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推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定积分的基本 思想来探究问题,同时利用导数的意义作为 桥梁来转化被积函数是这节课的难点。
⒊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定理的发现过程,直
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和几何意义,并理 解导数与定积分的互逆关系;通过计算两个简单 的定积分,使学生体会微积分基本定理的优越性, 理解微积分在数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过程:
⒈引题——追根溯源:
公元3世纪诞生的刘徽著名的“割圆术”:
教学过程:
⒉情景设置:
①首先让学生回顾计算
1
0
x
3
dx
的过程:
=
lim 1 x 3dx
n f ( i ) • x
0
n n i1
lim
n
(
i
3
)
•
1
n n i1
n
lim 1 (1 1)2 1 n 4 n 4
教学过程:
点处的函数值s(b)与左端点处的函数值s (a)之差. ③式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⒋ 水到渠成:给出微积分基本定理的一般形式。
连续函数 f(x),若 f (x) F(x),则ab f (x)dx F(b) F(a)
即牛顿——莱布尼兹公式(Newton—Leibniz Formula)
(1642-1727)
可用线段AD来近似代替曲边 AB,得到直角三角形ACD,AD
正是曲线s s(t) 在左端点A处
的切线,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 AD的斜率就是tan∠DAC,所以
=
hi tan DAC t
hi tan DAC t s '(ti1) t
另一方面曲线S在左端点A处的切线就是s(ti ,1 )
(1646-1716)
⒍活学活用: 利用微积分基本定理解决前面的问题
1 x 3dx 0
21
1
dx x
以学生练习、讨论为主,让学生与上一节例题比较, 得出结论:结果相同,但比用定义计算定积分简单,教 师给出规范的书写格式。初步展示利用微积分基本定理 求定积分的优越性。
计 算 定 积 分 的 方 法:
li
i
通过讨论发现山高
hi li sin i
那么把所有 hi累加起来
不正好就是山的高度吗?
n
hi
i 1
以研究这小段山高为例: 问题1能否)把一小段的山高近似地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问题2 假设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斜边如何构造呢? 问题3 在这个直角三角形种哪些量是已知或可求的?
⒈分割:a t0 t1 L ti1 ti L tn b 等分成n个小区间 [t0 , t1], [t1, t2 ],L , [ti1, ti ],L , [tn1, tn ]
⒋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管已是高中学生,但抽象的概念依然
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着眼于个别实例的研 究,强调来龙去脉,淡化证明过程。学生既 不用面对极限、无穷项求和、导数、积分综 合难题的证明,又不失为良好的推导微积分 基本定理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⒈ 根据函数曲线图学生不难看出位移差
s s(b) s(a)
下面我们讨论如何用速度函数v(t)来表示位 移s,因为在上一节“汽车行驶的路程”中,学 生知道了位移就是对速度函数v(t)的定积分,在 此学生肯定会联想到只要知道了v(t), 不就解决了 吗?但是题目已知的只是路程函数s(t), 因此接 下来的关键在于建立v(t)与s(t)的关系。下面分8 个步骤来讨论:
②接着动手利用定义计算
21 dx
lim 2 1dx
n f ( i ) • x
1x
n i1
n
1x
lim n 1 • 1
i n i1 n
③重复以上步骤学生遇到 了麻烦;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n
和式难求.
=
lim n 1
i n i1
11
④当被积函数是 1 如何求呢?
x4
,
x
5
,
1 x3
lim(1 L )
Q s(t) v(t)
n b a
= s lim n i1
n v(ti1)
让学生观察,这不正是速度函数 v(t)的定积分吗?
(引入定积分得到左边雏形)
b
s a v(t)dt.
(建立导数与积分的关系)s
b
a
v(t
)dt
b
a
s
'(t
)dt
s(b)
s(a)
归纳小结:③式表明,速度函数v(t在) 区间[a,b] 上的定积分等于位移函数 s(t )在区间[a,b]的右端
n
23
n
⒊探究——问题模型:
如图,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是= s s(t) 由导数的概念可知,它在任意时刻t的速
度是 v(t) s(t) 。设这个物体在时间段a, b内的位
移为S,你能分别用 v(t) ,s(t) 表示S吗?
观察图象得到物体的位移s,即
s s(b) s(a)
分析:
⒉由于学生刚学习了导数,知道导数的几何 意义即为切线的斜率,路程对时间的导数即为 速度 s(t) v(t)
二、学情分析:
⒊ 上一节中刚学习了“汽车行驶的路程”,学
生明白路程的计算实际上是一个求定积分的过程, 即对 v(t) 的定积分。
⒋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小区间不断细分对近似程度 的影响,如何通过逐步逼近而求出定积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体会微积分运动变化地思维 方式和初等数学中静态的思维方式的区别, 并且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善于变通的思想, 敢于挑战陈规的精神!
情感目标: A 揭示寻求计算定积分新方法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 体会“以直代曲”——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的思想。 C 感受用近似无限接近精确的方法。
b
f ( x)dx
a
(1)定义法:
b a
n
f ( x)dx lim n i 1
引进导数.
⒉近似代替:当t 很小时,我们可以认为 Si hi
n
n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⒊求和:
S Si hi s '(ti1)t.
i 1
i 1
i 1
n
⒋取极限:物体的总位移的近似值 s '(ti1)t
i 1
就越接近精确值S. 即
n
n ba
S
lim
t 0
i 1
s '(ti1)t
lim
n
i 1
n
s '(ti1),
一、教材分析 ⒈ 地位、作用:
欧洲数学家们冲出了古希腊人“严格证明” 的圣殿,以直观推断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被恩 格斯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的微积分学, 微积分基本定理正是它的核心!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通过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与位移的关系,发现微积分基本定理的雏形, 进而把结论一般化,是这节课的重点.
