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了解国际分工的类型,充分理解国际分工学说。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深化期的特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分工,亦称劳动分工,即若干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的国际分工,而每一次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 Division 0f Labor)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限制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除了最早、最简单的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以外,劳动分工分别经历了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工。
而国际分工是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一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B.买卖双方的约定C.各国政府间的协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C.社会生产力D.社会制度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宗主国与殖民地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B.相同C.成正比D.不相关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D.黄金二、多项选择题1.国际分工是()A.国际贸易的基础B.国际市场的基础C.国际贸易的产物D.国际市场的产物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自然条件D.资本流动 E.上层建筑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
第2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2.1 复习笔记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2.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国际分工的性质则由国际生产关系所制约。
具体说,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
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对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
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的状况,改善了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并促使新部门和新产品不断出现,从而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内容、深度和广度随之发生变化。
②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而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中心地位。
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因而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和支配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改善。
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使国际分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决定因素。
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单纯依靠自然因素是无法催生出国际分工的。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案例
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没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商品交易所 国际拍卖 国际博览会、展销会
单纯的商品购销 补偿贸易 加工贸易 租赁贸易 易货贸易
商品交易所
它与普通市场不同,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 规定的条例进行的。在交易所中进行的商品买卖,基本可 以分为实物和期货交易两种。 全球范围比较著名的从事期货商品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有: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纽约期货交易所(NYMA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 所(COMEX),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
(三)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 (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对国际分工
的依赖性。
(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 因此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的两种依赖性: —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 一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第一节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
国际分工
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垂直型国际 分工
水平型国际 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 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 业部门上的分工。 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
• 目前国内企业中,99%的企业专利数为零,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无研 发机构,九成企业未评估品牌价值,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新开发 的技术70%是属于外缘性技术———硬邦邦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就是中 国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高频考点
目录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2)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2)第四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3)第五章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4)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4)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 (5)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与价格 (5)第九章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标的物 (6)第十章国际货物运输 (6)第十一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7)第十二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 (8)第十三章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9)第十四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订立 (9)第十五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 (10)第十六章国际贸易方式 (10)★★★★使得世界贸易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3、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大与贸易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包括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品等;(2)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3)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棉花等;(4)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茶等。
4、实际上,地理大发现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从单纯的互通有无转向牟利性质的商业交换行为,但是决定商品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技能。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①投资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一国投资量的变动(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或倍数。
由投资而引发的国民收入变动往往几倍于投资量的变动,其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对外贸易乘数原理,这里投资乘数或对外贸易乘数,我们假定为K,它的计算公式为: K=1/(1-边际消费倾向)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时,乘数为1;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时,乘数为∞;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2时,乘数为2。
现在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增加额,△X代表出口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正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分工合作,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推动全球生产与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背景和意义国际分工的形成源于各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各国在经济、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分工,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专门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通过国际分工,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通过分工合作,各国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分工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紧密联系。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特点国际分工的形式多样化。
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国际分工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产业链分工、劳动力分工、资本分工等。
各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的分工形式,从而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的特点在于互补和相互依存性。
各国之间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同时,各国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国际分工的特点使得各国在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
三、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拓展。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将各自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国际分工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各国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国际间贸易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通过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此外,国际分工也带来了职业分工和技术进步。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和协同合作,使得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B.生产关系C.社会生产力D.上层建筑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B.买卖双方的约定C.各国政府间的协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资本流动C.社会生产力D.社会制度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宗主国与殖民地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B.相同C.成正比D.不相关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B.形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D.黄金二、多项选择题1.国际分工是()A.国际贸易的基础B.国际市场的基础C.国际贸易的产物D.国际市场的产物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自然条件D.资本流动 E.上层建筑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2
