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萌芽、发展、形成和深化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国际分工萌芽于16世纪。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
当时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产业革命还未到来,世界范围内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国际分工形式仍主要依赖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中国纺织品出口伊拉克,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国内劳动分工向国外延伸。
国际分工概念…是世界上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内广泛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密不可分,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从专业市场的发育(义乌小商品市场、南浔童装市场等)分析劳动规模及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4.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本输出——东道国引进技术、资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群掘起——国际分工地位改变
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
6.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思考:根据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比较成本理论思想,从个人或企业或国家的角度,思考比较成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1918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接受了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要素禀赋论通常称之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或赫一俄模式(H—O原理)。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国际分工之所以能够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并且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因为有世界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使电子、信息、服务、软件、宇航、生物工程、原子能等新型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并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阶段,国际分工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以往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
政策的双重影响
分析:通过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我国相关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途径。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三)国际分工的地位影响着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三、有关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国际分工理论
解决办法:理论部份少讲、精讲、够用为原则;联系实际谈相关理论
思考或作业: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素?
3.分析纺织业(或其他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4.完成《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练习与实务操作手册单元练习二相应作业题
后记:
下单元课新课前对上次实训课的能力目标作效果鉴定。7分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第一步:上单元课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作鉴定。10分钟
能力展示…学生生源地外贸形势分析报告解说(选择准备较充分的二位同学发言)
第二步:新课 77分钟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事例分析:
男耕女织,畜牧业wenku.baidu.com水产业——社会分工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上。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先进机器设备的运用、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的改进,不仅推动了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扩大,而且加强了生产专业化的趋势,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革。
讨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当今美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说明什么问题?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了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
这个时期形成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亦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随着国际分工的壮大,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从提供给贵族和商人奢侈品向人们广泛需要的小麦、棉花、羊毛、咖啡、木材等大宗商品转变。
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你认为关键在哪里?(结合生源地谈)
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分工地位提高
2.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什么?
讨论:如何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讨论:
为什么西北部适宜农牧业生产,而东南部主重加工业生产?
第2讲
第2章第1节
第周星期
标题:国际分工
授课班级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国际分工有关原理,分析相关产业(结合生源地)如纺织业、机电业、农业等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能认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措施。
知识目标: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主要理论,理解国际分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亚当·斯密认为,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二)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bid Ricardo,1772~1823)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是 “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