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5页精选文档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75b9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8.png)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我们的朋友圈、微博、微信等等。
这个空间是公开的呢,还是私密的呢?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哦!让我们来看看社交空间的私密性。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社交空间设置得非常私密,只有亲朋好友才能看到他们的动态。
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内向,不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别人。
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被别人打扰。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就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他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任何动态,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会发一条祝福语。
他说:“我喜欢保持低调,不喜欢让别人了解我太多。
”这种想法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嘛。
也有一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社交空间设置得非常公开。
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结交更多的朋友。
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外向,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就非常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吃的各种美食、去的各种地方。
她说:“我觉得生活就应该多姿多彩,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的快乐。
”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生就是要多姿多彩嘛。
社交空间的公共性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一个人的社交空间既私密又公开,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既有私人属性,又有公共属性的。
这样的空间既能保护个人隐私,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比如,我的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的朋友圈里既有一些私人照片和动态(只让亲朋好友看到),又有一些分享生活的点滴(公开给所有人看)。
他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既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
”这种想法也是值得借鉴的嘛。
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自己的社交空间,既要保护隐私,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过上幸福的生活!。
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营造
![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营造](https://img.taocdn.com/s3/m/34a6625616fc700abb68fcf4.png)
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营造作者:于贞贞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10期摘要:图书馆作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一个必要场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它不单仅仅是借阅书籍的书库,更应当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及精神需求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满足人们交流、工作、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一个更加综合的公共活动场所。
文章就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为例来剖析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维尔·阿雷兹是如何从新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出发对其进行设计与整体布局,如何让公共空间既满足共享这一主要条件,又能保留个人工作学习的私密空间。
关键词:公共空间;私密性;空间营造一、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的概念(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听起来是个广为人知的词语,但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却发现“公共空间”一词在学术上未曾有过明确概念解析,它是由“公共”(the public)和“空间”(the space)两个概念组合而成。
“公共”在辞海中解释:一是从所有权来说,是属于社会的,例如公共财产,其主体特指国家;二是从使用权与用途来说,是公有公用的,例如公用设施,其主体则指代不特定的社会大众。
“空间”的释义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特别要注意的这里的“空间”是没有进行组合词语的空间,不等同于意识空间、网络空间等。
(二)私密性私密性属于环境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个体或者群体)对于客体(主体之外的他人及人群)接触自身时的选择性与控制性。
私密性使得主体获得与之相对程度上的安全感。
可以说私密性是人的本能属性,可以有选择性地支配环境,与人交流时保留、隐匿或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
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维尔·阿雷兹与其他知名建筑大师一样极其注重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他把建筑当作一个介入物对城市进行有效干预,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使得建筑切入到环境当中。
他评价自己的设计说,“我的建筑从不会在外观的第一眼就使人惊讶,必须要亲身体验”。
学校保密制度
![学校保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3d8d4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b.png)
学校保密制度引言概述:学校保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学校内部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
这一制度在学校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护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够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个人隐私和权益。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学校保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保护学校教学与研究成果1.1 学术研究保密:学校保密制度确保学术研究的机密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信息泄露。
学校可以通过限制研究人员的权限和加强信息安全措施,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1.2 教学材料保密:学校保密制度还包括保护教学材料的机密性,防止盗版和非法传播。
学校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如数字版权保护和加密技术,确保教学材料的安全性。
