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报告综述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bbcdff3910ef12d2af9e749.png)
生理性别
社 会 性 别
1 社会性 别定 义 的完 美结合 。蔡 华俭 等 以大学 生 为样本 研 究性别 角 社 会性别 角 色( Ge n d e r R o l e) 的概 念最 早源于 社会 学 部 分” 色和 主观 幸福 感 的 关 系 , 得 出中 国文 化背 景 下 , 西 方 的一 中的社 会角 色理 论 , 是 一种他 人 期望和 社会 规范 所 要求 的 双 性化 模 型 、 男 性 化模 型 三种 模 型 中双 性 化 模 两 性 的行 为模 式 在 国外 , 关于社 会性 别 的研 究较 早 , 社 会 致 性模 型 、 型最 适用 于 中国 , 即双 性化 的 个体主观 幸 福感 最 高。近 年 性 别在 诸 如人 类 学 、 社 会 心理 学 、 政治 学 等很 多 领 域都 有 来 ,随着 学者逐 渐 认识 到社 会性 别和 生理 性别 的不 同, 已 广 泛 的应用 , 在 组 织行 为学领 域研 究 的则较 少 。在学 术研 有研 究者 开始在 组 织行 为学 领域 中 对社会 性别 进行 研 究 , 究领域 , 性 别被 普 遍 认 为是 由 “ 生理 性 别 ” ( s e x ) 和“ 社 会性 主要 集 中在 工作 满意 度 、 工作 幸 福 感 、 管理 者 的性 别 角 色 别” ( g e n d e r ) 两 类组 成的。 生理性 别是 天生 的 , 是 不 能通过 类型 。 台湾学 者王 邦杰 的一 项研 究表 明 , 男性 化气质 与 女 后 天进 行改 变的。 李 新红 ( 2 0 1 0) 从 社会 心理 学 的角 度认 为 性化 气质 越 高 , 工作 满 意度 越 高 ; 赵 慧军 得 出 6 2 . 6 % 的优 社 会性 别与 自然性别是 两个相 对 的概 念。 社会 性别是 基于 秀领 导者 为双性 化 的性 别角 色 , 领 导 者性 别角 色与 其生 理 生理 性 别 的特点 ,根 据 所 处 的社 会文 化 环境 对性 别 的 需 性别 无关 。 求, 习得和 塑造 出来 的。 泛 泛 的讲 , 社会 性别 指 的是社 会 对 3 社会 性别 研究未 来展 望 两 性 以及 两 性 关系 的期 待 、 要 求和 评价 , 社 会性 别 通 常是 3 . 1 实践 表 明 , 早期 基于 生理 性 别特 征得 出 的关于 性 个人 在社 会制 度 以及 社会 化过程 中得到 的巩 固和传承 。 社 别 问题 的结论 已不 适用 于现 在 的研 究 , 面 对 多元化 社会 环 会 性别 指 出性别 是 由社 会 构建 的 , 传统 上 认为 性别差 异和 境 中产生 的社 会 问题 , 众多 学者 纷纷 求助于 社 会性 别理 论 社 会地位 的不平 等是 由生理 性别 决定 的观 念是 不正 确 的。 寻求解 释 。 虽然 现在 对社会 性别 的研 究还 主要集 中在人 类 在人 类 社会 发展进 程 中 , 多元化 的社 会文化 和 各种 关于性 学、 社 会 心理 学 中, 但在 组织 行 为学领 域 , 社会 性别 的研 究 别、 行 为 等 的规范 使男 女社 会 性 别逐 步 分化 , 并 成 为 人 类 将会逐 渐 引起重 视。 的专属属 性。 3 - 2 近年 来 , 社 会 中双性 化 趋 势 明 显 , “ 超女 ” 李 宇 春 2 社会性 别维度 与研 究现状 的双性 化 形象 的走 红 、 双 性 化文 化 的流行都 清 楚地表 明了 社 会性 别角 色理 论 的研 究 以 2 0世 纪 7 0年代 为划 分 这一 点。 现 在 对社 会 性别 的研 究 大多是 以青 少年 或大学 生 界 限, 7 0年 代 以前 的研 究 都 认 为社 会 性 别角 色 只 存 在 男 为研 究 对象 , 针对 企业 中员 工 的研究 尤其 是 实证研 究还 很 性化 和 女性化 , 而且对 这两 个概 念 的认知 比较极 端化 。按 少。 探讨 工作领 域 中双 性化 人群 的工作 状 况 , 对企 业选 拔 照 当时 的社 会理 论 , 男 性拥 有 男性 化 气质 , 女性 拥 有 女性 人 才 以及 对 已有 员工 提 高 幸福 感和 工作 绩 效 是具 有 现 实 化 气质 , 这 才是 心 里健 康 的表 现 , 而 一切 介 于 男性 化 气质 意义 的。 与女性化 气质 中间 的人 员均 存在 心理 问题。1 9 7 4年 , 美国 参考文献 : 心理 学 家 B e m 将男 女性 别角色划 分 为男性 化 ( ma s c u l i n —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957f1eb7360b4c2e3f6464.png)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姓名: 马艳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51班学号: 2215102指导教师: 魏丰职称: 副教授2008年6月2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指导教师魏丰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内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The social sex theor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Tutor Wei Fe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com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 Feminism引言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与身体研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与身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877a7b1eb91a37f1115cd9.png)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试试卷2010 ————2011 学年第二学期专业:社会学年级: 2010学号: 210117020姓名:王国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与身体研究文献综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了解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种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每个人也都形成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男人或怎样的女人的一些基本要求。
这是人们对性别问题的深入认识,意识到它不仅是男女性别差异,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角色差异,以及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形象。
1972年女性主义学者安·奥克利认为性别是生物性的,而社会性别是文化性的。
一些研究者普遍认同了用sex这个词来指生理范畴,而用gender这个词来指社会和文化范畴。
人们普遍承认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同时也认为男女在社会性别差异上的平等性,并且一直努力实现平等。
一、对社会性别的界定社会性别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这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
其一,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男(male)女(female)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
其二,社会性别的提出,强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而造成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压迫。
其三,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一个平等的文化。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
社会历史学家琼·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也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这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会形成一种有关两性行为的期望和社会角色,也正是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构成了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https://img.taocdn.com/s3/m/ef71c12858fb770bf78a554e.png)
