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并购双方的利益冲突等原因,时常出现法律纠纷。
本案例将围绕某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展开分析。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为拓展市场,甲公司决定并购乙公司(以下简称“乙”),乙公司主要从事手机配件的生产。
双方经协商,于2018年3月1日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公司以1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100%的股权。
协议签订后,甲公司支付了股权转让款,但乙公司并未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
2018年6月,甲公司发现乙公司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并要求乙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
(二)涉及的法律问题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股权转让协议》系甲、乙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符合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有效。
2. 股权转让登记手续根据《公司法》第32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股权转让登记。
本案中,甲公司已支付股权转让款,但乙公司未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
根据《公司法》第34条规定,未办理股权转让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因此,乙公司未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手续,不影响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
3. 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理根据《公司法》第164条规定,公司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本案中,乙公司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公司法》第151条规定,股东或者其他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或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赔偿损失。
因此,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赔偿损失。
4. 解除合同的条件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公司并购_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法律问题频发,给并购双方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公司并购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二、案例简介某市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当地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A公司决定并购B公司,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物业管理业务。
在并购谈判过程中,双方就并购方式、价格、股权结构等问题达成初步一致。
然而,在签署正式并购协议前,双方在法律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团队,对并购协议进行审核,发现以下法律问题:1. 并购协议中关于B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界定不够清晰。
2. 并购协议中关于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的条款存在漏洞。
3. 并购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不明确。
4. 并购协议中关于竞业禁止条款的设定过于严格。
三、案例分析1. 资产和负债界定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B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界定不够清晰,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律师团队建议:(1)明确界定B公司的资产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房产、设备、存货等。
(2)详细列举B公司的负债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供应商债务、员工工资等。
(3)对B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确保A公司在并购过程中获得公平的交易价格。
2. 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的条款存在漏洞,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劳动纠纷。
针对这一问题,律师团队建议:(1)明确B公司员工的安置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岗位调整、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
(2)确保B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因并购导致的失业问题。
(3)制定详细的员工安置实施计划,确保平稳过渡。
3. 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不明确,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知识产权纠纷。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ppt 20张)
3.参与对分包方评价,制订与分包的 安全、 治安、 消防和 环境卫 生等协 议书, 并对分 包合同 、协议 的履行 实施全 过程控 制,并 做好记 录;
4.对安全部门或上级提出的事故隐患 整改要 求,按 照纠正 和预防 措施要 求,落 实人员 实施整 改;
5.负责对重点、危险部位和过程的监 控,落 实监控 人员, 组织对 监控人 员素质 和技能 的培训 及上岗 前的交 底;
置入资产
51%
黄河机电
注壳后:
陕西广电
51%
黄河机电
置入资产
第四步:改名
陕西广电通过上述步骤完成买壳上市后: 将上市公司黄河机电更名为陕西广电网络 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网络。
黄河机电
更名
广电网络
案例点评
陕名广电通过买壳上市完成了对黄河机电的 收购,然后将黄河机电改名,实现了将自 有资产进行上市的目的。
中
软
总
42%
公 司
中软股份
资产B
收购后:
中电产业
42%
中软股份
100%
中软总公司
资产B-付现额
案例点评
中电产业借壳其控股的中软股份,将中软总公司 置入到上市公司中软股份。从而使得中电产业 旗下的所有软件类牌、资产、业务、人才等全部资源,将 有效避免同业竞争。
6.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落实整改,并 向项目 副经理 反馈整 改情况 。发生 工伤事 故,应 立即采 取措施 ,协同 安全部 门开展 事故的 应急救 援,并 保护现 场,迅 速报告 。
7.施工中确因作业需要拆除各类防护 设施的 ,应由 作业班 组向项 目副经 理提出 申报, 经采取 有效的 安全补 救措施 后方能 拆除; 作业完 毕后, 项目副 经理应 督促有 关人员 及时做 好复原 工作, 经重新 验收后 方可使 用。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1.联合利华收购恒天然1989年,英国跨国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收购了日本公司恒天然。
此次并购案标志着联合利华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在并购之前,恒天然作为一家日本的传统食品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市场网络。
通过收购恒天然,联合利华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获得恒天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和产品资源。
