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作业汉代儒学
课时练习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 [无论是秦朝“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故选B项。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D [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汉朝时期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
故选D项。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 [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4.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B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第33讲汉代儒学课件(59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 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 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 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因此,武帝之崇儒并非以 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 的功能。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 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 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 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汉代儒学(wd无答案)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汉代儒学(wd无答案)一、单选题(★) 1 . 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德主刑辅”、“大德小刑”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 3 .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4 . 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 5 . 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1.71%道观念道6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6 .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2汉代儒学
1. “中国数千年以儒家治天下,而实际人生一般态度皆有黄老气。
”“黄老气”是指()A.重义轻利B.讲求名分C.因循自然D.注重气节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5.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
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6.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练习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 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2.(2017·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25)《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题目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时间,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得出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是在处理相应的政治事件时,并非处理日常行为时,故D项错误。
3.(2017·泉州二模,2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答案 D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D项正确。
4.(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湛江调研)董仲舒提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B )A.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性D.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解析:材料信息“尊卑之分”“强干弱枝”等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故选B项。
2.(2020·四川广元调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上述主张( D ) A.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为“君为臣纲”等“三纲”。
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王道之纲”,故选D项。
3.(2020·广东惠州调研)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说明太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也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B、C、D三项错误。
4.(2020·湖北荆州调研)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该材料说明( C )A.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不符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解析: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的比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可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孔子生平,没有涉及其言论,故D项错误。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艺 第33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精练高效
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某某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选C。
据题干“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人都强调仁义是正道,故选C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2.(2020·某某某某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
题干“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主要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与萧公权所说不符,排除。
3.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
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解析】选A。
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 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
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
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一轮课件(含2019新题):专题十二 第33讲汉代儒学
儒学 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_____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大一统 ”局面得到巩固。 (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君权神授 的理论。 (1)提出天人感应和__________ 独尊 地位。 (2)主张确立儒学的______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但 最早源于孔子。(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 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 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 后, 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 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 经过: 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 “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数字助记】 “一、二、一”归纳秦汉儒学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一个目的:文化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三高三历史限时练:汉代儒学1.西汉宣帝年间曾发作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看法和做法表达了哪种主张〔〕A.免除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腕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实质效果是相反的,其实质是〔〕A.文明气氛由生动生动转为消沉 B.文明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C.为不同思想留下过度开展空间 D.文明内容由宽容转向民主3.被董仲舒发扬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用,实践上是由于它吸收了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4.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
这说明汉代〔〕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C.儒学正统位置得以稳固 D.统治者倡议以孝治天下5.〔题文〕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对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实际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讨,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遭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
由此可见〔〕A.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明B.儒学是天文历法开展的主要缘由C.汉代儒学推进现代科技体系构成D.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亲密6.西汉盛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运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不时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缘由是〔〕A.秦代焚书,现代典籍真假难辨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气C.传承隔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剧烈7.汉武帝时,创用了年号纪年法,天下太平无事年号就照旧运用下去,如有天灾天灾,就会着手改元易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解析:选A。
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选C。
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他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解析:选B。
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
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
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
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
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收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
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6.(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解析:选B。
据材料“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该思想家为董仲舒。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 项错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
7.(2019·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解析:选B。
“魏晋南北朝”提示是在汉代以后,“应天”等反映了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关系,反映不了中央集权,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应天和正统,反映不了皇帝独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权问题,故D项错误。
8.(2019·成都高三诊断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解析:选D。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的出逃现象为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9.(2019·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解析:选B。
释指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为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统治者任用儒学家当官,故B项正确;家国一体观念出现在西周时期,故不是汉代统治者为推崇孝德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0.(2019·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选A。
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的关键词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利、财、富”出现的频率远低于“仁、礼、信”,故C项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11.(2019·郑州模拟)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两汉时……《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和“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结合史实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可知儒学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
12.(2019·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道家黄老为主最后到汉武帝后儒学独尊,结合所学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统治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9·苏北四市模拟)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信息逐条归纳;第二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得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3)据材料三“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得出元帝重视儒学,宣帝是儒法并用;第二小问本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质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14.(2019·哈尔滨三中验收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
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
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