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挑战。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生态文明研究。
首先,我们调研了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质量恶化等领域。
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大量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标,造成雾霾天气频发。
水污染也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和工业废水排放是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土地利用方面,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荒漠化扩大。
其次,我们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例如,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洁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环境治理不到位,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导致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最后,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此外,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美丽中国的梦想。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一、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关心环境问题,就是在关心人类的发展问题。
环境污染与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健康。
下面小编整理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供大家参考!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1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
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早在2008年,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
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报告通过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现状分析和建设途径的探讨,提出了发展规划和措施。
一、概念解析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内部环境和谐、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现状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恢复的速度。
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这一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许多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忽视了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建设途径为了构建生态文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增强其执行力和监管力,使其更加严格和具体,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制化。
2. 推行节约型社会。
创新科技和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促进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3. 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同时,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
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和奖励那些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个人和机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实施。
5. 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和规范,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发展规划和措施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措施。
首先,制定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行动。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生态文明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生态文明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
一些学者关注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和内涵,试图构建一个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系统模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些学者则关注生态文明的实践和政策,研究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还有一些学者将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讨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国外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欧洲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德国在能源转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此外,一些国际机构也关注生态文明的研究,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然而,目前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尽管在生态文明的研究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但目前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其中的其中一方面,缺乏整体性的研究。
最后,生态文明的实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如利益冲突、政策不落地等。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其次,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第三,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需要加强实践研究,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和路径。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给予我们无穷灵感的源泉。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其涉及到的领域繁多,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等。
以环保为例,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健康。
如工业污染、垃圾分类混乱、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问题都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环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投资力度也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政府制定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保标准和法规,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撑,对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都有了显著进展。
同时,在具体行动上也采用了多种措施,比如限制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推广公共交通工具、鼓励社会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等等,这些举措生动地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进行观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例如,中国整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使这些地区产生了新的经济活力,在人类和自然之间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又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对绿化环境的细致发展不仅让社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也增强了民众生活品质,展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优势。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有哪些展望?其一,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宣传,尤其是加大对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对环保知识的深入研究。
其二,采取有效的政策,扶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如通过法规和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社会必须意识到环保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与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与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与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与更高级的管理水平。
主要表达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与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与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
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针对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生态建设的现状1. 生态建设的背景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建设背景下,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生态学研究方向,以生态科学来探索并规划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
生态建设要求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间的平衡关系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全球生态化网络,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修复、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达到财富、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是关注未来、注重环境的生活方式。
2. 生态建设的现状现在,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科技支持等手段,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在政策层面,例如我国的“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战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各国政府还会出台多项相关的法规和行政规定,加强监管和执法。
在科技层面,一些创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如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环保行业的应用等。
生态建设的现状并不完美,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主体、企业等仍持利益优先、发展优先的立场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置于次位,对环境、生态资源的污染、破坏行为仍在持续。
此外,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年的环保和生态文明教育,但人们的生态意识仍不够高涨,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逐步提升。
二、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与高效性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生态建设也将在更多领域实现智能化和高效性的要求。
例如,在垃圾分类、能源转换、污染治理等领域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更高效的操作和管理。
另外,智能生态标签、生态贴纸、生态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将协助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具体而言,它包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用地合理布局,传承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2 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回避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态环境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与成就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之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各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2.2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立法、执法和监察方面加强了力度,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和监管的能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体系。