社会性别机制发布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社会性别机制Teresa de Lauretis李素苗译注释我要感谢“女权理论话题:社会性别机制”(意识史系列)研讨班的学生们和我的同事黑顿•霍特,感谢前者的评论和建议,感谢后者对本文的仔细阅读。
这些都有助于我对本文的一些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 此处的英语原文是differences as différance.Différance是德立达后结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有“差异”或“不同”之义,又有“推延”或“推迟”的意思。
德立达造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差异(difference)和推延(deferral)两种原则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作用。
差异指的是,一个符号的意义是由符号间的差异而引起的,譬如,A是 A 是因为它不是B。
推延指的是由于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意义延缓现象,譬如,对“man” 这一语言符号的定义,从理论上讲,会引出无限多的其它能指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所指。
本文作者在这里运用该词是想说明此处的“差异”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而是具有différance 所表达的双重含义的。
因为中文里没有一个固定的词可以表达différance的双重意义,本人造“差延”一词作为différance的中文对应------译者注。
[1] 对这些术语的进一步探讨,请参考Teresa de Lauretis 主编的Feminist Studies/Critical Studies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尤其请看Sondra O’Neale 和Mary Russo的文章。
[2] Michel Foucault 著The History of Sexuality第一卷引言,译者:Robert Hurley(New York: Vintage, 1980), 第127页。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2f728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7.png)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教育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
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
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ender)。
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
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
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一)研究价值“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
性别研究的报告
![性别研究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6328e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a.png)
性别研究的报告引言性别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主题。
作为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性别跨越了生物性别和性取向的界限,成为了一个涉及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象。
性别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性别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表现和影响,以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
本文将从性别的定义、性别研究的方法、性别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性别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性别的定义性别是指社会和文化对个体在生理上的性别(男性或女性)所赋予的不同社会角色和期望。
性别不同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是指个体在出生时具备的生理特征,如生殖器官和染色体。
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通过对行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期望和规范进行塑造和约束,进而形成了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
性别的建构是多维的,涉及到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性别建构的过程中,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接受到有关性别的信息,学习到相应的性别角色,并在实践中逐渐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可以与生物性别一致,也可以与之不一致。
二、性别研究的方法性别研究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性别的表现和影响,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收集受访者对性别相关话题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习惯等信息,从而获得大量的定量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量化性别的表现和评估性别意识的高低程度。
2.深度访谈: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获取他们对性别的理解、经验和感受。
深度访谈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性别在个体生活中的具体影响和意义。
3.内容分析:研究者通过对书籍、电影、广告等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内容分析可以揭示出性别在文化产品中的表达方式和隐含信息。
4.实验研究:研究者通过设置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不同性别群体的行为差异,以验证性别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旅游社区参与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综述
![旅游社区参与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204f72e482fb4daa58d4b6e.png)
区参 与 中的社 会 性 别研 究进 行 综 述 , 在 对 比 国 内外旅 游社 区参 与研 究 进 展 的基 础 上 , 提 出 了我 国旅 游 参 与
2 0 1 3 年4 月
J o u r n a l o f G r e e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绦 色科 技
第 4期
旅游社 区参 与 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综述
张 匣
( 西安思 源 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O 3 8 )
旅 游业 的介 入 , 对 于 社 区妇 女 来 说 , 虽 然 社 区 中 男 性 所 确 定 的 性 别关 系 结 果 没 有 发 生 根 本 的 变 化 , 但是 , 旅 游 为 她 们 提 供 了 新 的依 靠 , 增 补 了 她 们 的经 济 收 入 , 提 高 了她 们 在 社 区 中 的 经 济 地 位 。S h u ma k e r ( 1 9 9 5 ) 指 出, 旅 游 业 的 发展 为 妇 女 提 供 了 就 业 机 会 , 不 论 是 后 勤 服务 ( b e h i n d t h e s c r e e n j o b s ) 还 是 前 台 服 务 。Ch a n t S ( 1 9 9 2 ) 指 出 当 地妇 女 通 过 接 待 服 务 , 与那些 独立 的、 有
个 男 权 社 会 。在 这 样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来 都 将 焦 点 集 中 于对