1.3 学生隐私保护:学校保密制度还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限制访问权限,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二、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2.1 内部信息保密:学校保密制度要求内部人员对学校内部信息保持机密,防止敏感信息外泄。
这有助于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防止负面信息对学校造成损害。
2.2 外部信息公开:学校保密制度也规定了哪些信息可以对外公开,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学校可以通过信息发布渠道和媒体关系管理,积极传递正面信息,树立良好的形象。
2.3 社会合作伙伴保密:学校与企业、政府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也需要保密。
学校应与合作伙伴签署保密协议,明确信息的保密范围和限制,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保护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权益3.1 个人隐私保护:学校保密制度要求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
学校应建立隐私保护政策,限制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确保个人权益不受侵犯。
3.2 著作权保护:学校保密制度还涉及对教职员工的著作权保护。
学校应明确著作权归属和使用权限,保护教职员工的创作成果和知识产权。
3.3 职业保密责任:学校保密制度要求教职员工履行职业保密责任,不得将敏感信息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小学教师公共空间意识建设细则
![小学教师公共空间意识建设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b442cb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d.png)
小学教师公共空间意识建设细则以下是关于小学教师公共空间意识建设的细则:1. 尊重公共空间:小学教师在使用公共空间时,应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尽量不做扰人的行为,如大声喧哗、随地乱丢垃圾等。
2. 合理使用公共设施:小学教师在使用公共设施时,应爱护公物,避免损坏、浪费或滥用。
如果有需要,应预约使用,并按时归还。
3. 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小学教师有责任保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和清洁,不应随意乱扔垃圾,应将垃圾放置在指定的垃圾桶内。
如发现公共空间脏乱或设施损坏,应积极反馈和参与维护。
4. 文明交往和沟通:小学教师在公共空间内与他人交谈、沟通或行走时,应保持礼貌和文明的态度。
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5. 合理管理教学资源:小学教师在使用公共空间时,应合理管理教学资源,如教室、实验室等,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不得因个人原因占用或私自调动他人的教学资源。
6. 守时使用公共空间:小学教师应遵守公共空间的规定时间,如上班、下班时间等,并尽量不在规定时间之外使用公共空间。
7. 保障公共空间的安全:小学教师应加强对公共空间安全的关注,如消防安全、电器安全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配合处理。
8. 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管理: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管理,如参加公共空间的规划、整治和活动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
9. 传递良好行为示范:小学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传递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和他人共同遵守公共空间的规则。
10. 妥善解决问题和冲突:小学教师在使用公共空间时,如遇到问题或冲突,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主动沟通,尊重对方意见,寻求和谐的解决方案。
通过遵守以上细则,小学教师能够建立并提升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环境。
从需求到空间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从需求到空间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563a33a32d7375a4178078.png)
从需求到空间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刘磊[1]雷艳华[2](1.上海纽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院)摘要:校园内的各种需求反映到物质层面,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
本文试图建立使用者行为需求与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空间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而阐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内涵、空间特征与设计手法等。
关键字:需求,公共空间,校园,空间设计Public Space Design in Campus from Demand to Space——Based onZi Jingang Campus of Zhe Jiang UniversityLIU Lei,LEI Yanhua(New Sky Way)Abstract:Our beautiful campus is a physical reflection of diverse demands in school lif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behavior,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sign methord of public space in campus.Keywords:Demand,Public space, Campus, Space design.大学校园在其将近1000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物质形态随着国家、地域及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当这种需求作用在物质层面时,就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校园环境。
第五章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
![第五章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https://img.taocdn.com/s3/m/79edba0c19e8b8f67d1cb957.png)
探讨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行为
空间行为是环境心理学八大研究领域之一,它 并不是研究衣食住行这类表面现象,而是透过 现象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有方式,即人如何使 用空间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并通过这方面的 研究进一步揭示人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要。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私密性(Privacy) 和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其基本内容,三者相互
•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1.居住场所的私密性 私密性的重要作用:
保证居家生活的和谐和宁静,提高机体宿舍居住人员的 满意度,减少监狱暴力行为,改进居住场所中的工作和 学习效率等。
居家生活中的私密性尤为重要 一家人亲密团聚是幸福 隐蔽独处也不可缺少 理想的住宅=有只属于每人的私密空间
大学中有些学生退学原因之一 缺乏私密性 宿舍生活中,找不到一处安静的地方独处
缺乏私密性的牢房 促使犯人产生反社会的念头 缺乏私密性的住宅 会导致邻里间的矛盾
案例:养老院的私密性设计
• 满足老年人私密性的需求:我国进入人口老人化社会,养老院 已经成为许多老人所选择的归宿。但我国目前许多养老院与集 体宿舍差不多,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舒心自在的养老环境。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 独处还是交往?和什么人在一起? 以什么方式交往?