2.3 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设立环保基金等方式,增强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自觉性。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调研目地和实际意义:掌握故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江河水源污染和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实际意义取决于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住户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浓淡,好进一步进行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一同基本建设大家美丽的家乡。
实地调查:在假期的这段时间里,我参观考察过故乡的河堤,也来到村民委员会了解。
在与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的沟通交流中,我获知前两年,县上增加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民委员会也勤奋的做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中,村内经济收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是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收益,促使在一定水平上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
流过村内的一条江河遭受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加工厂向河中排出废水,生活垃圾处理往河中倒。
过去清澈的河水,而如今废弃物四处飘浮,边沿好像污浊的排水沟一样。
许多地区全是这般,因为前两年单方的追求完美经济收益,对环境污染难题沒有妥善处理。
进而造成自然环境并沒有获得非常大的改变,反过来还使一部分空气污染更为比较严重。
基本情况与剖析:1、平林开扩土地资源,绿态比较严重遭受毁坏,因为现阶段人口数量增加,土壤资源欠缺,为了更好地开扩大量土地资源室内空间,进而开展了平山伐林,造成了大量的当然生态环境保护遭受毁坏,大量花草树木被伐,绿化展现指数上升降低人口数量的增加另外也促使生活垃圾处理也随着增加,我国在很早以前以前就施行了保护生态环境条规,另外也执行了很多对策,严禁大家随处倒垃圾,废旧物品回收运用,大城市还设立专业的收垃圾场地,有专业的工作员清除垃圾,殊不知在农村,这一切的工资待遇仅仅空白支票,沒有专业的回收垃圾场地,大家为了更好地便捷,全是会随处找一个地区就倒,江河、山坡地、角落里变成大家扔垃圾最“照顾”的场地,积堆成山的废弃物招来了钟爱废弃物的小动物,释放出一阵阵异味,河流在大家的照料下,清亮身躯也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裤子,此后望不上里,街道社区上散播着的是大家不自觉顺手扔的废弃物,没人扫,这种废弃物如同四处飘流的天涯浪子,沒有固定不动滞留的地区,飘到哪去便是哪里废料再次运用的不足全方位,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里,有很多包装袋,纸袋子,旧衣物,旧玩具,这种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物件,尤其是包装袋,包装袋归属于一级环境污染品,大家选购物品的产品袋使用过一次以后都是会顺手丢掉,而不是再次运用,伴随着大家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旧衣物、旧玩具已被大家远远地抛之而去,有一些以捡破烂谋生的便会捡这种回来运用,比较之下她们比大家更明白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下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需求与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和谐有序迭代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经济发展往往是基于自然破坏的。
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我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以及我们对地球的意识。
这样,我们就需要建立生态文明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被公认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目前,环境污染、天气极端以及有毒辐射的发展正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同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中国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已经具有巨大的经验。
例如,建设大批环保设施,对一系列企业的环保标准进行加强检查,大幅削减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但是,由于资源有限、世界经济持续不平衡发展、环境和社会之间失衡等原因,中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而且,短期内很难取得具有意义的效果。
许多环保问题需要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才能解决,这将需要相互配合和有力组织。
三、生态文明建设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的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们的全力参与并持续关注。
同时,政府也需要设立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推进环保技术创新和普及。
在当前,有关部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显然高于以往。
他们将会建立更加理性、广泛的、综合的重点生态建设。
同时,在全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看待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的影响。
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是人口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上述环保措施,探究人口优化等相关的方法。
政府也可以采取一系列建立优惠政策和培养节制的培训体系,鼓励人们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随着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保护生态环境变得越发重要。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生态保护技术正在逐渐拓宽,从而走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现状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一些技术开始应运而生。
目前,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包括扩散复育、种群管理、栖息地重建、改良种子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技术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2.污染防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目前,一些环保技术已经应用于污染防治,比如生物修复和植物吸收等技术。
同时,也探索出了许多新的应用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效微生物处理方法等。
3.碳排放和气候变化控制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碳排放,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技术,包括碳捕获和贮存、降低碳排放等。
此外,发展新能源也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方法。
二、未来趋势1.智能化技术和传感器网络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生态保护技术中,智能化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可以优化水资源管理、监测空气质量等,为减少资源浪费和提升生态保护效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低碳和环保技术低碳和环保技术是未来生态保护技术的重要趋势之一。
采用低碳技术可降低碳排放,利用环保技术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将有效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未来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也与之密切相关。
发展国家战略和政策利用生态保护技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同时也有助于生态保护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4.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生态保护是全球性问题,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21 0 0年 O 2月
呼伦 贝尔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uu b ir l g o r a l n e e l e o H Co e
N O. 1
Vb11 .8
Pu ih d i e r a y-0l bl e n F b u r 2 0 s
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 自然 、享用生活 ,
自觉养 成 爱 护 自然 环 境 和生 态 系 统 的生 态 保 护意
识 、思 想 觉 悟 和相 应 的道德 文 明行 为 习惯 。生态
本 原 理 、知识 、原 则 运 用 到德 育 之 中 ,不 断提 高 受 教 育 者 的 生态 素 质 和 生 态意 识 ,以期 达 到培 养 受 教 育 者用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展 的理念 去 思考 和认
大 学 生生态 文 明教育 的 国内研 究现状 及趋势
格根塔娜 i 侯 彦杰
( 、呼伦 贝尔学院建筑学院 内蒙古 海拉 尔 010 1 208
2 、东北林 业大学 哈 尔滨
摘
100 ) 0 0 5
要 :党 的十 七 大提 出要 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观 ,并从 科 学发展观 的广 阔视 野提 出要 建
设 生 态文 明 。生 态文 明有 三 个重要 特征 :较 高 的环保 意识 、可持 续的经 济发 展模 式 、更加公 正 合 理 的社 会 制度 。 而这 三者 都 离不 开生 态环境教 育 ,当代 中国 大学 生作 为经 济建设 的生 力军 ,在 学 习专 业知 识 的过程 中,应 树 立生 态文 明的意 识 ,通 过 生 态文 明教 育 ,将 专业知 识 的 学 习和保 护生
投 稿 日期 : 2 0 .20 0 9 1- l
生态文明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文明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双丽莎廖福霖来源:《绿色科技》2012年第11期摘要:指出了目前已有大量围绕生态文明进行的研究,为了避免研究的重复与雷同,应找出研究中的疏漏和不足,明确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对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既有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建设实践中图分类号:Q9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1-0001-031引言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必然产物。
《寂静的春天》一书震撼了全球,给人类带来生态文明的曙光。
随后《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使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许多专家、学者深受启发,他们皆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从伦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本文拟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其未来研究趋势。
2生态文明概念及研究方法2.1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
“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但“生态文明”一词则出现较晚,最早见于1984年叶谦吉发表的《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1,且并无解释。
直到1987年的全国农业生态讨论会上,他才指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2。
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及领导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及关注点出发,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不断的扩展和深化。
由最初的只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到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只考虑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的全局考虑;认识到除了要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外还要建设公众健康型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文献资料分析等,以 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调查结果概述
资源利用
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和 利用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环境污染
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包括空气、水、土壤 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态保护
尽管大部分地区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 但整体上仍存在生态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
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 响。
03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调查目的和方法
