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_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遗产研究的景观视角

景观(landscape )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比较宽泛,且多学科使用的概念。19世纪初,自然地理学的先驱者洪堡(A.von Humboldt)把景观作为科学的地理术语提出,得出了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的景观涵义[1]。地理学的景观思想强调要素上的综合性、地域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19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Troll )提出景观生态一词,景观的概念被引入生态学并创立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R.Form an )和戈德伦(M .Godron )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2]。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整合也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迅猛推进,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快速消失。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许多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不仅认识不足,意识欠缺,更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已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大多是以目标遗产或遗产建筑及设施本身展开的,这种途径或许能够缓解文化遗产消亡的速率,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遗产持久保护问题和更有效地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保护理念经历

了从点上的文物保护到线性廊道的保护再到面上的历史城镇、街区的保护;从自然和文化的单一保护到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4]。1964年通过的《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强调:“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

环境”[5]

。近些年,“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空间”、“生态博物馆”、“文化景观”、“大遗址”等概念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

遗产研究的景观视角,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上的拓展和提升。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需要运用新的学科视角来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景观研究层面上,更强调文化遗产在空间、时间和文化要素上协同,因此也更有利于整体再现历史上的人类社会发展面貌,赋予文化遗产以更深刻的人文意义,拓宽和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6]。通过对景观尺度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考虑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以提高其利用效率,实现保护文化遗产的真正目的。文化遗产地不仅藏有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涉及所研究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层面可吸引各个相关学科对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再通过多学科交叉和整合来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11-1932-05

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佟玉权,韩福文,邓光玉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中国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

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关键词: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时间:2010-07-26;修回时间:2010-10-20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 A630013)资助。

第30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0,No.112010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10

2景观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

2.1文化遗产要素的系统性

文化遗产类型多种多样,景观层面的文化遗产是由遗产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以工业遗产为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认为“工业遗产由那些在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方面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组成。它们由建筑物、机械、车间、制造场、工厂、矿场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所、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设施、交通设施所组成,那些与工业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礼拜地和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7]。除了这些工业遗产自身所含要素外,整体性质或景观层面的工业遗产还应包括历史上及近现代形成的,与工业遗存相关联的环境要素,如遗产地周边及所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道路交通、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建筑及街区布局、居民就业、社区生活方式等内容。再比如,在农业文化遗产中,梯田文化景观包括山地自然要素、梯田文化景观遗产要素、古聚落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以及在梯田劳作和古聚落乡村生活中形成的民间信仰、民俗风情等非具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遗产,即梯田——

—古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8]。

由此可以看出,诸如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类型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与社会文化综合体。文化遗产要素不仅综合多样,又相互关联,它们通过一定方式构成了具有整体性质的文化景观。因此,为满足现代需要而对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任何改动,或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作为文化景观的整体风格和质量,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认识文化遗产要素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时,对每一个文化遗产要素都要做仔细评估,在考虑各个要素与整体文化景观系统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保护的级别和保护方式,并对其加以科学地利用。2.2文化遗产地域结构的复合性

景观尺度下的文化遗产是由遗产地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构成的统一体,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结晶”,具有复合性结构特点。自然结构构成文化遗产地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历史上形成的任何文化景观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工农业各生产领域的创立和社会发展都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原材料等自然资源、能源条件,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这些自然条件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对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与区域内的自然结构相平衡,注意细致分析产业结构形成的自然基础,查找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中的自然历史痕迹,在保护和再利用中充分尊重遗产地的自然联系,注意维系其生态平衡。2001年5月,广东原粤中造船厂改造成岐江公园后所形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文化遗产地往往见证了人类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同时作为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有着复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其历史价值,并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改变原有的功能结构,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浙江青田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选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项目以来所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以来,当地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广有机农业,田鱼养殖和销售等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传统耕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传承,自然、经济与社会结构在这里仍旧保持着和谐统一[9]。与此相反,菲律宾的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遗产则由于当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导致了灌溉系统的部分荒废,并使20%以上的梯田废弃,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梯田文化景观的价值,2001年底,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了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2.3文化遗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

相对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景观尺度的文化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的利用价值。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伯格恩(L.Bergron)曾指出:“工业遗产不仅由生产场所构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等。但即使各个因素都具有价值,它们的真正价值也只能凸显于一个整体景观的框架中”[10]。同时,文化遗产景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上,其在精神层次上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11]。红旗渠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创造了一个物质环境,解决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和生活用水问题,它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社会的进取精神,是当时我国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而这些综合的、整体的价值只有在景观尺度上才会得到更合理、更深刻的解读。

还应该看到,景观视角的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利

第11期佟玉权,韩福文,邓光玉:景观——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1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