取决于人的性格、年龄、角色、心境、场合等多种 因素
传统文化中比较喜欢热闹情境和大团圆的场面,过分强调“大家”而忽 视“个人”。
个人的选择应得到适当的满足 个人的控制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 善于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和生活选择
27
棒球场 Baseball Fields
当人们处于社会距离的 情况下,如波士顿公园里溜 冰和打棒球的人们,这种距 离下,人们可以进行一些的 社交活动,也可以独自活动。
《教学与管理》2018 年被转载篇目
![《教学与管理》2018 年被转载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6f9e82213186bceb18e8bb57.png)
《教学与管理》2018年被转载篇目崔玉婷 高考新政实施中的悖论及其规避田宝军康许培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张 翔“全面二孩”政策下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问题探究丁来潮张 锐大数据应用于班级管理须明确的几个问题李 腾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及其破解阮朝辉中小学教师召回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翟 月小学班主任的自我保护策略陈元龙周 瑞学生作业家长签字的合理性分析王璐琪李 祥小学生家庭作业何以异化为家长作业赵 晗农村微型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思考张先淑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睢瑞丹 农村小学女教师的压力源探寻及对策分析张 波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周大众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矛盾及其化解郝玉怀薛红霞马胜利以项目学习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余小芬刘成龙 高中数学人教A 版“基本不等式”教材再构卢万合曹 璐 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类型与训练方法白明英史彦雍沈欣婷高中地理教师微课教学行为的偏差及其矫正耿文强姚丽萍余 燕蒋梅芳都市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的视角转换朱学尧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及提升陈炳飞地理教学创新中的常见问题与优化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汤永成“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课堂教学范式熊明川语文生命化教育理解视角的偏差与重构张 钧论中学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词语注释系统的编制马群仁农村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测量结构初探与现状分析吕冰冰张佩雯傅海伦对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再认识印冬建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前后不一致问题的商榷郑行军“互联网+”物理习题教学的构建策略程柱建物理模型的建构及其教学胡巢生“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活动设计皇甫倩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学习诊断吴君磊基于消费观念的化学“品牌”课程建设王国峥“另类”初中化学课的教学构想与实践思考邹响太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积极情绪的心理策略高 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何丽芬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蔡银环基于USE 教学模式的中学英语诗歌教学魏宏君徐云飞基于移动终端的中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探讨余莲君英语情感性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杨平平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张 航英语教学学情分析的内涵、原则与方法石 斌英语课堂互动设计策略例析与思考吴春艳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障碍分析及优化朱小为 高中政治课堂问题设置的“去伪存真”吴举宏生物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学理分析及实践反思黄耿东中学美术综合教学应突出的五个关键点张小发政治教学内容分析常见问题与三维融合张达红语文学科应关注推理能力的培养汪燕宏阅读测评中开放型建构反应试题的价值、类型及设计孙建龙王 冰小学阶段文言经典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吴 骏徐锦野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朱荣武把握层序性,培育学生数学抽象素养杨传冈小学数学几何开放题的思维评价李凡国第一学段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顾晓东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策略李 雪小学数学教材伪回归生活现象探究董 昕美国小学SEI 结构沉浸式教学及其启示吴燕蔓基于英语绘本与分级读物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杨 芳龚海平英语教学中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关系的处理许素萍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小学英语弱势群体的学习王 云王丽娟移动学习背景下微信支持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王雪芹小学英语教学中绘本的选择与改编任 艳例谈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教学郑秋萍全人教育视角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李克兴教育变革时代中小学校长的本体使命周 杰学生反思性倾听的价值意蕴与促进策略李希茜王佳佳家长委员会中家长角色偏差与对策刘婷婷教学等待的价值及实践诉求姜子豪班级管理中教师权威与学生自治的冲突与融合吴夕龙学校管理中的校长引领李世轩用心考勤便会“勤”郭 晖课堂板书和教学课件有机结合的思考石 岩石春让加拿大小学教育的务实特征及其启示张承义绩效考核不能代替管理曹美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反思陈宝琪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引擎”创新 曾文茜罗生全教师核心素养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取向王艳芝曾文静学校项目学习的影响因素、形式与实施策略苏玲敏小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安全审视吴飞飞佟雪峰高阶思维取向下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徐艳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章程的价值实现探析尤 佳学校管理从尊重入手张道明学习特色创建的四种误区周明星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沈利波走出导学案设计的几个误区刘 飞日本小学消费教育及其启示侯佳敏高振宇校园欺凌干预课程的构建路径探析施滋英校长执行力与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隐文化黄丽辉 小学课堂有效时间的管理策略陈福秋 小学不同年级的听课观察点马振彪校长课程领导实然样态反思与应然角色回归袁 月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王 颖王毓珣生态文明视域下学校文化的改造。
空间设计中的领域感与私密性
![空间设计中的领域感与私密性](https://img.taocdn.com/s3/m/8d5193c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3.png)