影响国际分工的条件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
1、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 经济结构;
2、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 面积的大小等等。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 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 工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 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 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 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 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5)市场竞争激烈化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 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 高的国家往往处在国际分工的金字塔顶端) 3)生产力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 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 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2 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 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 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 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 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 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 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 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 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 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 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 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 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 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 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 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第二章 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和历史沿革
世界经济学
8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形成是跟工业社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联系 在一起的,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化 发展的结果。
❖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 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它和资本主义 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
世界经济学
31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 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两个世纪之久 ,即18世纪到19世纪。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 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 的世界经济中心 。
❖ 1674年2月,英荷双方签定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恢复了战前状态。和约规定1667年两国签定的 《布雷达条约》条约继续有效,荷兰同意给英国 80万克伦,承认英国在欧洲以外夺取的原荷兰领 地的所有权,英国则保证荷法战争的中立。
❖ 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 ,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 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世界经济学
19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 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 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 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3)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 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 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1825;1857;
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 之间媒介的不同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
(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国际商品拍卖
❖ 国际商品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的,在一定时间定期举行的现货 商品交易。
❖ 国际商品拍卖的特点 交易对象是规格复杂不易标准化的商品,因而出售的商品
❖ 在利益分配上东道国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加工贸易的利益可用加工贸易出口值与进口值之比,即加工贸易的增值率 来反映,它表示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
❖ 委托方在加工贸易中为其自身利益,往往不情愿向承接方提供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主要是为了利用承接方廉价 的劳动力
❖ 加工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东道国基 础产业、中间产品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
低技术产品的加工装配
五、世界市场价格的多元化
(一)调拨价格与垄断价格
❖ 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采取的是调拨价格 ❖ 跨国公司的对外交易中采取的是垄断价格(高价、低价) (二)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 国家机构对商品市场的单方面的干预 ❖ 政府间贸易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特定商品的国际协定 ❖ 国际商品协定通常利用缓冲库存、限额和多边长期合同来调
级标准或样品进行交易;交易须通过特定人员即交易所的会员 在交易所内直接进行 ❖ 在组织结构上,商品交易所基本上都属于私人有限公司。公司 本身并不从事商品交易,只是向进行交易的人们提供交易的场 地和设备,调解交易过程中的纠纷,规定最低交易保证金和最 低佣金,监督场内交易的活动等
商品交易所交易的种类
❖ 实物交易:实际商品的买卖活动。包括现货交易:一手钱一 手货,钱货两清(即期);未来交货:成交的货物正在运输途 中或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装运。
世界经济概论国际分工和与世界市场
目录
•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 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 国际分工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 国际分工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前景
0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国际分工
自然条件差异
早期的国际分工基于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如地理位置、气候、 资源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各国生产活动的选择和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 导致世界市场上不同产品的价格水平存在差 异,进而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价格形成机制
国际分工使得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复杂,不仅 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国际贸易政策 、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
交易规模扩大
01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推动世界市场交
贸易形态
早期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简单商品交换,各国通过贸易互通有无, 利用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交换。
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是早期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获 取原材料和市场,同时向殖民地倾销制成品。
工业革命后的国际分工
技术进步
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 程变得更加复杂,国际分工从简单的 商品交换转变为更复杂的生产环节分 工。
易规模不断扩大。
交易方式多样化
02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推动世界市场交易方式
向多样化发展。
交易效率提高
03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进
而提高世界市场交易效率。
03 国际分工对各国经济的影 响
国际分工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
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 发展中国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原因:
• 在美国,会计师第一年的年薪介于4万到5万美元。资深的辐射学
产生与发展的阶段
(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 (16—18世纪中叶)前资本主义社会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期的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地开拓, 使市场大大地扩展了,促进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资本 主义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 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经营主体
• 目前有6.7万家,85万分支机构,掌管全球1/3的生产,80 %的FDI,2/3的国际贸易,80%的技术转让 • 通用等跨国公司的年营业额超过巴基斯坦等中等发展中国 家,如果和国家一起排名,通用排第47位。
• 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7月26日):
全球500强的收入达到14.9万亿美元,利润达到创纪录的 7312亿美元
工业革命主要从两方面促进国际分工产生、发展 大机器生产使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很大发展 大机器工业使得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 提高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特点:
机器大工业是国际分工形成的物质基础;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工业中心; 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 产国之间的分工 新“三角贸易”模式盛行,对传统经济的破坏,
♔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 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展开了以贩运黑奴为典型特征的‚三角贸易‛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家分工是世界市场产生的基本条件;地理大发 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产业革命推动了世界 市场的大发展。
三、战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1)世界市场规模空前扩大; (2)世界市场上垄断趋势更强,竞争也更为激烈; (3)世界市场中的“内部市场”有扩大的趋势; (4)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5)世界市场的自由化趋势不可阻挡。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分工的成因、发展、形 式及作用,掌握各种国际贸易理论,理解世 界市场与国际分工发展的同步性,熟悉世界 市场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 际价值以及国际价格的主要形式。 本章重点:国际分工的概念与类型, 世界市 场定义及形式。 本章难点: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展。
