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响螺湾商务区城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响螺湾商务区城市设计
项目名称:天津响螺湾商务区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天津塘沽区
设计部门: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时间:2007年3月
获奖:二等奖
一.规划背景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天津,曾是天子的渡口,今天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天津的城市性质,把天津市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并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滨海新区CBD的建设正是凸显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作为滨海新区CBD启动区,响螺湾商务区将汇集中国各省市和中央企业的驻津机构,实现与于家堡商务核心区的功能互补,同时也成为就业岗位充沛,生态景观和谐,公共设施完善的滨海新区活力地带。本项目位于京津区域发展轴和天津市东西向发展轴上,地处滨海新区商务商贸南北向中轴线和高新技术东西向产业带的交汇点,与较发达的塘沽中心商业区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隔河相望。
二.规划目标
响螺湾作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的启动区,将为企业总部、金融中心等提供综合的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及凝聚力。
规划延续天津的城市肌理,结合响螺湾地区的文化与环境特点,强调对社区及街道特色的塑造:赋予沿街地块混合功能,构建24小时活力街区;限定建筑高度,打造海河沿线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确立连续街墙立面、设置步行走廊,建立人性尺度的步行空间;结合开敞空间导入低层与多层建筑,融入文化、休闲与商业元素。响螺湾的城市设计形成了对该地区环境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控制导则。
三.规划要点
塘沽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地理位置优越。响螺湾外省市商务区位于海
河南岸,两面环水,北至月亮岛,西北为极地馆,西临迎宾大道,南至安阳道,总用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其中连接响螺湾与于家堡的跨海河桥梁正在修建中。根据滨海新区相应规划,响螺湾地区作为于家堡CBD与塘沽主城区之间的重要衔接区域,地位十分重要。
规划借鉴国内外CBD及城市中心区成功案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外省市商务区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得出本方案成果;提出街墙,天际线,城市中庭,骑楼等理念;打造国际一流的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启动区,打造拥有人性尺度氛围和快捷交通网络系统的有机活力地带。
1.空间结构
由南北方向的带状绿地,亲水平台,内湖及彩带岛形成一条滨水蓝带。沿滨河西路设置三个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响螺湾商务区的三大城市“中庭”。
群体关系的处理强调本区域内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鼓励标志性建筑在形体、高度、风格、色彩等方面有限度的突破。
(1)一带三庭
一带:彩带岛
彩带岛设计滨水步道及系列公园,全面提升生活品质,鼓励人们游览并享受水边的娱乐。
三庭:沿中央大道设置三个开敞空间,即三个“中庭”
通过滨水区的视觉通廊与滨水步道连结,与滨水地带共同构成整体的空间意象。规划的三个“中庭”各具特色,结合区域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需要,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2)低层特色街
结合开敞空间设置体量较小、人性尺度的餐饮娱乐建筑,形成特色街道,与临街的高层建筑形成对比,在内敛的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3)点景建筑
点景建筑的强调协调统一、主体突出的建筑群体关系。
2.景观形成
滨水景观提出近水与亲水的原则,景深与层次的双重概念。本项目确定了沿海河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水面一侧的建筑高度逐渐降低,利于滨水景观资源的共享,并形成有“景深”层次的建筑群风貌。
(1)滨水建筑景观
城市滨水地区的魅力
城市水文化博大精深,水对城市形态的演变发展至关重要。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通过近水与亲水,景深与层次的双重概念,城市空间与水面相应成趣。
响螺湾—海河畔
滨水建筑高度递减,保证沿河景观资源共享;建立景观通廊,滨水空间与街道空间实现互相渗透。
(2)道路建筑景观
连续完整的“街墙”
“街墙”,是指由建筑所围合的街道连续界面。因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不间断的连续性因此产生了墙的实体效应和心理感受。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地块中,“街墙”不仅是有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也是构建丰富街道空间和宜人空间尺度的常用手法。
(3)城市天际线
天际线控制—高度控制:
规划方案对空间进行黄金分割,结合已经确定的建筑项目,设计了三峰式的天际轮廓线。力求打造凸凹有秩,优美多变的城市天际线。
天际线控制—景深关系:方案采用层层退台式的建筑高度变化,既提供了景观均好性,也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方面,形成公交优先、人车有机共存的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将响螺湾地区与中心城区、京津城际铁路站、汉沽城区、大港城区、解放路商业区、于家堡商务区等进行有效连接。滨海东西线的引入实现了响螺湾和于家堡商务区两大商务办公区的对接。由河北路、大连道、黄海路、滨河南路组成的环线串连了解放路商业区、城际车站、于家堡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四大核心功能区,并打通了响螺湾地区与开发区金融街商务区的联系通道。由坨场南道、万顺道两座跨河通道组成的环线则连接了海河两岸的响螺湾和于家堡商务区,使两者紧密联系,互补发展。这两条环线沟通响螺湾地区与周边的联系,呈现出“一老带三新”的发展态势。
4.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分为人行、地下车行系统。车行系统完全采取单棋盘网络结构,与地上交通和地下停车相结合,力求做到便捷简单。人行系统则分别采取中心区的双棋盘网络结构和非中心区的单棋盘网络结构进行组织,与地下商业娱乐功能相结合,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尺度空间。
(1)地下一层
地下步行空间整体上采取单棋盘网络结构进行组织,与地面交通组织重合的线型布置方式有利于与地面和半地面人行交通相结合,营造整个区域的步行网络空间体系。
地下休闲区内部采取双棋盘网络结构进行组织,这种组织更有利于大型地下娱乐设施的布置,从而形成更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地下娱乐中心。
(2)地下二层
地下车行系统旨在解决大部分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同时也分担一部分地下停车场库的出入交通组织功能。主旨在于解决地面的大流量车型交通带来的上下班高峰时间堵车的问题,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行人。
(3)技术措施减少地下空间负面心理影响
在空间通过由下沉广场,地下街廊和自然换气塔组成的风路换气系统和多重镜面系统,把自然因素引入地下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空间给人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
四.创新与特色
本项目创新及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结合商业建筑及特色街道规划步行连廊,使街头气氛活跃、室内外环境沟通。连廊在整个街区范围内必须连续,且应与相邻的人行道联通。
2.天际线控制“一主二次”三个主要建筑,充分考虑沿河与进深两个方向上的高度关系,营造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响螺湾商务区天际线。
3.街墙立面线的控制能形成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有利于形成整齐有序的城市空间景观,实现城市设计的弹性控制与整体协调。
4.多层次的道路交通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
5.制定绿色建筑及生态控制指标。
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气候的关系。单体建筑设计中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