这次并购案还体现了联合利华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恒天然的并购,联合利华公司得以扩展其产品线,涵盖日本传统食品领域,进一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这次并购案也给联合利华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管理经验。
由于文化背景和运营方式的不同,联合利华在并购后面临了一些管理问题。
然而,通过与恒天然的合作,联合利华不仅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获得了亚洲市场的市场洞察力,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2.AT&T收购时代华纳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和娱乐公司时代华纳。
这次并购案堪称是媒体和通信行业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AT&T作为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与时代华纳的业务高度互补。
通过收购时代华纳,AT&T巩固了其在内容生产和分发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公司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动其优质内容在移动和在线领域的传播。
这次并购案还能为AT&T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通信和媒体行业越来越融合,通过整合时代华纳的资源和内容创作能力,AT&T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媒体和娱乐内容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AT&T 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数字广告和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这次并购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并不同文化和运营方式的难度非常大。
并购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集团(以下简称“XX”)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YY公司(以下简称“YY”)成立于90年代,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XX集团为了拓宽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决定收购YY公司。
XX集团与YY公司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XX集团将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100%的股权。
此次并购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包括反垄断审查、股权交易、员工安置、知识产权转移等。
二、法律问题分析1. 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XX集团与YY公司的并购交易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属于需要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在并购过程中,XX集团和YY公司及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提交了申报材料。
经过审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该并购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批准了此次并购。
2. 股权交易(1)股权转让协议XX集团与YY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XX集团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100%的股权。
协议中应明确约定股权转让的支付方式、时间、违约责任等内容。
(2)股权转让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股权转让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XX集团在收购YY公司后,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3. 员工安置(1)劳动合同XX集团在收购YY公司后,应当与YY公司的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员工安置方案XX集团应当制定合理的员工安置方案,包括员工安置补偿、工作安排、培训等方面。
同时,应当与YY公司协商,确保员工安置方案的顺利实施。
4. 知识产权转移(1)知识产权评估在并购过程中,XX集团需要对YY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
(2)知识产权转让协议XX集团与YY公司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约定XX集团取得YY公司拥有的全部知识产权。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1. AT&T并购Time Warner在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宣布以854亿美元收购媒体巨头Time Warner,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并购案之一、该交易旨在将传统电信和媒体相结合,创造一个全面整合的娱乐、通信和广告平台。
然而,该交易引起了反垄断风险和监管机构的担忧。
最终,交易在2024年获得批准并完成。
2. 微软收购LinkExchange在1998年,微软以2.65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广告公司LinkExchange。
这是微软早期追求在线广告市场的战略举措之一、然而,这个并购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微软很快放弃了LinkExchange的业务,将重点转向其他领域。
3. Facebook收购Instagram在2024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这笔交易被认为是Facebook为了扩大其社交媒体帝国而进行的策略性收购。
Instagram在交易后继续保持其独立运营,并成为Facebook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
4. 谷歌收购Motorola Mobility在2024年,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设备业务。
这笔交易是为了获取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以加强谷歌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这个并购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谷歌最终在2024年将Motorola Mobility出售给联想集团。
5.万达收购AMC影院在2024年,中国房地产巨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AMC影院。
这个并购标志着中国公司进军建设娱乐产业,并使万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经营商之一6.阿里巴巴收购天猫在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30亿美元收购了电子商务网站天猫。
这个并购巩固了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并推动了阿里巴巴集团的进一步扩张。
7.惠普收购康柏在2002年,惠普以187亿美元收购了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柏。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乙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2018年,甲公司决定并购乙公司,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18年10月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100%的股权。
2019年1月,并购正式完成,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 估值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估值是一个关键问题。