四.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在国际分 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① 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
定义、特点 第一与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偏离 第二价格实现与资源配置的二重性 第三广泛,长远的战略性目标 利用调拨价格的目的五点 利用调拨价格的限制因素4点 (2)垄断价格 手段 与非垄断价格的区别 客观界限
2.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单方面:欧盟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 政府间贸易协定:缓冲库存。出口限额,多边长 期合同
① 国际商品交换的规模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② 国际商品交换发展速度影响国际分工扩大的程度 (三)国际贸易可以协调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
工利益 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虑,中国是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按劳动力的因素来考虑,中国是 处于绝对优势。
·
根据H-O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
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
·
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一些 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我国的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还可以发挥我国的某些优势, 也可以利用外国的优势,对参与分工的国家都有好处,所以,我 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1.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亦称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 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 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
·
2.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 (2)参加世界市场的国家类型日益广泛。 (3)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 化。 (4)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加剧 (5)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力发展的作用下得到不断深化与完善。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同
时,也使国际分工成为对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影响最为活跃与有 效的因素。
【课堂讨论】1.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二者的联系?2.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2.1.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
应商。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务之急是推动整机厂尽快增加新供
· ·
但整机厂庞大的机构和拖拉的作风,新供应商的认证工作
迟迟不见有实质的进展。
T公司再次建议,根据整机厂工艺手册上的材料规格对应
一个同等的或更高的行业标准,将这个标准写入工艺手册。
· ·
由此一来,只要符合这个行业标准并取得该认证的众多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未来展望目录01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
它是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体现。
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跨国交换: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全球协作: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依赖,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供应链。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特点010*******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自然条件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各国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市场优势。
经济发展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
主要分工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如欧洲列强与美洲、非洲、亚洲之间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的分工。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特点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如英国与印度、中国之间的纺织品和茶叶等农产品的分工。
主要分工形式03主要分工形式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如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全球生产链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01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0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02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指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劳动力的产业,如农业、纺织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萌芽、发展、形成和深化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国际分工萌芽于16世纪。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
当时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产业革命还未到来,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国际分工形式仍主要依赖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你认为关键在哪里?(结合生源地谈)
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分工地位提高
2.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什么?
讨论:如何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讨论:
为什么西北部适宜农牧业生产,而东南部主重加工业生产?
政策的双重影响
分析:通过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我国相关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途径。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三)国际分工的地位影响着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三、有关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思考:根据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比较成本理论思想,从个人或企业或国家的角度,思考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1918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接受了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要素禀赋论通常称之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或赫一俄模式(H—O原理)。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了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
这个时期形成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亦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随着国际分工的壮大,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从提供给贵族和商人奢侈品向人们广泛需要的小麦、棉花、羊毛、咖啡、木材等大宗商品转变。
中国纺织品出口伊拉克,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国内劳动分工向国外延伸。
国际分工概念…是世界上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内广泛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密不可分,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从专业市场的发育(义乌小商品市场、南浔童装市场等)分析劳动规模及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4.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本输出——东道国引进技术、资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群掘起——国际分工地位改变
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
6.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后记:
下单元课新课前对上次实训课的能力目标作效果鉴定。7分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第一步:上单元课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作鉴定。10分钟
能力展示…学生生源地外贸形势分析报告解说(选择准备较充分的二位同学发言)
第二步:新课 77分钟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事例分析:
男耕女织,畜牧业,水产业——社会分工
第2讲
第2章第1节
第周星期
标题:国际分工
授课班级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国际分工有关原理,分析相关产业(结合生源地)如纺织业、机电业、农业等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能认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措施。
知识目标: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主要理论,理解国际分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上。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先进机器设备的运用、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的改进,不仅推动了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扩大,而且加强了生产专业化的趋势,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革。
讨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当今美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说明什么问题?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国际分工之所以能够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并且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因为有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使电子、信息、服务、软件、宇航、生物工程、原子能等新型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阶段,国际分工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以往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二)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bid Ricardo,1772~1823)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是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国际分工理论
解决办法:理论部份少讲、精讲、够用为原则;联系实际谈相关理论
思考或作业: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素?
3.分析纺织业(或其他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4.完成《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练习与实务操作手册单元练习二相应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