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现代文阅读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读三四遍,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粗读全文,划出关键词句(抒情类文章划出三词两句一对比,叙事类文章划出形象环境和情节),做好批注,细读题目涉及的段落。
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3)仔细审题,思路清晰有条理。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想想题目要我答什么(内容),要怎样答(形式)。
答案有几个问,或每个问分几层作答时,用“(1)、(2)、或①、②”标识。
(4)答题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
答题要点要全面、内容要精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尽可能多答。
(5)忠实于原文,尽量到原文找答案,摘录关键词句重新组合。
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除非题目有要求要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
(6)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
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比如3分题,可能要答3个要点。
(7)认真书写。
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
(8)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读题目——读文章——看试题——按试题要求,有重点地再读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
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1、一句话概括事例(故事)或主要内容::谁(在何时何地) + 干什么 +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 怎么样2如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方法:联系词语或句子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
划出关键词(使用了修辞的词,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些词,再代入原句2、作用:(1)内容上:字面上写出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或事物什么特点等(2)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点题,突出主旨,照应前文,呼应下文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题,升华主旨:“××”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赏析句子:手法+如何使用的+字面本身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写出了)事物或任务……的特点,表达了……的主题或情感。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阅读题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从近几年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现作以小结,现作以小结,以期对学生答好阅读题有所帮助。
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1、 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原则: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原语句或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和高考考点结合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和高考考 点结合
分析文章描写 对象与其他事 物进行对比、 类比的作用。
三、规范答题
1、看赋分,配答案 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和高考考 点结合
语言特色:
宗璞以质朴无华的至情传达为其 特点。她能够把浓烈的诀别的至情用 不事雕琢的近于直白的文笔表达出来。 她的表达那无尽的悲哀时,不使情感 泛滥,表现理智而有节制。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和高考考 点结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 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感情基调) B.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 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外在对象——内在对象) C.第⑧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 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环境作用) D.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 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中心主旨) E.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 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语言特色)
题干的要求同时就是答题的提示、思路。
2、查语境,找关系 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
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 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 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和高考考 点结合
18.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⑴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 意?(3分)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修
现代文阅读常见答题方法总结一、文学常识(语文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白描(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按对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八)景物描写细分: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一一)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一二)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一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一四)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一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一六)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七)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一八)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九)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一)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二二)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三)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并列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的部分;递进式:层进式、起承转合式(二四)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五)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高考:现代文点面结合解阅读题的方法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 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01 23
深大附中 田军
例2:(06年江苏卷)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 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 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 列那尔所说,“蹄子 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 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 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 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 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 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 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 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 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 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 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 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 水流成线。
2007 01 23 深大附中 田军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 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 达效果。
2、描写方式: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2、观点是作者的;3、“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
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
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
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1、叙述方式: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把握行文线索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本文的线索思路解析: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模式补充小说的线索特点: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需主要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二、梳理故事情节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原因:⑤事件经过:⑥事件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常见结构特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a.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b.概括段意、层意: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常考题型: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思路解析: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即“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三、概括内容、归纳主题常见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思路解析:①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如背影;②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开篇点题,有的篇末点题;而关键句指的是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代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故事,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的深刻道理、反映……等;答题格式:四、品味文章标题常考题型: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是什么/更换标题为XX好不/ 文章为什么要以XX 