甲公司聘请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乙公司进行估值,评估结果为1.2亿元。
然而,乙公司认为该估值偏低,双方就估值问题产生了分歧。
最终,双方通过协商,甲公司同意支付1.3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
2. 交易结构设计在交易结构设计方面,甲公司采取了股权收购的方式。
具体来说,甲公司以现金支付1.3亿元,购买乙公司100%的股权。
在交易过程中,甲公司还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股权过户登记:甲公司需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乙公司股权过户登记手续。
(2)债权债务处理:甲公司需对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调查,并明确约定债权债务的归属和承担。
(3)知识产权转让:若乙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甲公司需与乙公司协商知识产权的转让事宜。
3. 合同签订与审批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甲公司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合同条款应包括交易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时间、违约责任等。
(2)合同审批程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甲公司需将股权转让协议报送给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3)合同效力:甲公司需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法律风险始终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以XX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案为例,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业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XX科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核心竞争力,决定收购一家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Y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科技”)。
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与Y科技及其股东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XX科技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Y科技100%的股权。
然而,在并购完成后,XX科技发现Y科技存在一系列法律风险,导致并购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损失惨重。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一:股权转让法律风险在收购Y科技的过程中,XX科技未对股权转让协议进行严格审查,导致股权转让协议存在以下问题:(1)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2)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条件,如支付期限、支付方式、支付对象等;(3)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违约责任。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XX科技在支付股权转让款后,无法按照约定取得Y科技的控制权,甚至可能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防范措施: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XX科技应与Y科技及其股东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期限、条件以及违约责任,确保股权转让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法律风险二:合同纠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未对Y科技涉及的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导致并购后出现以下问题:(1)Y科技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存在潜在纠纷,可能导致XX科技在并购后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2)Y科技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存在潜在纠纷,可能导致XX科技在并购后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防范措施: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应对Y科技涉及的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履行情况等,确保并购后公司运营的稳定性。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近年来,企业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旨在实现规模扩大、资源整合、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然而,并购交易并不总是能够取得成功,其中存在着种种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并购案例,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并购策略,并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
这次并购被认为是一次巧妙的战略举措,谷歌将Youtube的用户网络与其自身的搜索引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线视频广告市场份额。
谷歌在并购后保持了YouTube的独立运营,这一策略使得用户持续增长并赢得用户的口碑。
通过并购,谷歌成功地扩大了其在线媒体业务,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地位。
案例二:迪士尼收购漫威在2009年,迪士尼以约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娱乐公司,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迪士尼将漫威的知名品牌和热门角色融入其传媒帝国中,并有效地促进了品牌的整合。
迪士尼除了改编漫画为电影等传统作法外,还将漫威的人物角色推广至公园、娱乐节目等领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通过迪士尼的广泛推广和精心打造,漫威漫画与电影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加深了消费者对漫威品牌的认可度。
案例三: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大约20亿美元收购了盒马鲜生,这是一家以线下超市和新零售为主的公司。
这次收购战略被视为是阿里巴巴在线上线下整合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盒马鲜生,阿里巴巴进一步拓展了其电商业务,并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购物整合在一起。
阿里巴巴与盒马鲜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选择。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
首先,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注重战略契合度,确保双方具有互补性以及可以实现资源整合。
其次,成功的并购需要注重品牌整合和推广,将并购目标的知名品牌与自身业务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收购方”)是一家专注于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YY公司(以下简称“被收购方”)是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收购方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收购方以一定的价格收购YY公司。
