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23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 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 型的国际分工。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 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 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 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 国际分工格局。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 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 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 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兴 起不仅使商品交换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还推动 了国际分工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
17
五、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影响IDL的参与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现 代化,特别是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的出现和物 流产业的兴起,商品交换的空间距离正日益 缩小、运输时间不断缩短、运输费用大大减 少,推动了分工的国际化进程。
(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IDL中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IDL的形式、广度与深度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IDL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火星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15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影响参与IDL的张力
各国人口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国际贸易和 国际分工提供了必要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 的国家往往侧重于发展农业、牧业、矿产等产 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则 更偏重于对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 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 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 时期。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则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国际分工开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类型(一)国际分工的含义1.分工的含义:分工又叫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

在历史上,劳动分工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并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以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占支配地位。

92)到了原始社会后期,这种自然的分工逐渐以劳动部门的不同特点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所取代。

自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但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种社会分工还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范围,未能超出国家的界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产业革命发生后,大机器工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终于使社会分工超出了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国在参加国际分工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分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是国家间农矿业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分工,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地。

当然,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出口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完全从单一的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对工业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还教高,工业品情况仍然存在。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因素 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五、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 六、推动或阻碍国际分工:经济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1、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 的有机整体。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又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 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菱形模型中. (The diamondof national advantage)。 • 这四个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及组织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1.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43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
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
有利的。
44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45
结论
16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一、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三、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
进步。
四、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 五、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六、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 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 极影响。
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 检验。
3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 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 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 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 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 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 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又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 生产出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扩大了世界 市场。
•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 国际分工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国际分工又变成对外贸易的 基础或前提。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 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 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等。
• 同时,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 现的途径,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 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 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 这一期间完成产业革命的法国、德国、日本、美
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 这些国家制约着国际分工的机制。 •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 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 4.生产和消费逐步变成世界性的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 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 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 工。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毛呢 1.71(单位) 1(单位)
(两国利益 均会增加)
14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酒(1单位) 120(人) 80(人)★ 毛呢(1单位) 100(人) ★ 90(人)
(分工前)
毛呢 2.2 (1单位)
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 两害取轻。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2.125 (1单位)
2.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认为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这 一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裕来进行研究.设有甲(L相 对丰富而K相对稀缺)乙(K相对丰富而L相对稀缺)两 国,开展贸易后,甲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乙国的资本 密集型产品---渐渐地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其相对 价格也随之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满足甲国 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减 少---渐渐地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必然使资本相对价 格下跌。乙国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资本的相对价格随之 上升,劳动的相对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要素稀缺和丰 裕程度的变化,两国L和K的价格差别会有所改变,亦即 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 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 国际贸易必将造成的一种趋势。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国际分工理论 教学难点: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2
城市交响曲 分工成韵律
3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 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直 接基础,对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 进生产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积极 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也会 反过来起促进作用。 4

第三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PPT课件

第三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PPT课件
发展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产生的历史背 景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一)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定 (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三)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 (四)对要素禀赋说的评价
4.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 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 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品惯例等。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 中叶到二次大战)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资本流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性质 六、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精析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其特点主要有: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 . 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2)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
(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是(ABCD) 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 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 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B.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C.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D.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 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 2.(B)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 A.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B.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C.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D.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指(D) A.16~18世纪中叶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 B.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 业革命前 C. 19世纪中叶~二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 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2.作用:a.国际分工是国家贸易的基础b.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c.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格局二. 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2.发展阶段:a.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b.英国成为国际公法的中心c.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3.形成阶段:a.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b.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c.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d.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一.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1.第一,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产业分工更加细化。

2.第二,发到国家通过“工厂外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3.第三,二战前的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4.第四,90年代后,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5.第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二.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1.国际分工基础在加深:a.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b.经济全球化快递进行c.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d.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垂直型: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表现形式为:a.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b.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c.工艺过程的分工(3)混合型: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4)外包型:公司将某些业务由本身内部分工剥离出来,跨国国界的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分工为前提; ②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
种特殊情形。若一国在任何产品上均无绝对优势能否 参与国际分工并未作出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1.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英国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 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 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 典经济学家。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3.绝对优势说的简评 1)意义: 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
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②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
利的思想,从而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③他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2)局限性: ①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国家 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生产成本 机会成本
棉布/小 小麦/ 麦 棉布
中国 1.125 0.89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美国 0.83 1.2 1.2 0.83 1.2 0.83
第三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

