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专题研究共16页文档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6716b6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e.png)
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青年节班会主题研讨,共同探讨五四精神的继往开来。
五四精神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发了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并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回顾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潮流。
这场运动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一反封建传统,敢于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精神风貌。
在这场运动中,学生们坚定地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道路。
五四运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激励我们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民主主义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
科学精神引导我们以理性和开放的态度面对事物,注重科学的探索和创新。
集体主义教导我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五四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宝贵财富。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应当挑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五四精神告诉我们,我们要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我们应当牢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潮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和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五四精神。
3. 加强学科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5. 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de411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3.png)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当时,也对中国的后续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2. 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3. 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提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2. 采访调研:对相关研究人员、历史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和看法;3. 实地调研:前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实地了解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和文物。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一战结束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签署,使中国的山海关、鸦片湾、九龙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庙山、热河、辽宁南部、长白山、抚远之东长春、新疆西北部东界以东地方及其附庸,无偿从德国割让给日本。
这应该说是有一个说明。
因为如果在一个苦国的境况中,还要大大地增加这许多的负担,那末从此,我们的贫农、富农、地主、资本家,这个罪恶的行刑队,更要得到目的。
“鹰会逐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而且,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振兴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在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迎来了参与者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
五、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爆发,主要是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
五月四日,北京的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踏着民族解放的脚步开始了任民族自决与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与苏维埃联合战斗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c11ef81e53a580216fcfe08.png)
“五四运动”问卷调查报告一.背景90年前爆发了一场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这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对于一个人来说,九十岁意味着进入了耄耄之年,这是一个饱经风霜、步履蹒跚的年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九十年内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又地覆天翻的变化,这些事件、这种变化都是五四运动中那些敢于俯视一切、踔厉奋发的先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料到的。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为了扫除封建旧礼教、旧文化,唤起国民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的先锋们为之呐喊呼号、宣传批判不遗余力。
我们相去“五四运动”时期已有90年,但对于“五四精神”的传承当生生不息。
经过革命、改革和建设,今日的中国已远非五四时期的中国可比;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种种原因,五四时期提出的一些重要任务直到世纪之交还未完成。
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处境仍不乐观,强国爱国还任重道远。
正因为五四运动提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九十年来人们才一直对“五四”情有独钟,“五四”情结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五四”的精神旗帜还需要高举。
进入21世纪,这种期盼可以说呼之欲出了。
站在新世纪之初思考上个世纪发生的“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感到对一些问题必须重新反思,而且深深感到“五四”对现实的压力,“五四”对未来的挑战。
“五四”作为一个运动早已结束,运动的志士们早已长眠于地下,但“五四”的旗帜还需要高举。
继续“五四”的事业,仍然是摆在全体国民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任务。
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大声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民族。
青年的命运只有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需要有机结合才会展现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而青年节是“五四运动”的不朽果实,过青年节就是在传承“五四精神”。
二.基本情况本组同学通过网上调查和对周围同学的询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了解越来越少,情况堪忧,于是做出如下调查:(1)调查安排调查时间:2010年5月13日—5月20日调查地点:南阳理工学院调查形式:随机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南阳理工学院部分院系学生参与人员:096412班第一组全体同学调查内容: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五四精神和五四精神带来的社会责任。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7fca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c.png)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中国的山东问题没有得到满足,结果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此外,中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差、政权腐败、民族危机四伏等原因,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三、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近代中国的种种问题密切相关。
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和领土问题的束缚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要求政府严正对待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文化和思想的变革也是五四运动的推动力之一,学生们受到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影响,呼吁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呼声和抗议溢出了大学校园,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延续和强化,倡导科学、民主、独立、自由的思想,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国共合作: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重要契机。
学生们的呼声和运动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革命热情,促使了两党的理念融合,为中国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斗争奠定了基础。
3.培育了新一代领导者: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孵化器,培养了一大批有革命精神、有追求真理的先进青年,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五、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青年学生在抵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中国青年学生在未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史五四运动PPT课件
![近代史五四运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d2be78680203d8cf2f2423.png)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 时间:1920年8月 • 地点:上海(后在武汉、北京、长沙) • 创建人:陈独秀、李大钊 •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条件。