性 别 关 系 中 的弱 势 群体 — — 妇 女 进 行 研 究 。 ( 1 ) 社 区传 统 观 念 对 女 性 参 与 旅 游 活 动 的 限 制 。 He n n e s s y . S ( 1 9 8 6 ) 在 英 格 兰 西 南 部 的 案 例 研 究 中 发 现, 妇女被 ( 男性/ 社区传统 ) 认 为 应 该 从 事 家 庭 农 业 耕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doc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ad95f9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d.png)
浅论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社会性别文献综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性别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女性步入职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被打破,近年来在工作领域中对一些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上,男女在传统生理性别上差异越来越小,而社会性别差异对工作行为变量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社会性别的概念、维度、研究目前状况,并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两点倡议。
关键词:工作领域生理性别社会性别1 社会性别定义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最早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所要求的两性的行为模式。
在国外,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较早,社会性别在诸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则较少。
在学术研究领域,性别被普遍认为是由“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类组成的。
生理性别是天生的,是不能通过后天进行转变的。
李新红(2010)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特点,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需求,习得和塑造出来的。
泛泛的讲,社会性别指的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通常是个人在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得到的巩固和传承。
社会性别指出性别是由社会构建的,传统上认为性别差异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和各种关于性别、行为等的规范使男女社会性别逐步分化,并成为人类的专属属性。
2 社会性别维度与研究目前状况社会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划分界限,70年代以前的研究都认为社会性别角色只存在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且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比较极端化。
按照当时的社会理论,男性拥有男性化气质,女性拥有女性化气质,这才是心里健康的表现,而一切介于男性化气质与女性化气质中间的人员均存在心理理由。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
![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吴维屏](https://img.taocdn.com/s3/m/0410a8c97f1922791688e819.png)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1af0e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社会性别文献综述【摘要】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探讨了社会性别的定义及演变、影响因素、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以及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社会性别在家庭、职场、教育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本文对社会性别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社会性别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社会性别文献的综述,有助于增进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定义、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研究进展、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性别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责任和权利,是基于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规范而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形成的。
社会性别对个体的生活、工作、教育等方方面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对社会性别进行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对于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和增进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性别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讨社会性别议题。
目前关于社会性别文献综述的研究相对零散,对社会性别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没有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有必要对社会性别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促进学术界对社会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和认识。
1.2 研究目的社会性别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社会性别文献综述作为研究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揭示社会性别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社会性别文献,全面了解社会性别的定义、演变以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社会性别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的社会性别研究的开题报告
![“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的社会性别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f164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0.png)
“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的社会性别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平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
然而,尽管女性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男性群体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危机。
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女生普遍比男孩表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被称为“女生优势”。
另一方面,男孩在教育、健康、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危机。
这种危机通常被称为“男孩危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社会性别格局的现象和原因,研究社会性别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女生优势”与“男孩危机”的社会性别研究,并提出该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二、研究问题1.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概念和表现是什么?2.社会因素对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影响是什么?3.教育领域对女生和男孩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如何缓解男孩危机?三、研究目的1.了解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概念和表现。