为标题思路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其作用主要有表达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全文内容、点明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情感主旨、点明写作对象等;在形式上可能会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具有的效果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答题模式五、把握叙述顺序一般分为五种,但常见的只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地点和发展的时间;答题模式六、人称叙述方式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小说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我对文中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七、分析句段作用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思路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需结合具体内容谈;2:在文章开头:①开篇点题点明中心②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③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④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具有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⑤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在文章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①有照应题目②照应开头③总结全文④点明文章主旨⑤升华主题、画龙点睛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从效果上看或戛然而止,或意味绵长,或发人深思,或者兼而有之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答题模式八、赏析人物描写可参考补充考点十六常考题型:X句话或X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种类:一是人物描写又分两种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含外貌描写等五种描写方法;又包含两大描写角度,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心理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③心理描写:九、鉴赏人物形象常见题型: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XX是个什么样的人/故事表现出XX怎样的人物形象思路解析: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十、概括事物景物特征参考考点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赏析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十二、表达思想感情常考题型: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路解析:自己概括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方法:①阅读题目,寻找主旨;②知人论世,参看注释;③分析意象,通过意象领会主旨;④抓住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十三、品味修辞手法修辞要领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 拟人:赋予某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答题模式: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XX与XX进行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XX怎样的特点/作者对XX怎样的态度、情感等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11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十四、品味巧妙用词常考题型:品味XX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理解XX词语/XX词语可以删掉/调换吗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思路解析:包括5种词性,分别是①动词能生动准确地刻画事物的动态. ②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 ③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④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⑤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a.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鲜明;B.增添语言的音韵美⑥数量词;⑦使用成语或四字短语等修饰语,为文章增色;⑧关键词能点明中心;⑨有些词语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⑩感情色彩的变化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答题模式①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②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③问某词能否去掉答题模式:常考题型:1、结合文段试解释某词“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2、试根据文意,推测准确概述“XX”一词的含义;/3.第二段中X句“XX”词语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不超过30字思路解析:三步进行;第一步,解释出该词的本义,即词典中解释的常用义,并把握该词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当时语境分析词语在此语境中的含义,并注意把握词语在此语境中的感情色彩;第三步,分析词语在此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十五、分析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考题型:某段该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以下写作手法都可以结合实际内容和该手法的作用灵活作答;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美好的方面,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9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开头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十六、赏析精彩语句常考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从修辞的角度对XX句子进行赏析/说说XX句的表达效果思路解析:弄清怎样写的、写得怎样和写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在赏析语句时需要弄清语言美有如下几种形式及作用见考点十三;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和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①灵活多变、②富有表现力、③语言优美,清新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等方面去品味;,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作用:可以给人以人生启示、表达丰富哲理,揭示社会现象,具有教育意义等解答思路:结合语境,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结合自己感悟灵活作答,后五种常用于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与间接见考点八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呈现在读者面前;侧面描写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分为以人衬人和以景物衬人;注:侧面描写之前往往有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完美的人物刻画作用:正面描写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侧面描写是衬托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两者结合能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人或事物,使人之性格鲜明或使文章内容充实2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互衬将动态事物和静态事物都写出来/把静止的写成动态的/把动态的写成静态的/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动静互相衬托,作用: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3多感官结合:将视、听、味、嗅、触等两种或以上感觉进行综合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让读者更深切地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使写作对象更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形色声香结合: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营造了美好的意境渲染了XX氛围注:第4点可以和第三点联合运用;5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场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作用:在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人很真切地了解事物景物的具体特点;在场面描写上,点面结合更能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暗点主题;6虚实结合:将当前真实的画面、情境或生活等的描写与回忆、想象或者梦境结合起来;作用:,使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有时也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文章中心如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的对比;答题模式十七、赏析语言特色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十八、判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具体在写作时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 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人、物,借景抒情,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答题模式:一般只需对以上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判断;十九、理解深刻内涵/分析重点难句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这个考点是中考代文阅读中的基础,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其次选择深层理解的角度:①抓主干的同时,注意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③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结合段意理解句子;⑤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⑦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⑧从感情色彩入手⑨考虑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句不离篇,结合语境;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阐释;答题模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语境和自己的感悟灵活作答;。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之点面结合——主观题的作答技巧
问: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 句子的含义。 童话: 【参考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 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 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再如05年全国卷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
远方的朋友写信,曾 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 年北平的春天。
问:“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 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 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参考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
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 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又如,(06高考四川卷 第14题)文中 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 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 句话的含意。
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 子和老人来写?
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
傲的人进行对比。(手法)表明人 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 的赠予,(内涵)突出天真的孩子 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用)
人称运用的作用(06辽宁卷)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 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 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 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 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 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 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 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 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 泥土中的根本呢?