第19页/共25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一、历史条件: • (1)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工人运
动的发展; •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第20页/共25页
二、概况
• 时间:1921年7月23日 • 地点:上海 • 主要代表人: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
秋、李达、王尽美、邓恩铭等。
第21页/共25页
三、大会内容
•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 • 2、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 3、选举了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的主使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 清华学生焚烧日货现场
6月3北日大,师北生京欢各迎校被学生捕分学组生出返发校到街头演讲。
第11页/共25页
五上四海运国民动大第会 二阶段:
上海市民示威游行
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
参加,大会提出四条办法:
楼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申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北不大在学和生讨约大上罢签课字;
(三)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卖 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
(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贼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五
四
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汇集于北京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运, “五四运动”就此爆发。游行队伍来到赵家楼胡同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曹宅被烧动爆毁,
五四调研报告
![五四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0111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b.png)
五四调研报告五四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五四调研是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对五四运动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对五四精神的看法和态度。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70份,回收率为90%。
三、调研结果1. 青年节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大学生知道5月4日是青年节。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青年节有所听说,但不清楚具体日期。
只有10%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青年节是什么。
2. 对五四运动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仅有3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大部分大学生(60%)对五四运动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知道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但具体细节不清楚。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几乎一无所知。
3. 对五四精神的看法和态度在对五四精神的认知方面,有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另外,有2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寄托。
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五四精神表示不太感兴趣。
四、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1. 大部分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80%的大学生知道5月4日是青年节,但还有10%的大学生不知道具体日期,还有10%的大学生对青年节一无所知。
这需要加强对青年节的宣传和教育。
2. 大部分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还较为有限。
只有30%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表明五四运动的教育和传承还有待加强。
3. 对于五四精神,虽然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五四精神是引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五四精神不太感兴趣。
这需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热情和认同。
五、建议措施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1. 加强对青年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节的认知水平。
可以通过校园宣传、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青年节的理解和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0ea1c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b.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探究五四运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探究,以帮
助读者对该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引起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而爆发。
这场运动起初是一场反
对帝国主义和统治者不公的抗议,但很快转变为一场要求彻底改革
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民主与科学,追求民主政治和科学知识
的发展。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废除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新思想,包括民主、人权、平等和科学。
这些理念对中国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刻的冲击,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运动期间,中国的成
立为中国政治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始终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运动的重要标志。
运
动后,中国文学开始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注重表达个体内心世界
和现实社会的困境。
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中国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它
也引发了对民主、科学和人权的讨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
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81a07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0.png)
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范文【五四运动背景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运动。
它爆发于1919年5月4日,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提出民主、科学、国族独立等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和爱国运动的集中表现。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背景的研究,揭示其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进一步了解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资料来源本报告主要基于以下资料来源:1. 历史文献:《中国近现代史资料选编》、《中国古代史资料全书》等。
2. 学术研究成果:相关学者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论文、专著等。
四、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资料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五、研究内容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况下,帝国主义侵略、封建思想束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政治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北洋政府任期内,政府腐败、法西斯独裁等问题严重,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3. 思想文化背景:五四运动前,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在崩溃,新思潮涌动,启蒙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提出了新文化主张。
4. 其他因素:五四运动前,新知识分子大量涌现,学生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展,这些因素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组织动力。
六、研究结论通过研究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紧张。
2.五四运动的背景为中国社会的后续变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标志着中国旧民主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结合。
3.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的推动、对旧儒学的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五四精神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五四精神主题教育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6ed8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f.png)