2.分析社会因素对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影响。
3.探究教育领域对女生和男孩的影响。
4.提出缓解男孩危机的办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综述法文献综述法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和概括,对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的方法。
本研究将分析国内外关于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相关文献,并从中总结出哪些社会因素影响着女生和男孩的优劣势。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对受访者的意见、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设计问卷,对社会性别中的女生和男孩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教育、健康、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证实研究假设。
五、预期成果1.分析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概念和表现。
2.揭示社会因素对女生优势和男孩危机的影响。
3.探究教育领域对女生和男孩的影响。
4.提出缓解男孩危机的办法,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综述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3d3f72d0722192e4536f6ca.png)
系列生 动 的关 键 词 和流 行语 向与会 者 展示 了 3 O
年间黑龙江省婚姻家庭从解除禁铜到多元化发展 的过程 , 并对未 来黑 龙 江省婚姻 与家庭 的发 展趋势
进行 了展望 ; 红 ( 邓 黑龙 江省 妇女研 究所 助理 研 究
最 后 一部分 是婚 姻 与家庭 , 由黑龙 江省妇 女研 究 所郭 砾所 长主 持 。孙秋 云 ( 武汉 市华 中科技 大 学
民国报刊为史料基础 , 分析了摩登女性身体与现代 性之间的关系 ,强调现代性通过把女性身体物化 , 方 面把女 性从 封 建专 制 主义 与 父权 制 家庭 解 放 出来, 以另一方面又使得女性沦为男权社会与商业
主组织 和企 业 、 工会 角度 总结 梳理 世界 各 国近 年来 在家庭 与工 作平 衡方 面 的实践 经验 及 政策 导 向 , 分
1 7- 2
的视角 ,而应 该放 到 一个 更 为 广 阔 的理论 讨 论 中 去; 白蔚 ( 沈阳航 空航 天 大学人 文社科 部 副教 授 ) 以
-
位发 言 者 ,这 也 为讨 论 提 供 了更 为 充 足 的讨 论 时
间。
本论坛分为四个部分 ,由论坛的组织者之一 , 来 自复旦 大 学 的沈 奕 斐 主 持第 一 部 分 :法律 与 政 策 。郭砾 、 云 ( 赵 黑龙 江省妇 女研 究所 所 长研 究 员 研 究 实习 员)在全球 化 背景 下从 国家 法律 政策 、 雇
21 0 0年第 9 期
N . 2 1 o9, 0 0
现 代 妇 女
MOD R WO N E N ME 总第 3 7期 4
性别语言研究综述
![性别语言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b851c5f18583d048645966.png)
性别语言研究综述性别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点。
对国内外的性别语言研究做一回顾,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语言与性别相关研究的框架, 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思路。
标签:性别语言;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引言性别语言历来是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西方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前一直呈零散状态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性别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视角。
一、国外相关研究在西方,有关论述女子言语表达特点的最早文献要追溯到17世纪中。
早期性别语言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部落的语言。
1665年,Robin fort所著的Histories Nature Morale desiles Antilles一书,可算是“性别语言”比较早的研究文献了。
该书记载了欧洲人初到小安地列斯群岛时,惊奇地发现当地加勒比印第安人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语言(孙汝建,1997 :187)。
但是语言和性别问题真正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是在20世纪初。
最早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应首推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
她于1922年在其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一书的题为“The woman”的整整一章中描述了公认的女子话语特征。
但是这一时期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的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
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与女权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性别语言广泛系统的研究。
学者们运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探讨女性言语的特点。
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 (1975)、Labov (1972; 1975)、Trudgill (1974)、Zimmerman & West (1975)以及Thorne & Henley (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性别角色发展与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与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b0a4c6b10a6f524cdbf8556.png)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 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 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 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 ,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 Constantinople 曾对20世纪 70 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 ,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 ,“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 ,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 "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 Gilbert 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 ,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 ,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1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 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近二十年壮族社会性别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壮族社会性别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568a9c6bec0975f465e21b.png)