二、案件分析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收购方XX公司XX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从事某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被收购方YY公司YY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同行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2. 并购目的收购方XX公司希望通过收购YY公司,实现以下目的:(1)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2)获取YY公司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3)降低行业竞争压力,提高盈利能力。
3. 并购方式本次并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收购方XX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YY公司全部股份,总收购金额为1000万元。
4. 法律问题分析(1)股权转让审批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股权转让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均召开了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股权转让事项,并获得了股东的同意。
(2)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并购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应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未达到申报标准,因此无需进行反垄断审查。
(3)职工安置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合并、分立、转让全部或者部分产权的,应当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对职工进行安置。
在本案中,收购方XX公司和被收购方YY 公司已就职工安置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被收购方YY公司职工提供了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企业并购如何实现战略协同效应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如何实现战略协同效应案例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已成为许多企业实现战略协同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企业能够整合资源、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并实现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几个案例中分析企业并购如何实现战略协同效应。
一、Case A:A公司收购B公司A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而B公司则是一家研发型企业。
A公司希望通过收购B公司来拓展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并购后,A公司将B公司的研发团队与自己的制造团队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整合性的研发与制造团队。
双方的技术,生产和创新力得到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并且,A公司还通过收购获得了B公司的知识产权,促进了自身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发展。
二、Case B:C公司与D公司合并C公司是一家拥有较强销售网络的企业,而D公司则是一家具有优秀品牌形象的企业。
C公司希望通过与D公司的合并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合并后,C公司可以借助D公司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场认可度和产品竞争力。
同时,D公司可以充分利用C公司庞大的销售网络,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
通过双方资源的协同,合并后的企业实现了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了竞争地位。
三、Case C:E公司并购F公司E公司是一家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而F公司则是一家拥有丰富市场资源的企业。
E公司希望通过并购F公司来实现资源整合,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产品销售额。
并购后,E公司整合了F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并将其与自身的生产技术和品牌优势相结合。
通过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E公司加强了市场宣传,提高了产品销售额,同时也扩大了市场份额,巩固了行业地位。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并购是实现战略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
在并购中,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战略定位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并购。
并购前需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确保并购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
企业并购兼并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兼并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并购兼并已经成为了商业领域的常见操作。
而企业并购兼并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地位的变化。
为此,本文将从实例分析的角度,探讨企业并购兼并的实践经验和运营策略。
案例一:华为收购盛大网络华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一直以来积极布局智能终端市场。
而在2011年,华为宣布将收购盛大网络旗下大部分业务,正式进军互联网领域。
这也是华为“走出去”战略实践的一次重要案例。
在这次收购中,华为获得了盛大网络在线游戏等业务的控制权,并将这些业务整合进自己的“华为游戏”平台。
同时,华为还在收购后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将盛大网络的在线音乐和社交业务进行整合,并独立运营。
通过这次收购,华为不仅扩大了互联网业务的版图,也增强了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
而在业务整合和人员安置方面,华为也采取了一系列细致周到的举措,让各方面工作得到高效而顺畅的推进。
案例二: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全球最大的网络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接受了谷歌的收购要约。
在这次收购中,虽然YouTube成为了谷歌的子公司,但仍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运营地位。
在收购后,谷歌把YouTube的用户群和广告规划整合到自己的综合平台中,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支持。
而在品牌策略上,谷歌则保留了YouTube的独立性,维持了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
通过这次收购,谷歌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视频业务版图,增加了用户流量和市场份额。
同时,受益于收购,YouTube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广告收入和技术支持,稳固了在视频分享平台领域的领先地位。
案例三:苹果收购Beats2014年,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eats Electronics和Beats Music两家公司的商标和业务权。