五四精神主题教育调研报告五四精神主题教育调研报告一、引言五四精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革新和新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我校开展了五四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同学们对五四精神的了解程度和思想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5%。
三、调研结果1.对于五四精神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同学对五四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程度较为普遍;约有20%的同学对五四精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了解程度比较透彻;约有10%的同学对五四精神了解不多,甚至没有听说过。
2.对于五四精神的重要性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同学认为五四精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推动新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约有30%的同学认为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勇于探索和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约有10%的同学认为五四精神对于现代中国已经失去了重要意义。
3.对于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的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五四精神的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五四精神的了解和认知;另外,一部分同学建议将五四精神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五四精神。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对五四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对五四精神的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同学缺乏对五四精神的基本了解。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加强学校对五四精神的教育宣传,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2.将五四精神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五四精神,激发他们对五四精神的热爱和认同。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群体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和反思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群体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87ca5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65.png)
五四运动:中国青年群体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和反思五四运动是一项具有开创性重要意义的社会运动,它激励了中国青年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和反思,推动着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与反思”、“五四运动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讲述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一、“背景与起因”清末中后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个人命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九十三年战争失败,国家的屈辱和民族的危难感令人们深刻反思和探讨,形成了一波新文化运动。
这些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战爆发后,中国也被牵连进修,北洋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因反对政府对德屈膝,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这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二、“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
1. 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爱国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们强烈抗议巴黎和约割让青岛给日本,维护国家尊严,全民族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
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使得爱国主义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壮举。
2. 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的学生、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对传统制度进行批判,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
举起革命的旗帜,要求改良宪政和国家现代化。
三、“对社会制度的持续探索与反思”五四运动在对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反思。
同时,青年人也对社会制度进行了具体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百年变革提供了路径。
1. 政治五四运动后的政治制度是国民党革命的探索的结果。
国民党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存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延续和发展。
五四运动研究反思
![五四运动研究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926c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d.png)
五四运动研究反思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青年运动。
它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起因于对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和民权问题的严重失利。
这次运动表达了人民对外国列强的不满和对国家独立与发展的渴望,对中国革命以及近代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背景五四运动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五四运动的背景、目的、影响以及与其他社会运动的联系。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并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五四运动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重要事件和思想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并评估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五四运动进行研究:1. 起因和背景:分析五四运动的起因和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探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影响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2. 重要事件:回顾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如、抵制日货运动以及知识分子的参与。
3. 思想与影响:研究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新思潮和理念,如民主、科学、国家意识等,并评估这些思想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得出对五四运动的结论和理解。
预期结果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深入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同时,我们将对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结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青年运动,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潮,并进一步探讨中国革命的发展。
五四运动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五四运动社会实践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e393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3.png)
五四运动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一场由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的爱国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场运动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挑战,更是中国现代革命的开端。
发动这场运动的青年学生们参与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实践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理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四运动的社会实践,我们决定进行一次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能够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所启发。
二、调研目的1.了解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生活动;2.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各种实践活动;3.探讨五四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分析五四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调研方法1.资料搜集: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五四运动相关资料;2.采访:寻找相关专家学者及当时参与五四运动的人士进行采访;3.实地考察:到当时五四运动的发生地进行实地考察;4.问卷调查:准备一份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和态度。
四、调研内容1.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
同时,国人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在国际上备受屈辱。