页。
②
9 0
陈 明 君 . 富 国/ 吴 近二 十年 壮 族 社 会 性 别 研 究 综 述
表 现分 别 是 “ 岩 洞 的崇 拜 、 花 婆 的崇 拜 、 母 尚 对 对 尊
摘 要 : 近二 十年 来 , 族社会性 别研 究主要 可分 为 意识 形 态、 壮 家庭婚 姻 、 来 文化 的影 响 、 外 壮
族 与其他 民族 的对 比 、 史人 物等五 个方 面 ; 还 需要 加 强对理论 的运 用、 思 与批判 、 重研 究对 象 历 但 反 注 之 间 多维 的关 系、 加历 史的层 次感 。加 强研 究壮族 社会性 别 问题 , 增 以推 动壮族性 别 和谐发展 。
( 0 1 6 8 3 4 7 ) 2 1 O O O M3 9 阶段 性 成 果 。 1O
作 者 简 介 : 陈 明君 (9 6 )女 , 18  ̄ , 满族 , 西 民族 大学 民族 学 与 社会 学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民族 学 I 富 国 ( 9 5 广 研 吴 16
基本 国策 , 从此 “ 会性 别 ” 社 的概 念 被 引入 中国 , 而 进 神话 与信仰 是人 类 意 识形 态 的 明镜 。通 过神 话
、
意 识 形态 领 域 中的性 别 研 究
和信 仰 的探 讨可 以看 出壮 族 先 民 对世 界 最 基 本 的 看
法。
一
被 中国妇 女研究 者 所 接 受和 熟 悉 。而壮 族 在 国内是 人 口最多 的少 数 民族 , 壮族 传统 文化 中的女性 文化是 独具 特色 的 , 主要表 现在 四个 方 面 : 话 中姆 六 甲的 神 创 始说 , 宗教 信仰 中对 花 婆 的崇 拜 、 经 济 生 活 中对 在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91dace581b6bd97e19ea46.png)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传统观念上定义的男女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社会化过程,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西方性别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意识到除了典型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外,还存在着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又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性别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人就国内外学者在性别角色类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类型在心理学界,由于不同学者本身学习背景及理论学派的影响,因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自己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对性别角色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
自从1936年Terman和Miles最先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化"和"女性化",用这两个词来描述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相对普遍意义的行为倾向特征,在此研究上他们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并编制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
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在思考认为对立的两极上是单一维度的认识,在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的女性认识上普遍意义认为此类心理最健康。
随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这一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男女双性化"(Androgyny)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Bem)将性别角色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征两种扩展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
Constantinople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性别角色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性别角色"下了一理论性的定义。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4819a22bd64783e09122b2b.png)
虽 然 心 理 分 析 理 论认 为 早 期 心 理 发 展 的 弥 散 性 影 响 , 是 没 有 得 到 实 验 的支 持 。 对 经 典 但 在 的 精 神 分 析 进 行 修 正 的 基 础 上 , 性 别 领 域 , o oo 提 出 了著 名 的 重 构 理 论 , 为 性 别 认 在 Ch d rw 认 同开 始 在 婴 儿 期 , 不 是 弗 洛 伊 德 提 出 的 生 殖 器 期 “ 。 初 . 女 孩 子 都 认 同他 们 的母 亲 , 亲 而 起 男 母 与 女 儿 之 间 的 认 同 强 于 母 亲 与 儿 子 之 间 的认 同 , 这 个 过 程 中 女 儿 继 续认 同 他 们 的母 亲 并 在 在
邢 强
( 南 师 范 大 学 心理 学 系 , 东 广 州 50 3 ) 华 广 1 6 1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性 别 形 成 的 理 论 主要 有 0 理 分 析 理 论 、 知 发 展 理 论 、 别 图 式理 论 和 社 认 性
会 认 知 理 论 , 别 形 成 的社 套 认 知 理 论 是 对 性 刺 形 成 和 差 异 的合 理 解 释 。 套 认 知 理 性 社 论 整 合 了 理 因素 和 社 会 文 化 决 定 因 素 , 为 性 别 概 念 和 性 别 角 色是 广 泛 的 社 套 网 认
的 不 断 满 足 , 以个 体 试 图 以 同他 们 的 自我 概 念一 致 的方 式 行 事 。 这 种 观 点 认 为 , 童 的 行 为 所 儿 在 不 断 的强 化 他 们 的 性 别 认 同 , 旦 孩 子 获 得 了 他 们 自己的 性 别 知 识 , 为 和 思 想 间 的 交 互 作 一 行 用 致 使 形 成 了 稳 定 的 性 别 认 同 , 用 认 知 发 展 理 论 的 术 语 , 童 达 到 了 性 别 的恒 常 性 (e d r 或 儿 gn e c ntn y 科 尔 伯 格把 “ 别 恒 常 性 定 为 :基 于 生 物 属 性 基 础 上 的永 久 性 的 特 性 , 不 依 o sa c ) 性 界 “ 它 赖 于 一 些 表 面 特 征 , 头 发 的 长 短 、 着 、 动 的选 挥 等 。 性 别 一 致 性 的 发 展 不 是 全 或 无 的 现 如 衣 活 象, 一般 认 为性 别 一 致性 有 三个 水 平 的理 解 : 别 认 同 、 定 性 、 贯性 性 别 认 同要 求 用 简 单 性 稳 一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防治研究综述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防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ba1d641f242336c1eb95ebe.png)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防治研究综述摘要女性plwha的人数速度惊人的增长,两性plwha的数量正在趋近。
“社会性别理论”是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理论,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来研究艾滋问题,可以显现艾滋病防治问题中男女的角色和处境,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艾滋病流行艾滋病防控艾滋病首先在在男性中发现并传播,但由于男女两性在“社会性别”中所具有的生物学差异和社会构成中的权力地位的不平等,使女性plwha的人数惊人增长,两性plwha数量正在趋近。
截至2009年,全球plwha总人数为3330万,其中女性感染者人数1590万,占总人数的47.7%。
中国现存活plwha74万,其中女性占30.5%,但女性这一比例在2007年时只占28.7%。