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追求高端音乐市场的增长,朝更广泛的娱乐细分市场拓展。
在这次收购中,苹果将Beats的音乐服务整合到自己的iTunes 商店以及App Store中,并在销售渠道上为Beats产品提供更多的支持。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是对所并购企业的整合能否成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企业并购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企业并购成功案例篇1:海南航空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2010年1月19日,中国海南航空集团购买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签字仪式在悉尼举行。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上议长阿曼达·法齐奥(amandafazio)、中国驻悉尼总领事胡山、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邱德亚、海航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健及项目顾问巴拉特·拜斯(bharatbhise)等中澳两国政界和工商界近100位嘉宾出席。
胡山总领事在仪式上致词。
他祝贺海航集团成功收购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表示此次收购是中国企业对澳投资多元化的重要标志,表明在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澳两国工商界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趋势日益加强。
胡总领事希望这样有利于两国企业和人民的合作成果越来越多。
海航集团是中国第四大航空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多元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总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因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而于去年破产。
经过谈判,海航集团通过其位于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升飞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商用飞机租赁业务。
此项目于2009年下半年分别获得中、澳两国政府批准。
至此,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均已在澳开展业务。
企业并购成功案例篇2:中石化收购Addax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8日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成功完成对Addax公司的要约收购,交易总金额达83.2亿加元(约合75.6亿美元)。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一笔成功交易。
中石化海外权益原油产量每年将因此增加约700万吨,原油总产量将因此增加16.7%。
二季度数据显示,Addax公司平均原油产量为14.3万桶/日,约合700万吨/年,其中尼日利亚的权益油占72.2%。
根据初步开发方案设计,公司近期产量将达1000万吨/年以上。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资料
获取资源和技术
通过并购获取目标企业 的资源和技术,实现企 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
术升级。
多元化经营
通过并购进入新的行业 或市场,实现多元化经
营,降低经营风险。
并购过程的关键因素
尽职调查
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 评估,了解其财务、经营、法 律等方面的情况,为并购决策
提供依据。
估值与定价
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估值和 定价,确保并购价格公平合理 ,避免高溢价并购。
并购后的发展
谷歌通过并购YouTube,成功地拓展了其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YouTube在谷歌的支持下,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服务,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活跃度。
谷歌利用YouTube的用户和内容资源,成功地拓展了广告、付费订阅等商业模式, 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02
案例二:阿里巴巴并购 饿了么
谈判与协议
与目标企业进行并购谈判,达 成一致意见,签订并购协议, 确保并购过程的顺利进行。
融资与支付
根据并购规模和目标企业的需 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支 付方式,确保并购后企业的正
常运营。
并购后的整合与协同效应
战略整合
根据并购动机和目的,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 实现企业战略的协同和优化。
业务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业务链条,提高企业的 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并购过程
01
02
03
04
初步接触
阿里巴巴与饿了么开始接触, 双方就并购事宜展开初步讨论
。
尽职调查
阿里巴巴对饿了么进行了详细 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 业务模式、市场前景等方面。
协商条款
双方就并购条款进行了深入的 协商,包括并购价格、股权结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分析案例精选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分析案例精选1.联合利华收购高露洁:2000年,英国联合利华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高露洁。
这次合并是当时消费品行业最大的交易之一,也是跨越大西洋的重要并购案。
通过这次收购,联合利华和高露洁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成本的降低。
2.阿里巴巴收购天猫: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收购了中国最大的B2C网站天猫。
通过这次收购,阿里巴巴实现了在B2C领域的快速布局,并且提高了在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力。
同时,阿里巴巴和天猫的业务能够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特斯拉收购太阳能城:2024年,特斯拉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阳能城,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布局。
通过这次并购,特斯拉能够通过整合双方的技术和资源,加速发展太阳能市场,并提供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4.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2024年,迪士尼以7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1世纪福克斯的大部分资产。
通过这次收购,迪士尼得到了21世纪福克斯的电影和电视制作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娱乐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并购案还促使其他媒体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整合。
5.万科与恒大的重组:2024年,中国房地产巨头万科和恒大集团宣布进行股权和资产交换。
这次重组旨在实现双方规模、资源和市场份额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由于管理层之间的分歧和业绩下滑,最终该交易没有完成。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形式和目标。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能够实现规模优势、资源整合、风险分散、市场扩张等多项利益,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然而,并购重组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整合困难、管理层协调等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需要慎重分析和决策。