⒊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定理的发现过程,直
观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和几何意义,并理 解导数与定积分的互逆关系;通过计算两个简单 的定积分,使学生体会微积分基本定理的优越性, 理解微积分在数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过程:
⒈引题——追根溯源:
公元3世纪诞生的刘徽著名的“割圆术”:
教学过程:
⒉情景设置:
①首先让学生回顾计算
1
0
x
3
dx
的过程:
=
lim 1 x 3dx
n f ( i ) • x
0
n n i1
lim
n
(
i
3
)
•
1
n n i1
n
lim 1 (1 1)2 1 n 4 n 4
教学过程:
点处的函数值s(b)与左端点处的函数值s (a)之差. ③式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⒋ 水到渠成:给出微积分基本定理的一般形式。
连续函数 f(x),若 f (x) F(x),则ab f (x)dx F(b) F(a)
即牛顿——莱布尼兹公式(Newton—Leibniz Formula)
(1642-1727)
可用线段AD来近似代替曲边 AB,得到直角三角形ACD,AD
正是曲线s s(t) 在左端点A处
的切线,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 AD的斜率就是tan∠DAC,所以
=
hi tan DAC t
hi tan DAC t s '(ti1) t
另一方面曲线S在左端点A处的切线就是s(ti ,1 )
(1646-1716)
⒍活学活用: 利用微积分基本定理解决前面的问题
1 x 3dx 0
21
1
dx x
以学生练习、讨论为主,让学生与上一节例题比较, 得出结论:结果相同,但比用定义计算定积分简单,教 师给出规范的书写格式。初步展示利用微积分基本定理 求定积分的优越性。
计 算 定 积 分 的 方 法:
li
i
通过讨论发现山高
hi li sin i
那么把所有 hi累加起来
不正好就是山的高度吗?
n
hi
i 1
以研究这小段山高为例: 问题1能否)把一小段的山高近似地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呢? 问题2 假设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斜边如何构造呢? 问题3 在这个直角三角形种哪些量是已知或可求的?
⒈分割:a t0 t1 L ti1 ti L tn b 等分成n个小区间 [t0 , t1], [t1, t2 ],L , [ti1, ti ],L , [tn1, tn ]
⒋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管已是高中学生,但抽象的概念依然
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着眼于个别实例的研 究,强调来龙去脉,淡化证明过程。学生既 不用面对极限、无穷项求和、导数、积分综 合难题的证明,又不失为良好的推导微积分 基本定理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⒈ 根据函数曲线图学生不难看出位移差
s s(b) s(a)
下面我们讨论如何用速度函数v(t)来表示位 移s,因为在上一节“汽车行驶的路程”中,学 生知道了位移就是对速度函数v(t)的定积分,在 此学生肯定会联想到只要知道了v(t), 不就解决了 吗?但是题目已知的只是路程函数s(t), 因此接 下来的关键在于建立v(t)与s(t)的关系。下面分8 个步骤来讨论:
②接着动手利用定义计算
21 dx
lim 2 1dx
n f ( i ) • x
1x
n i1
n
1x
lim n 1 • 1
i n i1 n
③重复以上步骤学生遇到 了麻烦;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n
和式难求.
=
lim n 1
i n i1
11
④当被积函数是 1 如何求呢?
x4
,
x
5
,
1 x3
lim(1 L )
Q s(t) v(t)
n b a
= s lim n i1
n v(ti1)
让学生观察,这不正是速度函数 v(t)的定积分吗?
(引入定积分得到左边雏形)
b
s a v(t)dt.
(建立导数与积分的关系)s
b
a
v(t
)dt
b
a
s
'(t
)dt
s(b)
s(a)
归纳小结:③式表明,速度函数v(t在) 区间[a,b] 上的定积分等于位移函数 s(t )在区间[a,b]的右端
n
23
n
⒊探究——问题模型:
如图,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是= s s(t) 由导数的概念可知,它在任意时刻t的速
度是 v(t) s(t) 。设这个物体在时间段a, b内的位
移为S,你能分别用 v(t) ,s(t) 表示S吗?
观察图象得到物体的位移s,即
s s(b) s(a)
分析:
⒉由于学生刚学习了导数,知道导数的几何 意义即为切线的斜率,路程对时间的导数即为 速度 s(t) v(t)
二、学情分析:
⒊ 上一节中刚学习了“汽车行驶的路程”,学
生明白路程的计算实际上是一个求定积分的过程, 即对 v(t) 的定积分。
⒋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小区间不断细分对近似程度 的影响,如何通过逐步逼近而求出定积分。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体会微积分运动变化地思维 方式和初等数学中静态的思维方式的区别, 并且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善于变通的思想, 敢于挑战陈规的精神!
情感目标: A 揭示寻求计算定积分新方法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 体会“以直代曲”——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的思想。 C 感受用近似无限接近精确的方法。
b
f ( x)dx
a
(1)定义法:
b a
n
f ( x)dx lim n i 1
引进导数.
⒉近似代替:当t 很小时,我们可以认为 Si hi
n
n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⒊求和:
S Si hi s '(ti1)t.
i 1
i 1
i 1
n
⒋取极限:物体的总位移的近似值 s '(ti1)t
i 1
就越接近精确值S. 即
n
n ba
S
lim
t 0
i 1
s '(ti1)t
lim
n
i 1
n
s '(ti1),
一、教材分析 ⒈ 地位、作用:
欧洲数学家们冲出了古希腊人“严格证明” 的圣殿,以直观推断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被恩 格斯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的微积分学, 微积分基本定理正是它的核心!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通过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与位移的关系,发现微积分基本定理的雏形, 进而把结论一般化,是这节课的重点.