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即由血液传播途径逐步向性传播转换,此时人们的性观念、性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因素与艾滋病防控的关系日益密切,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来研究艾滋问题,可以显现艾滋病防治中男女的角色和处境。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由来以及发展“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重要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整个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根基和普遍有效的阐释框架与分析范式。
它发端于上世纪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她认为,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同,女性的不利处境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社会建构的产物;1974年出版的论文集《妇女:文化与社会》中凯琳·萨克斯利用当时最新的民族志方法来修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历史假定,她提出了“社会性成人”的概念,她认为性别压迫的根本条件不一定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他们有无社会性成人的身份有关,她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与家庭分离的历史原因及对男女平等的不利因素;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先后把“社会性别”视为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权力关系、分层机制,在社会性别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下的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下的音乐文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ef501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9.png)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聂安丽(1979~)女,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下的音乐文化研究综述聂安丽[1]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社会性别理论端倪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传入我国,30余年的短暂发展中,现今已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理论挑战西方知识体系最突出的成果,首先是建立了社会性别理论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次是创立了从多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女性与社会性别学教育机构,向其它学科领域进行积极有效地渗透,成为众多学科领域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途径。
下面笔者对音乐文化整个领域中性别研究近十余年的发展状况等进行简要的梳理与总结。
一、国外性别研究发展状况(一)社会性别理论制度化,高等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的主要基地联合国积极倡导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决策领域,强调社会政策中性别评估成为各种统计的重要指标时,与国际接轨和活跃的国际交流频繁开展。
女性和性别研究也逐步进入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设置。
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界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者们,是推动性别理论研究的主体,高等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的主要基地。
以美国为例,到2000年,美国高校内外已有250多个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所,有700多所高校开设女性学系和研究中心,同时每年开设3万多门与性别有关的课程。
从美国的情况看,女性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比较稳定,且逐渐学科化。
另外,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大学也都普遍开展了社会性别研究的课程。
在欧洲,1995年之前,他们已有150所高校开设600门女性学课程,其中有9个授予博士学位。
在亚洲,韩国是最早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早已有了硕士和博士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姓名: 马艳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51班学号: 2215102指导教师: 丰职称: 副教授2008年6月25日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指导教师丰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The social sex theor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Tutor Wei Fe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ings.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Feminism引言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
时至今日,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为了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从18世纪起,西方女性主义者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的平等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
男人和女人本来只是就人的生理性别而言的,男女生而不同的生理差异决定了在社会分工中,必然存在着差别。
男女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建立在这些生理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这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分工被逐渐社会化和普遍化,人们对男女产生了固定的社会印象,认为男人和女人生来就该如此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进而产生了男女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审美标准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不同发展,造成了在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男女后天的不平等。
据此,女性主义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概念贯穿于女性主义诸流派,是女性解放运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武器,已经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概念。
针对社会性别的概念、容及意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极有见地的看法。
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简要综述。
一、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概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孕育产生的,是女性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在学术和实践层面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和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析畴。
(一)社会性别概念的涵义“社会性别”是英文gender一词的中文翻译。
在英文中,存在两个表示性别的词——sex和gender,前者指性,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后者指性别,即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性别。