公司并购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案涉及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与YY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Y网络”)的并购案。
XX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而YY网络则是一家在互联网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并购协议,XX科技以现金方式收购YY网络全部股权。
二、并购双方基本情况1. XX科技有限公司XX科技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我国一线城市,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咨询等服务。
公司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曾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XX科技业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
2. YY网络有限公司YY网络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我国一线城市,主要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产品运营、广告推广等业务。
公司旗下拥有多个知名互联网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YY 网络在互联网领域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并购过程及法律问题1. 并购过程(1)双方接触:XX科技与YY网络在多次行业交流活动中相识,并就潜在合作机会进行探讨。
(2)尽职调查:XX科技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对YY网络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包括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
(3)谈判与协商:双方就并购条款进行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4)签订并购协议:XX科技与YY网络正式签订并购协议,约定XX科技以现金方式收购YY网络全部股权。
(5)交割与过户:XX科技按照协议约定支付并购款,YY网络完成股权过户手续。
2. 法律问题(1)尽职调查在并购过程中,尽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案中,XX科技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对YY网络进行全面尽职调查,主要关注以下问题:① YY网络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② YY网络的法律合规性:包括合同、知识产权、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合规性,避免并购后潜在的法律风险。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重组并购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业务范围涵盖住宅、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饱和和调控政策的实施,A公司面临着业务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下降等问题。
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A公司决定进行并购重组。
经过前期调研和筛选,A公司最终确定了对一家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科技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进行并购。
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B公司在行业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前景广阔。
二、案例分析1. 并购动机分析A公司并购B公司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拓展业务领域:通过并购B公司,A公司可以进入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2)提升核心竞争力:B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后可以提升A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实现资源整合:A公司可以通过并购B公司,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并购方案设计(1)并购方式:A公司拟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并购B公司,以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
(2)并购价格:根据B公司的净资产、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因素,A公司拟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并购资金来源:A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
(4)并购流程:A公司将与B公司进行谈判,签订并购协议,完成股权转让,并办理相关工商变更手续。
3. 法律风险分析(1)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风险: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并购协议可能存在条款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后续纠纷。
- 知识产权风险:B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可能存在权属争议,影响并购效果。
- 员工安置风险:并购过程中可能涉及员工安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2)并购后的法律风险:- 法律合规风险:A公司并购B公司后,需要确保业务合规,避免因违规操作而承担法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一、引言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
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我国从二十世纪 90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
2001年加入WTO 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IBM PC 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
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IBM PC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
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IBM PC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
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IBM—PC业务背景介绍(一)并购背景简介%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 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
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
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4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
2004年12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9.73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lBM—PC业务的动因(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GroupLimited)创建于1984年,一直是中国PC市场的龙头企业。
