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推荐.doc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64f19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2.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杜牧《山行》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1)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8534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b.png)
《山行》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十年寒窗,老师带给学子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多编写教案也可以很快的提高新手老师的教育能力。
只有写好教案,教师才能够快速地抓住讲课重心和重点。
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山行》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山行》的教学反思【篇1】这篇课离孩子们生活很近,默读预习之后,我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忠于最真实的阅读感受。
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文中写了多种吆喝,如卖花的、卖馄饨的、买硬面饽饽的、卖烤白薯的等。
我就顺势追问:这么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做到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的呢?一些学生就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意图,说是因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我故作惊讶:“是吗?请从文中找出一句依据来!”一部分学生先找到了找到第四自然段,我就让这些同学按顺序说出要喝的内容,学生就很快做到了整体把握了文章。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轻松上路应该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基础吧。
然后,我想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吆喝。
我放手让学生品味那些吆喝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感情。
学生也能结合相关语句说出广告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突出商品特点、抓住了顾客的心理等。
但孩子们大都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回忆这些吆喝时满含的情感。
我就延续了开始的问题:这么多的吆喝,作者娓娓道来一点也不芜杂,如果作者反感吆喝,还能这样如数家珍吗?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但却没有同学主动来谈。
我举出“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句,问同学们:“吆喝的是什么商品?”——“柿子。
”“柿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喝了蜜!”这吆喝才七个字,语言相当的简洁,既道出了所卖的商品,又传神形象的道出商品的特质——甜的像喝了蜜,不经意间就勾起了人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吆喝没有今天商家促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简约中显示的是悠远散淡的意味。
显示了作者对那种简单吆喝的留恋。
我想这下大家该受到启发了吧?可我环顾四周,还是没有同学起来谈。
《山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山行》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798df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5.png)
《山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欣赏和理解古诗《山行》。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教师引导: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留下了很多描绘秋景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山行》。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让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和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4.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味和节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三、小结新课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行》这首诗,理解了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热爱古诗文化。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山行》。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欣赏秋天的景色、朗读古诗、讲解意思和背景、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讨论主题和意义、拓展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古诗《山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
![《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f8f25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6.png)
《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精选5篇)《古诗二首》中《山行》篇1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
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
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
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
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古诗二首》中《山行》教学反思篇2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
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222f0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1.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
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
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
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
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亭。
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
指导书写。
学习停。
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
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
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
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
“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73271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7.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山行杜牧一、教学目标: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书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
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
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
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翻开课本到45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1)诗中有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霜叶红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用一体机出示古诗)①(结合课件)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人家又在什么地方?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山行》教学实录、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三篇)31页
![《山行》教学实录、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三篇)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a5ff984627d3240c8447efab.png)
《山行》教学实录(一)一、引入师: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
生: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a)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 指名读。
c) 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生:美生:快乐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生:于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师:那是怎样的枫叶?生:红艳艳的枫叶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生:秋天生:傍晚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生:高高的山生:弯弯的小路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什么?生:像仙境,很美生:静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见了白云深处的生:人家师:有人家就有生:炊烟生:犬吠生:小孩的嬉戏……〔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什么?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生:枫林师:这里的坐怎样解释?生:因为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语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
![语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9890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2)理解《山行》的诗意和主题思想;(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的热爱;(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山行》;(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的感知;(2)对古诗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山行》,理解诗意;(2)收集与《山行》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行》,熟悉诗的内容;(2)查阅字典,了解生字词的含义;(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2)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导入《山行》的学习。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读《山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 欣赏评价:(1)学生互相交流对《山行》的欣赏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手法等方面,评价《山行》的艺术特色;(3)学生背诵《山行》。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山行》;(2)学生是否能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3)学生是否能运用生字词。
2. 教学方法:(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意境;(2)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热爱;(3)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2)如何更好地将的生字词教学与诗歌意境相结合;(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dbb9d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34.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感悟诗意教学过程一、看图片,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
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二.初步感知古诗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
(行:走的意思)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
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
(远、下、寒、黑、无)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
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
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4篇)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a744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3.png)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4篇)《山行》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
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1、学习古诗第一行: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
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
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语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
![语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658b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
(2)理解《山行》的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山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意境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描绘的景色转换为学生自己的想象。
2. 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抒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3.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等之前学过的诗歌,为新课《山行》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激发学生对《山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山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学生就《山行》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行》的诗意,解读诗歌中的景色、情感。
(2)学生谈自己对《山行》的理解和感受。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秋天景色为题材的小诗。
(2)选取几名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 布置作业(1)背诵《山行》。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本土诗人或作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创作灵感。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通用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3203eef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c.png)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通用教师的自信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责任心上。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依托于教案的设定。
你是不是正为寻找教案而苦恼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山行》教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篇1)一、自学1.注释①征铎(du):征,远行。
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
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明使明艳。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
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
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三、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146cf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f.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悟、想、品、诵”。
读——诗文;思——诗意;想——画面;诵——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
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cc603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9.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山行》原文远远的山上有两只小鸟,它们在来来回回地飞舞着,好像在跳舞。
它们跳了一会儿,一只小鸟停了下来,另一只小鸟就飞走了。
飞走的小鸟又返回来了,停在另一只小鸟旁边,好像在和它说话。
这时,来了一只猫,小鸟连忙飞走了。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读懂《山行》这篇课文;2.能够理解小鸟在跳舞,说话的情境;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出全文。
三、教学过程1. 师生互动教师问学生们:“你们喜欢看小鸟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
教师接着问道:“你们知道小鸟为什么会飞吗?”学生们有些摇摇头,教师解释道:“小鸟有翅膀,翅膀可以带它们飞上天空。
”2. 导读教师给学生导读课文,让学生先预览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3. 阅读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文,使学生们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学习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4. 讲解针对课文内容,教师结合图片或者实物,详细地讲解小鸟在跳舞和交流的情景,并帮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意思。
5. 练习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朗读课文,其中小鸟句子可用伴奏方式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矫正发音与语调,并纠正学生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6. 作业回家后,学生们需要朗读课文,并背诵好中文字,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语文课教学,我意识到了让学生们能够自主阅读和理解一篇课文的重要性,在讲解、练习和作业的环节中,我更注重了学生的语音和语调的矫正,并深入讲解了小鸟在跳舞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这样能够使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更加的突出。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感与兴趣的调动,让学生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20b8f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7.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简介: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2、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设计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
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导航策略: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984674d1f34693dbef3e50.png)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一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别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1。
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考虑、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如此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特别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考虑,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不?更况且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
依照“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如此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舞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c2bac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c.png)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一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
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
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_教学实录
![山行_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90d7cd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4.png)
山行_教学实录第一篇:山行_教学实录《山行》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
(配乐)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生气。
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
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一)识字教学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二)通读全诗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
(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推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
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 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
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
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
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
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