目前,对社会性别的概念还没有统一。
1.国外学者对其涵义的表述主要有:(1)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1] (2)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认为“性/ 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 婚姻) 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
[2]157(3)《牛津社会学词典》中认为:“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
社会性别不仅指社会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3](4)《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性别平等政策》对社会性别的定义是:“性别指的是由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女性和男性的作用和责任。
性别这一概念也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4]2.我国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进行了如下阐释:(1)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5](2)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6](3)社会性别指人们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
[7](4)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评判和权利结构。
[8]上述不同的表述,角度各不相同,但表达了共同的观点,即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强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男女两性的影响,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群体特征、角色和行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和行为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一)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女性生存权利和地位的改善虽然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轴,但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开始深入探究女性受压迫和遭受不平等对待的根源。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蒙·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
她指出,社会性别(gender)与生物学上的性别(sex)不同,女性的不利处境不是自然的,是父权制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一次把性别的生物学构成与社会构成相区别。
[9]1972年,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对男女的社会和家庭分工进行研究后,在《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中,论证了生物上的性别(sex)与心理文化中的社会性别(gender)之间的差异。
她指出:性别分工并不是由男女生物学上的差别决定的自然体,而是社会有意造成的性别不对等的社会规,从性别规上揭示了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性和不平等性。
[10] 1975年,人类学者盖儿·卢宾在题为《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的论文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性别机制理论。
认为“性/性别制度是制造和规着性、性别甚至于个性的一整套社会组织;这套组织(亲属/婚姻)在制造性别差异的同时不断地维持着性别差异”。
[2]1571988年,美国史学家琼·斯科特在《性别与历史学》中,进一步强调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即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成分”和“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11]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先后把性别视为社会规、社会制度、权力关系、分层机制,在性别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性别理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性别的视角不仅常见于女性研究,西方各国政府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出台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时也引入了性别分析的框架。
1992年,斯特加德等人撰写的《性别与发展--实践指南》,从性别、统计、农业、就业、住房、交通、健康、家庭资源管理及实践操作等9个方面全面阐释了“社会性别式发展”理论。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至今仍处于不断整合与完善的进程中,但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已经吸引了包括女性主义思想家在的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分析社会现象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二)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 年在XX举办的“妇女与发展”研讨班。
当年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与XX师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为期两周的“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
在会上,以社会性别一词来介绍“gender”时,引起震动。
这次研讨会开始使中国的妇女研究者们积极地学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理论。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召开,是社会性别理论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契机。
世妇会的文件《行动纲领》和《宣言》就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产物,世妇会推动了中国妇女研究。
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探索从1993 年到1997 年,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视角吸引了中国妇女研究者的目光。
大量的西方社会性别理论文章作品如《社会性别研究选择》、《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女权主义社会学介绍》等被翻译到了中国;《中国妇女报》对社会性别意识作了充分的宣传与报道;一些妇女理论研讨会研讨班也对社会性别作了研究和探讨,社会性别理论的思想容和研究方法在这期间被熟悉和了解。
中国的妇女活动在这个期间也特别活跃。
特别是京津地区以及、等地,出现了大批的妇女活动团体。
而在这三个地区的妇女活动中,社会性别培训最为突出。
社会性别理论自1997 年以后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从1997年至今,是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性别概念被引入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领域,从事妇女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性别概念研究女性问题,研究社会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乃至社会性别制度,分析社会性别关系与民族、阶级、国家、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由此推动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也从单一转向了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