所有模块考查成绩优秀;(2) 国家三级及以上运动员;(3)参加自治区、兵团
.
培训的目的பைடு நூலகம்
使各位班主任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 容、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以确保评 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公平、公正。
.
一、评价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两个部分 :综合性评语和评定等级。
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 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和潜质。
评定等级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 与表现六个方面。
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比赛 前六名主力队员;(4) 地(州、市)、师组织的
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四名或集体比赛前四名主 力队员;(5)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优秀的心理
素质,在同学中产生积极影响并得到师生公认
;(6) 其他。
.
(五)运动与健康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非身体伤残 原因经常不参加“两操”等体育活动;(2)非身 体伤残原因达不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C等要 求;(3)有吸毒、抽烟、酗酒、上网成瘾等不良 嗜好且屡教不改;(4)心理有严重障碍且多次产 生自虐、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
.
(六)审美与表现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艺术领域课程所有模块考查成绩优秀; (2)有艺术特长并得到地区(师)级以上教育行 政部门批准的专业机构认证;(3)在自治区、兵 团以上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音乐、美术等比 赛中获奖;(4)在地区(师)教育部门组织或认 可的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5) 在县(团)级以上的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并 得到奖励;(6)其他。 .
.
(三)学习能力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等领域所有模块考试成绩优秀;(2)研究性学习 成果在自治区、兵团级及以上组织的评审中获 奖;(3)创新大赛及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等 在自治区、兵团级及以上组织的评审中获奖; (4)其他。
.
六、结果应用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是学生毕业的主 要依据之一。
(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修习 汇总表将作为高校招生依据之一。
(三)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和“公 民素质”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招 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学生如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和面试,学校 须提供学生成长记录袋。
.
五、评价方法
1.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自我评价、学生 互评(学生分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自评主要应用于形成性评价中,其结果供教 师参考;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 的主要依据。建议学生自评权重为10%,学生 互评权重为50%,教师评价权重为40%。
.
2.综合素质评价中,每一个基础性发展 目标各评价要素的评价结果中若同一个等级的 个数达到半数及半数以上,则该基础性发展目 标的最终评价结果以该等级呈现,若两个不同 等级的个数各占半数,则最终以高等级的评价 结果为准。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尚待改进。(1)严 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处分且无悔改表现;(2) 触犯法律法规、受到司法. 机关处理。
(二)公民素养
1、基本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合格 。
2、达到合格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 为优秀。(1)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并得到有关部门 表彰;(2)在爱护国家与集体财产等方面有突出 表现并得到校级以上有关部门嘉奖的;(3)其他 。 3、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尚待改进。(1)参与 非法团伙组织;(2)参与打架斗殴、骗取或抢劫 他人财物、破坏公共设施等恶劣行为。
3、明显达不到C级要求者评为D。
.
(四)交流与合作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在学校组织或认可的集体活动中起主要组 织作用;(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或认可的辩论、 演讲等活动并有突出表现;(3)学校组织或认可 的活动中有与他人合作的突出表现;(4)在学校 社团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5)其他。
.
二、评价标准
评定等级指每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 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其中“道德品质” 和“公民素养”分为优秀、合格、尚待改 进三个等级,其他四个方面均分为A、B、 C、D四个等级。
.
(一)道德品质
1、基本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合格 。 2、达到合格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 为优秀:(1)获校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 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2)在关心集体、保护环境、民族团结、积极参 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校级以上 有关部门表彰。
.
七、每学期电子版成绩上报
(一)政教处下发模板(12月21日) (二)班主任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填 完整。
(三)班主任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上 报至年级组。(1月16日前)
(四)年级组将学生综合素评价成绩电子表汇 总上报至政教处。(1月17日前)
.
八、五学期汇总成绩核对
(一)政教处下发供学生核对成绩的电子表。 (二)五学期成绩汇总计算方法。 (三)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核对成绩是否有误。 (四)如本班有学生成绩存在问题,班主任将 问题反馈至政教处,由政教处老师修改。
.
三、评价依据
6.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特长鉴定、医学检查 等证明; 7.关键性评语; 8.自我描述。
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班主任要积累、整理实证材料。
.
四、评价过程
班级开展评价的基本程序是组织培训--学生展示实证材料并自我陈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合成评价等级数 据----填写综合性评语。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 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评价时, 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 政教处进行审定。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收集各 方评价结果、与相关教师(不少于三人)共同研 究写出。
(六)审美与表现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长期拒绝参 加学校、班级文艺类活动;(2)经常传看含有色 情、暴力等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
.
三、评价依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 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各班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 好以下实证材料:
1.班级日志等日常记录的统计资料; 2.关键性作业、作品; 3.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或考查 成绩,及学生操情分; 4.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 5.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
.
如还有疑问请到政教处咨询 谢谢各位班主任的配合
.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长期不参加 班级等集体活动;(2)经常与他人发生无谓冲突, 或有意挑起事端。 .
(五)运动与健康
1、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B,基本 符合《细目表》相应要求者可评为C。
2、达到B等要求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A 。(1)体育与健康所有模块考查成绩优秀;(2) 国家三级及以上运动员;(3)参加自治区、兵团
.
培训的目的பைடு நூலகம்
使各位班主任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 容、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以确保评 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公平、公正。
.
一、评价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两个部分 :综合性评语和评定等级。
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 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和潜质。
评定等级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 与表现六个方面。
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比赛 前六名主力队员;(4) 地(州、市)、师组织的
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四名或集体比赛前四名主 力队员;(5)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优秀的心理
素质,在同学中产生积极影响并得到师生公认
;(6) 其他。
.
(五)运动与健康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D。(1)非身体伤残 原因经常不参加“两操”等体育活动;(2)非身 体伤残原因达不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C等要 求;(3)有吸毒、抽烟、酗酒、上网成瘾等不良 嗜好且屡教不改;(4)心理有严重障碍且多次产 生自虐、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