而当时的社会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导致了当时的年轻人思想觉醒,开始有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2.五四运动的实践活动在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示威游行和联名请愿,表达了他们对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同时,他们还发起了各种运动,包括拒绝购买日货、拒绝参加日本人主持的活动等,这些都是他们实践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具体行动。
3.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还使得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对民主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五四运动也激发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
五四运动的影响还延伸到了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深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五四运动PPT参考课件
![五四运动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51c9a828ea81c759f57857.png)
3
一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较
工厂数 资本(元)
1914年 698
338240
问题: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1919年 1,759 5006200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迅速发展
2020/2/17
4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20号上发表《两个和会都无用》, 他说:“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 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巴黎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 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废除二十一条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 章宗祥、陆宗舆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倾 心 媚 外 , 不 期 章 惇 余 孽 死 有 头8
北京学生界宣言(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
……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
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
一生之呼救乎!法之于亚鲁撒、劳连两州也,曰:“不得之,毋
课,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爱国救亡 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
2020/2/17
22
本课小结: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2020/2/17
背景 过程 意义
国际
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 十月革命的影响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国内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促使思想解放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
胜 利 释放 罢免 拒绝
初步
2020/2/17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 没 半有封完建成社反会帝性反质封,建没的任有务 改变山东的状况。
五四运动教研总结
![五四运动教研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7372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8.png)
一、引言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我校特组织开展了五四运动专题教研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全体教师对五四运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将五四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二、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1. 活动背景介绍首先,教研组长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包括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主要事件、历史意义等。
通过介绍,使全体教师对五四运动有了全面的认识。
2. 五四精神内涵解读接下来,教研组长对五四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精神、改革创新等。
通过解读,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3. 五四精神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在了解了五四精神的内涵后,教研组长引导教师们思考如何将五四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们纷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2)倡导民主教育。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营造平等、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
(3)弘扬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4. 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展示五四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教研活动中还邀请了部分优秀教师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教研活动的收获1. 提高了教师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五四运动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念。
五四精神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
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以五四运动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分析共49页PPT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分析共49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2c4f3ba1c7aa00b42acb42.png)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分 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五四运动专题研究
![五四运动专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64601631126edb6f1a1095.png)
主讲 景东升
文献与问题
对德和约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之情形:
“自专使来电,对德草约于交还胶澳一层未能列入,全国议论沸腾, 愤懑达于极点,各界合词请愿政府对于和约毋得签字。府院两处, 接各团体来电日数十起,而尤以学界最为激烈。始而中学以上全体 罢课,渐至联合商界,终至津、沪各处相继罢市……政府以民意所 在,既不敢轻为签字之主张,而国际地位所关,又不敢轻下不签字 之断语,左右掣肘,而地位日臻困难矣。” “和约签字,我国对于山东问题,会中宣言维持保留,未达目 的……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 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 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云云,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 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为中国决无可以 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只得不往签字。” ―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
优秀网络资源链接
五四:救赎中国—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五四运动面面观—不同的声音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的热门前 沿刊物(200种,有数十种影响较大) 2、宣传和研究团体的陆续出现(人物、团 体、刊名) 3、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人物、 著作名称) 4、涌现出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 子(李大钊、陈独秀等)
文献与问题
1、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有哪几位?在专 使的选派上有什么特点? 2、文献上说“学界最为激烈”的表现有哪些? 3、文献中的“左右掣肘”是指什么? 4、简要谈山东问题的由来。 5、文献中的“外人论调”又是指什么? 6、“巴黎和会”的结果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对中国人产生影响怎样?
研究性学习——五四爱国运动,网上探索
![研究性学习——五四爱国运动,网上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26213600b1c59eef8c7b456.png)
□相符□一般□不符合
活动过程是否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进行
□好□一般□较差
研究环节
□明确□一般□不明确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可行性支持与指导
□好□一般□较差
学生是否能经历所有活动并有所收获
□是□一般□较差
预期成果
□合适□一般□不合适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1、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2、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
3、制订学习规则。
4、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
2、各小组向全班分享研究计划
3、小组成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所须完成的任务,所须呈现的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成果表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提供指引。
3、组织学生聆听各组的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商讨出有效的活动内容。
4、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建议。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科学合理存放信息
研究过程中,会收集到大量的资料,需要对这此资料整理后才能使用。在这个过程里就如何合理地存放这些资料呢?