它在20世纪90年代创下了十分辉煌的业绩,其股票在2000年成为了香港旗舰型的科技股。
同年联想还被世界多个投资者关系杂志评为“中国最佳企业”,仅在国内PC业务取得成功并不是这个雄心勃勃的大企业所能满足的,联想创始入柳传志在2001年就曾提出联想要在几年内进入世界500强,在“做大”思路的驱使下,联想少帅杨元庆选择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从那时起,联想不但稳守国内PC市场的龙头老大位置,还同时进军互联网、手机、IT三大领域,力求成为一个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巨型企业。
但是后来的投资却收效甚微。
2000年联想进军互联网,最大的举动就是于2000年4月18日创办了fm365门户网站,可是网站的运营却使联想步入泥沼。
现在flax365已经不复存在了。
2001年6月联想与美国AOL公司成立互联网合资公司,可公司后来没有运行任何业务,最终联想只能撤资。
2002年联想转攻转型IT服务,但从中几乎没有获得利润。
同年联想在移动通信领域上也没有什么大突破。
连年的碰壁终于使得联想陷入创建以来的第一次危机。
在2003年,除了PC业务盈利外,手机、IT、互联网三大业务皆频频告急,共亏损超过2亿港元。
(在保本的行当PC业务上,联想又不得不面临来自戴尔、惠普的强力竞争。
更致命的是,因为与这两家争市场的原因,联想推出了一款2999元的品牌电脑,而这款电脑所用的处理器正是Intel的竞争对手AMD。
联想集团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多元化战略转为国际化战略。
既然多元化这条路不好走,那么就坚守自己的优势业务(PC),然后进军国际市场,将联想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
联想尽管有着在中国成功销售PC的丰富经验,可是在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增加市场占有率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联想的智囊团捕捉住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商机一IBM-PC业务。
(二)IBM连年亏损的PC业务就在联想走多元化路线屡屡受挫时,IBM—PC业务也连年亏损,使得公司高层抛售PC部门的想法更为坚定。
该公司个人电脑部门2001年亏损状况为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
而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1.39亿美元,PC是—个很特殊的产业,它需要有较低的价格和较大的经济规模来支撑,此外,它还需要企业较为注重对个人的销售(IBM的客户主要是那些大客户,而它对中型客户的关注程度并不高)。
在这些方面,IBM都与以PC销售为主的戴尔以及经验丰富的惠普相竞争。
如果抛弃PC业务,IBM将可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在其他的较为擅长的业务上,例如服务器和其他技术领域,尤其是服务器这一市场。
操作系统与硬件产品犹如鱼水,是分不开的。
一台电脑必须配有Windows操作系统,即mM和微软的关系一定要好,倘若能成功抛售掉PC业务,mM就不用费力去搞好与微软公司的关系了。
总而言之,mM善于并适合销售高端产品,这个特性开始与PC市场的趋势相冲突时,抛弃PC业务也只能是时间问题了。
当这两个巨大的企业同时面临危机而要各取所需的时候,强强联手的双赢就成了必然。
四、并购模式与过程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IBM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将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成为一家拥有强大品牌、丰富产品组合和领先研发能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一)并购交易要点此次收购将打造全年收入约达120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按2003年业绩计算)。
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交易总额为亿美元。
联想集团将向IBM支付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锁定期为期三年。
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
(二)企业结构变化;联想集团实施并购战略后,企业的资本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原先联想控股57%的绝对控股权将因为增发股份而变成将来的46%的相对控股权。
IBM会成为第二大股东占有19%的股份(如图4-1)所示。
图4-1 联想集团并购交易前后股权变更情况(三)资料与数据联想集团将在纽约设立公司总部,在北京和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交易后,联想集团将以中国为主要生产基地;联想集团将拥有约19,000名员工(约9,500来自IBM,约10,000来自联想) ;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并购行为发生后,PC市场的有关竞争态势如下图4-2所示:图4-2 购并前后联想集团国内市场占有情况对比根据易观国际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中国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市场,LENOVO以%的份额列总体市场第一,远高于第二名%的市场份额。
LENOVO与IBM合并后,总体市场份额为%。
其中,台式机市场:LENOVO占有%的市场份额,IBM占有仅仅%的市场份额,二者合并后市场份额为%;笔记本电脑市场:LENOVO的市场份额为%,比%的份额略低,二者市场份额之和为%。
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领域,LENOVO占有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LENOVO与IBM合并之后,LENOVO 2003年市场份额之和的领先地位更为突出。
】在全球市场,联想集团仅仅占有%的市场份额,IBM的市场份额为%,两者之和为%,排名世界第三。
但其总体市场份额仍远低于DELL与HP的%和%的市场份额。
五、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收益与机会分析联想集团公司实行并购战略来发展未来的PC 业务和实施全球化进程,是联想集团的又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点。
按照并购分类的理论,联想集团公司的此次并购属于横向并购,其可能产生的利益在理论上有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科技进步效应等等。
(一)规模经济效应分析联想收购IBMPC的另一基本原因在于,横向兼并可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横向兼并,是指生产和经营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或提供相同或相似劳务的企业之间的兼并。
它表现为部门内的资本集中,资本存量由于企业利润率的差异,而被集中到资本边际效率更高的企业,这是替代企业在同一产业内部的竞争所引起资本存量在不同企业间的重新组合,是企业规模结构变化和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基本方式,也是高效率取代低效率的基本途径。
联想与IBMPC并构后的联合企业,可能会比原两个单一企业更有效率:(1)联想与IBM有很强的互补性,IBM服务的多为高端客户,而联想拥有广大的中端和低端客户。
同时,IBM在PC上累积的大量相关知识产权,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商誉,都将使合作后产生较好的效用。
(2)联想拥有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基础设施,制造成本较低。
IBMPC业务有较强的供应链管理实力。
合并后,新公司可提高采购的规模效益。
同时规模效益还可体现与整合产品线,共享最佳作业方式及价格,整合供应商名单及增加共用元器件。
(3)两家公司都拥有出色的开发、生产、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
它们的强大实力将被一个注重PC领域、以增长为导向的全新国际化企业充分利用。
新企业将成为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占约8%份额的全球个人电脑大型公司,增强了与惠普和戴尔的竞争实力。
(4) 在中国国内市场正丧失品牌优势的联想,要建立国际知名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品牌的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