空间设计中的领域感与私密性对于各种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室内空间, 一般都要满足人们的不同活动行为的需要. 有集体需要,也有独特的个人需要, 同时不同的需要取决于人不同活动的性质,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有声音的还是安静的, 公众的, 小规模的抑或是私人的.如果室内空间存在不只一种的用途,那么就需要让他们共存.既要满足人们公众活动要求, 当然也要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领域感和私密性, 因为人们的某些活动( 如会议, 观演, 购物等) 可能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或是相互毗连; 而人的另一些活动( 如休息, 会谈, 学习等) 由于私密性的原因又可能要求有间距, 或者分隔. 有些活动可能要求进出方便; 而另一些活动则需要控制进出; 有的活动(KTV, 卧室等) 会有特定的空间要求, 而另一些则可以较灵活或有可能去公用一个通用空间.文丘里说过:”建筑的基本目的是去围合空间, 形成一场合,并非仅仅去追求空间的向导.”意思就是说空间要表现出层次, 要有相对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的领域,并且要有一系列有象征,可被识别的标志加以区分. 在这里, 对场所的强调, 实际上也就是对领域感的强调. 领域感的形成正是室内空间具体化的体现, 包含有人在其中从事某种或某几种活动的含义.强调领域感就是要把空间与人的社会活动与人们心理上的要求统一起来. 这是空间设计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私密性,它的特点可用”静”和”密”二字加以概括.”静”是相对的, 是对该领域的空间气氛的特定要求;”密”则是形成领域感的具体分隔手段和先决条件. 没有一定程度的”密”,也形不成一定程度的领域感.对于不同功能, 不同空间特点的室内, 其领域感的满足和私密性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具体处理手法.像居住空间,对卧室的私密性要求很高, 空间分隔也就尽量以绝对分隔为主,空间界限非常明确, 具有全面抗干扰的能力,保证了安静,私密的功能需求. 而起居室中的会客区域,有时以家具进行象征性分隔, 再加上局部装饰地毯进行强化, 这样领域感便形成了. 但这只是象征性的, 是一种心理感受形成虚拟的领域感,其空间划分隔而不断, 通透连贯, 流动性极强.可见, 领域感的形成和私密性的满足是室内空间造型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只有领域感形成了, 才谈得上满足其私密性,而领域感的形成具体说来就是依靠各种不同方式的空间分隔处理, 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开放或私密性要求. 下面仅从满足领域感和私密性的角度方面对空间分隔形式加以诠释.1. 绝对分隔这种分隔方法使空间界限异常分明,以实体墙面分隔空间, 达到隔离视线, 温湿度, 声音的目的,形成独立的一个空间, 具有很强的私密性.2. 相对分隔通过屏风, 隔断等, 使空间不是完全封闭, 具有一定流动性, 空间界限不是十分明确.这种分隔形式形成的领域感和私密性不如绝对分隔来的强烈3. 意向分隔也就是所谓象征性分隔. 主要是通过非实体的局部界面进行象征性的心理暗示, 形成一定的虚拟领域场所, 以实现视觉心理上的领域感. 具体手法如下:建筑结构与装饰构架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内部空间的装饰构架进行分隔, 以简练的电线要素组成通透的虚拟界面.隔断与家具利用隔断和家具分隔, 具有较强的领域感. 隔断以垂直面分隔为主;家具以水平面的分隔为主.光色与材质利用色彩的明度, 纯度变化, 材质的光滑粗糙对比, 照明的配光形式区分, 实现领域感的形成.界面凹凸与高低利用墙面的凹凸与地面,天花吊顶的高低变化进行分隔, 使空间带有一定的展示性和领域感,富有戏剧效果和浪漫情调.陈设与装饰利用陈设和装饰分隔, 使空间具有较强的向心感. 既容易形成视觉重心, 也容易产生领域的感觉.水体与绿化通过不同造型的水体与绿化的分隔,不但能美化扩大空间感,并划分出一定区域, 还能使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得到一定满足.室内空间作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无论其所要解决的功能要求, 所要处理的空间关系, 比起室外来,都要细致, 复杂的多. 在眼下电脑化, 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中, 对于室内空间设计, 其宗旨, 说穿了, 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让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把主要精力和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个性化生活中去, 作为室内空间, 就应在人们个性化生活中增添一抹亮色, 实质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建筑设计中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平衡
![建筑设计中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5538a3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9.png)
建筑设计中的私密性与公共性平衡建筑设计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
在建筑设计中,私密性和公共性是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在创造舒适的私人空间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于社交和互动的需求。
私密性是指建筑空间中给予个体一种安全感和隐私感的能力。
在居住建筑中,私密性往往是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希望有一个安静、温暖、私密的家,使得他们能够远离喧嚣和压力,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涉及到私密性的考虑因素有很多,如建筑布局、空间分隔、隐私屏障等。
首先,在建筑布局上,私密性的考虑需要保证各个功能区域的分隔明确。
起居区、卧室区和洗浴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设置,能够帮助居住者在不同场景下获得私密感。
举例来说,在一个家庭住宅中,厨房一般会与起居区和卧室区分离,以避免烹饪的油烟和噪音对其他区域产生干扰。
同时,卧室的设计也需要注重私密性,通过合理布局、适当的遮挡和声音隔离,确保居住者能够获得良好的休息环境。
其次,隐私屏障是实现私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外立面和室内空间的设计中,使用隐私屏障能够有效地划定私密区域。
例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以运用透明度不同的玻璃或阳台栏杆,将私密区域和公共区域进行划分。
同时,室内空间中的墙体和屏风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和装饰,实现私密性的平衡。
这样的设计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的隐私,同时创造出有趣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然而,建筑设计中的私密性并不意味着与外界完全隔绝,公共性的考虑同样重要。
公共性是指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及其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在公共建筑和社区空间中,公共性的平衡较为关键。
公共性的考量涉及到建筑的开放程度、社交空间的设置及人流动线的规划等。
首先,公共建筑的开放程度是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开放的建筑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进入,并且激发公共空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在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中,采用开放的空间设计和透明的外立面能够吸引路人的目光,并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0cf76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教育资源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首先,教师是教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的共享可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育经验的分享,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
其次,学校设施和设备的共享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教育投入。
再次,教育信息和教材资源的共享可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因此,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成为教育事业的必然趋势。
首先,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与其他学校分享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开阔学校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益。