2、收集信息活动
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搜索各种有关的信息并保存。
3、初步整理相关资料
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初步确定是否在幻灯片中使用。
4、制作、整理幻灯片
利用收集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开始制作幻灯片,呈现最能五四爱国运动特点的内容,使人们了解这次运动。
当然,在研究活动当中,也遇到一些小问题。如:团队协作问题,小组选题相同等,这些小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后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575b45763231126edb11e3.png)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年学期: - 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目:关于现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指导教师:阚云静班级: 011301 学号:联系电话:成绩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月关于现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五四运动是19 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可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都不怎么看重。
就此,本班对现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1)为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关注度;(2)为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知情况;(3)为开展五四运动纪念活动提供参考资料。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南阳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都在18~28岁,其中大概以22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
共有218人进行了调查,共有218份。
四、调查时间: 11月4日――― 11月10日五、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内容、被调查者的个人看法及做法等方面开展调查。
问卷共向被调查者设计了12题。
(见下表)1.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年?【单选】A.1920年B.19C.19D.1921年2. 揭开新民主民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单选】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C.鸦片战争D.辛亥革命3. 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谈判的人是()【单选】A.顾维钧B.章宗祥C.李大钊D.毛泽东4.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多选】A.自由B.民主C.科学D.人权E.博爱5. 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是特定时代的需要,你认为现在和平时期还需要吗?()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6. 你觉得当今社会人们对五四青年节的重视程度如何?()A.大多数人重视B.少数人重视C.没人重视D.不清楚7. 如果你是19 的北京大学学生,你会参加五四运动吗?()A.会B.不会C.不知道D. 随大流8. 你认为你对“五四运动”了解不足的原因是?()A.学校教育不够B.自身不感兴趣C.社会宣传力度不够D.知道不知道不影响与我没关系9. 你最早从哪里了解到五四运动的?()A.历史课本B.亲朋好友C.网上D.其它10. 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最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责任感B.爱国情怀C.诚实守信D.其它11.你认为在青年节应该怎么过最有意义?()A.休闲娱乐B.组织或参加一些五四纪念运动C.工作或学习D.其它12.你认为当代青年更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可多选】A.集体意识与责任B.理性的爱国主义C.坚毅品质与独立人格D.创新精神E.相互关怀意识F.对真治、进步的不懈追求六、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出以下结论及分析:1.该问卷共调查了218人,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3%。
五四运动研究专题
![五四运动研究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96bd5e852458fb770b5657.png)
4、“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资料 《梁漱溟全集》,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山东 人民出版社,1989 《梁漱溟先生年谱》,李渊庭、阎秉华,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 《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杜亚泉文选》,田建业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杜亚泉文存》,许纪霖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 (1904年一1932年)》,洪九来,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注释,三联书店,1998
(二)专题性的资料: 《五四时期的社团》(4册),张允侯编, 三联书店,1979年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华全国妇女 联合会妇运史研究室编,三联书店,1981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陈崧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 省博物馆编,人民出版社,1980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黄山书 社,1994 《胡适论争集》,耿云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8年 《胡适自传》,胡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胡适的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中华书局,1985 《胡适学术文集》,姜义华主编,中华书局, 1993 《胡适全集》,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2、有关李大钊的史料主要有: 《李大钊文集》,李大钊著,中国李大钊研究会 编注,人民出版社,1999 《李大钊遗文补编》,李大钊著,姚维斗、杨芹 编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张静如等,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4 《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 大钊研究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 《李大钊年谱》,集体编写,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五四教育活动主题
![五四教育活动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137e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1.png)
五四教育活动主题五四教育活动的主题:探寻现代中国的精神命脉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五四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解放、文化繁荣成为中国人民的追求。
因此,五四教育活动的主题应该是:探寻现代中国的精神命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与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
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青年运动的最高峰,它的意义在于:以反帝反封建为旗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次运动还导致了一系列思想文化的变革,进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五四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1. 演讲与讲座:邀请专家学者,通过演讲与讲座的形式,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讲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化名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们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做出的努力。
2. 书展与教育展览:通过展览书籍和教育资源,让人们了解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著作和思想作品。
同时,展示和介绍五四时期出现的教育改革成果,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3. 文艺演出与展览:组织文艺演出和展览,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示五四时期的文艺成就。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
4. 五四文化访谈:邀请当代的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通过访谈的方式,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同时,由参与者提出问题,深入探讨有关五四运动的核心议题。
5. 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对五四运动的深入思考,并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五四教育活动的目标1. 增强青年代表的历史意识: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和意义,让青年代表了解中国近代史和现代民族精神的发展,增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一切迷途 的人们集合在它周围。
——罗曼.罗兰:《精神独立宣言》
没有暴风雨,将会是一个多么污浊的天空!
——齐美尔
优秀网络资源链接
五四:救赎中国—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五四运动面面观—不同的声音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人产生影响怎样?
五四运动的界定
时间、内容、性质
广义: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共成 立前;包括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事件、 东西方文化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这是一场思 想解放运动(正统史学意义上,思想解放运动二十 世纪共有三次,此其一)
狭义:1919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到6月28日中 国拒签巴黎和约为止。包括北京高校率先发起的游 行请愿;上海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向全国 大中城市的波及;北京政府对事件作出的回应;是 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爱国运动。
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只得不往签字。”
―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
文献与问题
1、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有哪几位?在专 使的选派上有什么特点?