下列两个比喻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
生命的流失是挡不住的。
2生命又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
在银行里的储蓄。 每个人的生命有多长,自己生前是 无法预测的。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表达方式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二、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点面结合”--巧答现代文阅读题39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精华版)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一、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套路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套路(下)(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
(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2、观点是作者的;3、“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
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
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
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1、叙述方式: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 2、观点是作者的; 3、“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
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
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
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1、叙述方式: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艺术技巧: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也可理解为“侧面描写”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4、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点面结合”之结构篇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1、句段的作用如果所问的句段、文句在文章的前面,一般要回答:(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1)升华感情;(2)深化主题;(3)总结上文;(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3、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
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如果用了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修辞的作用来回答)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关于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场景的烘托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步骤及注意点:步骤:1、读文本,明大意 3、定区域,划信息2、抓主旨,清结构 4、摘要点,巧整合注意点: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
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15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实用类文本一、访谈访谈要素:1 、采访 2 、答问 3 、探究1.采访要素的把握明确采访目的:弄清楚要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哪些方面材料,通过采访要解决什么问题(即中心)。
把握采访者采访的问题:采访者提了几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问方式,即采访者是怎样提问的:提问类型:一种:开放型。
另一种:封闭型。
用开放型问题了解一般情况,用封闭型问题了解具体情况。
采访者的提问方式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
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2.答问要素的把握首先,是否就采访者的提问作出了有效的回答,回答得是否清楚、明白。
其次,答问者的回答解决了哪些问题,答问者就访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者要能归纳概括答问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答问者回答的问题,观点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楚、材料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
第四,答问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对读者或听众的教育意义或启示。
3.启迪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和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应对策略1.尊重文本。
阅读中的探究性试题,试题答案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胡说,尊重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
2.恰当表达。
一是抓住文中关键词;二是理清思路,想好作答;三是要有观点有分析,要言之成理;四是不过份追求文采。
试题举例:1.采访者的采访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记者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问题各是围绕什么内容来设计的?请简要概括。
2.这次采访是在杨利伟凯旋两个多月以后进行的,试以其中的第二个采访片段为例,分析记者的提问艺术。
第二个采访片段围绕超人的心理素质来设计问题。
记者巧妙的提出第二个问题,用首飞前的一个细节——起飞的早晨唤醒起床叫了两次——来引出问题,具体而巧妙。
第五问,先用细节引入,再援引国外的事实,避免了直接提问的唐突,问题提得入情入理。
3.答问、应对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修养和个性特点。
杨利伟的答问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回答体现了杨利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杨利伟的答问语言简练、朴素、准确、明晰,体现出一个从事高科技工作的航天员优秀的专业素养。
体现了杨利伟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善于倾听,准确把握问题信息。
作为在太空上接受指令的航天员,杨利伟具有准确把握口语信息的专业能力,他的所有回答都直接指向问题的落点,没有答非所问,没有遗漏信息,没有旁逸斜出。
二是准确作答,传递信息简洁明晰。
三是得体应对,语言分寸把握有度。
如对第一组第三问的回答,先扣紧“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的问题落点,用“会激励很多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激发他们对于航天事业的浓厚兴趣”作答,再从相互影响的角度补充一句,语言得体,风格谦和。
再如,对第二组第一问的回答,既得体地回答了问题,又回避了自我评价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谦虚谨慎的个性特点。
通讯通讯的体裁特点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典型人物、有意义的事件和新鲜经验等进行具体形象地报道,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新风貌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阅读要点:(一)从描写中分析形象通讯中常用描写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常见的描写有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无论哪种描写都起着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阅读时充分注意这一点,对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抒情中体味情感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在对人物事件的记述中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尤其当写到感人之处,作者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发感情,用以表达自己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通讯中不仅常用直接抒情法,还常用间接抒情法,即寓情于事,寓情于景,通过对人对事物的描写,让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阅读间接描写,要结合语言环境和描写内容去体味作者的爱憎褒贬。
(三)从议论中把握主旨阅读通讯中的议论,可以从中了解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认识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意义,抓住贯穿全篇的思想主线,掌握全文的主旨。
(四)从标题中了解内容通讯的标题和小标题,大都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重视对标题的阅读,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全篇所反映的主要事实和主题思想。
如:从苦难中崛起的歌唱家——记关牧村这篇文章的正副标题,点明了所写人物、人物身份和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这一标题的阅读,我们就可了解到这是一篇以反映人物“崛起”的艰辛历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再如: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这个标题虽未提及人物或事件,但它揭示了文章所写内容的实质意义,从这个标题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把握住全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