资源共享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教育经费的合理利用。
最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的优势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制度化管理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通过建立明确的流程和规范,可以减少交流和协调的成本,提高资源共享的速度和效果。
其次,制度化管理可以确保资源共享的公平性。
通过建立公正的评价和分配机制,可以保证每个学校在资源共享中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再次,制度化管理可以规范资源共享的行为。
通过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可以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4b2d3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8.png)
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是一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事业,它对培养下一代人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应当建立起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能的措施。
一、公共服务的定义和意义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提供并符合公众利益,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服务事业。
学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提升整体素质,为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二、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背景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质,以往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方式相对滞后和不完善。
因此,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十分重要。
三、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监管,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规范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律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范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
包括明确学校管理机构的权责,确立学生权益保护的法律框架,落实教育部门的监管职责等。
五、优化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的核心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保证资源公平共享,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六、提升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是保障公平的关键。
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本专业素质,建立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完善学科教学标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公平。
七、推动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是保持其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应鼓励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新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效果。
八、加强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监管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监管是确保其质量和公平的关键环节。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
九、加强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评价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评价不仅是监管的一部分,也是提高质量的手段。
空间私密性.doc
![空间私密性.doc](https://img.taocdn.com/s3/m/de59717d1711cc7931b71656.png)
空间私密性的探讨关键字:空间私密性个人空间交往摘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每个人的周围存在着一个随身体而移动的最小空间范围,谓之个人空间。
对个人空间的侵犯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快和下意识的保护反应,由此引出了私密性的问题。
正文:我国学者通过对在广场上活动人群的观察发现,人们喜欢停留在树、柱子、旗杆、墙壁乃至建筑小品等物体的周围或附近。
这类物体有一个对人的吸引半径,人们在此半径范围内休息、谈论则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
例如,一根柱子的吸引半径为1.5米左右。
餐厅中顾客就座方式也有类似现象。
首批顾客倾向于占据视野良好、较少受人流干扰而且有所依靠的座位,迟来的顾客倾向于围绕柱子占座。
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发现这类现象。
有人观察伦敦地铁车站和剧场休息室的人群,发现人们总是靠近柱子而不愿置身于人流之中。
日本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们总是设法使自己处于不为人注目、不受干扰的地方。
学者们推测,人在环境中占据位置的方式可能与巢居穴处时代对安全需要有关,这种需要即使在现代社会里还是存在的。
人们喜欢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大空间,小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可以观察外部空间的公共性活动。
可见,个人感到比较舒服的小空间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小而相对封闭,不受干扰;二是有一个敞口,通过敞口可以和外部空间相连。
在本次《当河流穿过校园》案例中,通过调研发现,也很好的支持了上述观点。
在一个较围合的空间里,但又有一个敞口可以和外部空间相连,这样的个人空间的确比较舒服,因而这里每天来的人比较多,即能在这个小空间里有所凭靠,有一定的私密性和领域感,具备了安全感,又可以去观察大空间,看到别人的交往,有一种人看人的满足感。
人们总是设法使自己处于不为人注目,不受干扰的地方,而上塘河两岸绿化带的设置,以及座椅的布置,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座椅又与主人流基本上不产生干扰,而绿化的设置,阻挡,又使在座椅上的人处于不被人注目的状态,这很好的体现了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要求。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4341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c.png)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我们的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等。
这个空间既可以让我们分享快乐,也可以让我们倾诉烦恼。
但是,这个空间到底是私密的呢?还是公共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社交空间的私密性。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照片、心情日记都晒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种人通常比较热情、大方,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有些人则比较内向,不喜欢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别人。
这种人通常比较神秘、低调,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社交空间的私密性是因人而异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社交空间的公共性。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关注别人的生活动态。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感人的事情,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我们在感受别人的情感的同时也在体验自己的情感。
