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概 况 影 响 明治维新后, 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 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于 清政府 战败, 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界民众以不 同的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
影视事业 的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到主 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并伴随 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城市变化大, 农村变化小。 ④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 但始 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主干知识的考查——维新思想
(3)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 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4)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 解放潮流。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 命运: (1)态度、 目的: 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 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历史根据。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 把批判的 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以改造国民劣根 性, 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概览
1.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4~1919 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 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2.主要表现 (1)政治上: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先 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 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辛亥革 命时期
交通事 业的进 步 通讯工 具的变 迁
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清朝晚期, 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民国 时期, 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报刊业 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 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 张的工具,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 繁荣景象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 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实质: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 都 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 旨。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2.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 1905年,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 恢复中 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是三民 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 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 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这体现了当时新旧 观念的冲突。 答案 2:能在材料一不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 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 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 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 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
(4)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 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5)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五、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维新变 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 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 孙中山 设计的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形成原 因的分析理解能力。“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 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 即把中国的儒家思想 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因此, 项正 B 确;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 A C 派;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答案为 B。 D
【主题深化】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盛行的原因 (1)社会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 危机空前加强,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队 伍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奴役, 扫除资 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3)重要原因: 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了实行君主立 宪制的主张, 将向西方学习引向政治制度。
(4)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其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 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 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2)兴起: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 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概 况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法、美、日、俄、德、 奥、 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 1900~1901年发动了 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 11国签订了 《辛丑条约》
影 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概冴: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 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 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政治: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
露; 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以 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 就。 上述政治的发展都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 条件。 (3)科技发展: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火车、电灯、电报、 电话、 电影等传入中国, 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 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 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新史观解读义和团运动
史观 现代 史观 革命 史观 结论 反对向西方学习, 排斥先进生产力,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粉碎了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 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成为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上海
材料二 1914年, 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 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 “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 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 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 议论, 或主张男女同权, 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 校在今日, 不但毫无利益, 而反有巨害。”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为其发 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 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有力地推动。 ④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 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探究主线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清政府放宽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商办企业数 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典例】(2012年海南历史, 15)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 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 冥思枯索, 欲构 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 思想根深蒂固, 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 其学说难免支离 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 C. 孙中山、章太炎 B. 康有为、梁启超 D. 陈独秀、胡适 )
(2)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 10月, 武汉三镇起义胜利, 清 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 1912年 3月,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 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革 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 革的综合分析能力。 材料一反映的是妇女解放的历史 潮流, 材料二反映的是反对妇女解放的声音, 解答本 题的关键是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统一起来, 看到社会 变革的复杂性。
答案 1:能在材料一不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幵能从中 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 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辛亥革命创 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 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 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 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丌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 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
【典例】 (2012年上海历史, 39)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中央 女校 地点 北京 特色 设有六个年级, 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学校 神州 女学 女子 法政 学堂
地点 上海
特色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 毕业生大 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 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4)必然选择: 西学的大量涌入,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 况下,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 择。 (5)历史原因: 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盛行了 2000多年, “忠君” 思想根深蒂固, 君主立宪制更容易被人们所 接受。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 经济、 思想等变革的关系——影响中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
(2)表现:1912~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 义转变提供了基础。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兴起:19 世纪末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 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 (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倡西学。
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 提高了妇女 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 也出现了异议, 教育总长汤 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 的冲突。 答案 3: 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答案 4: 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深化】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 因素 (1)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 方的侵略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中国 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 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2)经济上: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 段;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 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 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