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 供科学依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措施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限制过度开采、禁止非法砍 伐和捕猎、推广绿色能源和循环经济等,以落实生态文明建 设的目标。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 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金融等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收集和分析不足
由于调查样本和时间限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 要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缺乏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政策评估和反馈 机制尚未建立完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的水平,大气污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土壤退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严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 18 卷第 1 期 2010 年 02 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No.1 Vol.18 Published in February.2010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格根塔娜 1 侯彦杰 2 021008 (1、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2、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00)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从科学发展观的广阔视野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 理的社会制度。
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环境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 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0)01-0073-04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 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 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 重要思想,它有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 度,而这三者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 定 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内涵及理论界定国 内研究者都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周传勇,綦玉帅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一文中 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民众树立科学生态伦 理观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 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 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 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 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全面规划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是对中国大地上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迅速,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200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二、现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法规,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学术领域,大量的学者和专家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关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的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涌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需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研究和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目录弓『言………………………………………………………………………………………………………………………….1(一)选题意义……………………………………………………………………………..1(二)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22.国内研究现状……………………………………………………………………………..4(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51.研究方法…………………………………………………………………………………52.创新点与不足……………………………………………………………………………5一、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意义………………………6(一)生态文明……………………………………………………………………………..61.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62.生态文明概念的多义性及其界定……………………………………………………….7(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内涵………………………………………8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8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涵……………………………………………………….9(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j;之……………………:……………………………………………………………………………………………………l()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10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1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具体情况分析………………12(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121.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断增强…………….122.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133.2002年到2012年,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趋向成熟…………………………..154.2013年至今,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新境界………………………16拦路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国亟待解决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
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
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有机统一的大文明,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单独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一个层次,但绝不是简单的三种文明相加。
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
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还有论
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依赖性或依附性的文明形式,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西方生态文明观的各种思潮
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观,都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传统人类中心论”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把人类脱离生态危机的出路归结为“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价值争论。
西方生态文明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
1)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学是现代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并随着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主流,自然中心主义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新潮。
人类中心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负有道德责任,主要源于对人类生存和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注,并非对自然事物本身的关注。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导人们通过放弃人类的主体地位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2)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
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反思20世纪各种生态理论和运动之后,开始转向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以寻求正确的指导思想,并进而产生了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生态问题是由人类对待自然的资本主义方式引起的,消除生态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社会主义制度。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产生了如下共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3)西方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
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场绿色思潮和生态运动,它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绿色思潮的主题就是从生态学中的生态意识中汲取生态智慧,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走出“人类困境”,实现生态文明。
西方学者把绿色思潮视为环境运动中的意识形态——环境主义,并赋予反思现代性的多重意义和任务。
在绿色思潮的推动下,生态学被引进社会和文化领域。
1972年5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新西兰价值党成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绿党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曾在西方近20个国家的议会中拥有议席,一些绿党还取得过执政地位。
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的新概念,分别代表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
4)普世伦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走向普遍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方兴未艾。
“普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为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所需要的普遍的伦理规范;二是要包含各种不同伦理规范之间的共性。
普世伦理的核心内容是调整全球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包括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很多学者赞成平等性是普世伦理的第一要义,其次在于它的普遍性、时代性、多维性、历史性和开放性。
5)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
政治生态学是一种绿色价值观,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内按生态法则组合和运转,各子系统或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平等和谐。
人类是其中的一员,但不是宇宙的中心,无法摆脱生态法则的支配。
绿色政治的目标要符合政治生态要求的“可以持续的社会”。
绿色政治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主张绿色经济;尊重社会多元化和生态平衡,强调社会公正;否定等级制和集权制,提倡“绿色基层民主”,主张通过民主协商建立和完善各种各样的生态区或生物区,由此形成地区性或世界性的绿色政治网络。
6)生态文明悲观论和乐观论。
“增长极限论”的悲观思潮,在欧洲曾形成“绿色”科技思潮,并分为“浅绿色”、“深绿色”和“中间派”。
“深绿色”生态思想低估科技进步的作用,是一种反对现代技术的思潮,产生了地球将要毁灭的人类前途悲观论,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克利福德·科布认为,与生态文明的建立相比较,人类文明的崩溃似乎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大卫·格里芬则认为,只要我们忘掉现代世界秩序而赞同一种后现代的世界秩序,即全球民主,那么发展一种生态文明就是很有可能的。
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1)关于马克思是否有生态思想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不在马克思视野之内,甚至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反生态的。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大规模的环境和公害问题是马克思之后的事情,寻求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学思想是强人所难。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然而星散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理论中的生态观点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