所以,社交空间的公共性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社交空间的私密性和公共性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都不同,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认为私密性更重要,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心;而有些人则认为公共性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公共场合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无论是私密性还是公共性,都是社交空间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只追求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保护自己隐私的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我们的社交空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的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哦!祝大家每天都开心快乐!再见啦!。
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5586dc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b.png)
,实现个体与群体层面的深度学习。更进一步说,交往不只会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 的代际交流与发展。在学校交往空间中,学生与同时代的同伴群体之间交往,与上个时代的教师个体与群体交往,体 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了解重要的社会习俗,掌握交往规则,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学校交往空间产生的影响与正式 的教育活动汇集在一起,促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不断迈进。
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促进学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健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交往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实践活动,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科学规划学校交往空间,让学生在其中健康成长 ,是学校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交往是“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 和多方面的过程:交往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发展人际关系、保障心理健康以及扩充超越自我等作用,而交往空 间是开展交往活动的基本保障。
3,交往是增进学生人生幸福的关键手段,理想的交往空间是学生的幸福体验场
对幸福的追求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群体的共同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人生幸福。“积极的人际关系 是幸福人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积极的人际关系能给幸福带来深刻的正面影响。”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乐于交往、善 于交往,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切实增进学生人生幸福体验的重要保障。在学校中规划交往空间,构建学生 的幸福体验场,是开展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在目前的学校中,很多学生的在校生活几乎全被正式学习占据,没有 时间和空间进行正常的交往,没有机会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在扩充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体验 。因此,通过规划交往空间来增进学生的幸福体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交互性原则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d6a90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18.png)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社交网络可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但是,这些社交平台到底是让我们的社交空间变得更加私密呢,还是更加公开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让我们来看看社交平台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和朋友们随时随地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而且,这些社交平台还可以帮助我们结交新朋友,扩大我们的社交圈子。
这对于那些害羞、内向的人来说,可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哦!正是因为这些社交平台的便利性,也让我们的社交空间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别人的侵犯。
有时候,我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些私人照片、心情日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信息一旦被别人看到,就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看了我们的私人照片而对我们产生误解,甚至会对我们进行网络暴力。
这可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我们要学会设置社交平台上的隐私权限。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朋友圈设置为仅好友可见,这样一来,只有我们的好友才能看到我们发布的内容。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说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
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对待网络暴力。
如果我们在社交平台上遇到了网络暴力,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言论所影响。
我们还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这些网络暴力行为,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虽然现在的社交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给我们的社交空间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让社交空间既私密又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也能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哦!。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67f4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1.png)
关于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作文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社交软件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让人目不暇接。
不过,这些社交软件虽然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个人社交空间到底是该保持私密呢,还是应该让大家都能看到呢?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正反两方。
有人认为,个人社交空间应该是私密的,因为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隐私。