第三章 国际分工.ppt1

第三章   国际分工.ppt1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1)殖民统治
(2)垄断和资本输出
(3)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
当前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1)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
(2)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 大。例如IMF,WB,WTO等通过资金注入, 提供经济改革与调整方案和制定贸易投资自由
(六)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马克思说:“英国是农业世界伟 大的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 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 着它运转”。
在这一时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体 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举例。
当时一位英国学者的描述:
“在实质上,世界的1\5是我们自愿的进贡者, 北美大平洋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 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 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 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 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 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 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 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棉花。
最后,国家这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 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例如药品和食品的生产。举例,德国的拜耳公 司就以它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世界各地35000 多家企业,制造各种化学成品。可口可乐的国 际化生产业属于工艺流程的专业化。
以上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 型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承担的是 同一产业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这些国 家通过垂直型产业内分工和中间产品贸 易,最终完成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因此, 这种垂直型国家分工也可以称为“产品 内分工”。
绝对优势的衡量指标:
(1)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 入量比率表示。劳动生产率越大,则该 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chapter3 国际分工

chapter3 国际分工

3.混合型(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 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经济发展。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 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 累时期。分工主要在宗主国与殖民地间进行,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自 由竞争时期,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确 立,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 生产。分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农业与工业的分工。 1. 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三)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二战):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特 征。电力,钢铁,电器等重化工业出现。 1. 亚、非、拉美国家变为畸形片面的单一经济 2. 分工中心国家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3.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四)深化阶段(二战以后):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 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 地区不断增多 (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 (三)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四)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条件
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前提
(一)自然前提:由于各生产机体生存 和自然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二)社会前提:由于各国社会文化程 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不同所决定的。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经济全球化快速运行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外包型 网状型

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深化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科技领先 以发达国家为母国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以发达国家为主或中心的地区经贸集团影响显著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地区性区域分工加强 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人,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主要奠 基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资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
IMF的角色是核数师,工作是记录各国之间的贸 易数字,和各国间的债务,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 政策。WB则主要提供长期贷款,工作类似投资银行 ,向公司、个人或政府发行债券,将所得款项借予受 助国。 IMF的成立目的是要稳定各国的货币,以及监察 外汇市场。由于IMF不是银行,它不会放款。然而, IMF有储备金,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 ;做法类似在往来户口中透支。所借款项必须于5年内 清还。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分工是一个社会范畴 1、最早的自然分工 :按性别、年龄 2、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 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阶 层的出现 3、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小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 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 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 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 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 都先后在国外活动。
4.外包(Outsourcing) • 1.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 • 2.非核心工作从在岸服务到离岸外包
小资料
• 曾经担任国产ARJ21支线飞机副总设计师的周 济生透露,大飞机制造零部件中最起码有50% 以上需要对外招标。“这其中包括了飞机的发 动机、大部分的机载设备和系统。” • 我国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 支线飞机———ARJ系列飞机项目就有19个全 球合作商,其中的关键系统———发动机系统) 合作商选择了美国的GE公司。而作为ARJ系 列飞机的一款,ARJ21-700整架飞机的生产分 工,是由中国、巴西、西班牙、比利时和智利 等国家的供应商共同完成的。
六、国际生产关系影响着 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 国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 料的所有制形式,各个国 家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交 换和消费中的关系,其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 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 经济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 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国内产业政策等 返回
美国人用一万美元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 其中各支出部分如下:单位(美元)
韩国装 配工人 日本零 件制造 商 德国设 计师 台湾新 加零部 件 英国广 告商 通用汽 车公司 银行保 险公司
3000
1750
700
400
250
4000
5.网状型
特点: (1)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在投资过程中,充 分考虑东道国本身的比较优势和特长。 (2)通过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 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 管理和信息等交 易活动。 (3)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 的进行的。 (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 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 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 (5)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各种分工的效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
作业
• 考察一种商品,它都包含 了那些国家的劳动?体会 各国之间的分工
3、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
工业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 • 背景:第二次产业革命。 • 特点: (1)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背景 • 第三次产业革命; • 跨国公司兴起; • 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 • 90年代后,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 市场经济成为主流 • 世界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
• 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 (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 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 等。 • 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 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 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 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
• • • • 1.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决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 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 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张力
• • • 1.人口分布 2.生产规模 3.市场发育度
四、交通和通讯业影响一个国家对国 际分工的参与度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定形式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大小等 •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不是绝对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总数量 分支机 构 4万家 25万家
涉及国家 直接投 和地区 资总额 160多个
占世界贸 易比重
美、英跨国公司 占本国贸易比重 80-90%
2.6万亿 50-60%
五、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 发展的重要条件
•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 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国公司的要素
• 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 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 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 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 经营; • 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 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 标; • 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 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 出现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分工 背景:地理大发现
2、发展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形成了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国际分工 • 背景:第一次产业革命 • 特点: • (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 了物质基础。 •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 (3)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
二、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 (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 (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 3.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 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 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 分工的营造者。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 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 影响也最大。它们内部的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 工。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国际分工 (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战前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 2.水平国际分工 (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战后 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 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 ②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混合国际分工 (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