2、文献上说“学界最为激烈”的表现有哪些? 3、文献中的“左右掣肘”是指什么? 4、简要谈山东问题的由来。 5、文献中的“外人论调”又是指什么? 6、“巴黎和会”的结果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特点:高学历、留学经历、外交经验丰富;表 示北京政府对参加此会的重视。
山东问题由来
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由龙口登陆山东,先后占济南、 青岛;
1915年1月,在事实占领山东的情况下,提出二十一条,第一 号条款中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让与日本;
1915年5月,中日之间有民四条约(包括关于山东条约,山东 事项之换文等,实际上由于中国民众的抗议,并未真正履行;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积极的一面:
1、分水岭和划时代的标志(新旧民主革命、现代 化的全面启动,辛亥革命的补课)
2、人的觉悟和思想解放(文化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知识分子成为救国的急先锋)
3、五四精神(当前学界认同的观点:爱国主义是 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 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 学的内容 ;亲历者的认识:学生的牺牲精神、社 会裁判精神、民族自决精神)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知识分子选择的分类:
1、主张科学救国的一类(如王光祈、李四光) 2、主张文化教育救国的一类(如胡适、傅斯年、
罗家伦等) 3、实践上受挫最终改信共产主义的一类(如毛泽
东、周恩来、蔡和森等) 4、对待工农群众态度转变的一类(如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陈毅、李立三、李富春、 李维汉等)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反思与批判(文化热―国学热―反思五四) 1、强烈的政治倾向(救国、救人的次序问
题)
2、富强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富强才能不被 宰割)
3、以科学民主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信念 结论:文化激进到政治激进,导致中国文化
的“断裂现象”(道德传统沦丧,人文精神 失落)
精神呐喊
起来!让我们把精神从这些妥协、这些可耻 的联盟以及这些变相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精 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五四对社会的影响: 1、国民的觉悟(社会各阶层通过游行示威、宣言通电、
派请愿团,组织各种团等方式表达他们爱国、救国的 意志) 2、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 (名目多,数量大,活动方 式灵活) 3、青年人个性解放的发露(表现为青年人主动地走出 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到学校,到各种团体 中求得新知和训练;读书会,研究会,互助团体大量 出现,办报纸,办刊物,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发展自 己的兴趣和个性,北大就有20多个自动组织起来的团 体) 4、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婚丧礼俗的突破)
文献与问题
对德和约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之情形:
“自专使来电,对德草约于交还胶澳一层未能列入,全国议论沸腾, 愤懑达于极点,各界合词请愿政府对于和约毋得签字。府院两处, 接各团体来电日数十起,而尤以学界最为激烈。始而中学以上全体
罢课,渐至联合商界,终至津、沪各处相继罢市……政府以民意所 在,既不敢轻为签字之主张,而国际地位所关,又不敢轻下不签字
1917~1918年,段祺瑞执行武力统一政策参战并向日本借西 原借款,日本以此附加担保条件,肯定民四条约对山东的侵略要 求
1918年3月,中日签订《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并换文,属于秘 密协定
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的热门前 沿刊物(200种,有数十种影响较大)
2、宣传和研究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人物、 著作名称)
4、涌现出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 子(李大钊、陈独秀等)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二、知识分子为何会接受马克思主义?
之断语,左右掣肘,而地位日臻困难矣。”
“和约签字,我国对于山东问题,会中宣言维持保留,未达目
的……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 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 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云云,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 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为中国决无可以
1、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 探索救国真理历史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建国方案 的失败;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 响及苏俄向中国的示好)
2、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人数及斗 争方式的变化)
3、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分析 与传播(由原来学西方变成了学苏俄)
问题解答
1、陆征祥(专使团团长、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曾任 荷兰、俄国大使,精通俄文)、顾维钧(驻美公使, 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和外交,博士学位)、施肇 基(驻英公使,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 士)、魏宸组(驻比公使,早年留学比利时)、王正 廷(南方军政府外交总长,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 文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