他们觉得,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展示给别人看,那岂不是太容易被别人利用了吗?而且,有些人还可能会因为看了我们的社交空间而产生嫉妒之心,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影响。
所以,他们主张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让自己的社交空间变成别人的“后花园”。
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个人社交空间应该是公共的,因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
他们觉得,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那岂不是太孤僻了吗?而且,有些人还可能会因为看不到我们的社交空间而错过了与我们相识的机会,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损失。
所以,他们主张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社交空间变得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
那么,我个人的观点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保持低调,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被别人过多地关注;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喜欢热闹,愿意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
当然啦,无论我们选择保持私密还是公开透明,我们都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比如说,我们应该避免在社交空间里发布一些不雅的照片或视频,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陌生人;我们还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网络暴力和诽谤等问题,以免让自己陷入困境。
个人社交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
校园公共艺术空间存在的意义与方式
![校园公共艺术空间存在的意义与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5c58fcaeefdc8d377ee32da.png)
2018-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校园公共艺术空间存在的意义与方式黄开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本文就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中出现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与方式进行分析,主题思想是“让校园中散发一种让人爱上校园的元素”。
校园公共空间融入艺术与文化元素,师生对校园公共空间的需求程度及角度都是重点考虑问题,这是一个概念性及思路性的思考角度,是对校园文明建设的一种学习和实践,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思想层面的进步。
提升师生归属感、实现校区内互动性形态呈现上升趋势的产物必然是公共艺术空间,是一种品牌的力量,是未来不可抹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
新思潮下的寄托,必将永不凋零。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校园文化;黏性创意中图分类号:J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25-01一、绪论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设计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中逐渐被人所重视的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如今,高楼耸立,工厂遍布,人类在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体会到了公共空间对于自身及社会的重要性。
在整个广艺相思湖校区中,有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有教育载体的教学楼,有供人锻炼的田径场,但缺少了较为整体的、有趣的、实用的公共空间,展示广艺文化与艺术情操的空间。
需要拥有一种或者多种元素,使师生爱上校园;形成一项学校品牌,成为师生寄托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
消除学生“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提升校园形象,打造校园记忆。
二、校园公共文化艺术空间的设计研究(一)文化与艺术空间定义1.校园定义。
在名词上解释,校园一般是指范围内,即有效围挡物划分出可用教学使用区域。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是没有明确的区分出可使用范围,于是在一般习惯中教学及相关活动的范围也可代表着校园,如校园生活统指以学校或学生群为主要体的模式。
2.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是指赋予文化知识信息开放、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基本向度,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场域。
学校场所使用管理制度
![学校场所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bfd41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1.png)
学校场所使用管理制度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学校环境的良好秩序和有效使用资源,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场所使用管理制度。
第二部分:场所分类学校的场所可以分为教学区、活动区和公共区。
教学区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等;活动区包括体育场、图书馆等;公共区指的是走廊、操场等。
第三部分:场所使用规定为了合理利用各个场所,学校应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定。
例如,在教学区,规定每学期每位老师可使用的教室时间,以及使用教室前后的清理职责等;在活动区,规定使用场所的申请程序和时间限制,以保证各个活动之间的协调。
第四部分:场所预约制度为了尽量满足不同用户对场所的需求,在场所使用管理中引入预约制度是很必要的。
学校可以在网站或者校内平台建立预约系统,方便用户预约不同场所和时间段。
同时,预约制度也可以避免场所的过度使用和冲突。
第五部分:场所使用记录学校应建立场所使用记录,记录每个场所的使用情况、使用者和使用时间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场所资源的分配、使用统计和维护。
第六部分:场所管理责任学校应明确场所管理的责任,指定相关负责人。
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场所的使用情况,确保场所的安全、整洁和维修。
同时,需要落实场所使用的流程和相关规定,处理好场所管理中的问题和纠纷。
第七部分:对场所资源的开放学校的场所资源不仅为学校内部使用,也可对外开放。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规定和程序,让外来机构或者个人租用场所,以实现一定的资源回报。
第八部分:场所管理的宣传与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场所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向学生、教职员工和外来人员普及相关规定,提高场所管理的意识和自觉遵守制度。
第九部分:场所使用的效果和问题在实行场所使用管理制度后,学校应对各个场所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探讨制度的有效性并及时修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十部分:场所使用管理与学校发展良好的场所使用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合理规范场所使用,学校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学校教育的空间问题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空间对人的发展却有极大的作用,虽不是像“环境决定论”那般极端,但也不能忽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研究并不深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学校即社会”的理念。
从人类社会看,人类诞生以后,一直过着群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于是人类能够个别或几人一起完成生存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的主体性逐步凸显。
从最初的群居到家庭的诞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人类凸显了个体性,但仍离不开群体。
可见,从人类的最初就伴随着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伴随着这一问题。
在中国,有积极入世的儒家,有消极遁世的道家,有人愿做济世者,有人甘当隐士真人;在西方,也有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争论。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需要个人,个人与社会相辅相成,贯穿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这种状态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就是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空间:社会的向心空间和社会的离心空间。
根据《易经》“天人合一”的思维,我们很容易想到地球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不仅自然界就是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社会的向心空间是指人天然具有社会的属性,愿意跟许多人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往,有一种交往的倾向与欲望,希望获得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如公共场合、广场、休息室、咖啡?^等,以此获得对空间的公共性的满足。
社会的离心空间是指人们彼此
分开,减少相互交往的空间,希望获得一种独处的别样情趣,如办公室、宿舍、图书馆,以此来获得对空间的私密性的满足。
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是人们对不同空间的需求,从对待思维上看,两种空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因人而异。
中国古人有家国同构的提法,国是大“家”,家是小“国”。
社会的向心和离心空间体现在学校上便是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一、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
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将“公共性”界定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相互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
这一定义指出了公共性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与交往的需求性。
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就是公共性。
此外,当代学者哈贝马斯通过他的交往理论也向人们指明了人是需要交往的,以此来获得一种满足。
社会生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空间环境上,它可以促使人们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从而满足人们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理应发挥在这方面的优势。
要在建筑环境及其布局上体现出或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当然首先是满足心理的需求,然后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意义。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Freedman,J.R..)所说:“应在建筑物内外设计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间,以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当这一计划实现时,共享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安全,有更多的人在这些空间活动。
大
家都有一种社会感,城市生活也变得更加人道和愉快。
”[1]学校教育空间之所以特殊,应该在于他的一种教育作用与潜在影响,既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迅速社会化,又要考虑到如何将潜课程渗入到学校教育空间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天性活泼,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操场看起来似乎比课堂更具魅力,他们渴望一种活动,在活动中跟大家交往,得到锻炼和成长。
从这种意义上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需要在一种教育空间中才可以成为可能。
学校的教育空间如何布局,如何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建筑环境及布局应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公共空间,如公共草地、体育场、运动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学生也为教师提供可以进行相互交往、进行相互交流的场所。
儿童和青少年在这种公共空间中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他们在共同的实验或读书活动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这情况下差异学习才成为可能。
此外,还可以培养协作精神,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增强团队、集体意识。
教育只有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显出教育的真义,凸显教育的境界。
从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这一角度来考虑我们的现实情况,我们看到,学校空间的公共性的魅力还是不够大,在全国掀起的“超女”现象,参加报名的大多是儿童和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已经太熟悉了,每天都生活其中难免熟视无睹,以致生厌,于是他们选择了社会,过早地“社会化”了。
这可能也是对我们教育的一种讽刺吧。
或许我们该考
虑如何完善我们的教育空间,如何通过各式各样的交往活动来凸显空间的公共性魅力。
陶行知先生多少年以前提出的“学校即社会”,建设一个“小社会”,满足学生对公共性空间需求的愿望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实现。
二、学校教育空间的私密性
关于私密性,斯蒂尔曾指出:“当人们抱怨没有足够的私密性时,他们通常是说,他们无法控制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1)他们无法控制谁、在什么时候会与他们接触;(2)他们不能阻止偶然听到的谈话;(3)他们不能阻止别人看到自己。
因此,私密性是控制发出和接受视、听信号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2]可见,私密性是指个人或人群有限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一定质与量的信息的需求。
这种私密性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就是希望获得一定的独享的空间。
根据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人的私密性的本质是独处性(solitude),对个体而言就是甘于孤独,独处,自我封闭,免受人干扰。
而独处的原因的表现形式多样,大体包括:亲密(intimate),即群体内成员彼此保持亲近感,以排斥外在于群体的人,免受其干扰,就是保持群体内的认同感;匿名(anonymity),即隐姓埋名,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免被别人窥探,不愿抛头露面,比如用自己的笔名等;保留(reserve),即对自己的事情避而不谈,加以隐瞒或保留。
个体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通过独处,人的这种私密性会发挥一定的功能,从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这种私密性的功能有以下几种:主体功能,即个体自主自治,个体拥有自我安全感,有充分维护个人行为的自由,可以自主支配环境;宣泄功能,即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感情释放,寻求放松,
避免出问题;反省功能,即个体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自闭功能,即个体有权限制与他人的交流,隔绝外界的干扰。
独处需要有空间发挥这些功能,而当学校教育的空间无法满足这些需要时,他们只能另寻途径,这也就不难理解虚拟空间的大行于世,大量青少年沉溺其中。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